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經題

2021-02-23 紫玉Y

 黃念祖居士著述

  一、經 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一名無量壽經 一名阿彌陀經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 曹魏康僧鎧譯

  無量壽如來會 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趙宋法賢譯

  自漢迄宋同經異譯可考見者凡十有二 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想要理解經文,先要了解經題。古云:「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義。」經題的重要性可以想見了。本經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五種原譯而成。五種出入很大,且漢吳舊譯,文字古拙,所以讀誦參研者都很少。先師繼王日休、魏承貫之後,會集成經,名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此書一成,大眾欽賞,公推為《無量壽經》的善本。目前海內外讀者、背誦者、印刷者、演說者,風起雲湧,有日誦六部甚至八部者,有人稱當前之景象是「大經熱」。

  本經的經題,一望可知,是把最近《宋譯》的經題作為前一半,而把最古的《漢譯》經題去掉兩者重覆的字,接在下面,就成為今本的經題。這就是會集工作的典範,只是會集舊有的精華,而不是出於自意的新作。這才能杜絕把後世凡夫的私見,當作世尊的教導來欺騙世人。從夏會本的經題可見,不但字字句句本於原譯,而且會集之後,使題義更加圓滿究竟,妙諦無窮。

  第一個字「佛」。指約當中國周代,在尼泊爾降生的王子,後出家成佛,號釋迦牟尼(華義為能仁寂默)。這就是我們芸芸眾生的大悲慈父,大智大力的導師。十方世界有無數的佛,可是在我們世界上,八相成道的佛,只是這一位。所以只說一個佛字,我們就知道是專指我們的本師了。

  「佛」是梵文佛陀的簡略,辭義是覺者。佛與眾生只是迷悟的不同,在迷惑之中就是眾生,徹底覺悟就是佛。阿羅漢只是自覺;菩薩於自覺外,更須覺他,故菩薩具二覺;覺行圓滿是第三覺,唯佛具三覺。悟達本性真實常住,了知諸惑都是虛妄,是自覺。以無緣大慈,平等普度一切眾生,是覺他。窮盡本心的源底,自覺覺他之行圓滿具足,圓圓果海自然成就,是覺行圓滿。《佛地論》說:具足一切智慧,遠離一切障礙,能開覺(開悟本有覺性)自己和一切有情。「覺」譬如從睡夢中覺醒;如蓮花開,不借外力,這就是佛。(筆者譯為白話。)又據《大乘起信論》:一、本覺。指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自性清淨心,也就是常說的人人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法身佛。二、始覺。由於內因(本有清淨心)與外緣(佛教經法)的作用,使眾生於妄念中漸漸出現初步趨近本覺的知覺(如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三、究竟覺。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來平等,始本不二,法身全顯,究竟成佛,叫做究竟覺。

  「佛說」,表明此經是釋尊金口所宣。又「說」字有愉悅的意思,佛看到眾生機緣成熟,可以聽受教導修習妙法,故衷心歡樂。

  「大乘」是喻,乘就是車,是中國古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用現在話說,自行車是小乘,它只能解決自身的問題,這就譬喻聲聞乘的法,稱為小乘法;至於成長列的火車,可以運載多少人多少貨,廣作利益,這就譬喻菩薩所行的法,叫做菩薩乘,也即是大乘。

  大乘中的「大」字,有兩個涵義:(1)能乘者大。《十二門論》說:「佛大人乘(動詞)是乘(名詞),故名為大。……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如來與諸大菩薩才是「能乘」,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大學生讀書的學校叫做大學)。(2)所乘者大。《寶積經》:「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就是如來自身所行的真正覺悟之道。這就是佛大人用來救度眾生的運載工具,所用的工具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學校的全部課程都是大學的,所以叫大學)。經題中,大乘這一譬喻,具有兩方面的涵義。本經經題標明淨宗之法是大士所修、大士所行、無上度生救世的菩薩道。

