禪宗南宗,提出頓悟之法,教人直指本心

2020-12-19 曉十說思想

這個世界是可以被解釋的,從遙遠的古代到現代,從野蠻文明到如今的科技文明,其中經歷了無數滄桑,無數血汗,人們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永遠沒有停止過。所有的運動都可劃分到兩個領域內,精神和物質,精神領域這一塊,宗教思想為第一,人們的好奇心讓人們需要一個信仰,只有找到自己的信仰,才有方向,才有生活的動力,如此我們便來討論一下禪宗在精神領域上的建樹。

禪宗是從佛教當中分支出來的,相傳釋迦牟尼講法時,用手拈花,迦葉尊者微笑,所以傳下「以心見心」的妙法。菩提達摩祖師來到東土這邊,為眾生傳法,採用的正是迦葉尊者的那個法,當時學習的書籍是《楞伽經》,裡面用漸修的方法不斷擦拭自己心中的明鏡菩提,以期能看到自己心中最開始的樣子。直到六祖惠能大師橫空出世,給禪宗思想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六祖惠能大師學習的書籍是《金剛經》,從五祖那邊得道,六祖聽到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一下子恍然大悟。自己的天然本性原來就在自己心中,哪裡需要往其他地方求呢?所以提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說,《壇經》中講的所有事情都是明白自己本性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研究自己的心,實在是精神領域當中的神來之筆,好好地參悟,若是明白了,哪裡還有什麼煩惱,什麼智慧,都在自己心裡而已。

精神領悟非常廣闊,從哲學唯心角度來看,是以思維為第一性。哲學唯心主義派系認為,因為有人的意識所以才有這萬千世界,所以才有物質運動,所以才有諸多變化。在此我認為佛教的思維方式雖然也是研究「心」的學問,也是研究「意識」的學問,可是兩者之間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的區別在於可驗證性,可實踐性,唯心主義理論大多是形而上的理論,不能在現實生活中產生有效價值,而唯物主義就不一樣了,唯物主義是現在科學普遍用的方法,用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可以發現萬物之間的必然聯繫,人類運用這種聯繫能夠找到各個事物之間的關聯點,從而創造出符合時代的價值。這是兩者之間的區別,可是禪宗思想更加犀利,是這兩者相結合的體系,禪宗的方法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加以實踐,並且可以啟發人們心中的智慧,用智慧的眼光去面對生活中的事情。

尤其是禪宗南宗,惠能大師開創的這個體系,提出頓悟之法,直指自己的本心。採用見性的方法論來指導人們明白自己的心,一部《壇經》所有的見性方法都在裡面,需要好好地參悟理解。簡單說下頓悟,也就是平時積累再到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把這些方法用起來,在過程中忽有靈感,一下子把之前的所有困惑解開了,所達到的頓悟之境。頓悟的前提是漸修,沒有知識儲備,對一些基本概念都不明白的人是不可能頓悟的。人從出生到死亡,本性都是一樣,只是有人迷有人悟,迷則煩惱生,悟則智慧顯。

如此看來,精神領域這塊,尤其是禪宗南宗這塊對思維上面的探討實有這個派系獨特的見見解。「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實際上就是讓人們不要被表面的文字或語言迷惑,即使是這篇淺陋的文章也只是給大家一個參考,具體如何還需要自己明白。精神領域裡的人心,若是你覺得複雜,自然複雜,若是覺得簡單自然也簡單,全看自己怎麼想。

