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經藏:學佛必修課程 四種清淨明誨之戒淫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文珠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四種清淨明誨中,第一種就是戒淫。其他經論,言及根本大戒,皆以不殺生居首,唯獨本經,旨在令人速離生死,得證菩提;而淫慾正是眾生,沉溺生死的主要原因,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故佛第一先說淫戒。清淨,是遵守莫犯,終生嚴謹受持,令身心皆清淨;明誨,是十方古今諸佛,明明白白公布世人,令眾皆知的教誡與訓誨。

人因內心充滿貪嗔痴,策動於身口,故有殺盜淫妄種種不道德的罪惡行為,若能攝心一境,不起妄念,對順境不貪,逆境不嗔,一定可以身心不犯,所以佛教我們斷淫殺盜妄,先要從內心做起,若能身心俱斷,是名持戒清淨,所以說:「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諸世界,是約穢土而言,穢土眾多,因名諸世界。世有過去,現在,末來三世;界有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代表時間,界代表空間,在十方三世無量時空之中,充滿無量的生命,而無量生命中,又有四聖六凡的分別。諸佛菩薩,與二乘聖人,已經斷煩惱,了生死,超越時空,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唯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因此流轉六道,生死不斷。如果其心不淫,則苦因既斷,苦果不生,必然可以出離生死。

三昧譯名正定。塵指外界色等六塵,能染汙人的身心;眾生不知六塵境界,無常苦空,幻妄不真,心起貪嗔,追求不舍,遂終日為六塵而奔波勞碌,身心不得安息;煩惱是塵勞因,能擾亂人心;生死是塵勞果,令人此死彼生,勞累不止,因名塵勞。修耳門圓通金剛三昧的人,目的是超出塵勞,解脫生死,今因淫心不除,不但塵不可出,反而墮落魔道。縱然有博學多智,善說諸法,或於世間禪定,能入善出,如不斷淫,皆是魔業,必然淪為魔眷。視其所修世間禪定境界的深淺,及福業的厚薄,上品,禪定勝於淫心墮為魔王;中品,禪定與淫心相等墮為魔民;下品,禪定劣於淫心墮為魔女。不管是魔王,魔民,或魔女,都自己說已經成無上菩提。此是我慢習氣使然,非果計果,大妄語成,福報享盡,必墮地獄。佛告阿難:我滅度後,在末法時期,此類魔鬼眷屬,充斥人間,以廣行淫慾,為善知識,使人生前受其蠱惑,死後墮為魔眷。

落愛見坑,愛指思惑,見是見惑,即被見思二惑纏縛,以廣行淫,為教化眾生的手段,不修學佛的正法,而失卻趣向佛果菩提的正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淫心,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修三摩地,即修習耳門圓通,亦即修首楞嚴王大定。佛囑阿難轉教世間,修學大定的人,必須先斷淫心,不止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這樣才是: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如來,指今佛,先佛,指古佛。無論古今,十方諸佛,教導眾生修習禪定,皆以先斷淫心,令身心清淨,為第一種明確的教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佛借譬喻以明淫心,非菩提根本。蒸喻修禪定,沙石喻淫心,熱沙如煩惱,飯喻無上菩提。淫心不除,而修禪定,欲成菩提,猶如蒸沙成飯,縱經塵劫,終不可得。因為沙非飯本,因果不類,徒自疲勞,益增煩惱而已。必須先斷淫心,以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方可證入菩提涅槃,不生滅性。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此以法合喻。初二句合蒸沙石,次二句合經百千劫,只名熱沙;皆是淫根等四句,合此非飯本。因為淫心不除的人,八識田中,存有淫慾的種子,遇境逢緣,必引發淫行,因此名為根本成淫。由此惡業,必招三惡道的果報,不能出離惡道,然則人身尚不可得,何況修證佛的菩提涅槃?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機即動機,身行淫的動機,是由心而發,而心淫的動機,則基於邪念的習慣性。若然邪念的習氣不除,則身心淫機的因緣未了;必須斷除邪念的習慣性,然後可以斷除淫行淫念的動機,令身心清淨無染,最後,連能斷除此邪念習氣之念亦不可得。故言: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

若身斷淫機,即得律儀戒;心斷淫機,得定共戒;斷性亦無,得道共戒。身心的淫機俱斷,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斷性亦無,是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自此得入菩薩正位,繼續進修,於諸佛所證的菩提果位,始有希望。