  「無量壽」即「阿彌陀」名號的譯義。阿彌陀在梵文中的正確讀音應為「阿彌達」,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的聖號。其中包括無量密義,可譯成無量壽、無量光。漢譯本譯成無量清淨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總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莊嚴、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無量。由於極樂教主多劫勤修,有無量妙德,所以成佛後有無量功德名號,每一名中皆具無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來了彼佛阿彌陀的無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這裡。

  極樂教主既有無量的名號,為什麼本經單以無量壽為經名呢?因為無量壽顯示了如來法身常住的本體,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仍是這樣。過、現、未,恆常如一,佛教稱為「三際一如」,這是法身境界。由於無量壽,彼佛的功德,在無盡的時間長河,從無一分一秒的停頓與間隔;由於無量光,在無盡的空間,就沒有一毫一釐的地方,不蒙受佛光的加持與攝受。由於無量壽是體,一切殊勝微妙的相用,都從本體流現,標明本體,則一切相用方面的妙德都在其中。日人所著《無量壽經甄解》中說:「安樂國土依正三種(佛、菩薩、國土)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這就是本經標名為「無量壽」的原因。

  《甄解》的說法,來源於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論中在「一法句」的後面,說「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可見《甄解》的「無量壽」即是《往生論》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前已指出從體流現相用,佛有三身,也是從法身流現報身與化身。所以「無量壽」正是阿彌陀法身的聖號;同時,也正是每一眾生的本覺、自性清淨心、佛性與法身。這是佛法最奇特之處,也正是佛法真實大平等之處。一切蠢動含靈,螞蟻蒼蠅都具有佛的法身。所以經題中的「無量壽」既是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這稱為他佛),也即是每一眾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這稱為自佛)。所以夏師在《淨修捷要》中指出:「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有許多人錯誤地批評淨土宗是「心外求法」,可惜他不知:所念的他佛,正是念佛人的自佛。

  「莊嚴清淨」和以下的,是法。以上經題中「佛」,娑婆教主;「無量壽」(即阿彌陀佛),極樂教主,是兩土果位的人。「大乘」是喻,現「莊嚴清淨」是法。經題中總不離人、法、喻,本經題具備了這三樣。「莊嚴」,它有莊重、端嚴、裝飾與美化的涵義。現用譬喻說明,修建了佛殿和佛像,倘若只是光禿禿的房子和像,那就不算完工,必須在寶像、天花板、牆壁之上,增加彩畫,要有許多藝術加工,還要懸掛幢、幡、傘蓋,陳設供品法器、種種燈光,來做莊嚴之具。從這個事例,我們體會了莊嚴的涵義。但以上只是物質方面的莊嚴,更重要的是心地的莊嚴。佛教中常說「萬德莊嚴」,要以功德智慧來做莊嚴。阿彌陀佛在因地中,「莊嚴眾行。軌範具足」,這就是以自身的軌範來莊嚴自己的行動。又「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說明安住在真實的智慧,才能莊嚴妙土。「眾行」是因,用具足典範去莊嚴它。「妙土」是果,要安住智慧才能莊嚴。所以可以這樣說,極樂妙土是以智慧來作莊嚴之具。從此推廣,應知極樂的黃金、七寶,實質是一味的智慧。常說的「萬德莊嚴」,就表明「莊嚴」這兩個字,有「具德」的涵義。

