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六祖那首開悟偈子

2021-01-07 雲水禪耕

歷史回放:

據《壇經》所載,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處修行期間,五祖「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壁上書寫了一偈: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弘忍知道後,就叫人喚來神秀於堂內,說:「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神秀上座去了數日,也不能重作一偈。

惠能本不識字,他知道作偈一事後,先讓他人給自己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也口佔一偈,請人書寫於西間壁上: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弘忍發現惠能的偈更好,真正見了性,便在夜裡私下為他說法,還密授袈裟給他以為信記,讓他繼承了祖位,即禪宗六祖。

後來人們認為,惠能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

不同看法:

根據這兩首偈子的來歷和本意,我認為歷來的定論只說對了一半,即對神秀的偈子解讀是正確的。神秀把人的身心比作菩提樹和明鏡臺,而修行的人就是要「勤拂拭」,不要讓本來無沾染的心性被世塵所蒙蔽,失去本來面目。無疑,神秀所討論的側重點自然是修行的方法——即方法論,說他是「漸休派」,也未嘗不可。但是細究惠能的那首偈子,雖然是根據神秀的偈子有感而發,但討論的主題已發生了變化——惠能已不是在說禪者修行的方法,而是重點說人的心性,準確地講,是說一切事物本性都是空的,即萬法皆空,無垢無淨,無沾無染。偈子裡根本沒有關於如何修行的言語,據此,就斷定惠能修行的方法是「頓悟」,惠能即為「頓悟派」,未免有些武斷。

有關證據:

《壇經·頓漸》:時祖師(即六祖惠能)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這段話對頓漸說做了明確解釋,「法無頓漸,人有利頓。」六祖自己根本上就沒有分別過頓漸,而是根據修行人的「根器」不同,採用不同指導方法,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因材施教。「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順著神秀偈子的意思說的,但講的是心性,與神秀的偈子相比確實更加徹底,是真的明心見性,頓悟佛理,但並非修行的方法。是為一辯。