梵語波旬,譯名極惡。是欲界天頂的天王,因貪戀五欲塵勞,障礙他人修行,能壞人善根,害人慧命,被稱魔王。特別是末法時期,佛魔難分;故佛以四種根本大戒,以辨別邪正真偽;令末法修學佛法的人,知所鑑別。

若果如釋尊所說:修三摩地,必須先斷淫心,便是佛說,便是正法,應當信受奉行;否則,若說行淫,不礙真修,或誘人作不道德的行為,而說是甚麼雙修法,即是波旬魔王所說,不應輕信。佛教一向主張依法不依人,故凡是說:修習禪定,必須先斷淫機,連斷性亦無的人,雖然是凡夫,其所說亦等如佛說;反之,知名度很高的人,若說行淫不礙真修,即使自稱聖人,亦是魔鬼所說。所以是魔是佛,當聽其言,觀其行,是否身心斷淫,持戒清淨,作為判別的準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深入經藏:學佛必修課程 四種清淨明誨之戒大妄語
    文珠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所以佛告阿難,在三界六道之中,假設有人,雖然身心都『無殺盜淫,三行已圓',但若犯大妄語戒,則於所修的三摩地,不得清淨;必須若身若心,都不誑不妄,言必真實,方名清淨。三行,指慈行,智行,梵行。身心不殺,可以成就慈行,是應身如來種;身心不盜,可以成就智行,是報身如來種;身心不淫,可以成就梵行,是法身如來種;修行人斷殺盜淫,成就三身如來,是名三行已圓。
  • 深入經藏:學佛必修課程 四種清淨明誨之戒偷
    三知身是苦:佛制乞食之法,次第行乞七家,若不得飲食,便應受飢餓,令知身是苦本,而精進辦道故。四除滯去執:小乘人執著,滯留深山,離群獨居;故佛制乞食,令深入社會,接近大眾,以便隨緣教化眾生故。因為比丘受供完畢,必須為齋主說法,以法施回報眾生的財施。據說:佛在世時,有一位初出家的比丘,雖然沒有學問,但很用功,有一天,接受一對老年夫婦的供養。
  • 戒邪淫利器:《楞嚴經 四種清淨明誨》三個實例及原經文
    當你讀完楞嚴經後就會很真實的升起這個感覺!根本覺得其他書都是多餘的!所以《楞嚴經》還是要多讀,多看!並且《楞嚴經》戒淫的效果特別好!好好的珍惜吧,末法時代第一個消失的經典就是楞嚴經,最後一個消失的是《阿彌陀經》!還有多看戒淫的文章,也會起到戒淫消除淫念的作用。
  • 背誦四種清淨明誨斷除邪淫妄念
    所以建議你們把《楞嚴經》的「四種清淨明誨」背下來,從「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開始。為什麼要背下來呢?背下來之後就能在空閒時隨時默念,或小聲念。如早晚散步時,騎自行車,乘公共汽車外出時都可以利用。背誦一遍約需十分鐘,每天少則一遍,多則更好,尤其臨睡前,一定要背誦一遍。
  • 學佛必修的課程——四清淨明誨(二)——文珠法師主講
    第二清淨明誨—戒殺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襌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 四種決定清淨明晦
    四種決定清淨明晦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 楞嚴經·卷七|清淨宿業的楞嚴咒以及末世如何坐道場(02)
    佛陀從戒的角度,開示了四種清明明誨。只有斷除了淫心、殺心、偷盜心和諸大妄語,心地才能真正得到清淨。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 深入經藏:為什麼《地藏經》是學佛者必修的經典
    ,實際上《地藏經》可以說是四眾佛弟子必修的經典。第一點、《地藏經》是佛門的一部孝經。佛門有三部孝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盂蘭盆經》、《地藏經》。孝道是佛法的基礎,孝親是做人的基礎,度眾生就是孝親的擴大。我們學習《華嚴經》告訴我們「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這個就是孝親的擴充,發展。反過來說,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怎麼能夠相信他會愛護眾生,會救度眾生呢?所以,離開孝道就沒得佛法,佛法就是孝道的擴展和深入。
  • 學佛的「十要」與「十不要」
    7)佛經是法寶,為眾生離苦的指南,應尊重恭敬,若有破損,應速修補,經典所在之處皆有龍天護佑,若任其損壞廢置,罪過無量。2、誦經前要清淨三業端身正坐,如對聖容,則身業淨也。口無雜言,斷諸嬉笑,則口業淨也。意不散亂,屏息萬緣,則意業淨也。
  • 《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戒淫為什麼如此重要?