  「清淨」。例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山石流出的泉水,清可見底,純淨無雜;至於黃河濁浪滾滾,夾帶了種種汙染。這譬喻人的身口意三業,完全離開了一切惡行、煩惱與垢染,叫做清淨。《大論》論布施說:「雖為一切眾生,是心(指布施的人,他的心)不清淨。不知己身無吾我,不知取者無人無主,不知所施物實性,不可說一,不可說異,於是三事心著,是為不清淨。」這段話很精要,若人在布施的時候,雖然也是發心為一切眾生,可是你沒有了達三輪體空,內見有我,外見有人,中間見所施之物,不了解這些實物,遠離一異有無等等分別,即是第一義空,於是對這三輪都有所著,這就是不清淨。《金剛經》說:「應如是生清淨心」。《無量壽經》漢譯本譯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本經《三輩往生品》:「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定生彼國。」漢譯本第十八願,「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淨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往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漢譯》中的「淨潔心」即是「清淨心」。本經「以清淨心,向無量壽」,漢譯本是「念我淨潔心」,自心他心,同一清淨。故常說:欲淨土者,先淨其心。

  「平等覺」。「平等」,它與差別是對立的。《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華嚴經》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確顯平等的涵義。《入佛境界經》說:「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真如是佛性、法身、實相等的同義辭。佛的通號之一是「如來」,表示「從如而來」,可見「真如」是佛的真實出身之處)。乃至平等者,是入不二法門。」可見平等極其重要。若能對於一切事物沒有差別,當然更沒有愛憎取捨,一律平等,這就是菩提,就是真如。「平等覺」可以有四種解釋:(1)平等普令一切眾生都徹底覺悟。(2)以平等妙法來覺悟眾生。(3)「平等覺」是如來的正覺。(4)「平等覺」正是極樂教主的聖號之一。以上四義,題中都有。所以「莊嚴清淨平等覺」是經題中所涵的法。

  從全名來看:本經是此土導師釋尊看到度生因緣成熟,在十分歡悅的心情中所宣說的。暢談極樂淨土教主無量壽佛本願之海,以及殊勝方便普利萬類的淨土法門,普令眾生,信願持名,萬德莊嚴,一心清淨,平等普度,同登覺岸。在眾生方面,無量壽佛是我本覺,我心是佛,今又念佛;名具萬德,莊嚴自心;淨念相繼,遠離妄執;妄消真顯,當下即是「平等覺」。一題之中,涵攝了全經大義。

回向: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念三遍)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念三遍)