相關焦點

  • 禪宗的南宗和北宗之爭,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大談頓悟,很大原因在這
    南宗不僅沒有不及北宗之處,而且實在高於北宗。然則南宗本不及北宗麼?這又不然。南宗不僅沒有不及北宗之處,而且實在高於北宗。那麼,神會和尚力弘南宗,又何以有上面所述的種種流弊呢?這便因為他推翻北宗而偏弘南宗之故。本來南宗之高於北宗,如人立於塔頂,塔頂的人,自高於塔,假令將塔拆去,而這人仍欲依著原來高度立住,不是要懸空了麼? 何以說南宗之高於北宗如人立於塔頂呢?
  • 觸而不了別,並非禪宗清淨本心,意識心即是妄心!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禪宗是漢傳佛教中,最有影響力的宗派之一。特別是在惠能祖師之後,提出頓悟成佛之學,強調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找到人人皆本自具足的清淨本心,也就是禪宗中常提的本來面目。什麼是清淨本心,歷來說法不一,有佛弟子看到《地藏經》有「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之說,得出結論,在六根觸及六塵時,對周圍一切沒有分別心,不起心動念,這種「觸而不了別」,即為清淨本心。通俗地說,就是一觸即止,譬如見到行人,不去分別他是男是女,自己是否認識,並且將這種境界當作修行圓滿的標準。
  • 佛教禪宗:有明子暗子之分,六祖慧能與神秀禪師二者相輔相成
    漢傳佛教分八宗,以禪宗為首,弘揚佛法道義,歷史上南禪宗與北禪宗皆出自唐代禪宗,南宗慧能祖師與北宗神秀禪師更是同出一門,都是師承禪宗五祖弘忍法師。二人雖同出一門,但是所修佛法卻大相逕庭;一為「頓悟」二為「漸修」。
  • 佛教通史 學習筆記-70-(禪宗)無念為宗-如來禪
    神會提出這個口號,是神會各系各分支的共同驕傲,所以是各系裡,在提到神會的時候必有的成分。它的目的在於,說明神秀門下都是旁門,法門是「漸」,用以捍衛慧能南宗的頓門嫡傳——因為你漸宗既然是旁門,那我們頓宗當然就是正道了。 但是,如果頓門要是成立的話,要有一個理論前提,這個理論前提就必須解決,什麼呢?就是所謂佛性,究竟是眾生本有?還是後天修成?
  • 禪門中所說的「頓悟」和「漸悟」的關係你知道多少,聖嚴法師開示
    所謂「南能北秀」或「南頓北漸,反映的正是以慧能為代表的南宗「頓悟」禪和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漸悟」禪的差異,而南宗的「頓悟」禪真正體現了「中國禪」的精髓。談禪宗必及「頓悟」,然而,到底什麼是「頓悟」,並非一個可以隨意回答的問題。當年六祖慧能大師自幼家庭貧寒,以上山打柴賣柴為生。
  •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各種因緣頓契佛性,再看禪宗公案庭前柏樹子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本來正教」指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正教,指的是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由是代代相傳,一直傳到達摩祖師,一直傳到六祖大師的正教。正跟邪是相對的,正教實際上是什麼?就是真如之教、真心之教,就是本來自性清淨心、涅槃妙心之教。
  • 禪宗的直指與參話頭到底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分別
    宗門諸祖,上自釋迦文佛拈花,迦葉微笑印心,開斯雄邁古今獨樹一幟的教外別傳宗派後,下至唐宋以前的列聖先賢所有開示學人的語句、偈頌,莫不赤裸裸地直示學人以真心,從不教人做參話頭功夫。如寶志公道:「斯道本來現成,不用求,不用學,無你用心處,只當下一息便是。」又於《十二時歌》中末二句道:「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動口?!」說得多少親切明白。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整體上來看北宗神秀禪師所倡導的「觀心看淨、方便通經」更多地繼承了如來禪安心守心,籍教悟宗的特點;而南宗惠能禪師的頓悟心性、不立文字則是對如來禪的隨緣任性、不隨言教作了創造性發揮。惠能禪師作為中國禪宗史上開一代新風的禪師,使「籍教悟宗」的如來禪發展為「籍師自悟」的祖師禪。
  • 佛教:「頓悟成佛」的道生,主張以不二的智慧與佛理完全合一
    在古代的南北朝時期,道生在佛性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頓悟成佛論。什麼是頓悟成佛呢?就是說,佛理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真理湛然常照,本不可分」,因此領悟佛理亦不能分階段實現,要麼就完全證悟它,以不二的智慧與佛理完全合一,要麼就完全沒有證悟它,之間沒有中間狀態。
  • 中國佛教八大宗祖師您有熟悉的嗎?