    佛在《楞嚴經》中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又曰: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佛陀接著告訴阿難尊者:此非飯本,石沙成故。我們學佛修道,是為了了生脫死,出離三界,「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還愛為基」,一個人如果沉迷於情色,淫慾就會在世俗塵網中越纏越緊,難有解脫,不能了生脫死,出離六道,《圓覺經》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姓,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 《楞嚴經》:食肉人必沉生死苦海,網友:植物也有生命算殺生麼?
    總的來說學佛之人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學佛人最近本的要求。那麼諸惡中,殺生算是很大的惡。【一】四種清淨明誨殺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中有很多章節,其中有一部章節叫做四種清淨明誨。有的修行者把四種清淨明誨單獨拿出來作為修行的依據。這是很正確的做法,學佛就要依據經典而行,但佛經都是文言文,很多人文化水平不高,並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有的人說讀誦佛經不必理會其中的意思。其實這句話說的對但也不完全對,按理說修習佛法,最重要的是要獲得清淨心。
  • 嚴持戒律,讀誦大乘是學佛的根基!
    末法時期,真正有修為的大德高僧難遇難求,我們德淺福薄無緣一見,想找明師修學可以說是難上加難。那麼找不到明師怎麼辦?老法師曾教導我們:「末法時期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以經典為師」。只要我們嚴持禁戒,依教奉行,真修實幹,一樣可以修行成就。
  • 體光長老:消災免難、淨業增福必修經典《地藏經》
    《地藏經》,我個人過去也學過,但理解很片面,把這部分經當成是祭度幽魂的一部經典,所以僅在盂蘭盆會期間誦讀它,後來通過學習一些大德的講解,受到啟發,才曉得這部經啦,可以說對我們每個學佛的人關係都是非常密切的,實際上《地藏經》可以說是四眾佛弟子必修的經典。為什麼這樣提?有沒有根據?這裡,我講一下學習的體會,談談幾點依據。
  • 學佛第一步學佛入門之認識佛教學習筆記和體會 -----2021-2-11
    >根據我們這幾年跟著淨空老法師講經學佛的體會和總結,學佛有如下的次第:「什麼是佛」、「什麼是皈依」、「學佛有什麼好處」、「供佛像」、「供燈」、「供果」、「燒香」等等這些都是佛教基本術語和常識,這些知識都在佛陀教育網的「學佛入門」裡,把《正確的學佛方法》、《走出學佛的誤區》、《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認識佛教》、《三皈五戒的意義及儀式》、《淨宗五個科目》等課程學好,你對佛法就有了基本的了解了
  • 《學佛三要》:五、正常道與方便道
    「略說信心有四種」。四種中,第一、是對於真如法性的正信。第二、三、四,即是信三寶。歸信三寶,即是正信心,一切佛法都不出三寶以外。 但也有在三寶以外,又多加一種,這是他所著重的。如《阿含經》裡,立四信──四證淨,於三寶外加一『信戒』。照說,戒還不是法的一分。因為初期佛教,著重於依戒而住,所以特立『信戒』。
  • 淨空法師:真正學佛,就是用戒定慧的手段,達到清淨平等覺的境界
    因佛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赫者,明也。奕者,盛也。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下面佛用個比喻,以熔金來做比喻,這個我們看見過,黃金在冶爐裡頭的熔化,放出的光特別好看。「按上兩說,佛身內外映徹,喻如明淨之鏡」,這個鏡子光明乾淨,淨是沒有染汙,明是充滿了智慧。世尊當年在世,一切時、一切處,讓人見到的都能夠感到他的清淨光明,就是我們經題上的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非常重要,這五個字是形容我們的真心,清淨是離染汙,平等是離波動,不動就平等。
  • 簡體注音|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龍藏本)
    根據《乾隆大藏經》大乘華嚴部,第0085部,唐罽賓三藏般若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即四十卷華嚴)之卷第四十原藏影印本校正注音。句讀及注音僅作參考。特此說明。如何在朋友圈把文章只分享給學佛人
  • 淨空法師:嚴持淨戒意思是叫我們不造業,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我第二次到美國去的時候,是去講經,就帶了這一套,那個時候是卡帶,方形卡帶,錄音帶,一個帶子是九十分鐘,總共這一部經三百多卷。我把它擺在講臺上,講臺前面,人家問我,這是什麼?《阿彌陀經》。大家一看呆了,《阿彌陀經》那麼簡單,講這麼長的時間?我說是。引起大家對於《阿彌陀經》的重視,因為一般學佛的人瞧不起。我到美國那個時代,美國的密宗很興盛,禪宗很興盛,淨土都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