其實,作為芸芸眾生中的我們,絕不是六祖說的大根器者,可以頓悟成佛。在娑婆世界滾滾紅塵中浮沉,我們更需要的反而是神秀大師「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漸修漸悟,拂去心靈的塵埃,擦亮被蒙蔽的雙眼,放下包袱,解除束縛,體悟大道。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佛教禪宗:有明子暗子之分,六祖慧能與神秀禪師二者相輔相成
    在佛教之中,六組慧能與神秀禪師二者的觀念可用一首佛家偈語表現出來,傳說,禪宗五祖弘忍法師作偈神秀禪師道:「身似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教惹塵埃」六祖慧能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2013-05-01 11:06:14  來源:大公網佛教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這二人一曰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不下。如果我們看到了,風吹幡動的場景,會如何回答?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那怎樣才是最好的呢?孔子在評論《詩經》的時候,有一句說得非常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做人也一樣,中正平和的狀態是最好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那個度卻很難把握。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跟孔子一貫主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關。也就是說:「你只管按照聖人說的去做就可以,不用問為什麼?」孔子在這裡也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也不完全是愚民思想。
  • 為什麼說弘忍大師的這首偈語,詮釋的是禪宗的法脈?
    眾所周知,禪宗源自於靈山法會上,世尊傳給迦葉尊者的心法,也是作為佛教傳承的另外一門薪火,即教外別傳。在法會上,世尊如此咐囑迦葉:「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所謂「正法眼藏」,其核心就是「實相無相」,也是「涅槃妙心」,而這些就是後來禪宗的教義,而「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只是講禪宗的外在體現,也就是說,禪宗的法脈傳承並不依靠文字流傳,即超越了傳統佛教經典之外的教義,這一教法,後世也稱為心法或法脈,說到底就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的法門。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如果說宇宙有個真如,我們在真如之外,那就錯了。真如以外是沒有任何東西的,一說真如,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說真如,絕對離不開你能知的那個心,所以你那個心就是真如。你想,沒有我們這個念頭,認識、知覺,誰在說真如呢?若那個是真如,那我們自己呢?如果我們自己是假的,那我們所認識的那個真如可靠 嗎?所以,必須你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你;念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念。
  • 為什麼說達摩的這首偈語,隱藏著禪宗衣缽傳承的使命與軌跡?
    眾所周知,南北朝的時候,菩提達摩來華,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因為從此,中國佛教多了一個宗派,即中國禪宗。其實在他還沒有到中國之前,他的師傅般若多羅就已經準確的預測到他到中國傳法的經歷,也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那首讖語,即:「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恓恓暗渡江。
  • 探訪五祖寺 走一段六祖大師開悟的路
    南方日報記者和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江泓博士一起,重走六祖的黃梅求法路,力求為讀者再現1300多年前影響中國禪宗發展的歷史場景。滿山茂松翠竹,一條小道從黃梅縣馮茂山下蜿蜒而來,遠遠地,只見一個身材矮小的南方青年穿過密林薄霧中的小徑攀行走近。那時節,黃梅很有可能正春雨紛紛,等到冬天,年輕人將會得法。
  • 嶺南名郡,這裡是禪宗文化聖地
    韶關還是著名的禪宗文化發源地之一,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華寺因此成為禪宗的「南宗祖庭」。在這片土地上,有著許多佛教的勝跡,每年都會吸引海內外的人們前來瞻仰。雲門山海拔1215米,高峰直入雲天,雲霧常罩峰頂。旁有「脈接雲門山」的秀頂峰,古稱乳源八景之一——秀頂奇雲。乳源縣的雲門山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雲霧之中,飛鳥掠過千重山,這裡有著名的雲門寺。
  • 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據《壇經》記載,六祖慧能大師的身後有數百人在追趕甚至是追殺我們偉大的祖師!《壇經》學到此處,不禁要問,誰?是誰?是誰要追殺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大家不要忘記此時的慧能大師雖然已經從五祖弘忍大師那裡繼承了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的衣法,但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啊。
  • 象州「六祖巖」石刻詩歌賞析
    象州「六祖巖」石刻詩歌賞析吳孝斌象州「六祖巖」位於象州縣象州鎮雞沙村民委黃皮溝村後的西山半山腰處,因唐代禪宗六祖慧能(俗名盧惠能)曾於此隱修而命名。在「六祖巖」石壁上及周圍共有古代石刻文物10處(其中摩崖石刻9處,石碑刻1處)。
  • 師父把一樵夫帶上山,後來寫下一詩,影響禪宗近千年
    摩訶迦葉大徹大悟,建立了佛教的分支—禪宗,而「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這一典故也和禪宗的精妙密法一樣,流傳至今。禪宗之學飽含世間奧義,代代相承,沒有辜負佛祖的囑託。而就在那一年,流傳到了五祖弘忍這一代,弘忍座下有七百弟子,唯獨一弟子最為出色,無論是打坐、禪定都十分勤勉克己,而天分也是眾人之中最高的一個,該弟子名叫神秀,如果沒有後來的事,他便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之無愧的禪宗六祖,繼承五祖衣缽,但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
  • 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上文書我們講到,半夜三更,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慧能大師單獨講授了《金剛經》的妙義。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拙作。)至此,慧能大師終於通過了五祖弘忍大師的堪驗考核,馬上就可以接受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了。那麼面對五祖弘忍大師提出的這一場有關「自心般若之性」的考試,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到底打了多少分啊?神秀大師呢?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學佛修道,不是裝神弄鬼,更不是為了追求神通,而是為了追求形而上的本心自性,找到自己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真學佛的人,需要真修實證,需要「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有言:無上大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換句話說,學佛修道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能有成就,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生的努力,才有今生的因緣成熟,能夠悟道證道。學佛最怕走錯道路,有兩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佛越來越遠了。
  • 說說六祖惠能
    在我國佛教的發展歷史上,六祖惠能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高僧。南北朝初期達摩祖師入中土,開創禪宗,到禪宗六祖惠能,禪宗衣缽有序流傳。所謂「衣缽」,客觀點來說就是「袈裟、缽盂」,此袈裟為「木棉袈裟」。因為得衣缽為傳人,自然也傳其佛法,因此後世也以「衣缽」代指佛教傳承。
  • 六祖神奇預言:我死後幾年有人偷我的頭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六祖壇經》 【注釋】弟子又問六祖大師:「再往後有沒有什麼劫難?」六祖大師答道:「我圓寂之後再過五六年,應該會有一個人過來拿我的腦袋。你們要記好我說的預言: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 《六祖壇經》|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
    《六祖壇經》|畏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在中國佛教的文化中,禪宗文化以六祖惠能大師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影響了這個中國佛教的變革。在他弟子的口述《六祖壇經》中,留下了種種經典。作為一個沒有上過私塾,靠賣柴為生,得法之時,南逃山中十五年,他的經歷與言教讓禪宗文化得到了從我未有過的興旺。禪宗直到至今,《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成為了歷代以來中國禪宗以頓悟見性,以心修禪,為中國禪宗的禪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實修淺悟:禪宗與如何得清淨
    ,看過我之前其他文章的朋友們應該知道,那這句詩又和今天要講的禪宗有什麼關聯呢?我們知道禪宗有一部經典《壇經》,是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由中國僧人宣說的典籍,足以說明六祖慧能大師不僅是一位肉身菩薩,更是一位對中國禪宗,中國文化起到變革的開山祖師級別的人物。
  • 禪宗最有名的公案:風吹幡動,和「心」有關嗎?
    眾所周知,佛門講的公案,大多指的是禪宗的公案。所謂的公案,指的通過言行可以判別修行者的覺悟程度,其目的是對機開示,打破情識之網,進而悟入「無分別智」。這其實也是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最外在表現。
  • 任憑天下亂,此地永無憂——六祖惠能大師說的就是這個地方
    智慧公園入口 惠能廣場 【惠能廣場簡介】 惠能廣場是為紀念與老子、孔子齊名為東方三大聖人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而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