    智顗(公元538年—597年)廣宏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方法,發明「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天台宗祖庭天台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始建於公元598年。三論宗創始人:吉藏法師三.法相宗法相宗源起於唐代貞觀年間到印度遊學18年後而回國的唐代高僧玄奘,是中國眾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正和修煉佛法的融理論與實踐與一體的最高佛學宗派。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
  • 直見本心,回歸一切的源頭
    先聖是在教人明心見性,直接明悟本性,直見本心。釋迦摩尼教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己的理解是,當心無所住的時候,就是見到了本心。這個覺得不難理解,但是如果是想要頓悟,卻並非是依靠理解的,而是要能夠真正地直見本心。那怎麼樣才能夠是直見呢?後來,自己突然覺得,似乎是直見了。但是又覺得有些不確定。
  • 禪宗常說安心,安的是什麼心?
    因為安心這個詞,在中國佛教的禪宗裡還產生了一樁著名的公案,其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佛門中人所津津樂道的一樁傳奇美談,成為佛門中人的驕傲。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下面簡單的來了解一下。據《景德傳燈錄》卷二記載,達摩祖師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之後,二祖慧可前來求法,達摩祖師說「你要求什麼呢」?
  • 慧能的性淨頓悟說
    慧能的《壇經》思想大約有性淨說和頓悟說兩部分。性淨說《壇經》認為,人心本來的原始狀態是清淨的,人心的當下狀況,在覺悟時也是清淨的,而在一般情況下,人心往往是迷妄的。這也就是說,心的範疇裡面包含了本心和妄心的對立,也可說心的內涵具有本心和妄心兩層結構。本心是心之體,現實活動的心是心之用。用又表現為善心和噁心兩類。
  • 全真教為什麼分為南宗、北宗?
    在中國道教的發展歷史上,全真教也曾分為南宗和北宗。與南北少林同源創建不同,全真教的南、北兩宗分別由不同的祖師創建。北全真的創教祖師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王重陽。王重陽是文武全才,曾參加科舉考試,沒考上;轉而參加武舉,一下子便考中了。考中之後,朝廷只給王重陽當了個叫酒稅的小官。王重陽鬱郁不得志,又深感生命苦短,於是開始了修道生涯。
  • 禪宗六祖那首開悟偈子
    弘忍發現惠能的偈更好,真正見了性,便在夜裡私下為他說法,還密授袈裟給他以為信記,讓他繼承了祖位,即禪宗六祖。後來人們認為,惠能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
  • (第三篇)探索漢傳佛教宗派,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如何神秘
    禪宗,雖然不離於禪定的修證,但並不就是禪定,所以又名為心宗,或般若宗;心宗是指禪宗為傳佛教的心法,般若是指唐代以後的禪宗,注重般若(智慧)經,與求證智慧的解脫。近世以來,歐洲學者,又有名為達摩宗的,為從印度菩提達摩大師到中國首傳禪宗而命名的。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關鍵詞:朱熹;理學;禪宗;儒學;離合隋唐以降,禪宗成了中國佛教的代表,這意味著宋明時期的中國知識人不能不受禪宗影響。有記載稱朱熹準備科舉考試期間,書包裡僅有一本宗杲語錄——「年十八,從劉屏山遊,山意其留心舉業,搜之篋中。惟《大慧語錄》一帙而已」。
  • 五祖弘忍論述禪宗最上乘法:守自本心,是入門之要
    禪宗強調修道的根本是自識本心,也就是明心開悟,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夫、天人師、佛。真心本來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也不分別善惡、美醜、利害、得失,於一切境無染無著,故無分別。自性本就圓滿,修行不會增加,不修也不會減損,這就是我們的本師,若能在四時中常念本師,勝念十方諸佛。
  • 起心即妄,動念即乖,禪宗不二法門
    但這時的朋黨之爭越來越嚴重,詩人避禍辭官歸隱。詩人青年時期,也曾想報國安民。但朝政的昏暗、朋黨之爭,導致理想破滅。詩人無力扭轉朝政,只能脫身自保。與詩人交往密切的禪師,多是南宗的僧人。詩人在洛陽摯友惟寬禪師,江州的智果禪師。他們都是馬祖大師的高足,屬於洪州禪。晚年的如滿禪師等人也都是南宗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