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清淨唯已得,煩惱任人掐;汝當自努力,如來唯說者

2020-12-16 然好

我們都知道,佛教自創立以來,這千百年來,學佛者不計其數。但佛法艱深義奧,往往不好理解,因此,許多人學佛都是通過聽別人講或看別人的註疏來學習的。這樣學佛的方式方法對嗎?

但佛陀由29歲開始修習梵行,先後拜過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優陀伽羅摩子等為師。後來,他終於意識到,沒有人能夠傳授他希求的最高真理,只有潛入內心,才能發現最高真理,從此,他不再向外尋求幫助了。

也就是說佛陀的覺悟,是靠自己苦修長達六年之久,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終如理如量地知見萬法而成為覺悟者的。佛陀不是天生的佛陀,而是通過自己的精進成就了佛果。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無老師。」是他自己通過如實知覺悟了真諦。

佛陀覺悟後,廣為說法,普度眾生,信眾無數,他時常勸誡其弟子們要自己解脫,強調自己為自己的依怙和個人精進的重要性。佛陀曾經為了澄清他和弟子們的關係,明確指出:「汝應自努力,如來唯導師。」

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悟字拆開來,左邊是「忄」,右邊是「吾」,合起來意為「我的心」,覺悟就是要靠自心去悟,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過於仰仗於別人。換句話說,覺悟是靠自己的。

佛陀覺悟成佛後,也沒有自詡為救世者,因為淨與不淨完全靠自己。有一次,有個叫陀那的人覺察到佛陀的與眾不同,就問道:「尊者是天人嗎?」佛陀回答著說:「秀蓮生水中,不為水染汙;我實 為佛陀,不為世間玷。」

佛陀以覺悟喻比蓮花,無論水如何汙濁,蓮花都不受所染;以清淨之心,直指滅盡煩惱的悟解。

佛教常用內心如同鏡子來教人開悟,萬法就如實映現出來了。鏡中雖現萬物,但鏡中物裡沒有人間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富貴貧賤等等一切煩惱的粘著;當一個人了知了這個道理,達到了這種心境,一切煩惱便可息止,整個世界的消亡和演變都再 與已無關。

據說佛陀悟道成佛時,就覺悟了證了四聖諦。認識到人生皆苦的真理,萬事萬物從真諦的角度看並無一個恆常的「我」存在,就連我們的這個身體也是「五蘊」合假,無非一個酒囊飯袋,一個「我」的居所,並不能真正代表「我」。因而,無「我」便無「我所得」,教我們要這樣將對世間一切虛妄不實之物的執著放下。

佛家說的徹底清淨心直指一個人的真如本性,如同「秀蓮生水中,不為水染汙」,覺悟的人則「不為世間玷」,意識就從色慾、生欲、無知等煩惱中得以解脫。

《法句經》說:「清淨唯已得,煩惱任人掐; 汝當自努力,如來唯說者。」這一句話裡包含萬千法門。所謂師傅領進門,學佛最終還得靠自己,信解行證幾乎就是修學佛法的無二法門。

編撰:然好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相關焦點

  • 戒邪淫利器:《楞嚴經 四種清淨明誨》三個實例及原經文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盤。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
  • 深入經藏:學佛必修課程 四種清淨明誨之戒大妄語
    若修行人未得開悟言己得,未證聖果言巳證,欺誑世人,貪求名聞利養,是大妄語;大妄語成,必墮無間地獄,永劫沉淪,如何修證佛道?所以佛告阿難,在三界六道之中,假設有人,雖然身心都『無殺盜淫,三行已圓',但若犯大妄語戒,則於所修的三摩地,不得清淨;必須若身若心,都不誑不妄,言必真實,方名清淨。三行,指慈行,智行,梵行。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鬥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 四種決定清淨明晦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盤,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15)| 遺失真性執見是眼,佛說客塵會見歸心
    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實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
  • 《楞嚴經》雲:「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楞嚴經》裡面說: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闢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 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香嚴智閒禪師說他貧得「無卓錐之地」,意思是說他已空掉了外境(物執)。而貧得連「錐也無」,是說他現在已經「空掉」了我執。香嚴寺後來圭峰宗密禪師(780-841,六祖慧能下四世遂州道遠禪師的法嗣)在其所撰《禪源諸診集都序》中,又進一步解釋:「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來具足。
  • 楞嚴經·卷七|清淨宿業的楞嚴咒以及末世如何坐道場(02)
    只有斷除了淫心、殺心、偷盜心和諸大妄語,心地才能真正得到清淨。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於是,文殊菩薩從大眾站起,頂禮佛足,向佛陀請教經名,以方便眾生從經名上總體把握楞嚴法義。【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說:「這部經名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經題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一名無量壽經 一名阿彌陀經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 曹魏康僧鎧譯  無量壽如來會 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趙宋法賢譯  自漢迄宋同經異譯可考見者凡十有二 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想要理解經文,先要了解經題。
  • 《每日讀一卷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十)
    爾時,如來應正等覺,天上天下最勝最尊,百千光明照十方界,具一切智,功德圓滿,將諸苾芻及於大眾,至般遮羅聚落,詣一林中。其地平正,無諸荊棘,名華軟草遍布其處。佛告具壽阿難陀:「汝可於此樹下,為我敷座。」  時,阿難陀受教敷已,白言:「世尊,其座敷訖,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即於座上跏趺而坐,端身正念,告諸苾芻:「汝等樂欲見彼往昔苦行菩薩本舍利不?」
  • 佔察善惡業報經
    今此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汝應以此事而請問之。彼當為汝建立方便,開示演說,成汝所願。」時堅淨信菩薩復白佛言:「如來世尊,無上大智!何意不說,乃欲令彼地藏菩薩而演說之?」佛告堅淨信:「汝莫生高下想。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
  • 無量壽如來會——如實知自心 || 經題名義現行實相,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但讀《無量壽如來會》沒感覺了,因為過去沒學過,也沒讀過,感到這個經題太珍貴,不敢碰!因為以前學過文句即實相的教法,所以一讀《無量壽如來會》這個經名,心智就不敢碰了。今年來讀《無量壽如來會》大家都來參與,就是如實知自心。不需要把自己過去那個善惡、是非、煩惱的心抓那麼緊,可以松一松,參與一次如來會。先把過去那個自我認知放一放,看看能不能轉化?有轉化機會最重要。
  • 《華嚴經》:經文30句,熟讀悟其意,斷除無明生清淨心
    《華嚴經》:經文30句,熟讀悟其意,斷除無明生清淨心 | 文 三隻眼讀史(摘)《華嚴經》又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雖說《華嚴經》是一部由各別單行的經典編集而成的經文,卻編得非常謹嚴,其組織架構、先後次第,並不重疊雜亂。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2.法華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華嚴云:「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也。3.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42)| 綰巾成結佛示解脫,六解一亡得無生忍
    佛言:「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 背誦四種清淨明誨斷除邪淫妄念
    但不是在淫心已在心中生起時才求助於觀世音菩薩, 而是在平時就要「常念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最主要還是要先明理,明白之所以要斷淫慾的道理。「明理即事」——明白了道理再去實行,自然成就。「即事明理」,在實行當中再去體悟其中的道理,這樣才會更加牢靠。所以建議你們把《楞嚴經》的「四種清淨明誨」背下來,從「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開始。為什麼要背下來呢?
  • 深入經藏:學佛必修課程 四種清淨明誨之戒淫
    四種清淨明誨中,第一種就是戒淫。其他經論,言及根本大戒,皆以不殺生居首,唯獨本經,旨在令人速離生死,得證菩提;而淫慾正是眾生,沉溺生死的主要原因,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故佛第一先說淫戒。清淨,是遵守莫犯,終生嚴謹受持,令身心皆清淨;明誨,是十方古今諸佛,明明白白公布世人,令眾皆知的教誡與訓誨。
  • 地藏經:地藏經全文講解譯文
    沙門有四種:勝道沙門,證聖果者,聖僧是也;說道沙門,能宏揚如來三藏聖教者;活道沙門,能修諸善法,增長慧命者;汙道沙門,違背戒律,裨販如來者。8)實叉難陀:本經譯者名,華言「學喜」。此法師尊者,勤學三藏,法喜現前,故名學喜,於中華唐朝時代于闐國來華譯經,八十華嚴經即此尊者所譯。9)佛:佛陀之略,譯作覺者或智者。
  • 《金剛經解義》卷上(一)
    經是聖人語,教人聞之,超凡悟聖,永息迷心。此一卷經,眾生性中本有,不自見者,但讀誦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經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今恐世人身外覓佛,向外求經,不發內心,不持內經,故造此訣,令諸學者,持內心經,瞭然自見清淨佛心,過於數量,不可思議。後之學者,讀經有疑,見此解義,疑心釋然,更不用訣。所冀學者,同見礦中金性,以智慧火鎔煉,礦去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