相關焦點

  • 佛教經典《無量壽經》四句大乘慧語,普度眾生,登極樂淨土!
    《無量壽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卷,屬於淨土三經的其中一部,全稱《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亦稱作《佛說無量壽經》,其內容是佛陀在印度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講法布道傳業解惑的敘述整編。《無量壽經》講述阿彌陀佛引導眾生脫離婆娑世界通往極樂淨土的宏願。
  • 講堂|《無量壽經大意》01講(上)
    像《觀經》下品上生那個人,一輩子沒學過佛,沒讀過經,也沒念過佛,但是他臨終的時候聽到善知識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就「除卻千劫極重惡業」,這就是經題不可思議的力量;《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也說,如果有人書寫一四句偈,或者為人演說一句經文,都可以滅五無間業:這些我們讀了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經文為什麼有這樣的功德?
  • 《無量壽經》的版本
    《無量壽經》的版本 ——選自蘇樹華著《佛說無量壽經釋義》。該書尚未出版。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遵元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我們的這部《佛說無量壽經心學釋義》,所採用的佛經版本,是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的《佛說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現存五個譯本,經題名字,各個不同。名字不同,其義無別。五本版本,分別如下:第一種譯本,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第二種譯本,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5.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沙門法賢譯。4.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注  民國李炳南作5.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四卷  民國黃念祖解◎九、總釋名題一、凡經之名題,皆直顯本經之要旨,使學者因名達體,一覽經題,直窺全經大義,是以天台家注經
  •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我們知道念佛法門屬於淨土宗,而淨土宗以五經一論為依據,五經分別是:《佛說無量壽經》——簡稱《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佛說阿彌陀經》——簡稱《阿彌陀經》。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用48大願會更好
    在許多寺廟都會看到免費結緣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本佛經主要是說淨土信仰的佛經,很多人還以為這本經典是"無量壽經"呢。夏老居士會集的原譯佛經是:1,後漢支婁迦讖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2,吳支謙譯的"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該經一名《無量壽經》 一名《阿彌陀經》 3,曹魏康僧鎧譯的"無量壽經" 4,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什麼樣的法是大乘至高無上極致之法呢?那就是願生彌陀佛國的淨土之法。《往生論注》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大乘至極之法呢?這裡先把書名號內的文字略解一下,然後再作分解。首先我們看書名號中「無量壽經」這幾個字,曇鸞大師在解題時說道:「『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
  • 《無量壽經》的十二種譯本分別是哪些?
    保存下來的五種:一,《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這是最早的原譯本,佛教傳到中國不久,這部經就傳到中國來了,由月氏沙門支婁迦讖在洛陽翻譯完成。二,《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支謙,字恭明,是月氏族的後裔,他是在家居士,通達大乘,因為他翻譯這部經的時候身在吳國,所以世稱《吳譯》。「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也是阿彌陀佛的稱號,是梵文直譯的名號。這個譯本還有兩個名字:《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一共三個名字。三,《無量壽經》。
  • 觀經談讀誦大乘
    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
  • 蓮光:從《無量壽經大意》看「淨土之法難信難說」(三)
    (《無量壽經大意》語)我們再來看《無量壽經》的表述:「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經文此說意為:佛的出世難遇難見,諸佛的經道及菩薩勝法也是很難聽到,而若是聽到《無量壽經》並相信受持,是難中更難的事,沒有比這個再難的了!
  • |楞嚴經|金剛經|華嚴經|阿彌陀佛...
    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
  • 大經合贊——幸福人生之必讀《無量壽經》
    已修淨業者,不可不讀此經,因其於世出事間因果、苦樂,祥賅無遺故;非熟讀不能堅正信故;又於極樂依正修持法式,非讀此經不易明了故。習禪者需讀此經,因此法門即無上深妙禪故;彌陀即自性故,亦即不信自性故。未信佛者不可不讀此經,以此經能起正信故;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故;一染識田永為道種故;能讀此經,即不信佛亦不失為善人故。
  • 研修班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學小乘的人往往不承認有大乘。小乘的經典,經就那麼四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他們認為體系已經完備了,當有人給他們講還有大乘佛教,他們往往會認為大乘不是佛講的。現代有一種思潮叫「大乘非佛說」,古代其實也有,現代更明顯。他們不認為大乘是佛親口講的,認為是後人編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的事;觀音菩薩,也不承認;地藏菩薩,這通通都是編的。
  • 淨界法師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01
    而我們所要學習的第一個課程《大乘百法明門論》,正是《唯識學》最基礎的課程,也是最重要的課程。 壹、解釋經題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天親菩薩造 「天親菩薩」是印度的一位祖師,《百法明門論》是他造的。他當時造這部論,是用印度文寫的,經過唐朝的三藏法師─玄奘大師把它翻譯成中文。
  • 地藏經解釋:淨空法師主講地藏經
    第二個意思,新加坡淨宗學會這個道場建立,我們還沒有在這個地方正式講過一部經,今天為新道場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符合我們多年為新道場講經的慣例,所以有這雙重的意思。先在淨宗學會的報恩堂為諸位同修來說這一部大經。在玄義當然最重要的先要介紹經題:【地藏菩薩本願經】這七個字,前面六個字是別題,經這個字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之為經。
  • 《白話佛經系列—大般若涅槃經今譯》_佛學書店_華人佛教_鳳凰網
    **內容簡介**《涅槃經》又稱《大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漢譯本為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經錄家列為大乘五大部經之一。本經共分壽命、金剛身、名家功德、如來性、一切大眾所問、現病、聖行、梵行、嬰兒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師子吼菩薩、迦葉菩薩、憍陳如等十三品。《大涅槃經》義理豐富而精微。
  • 有部→經部→大乘,世親菩薩的自我突破之路
    爾後無著菩薩多次上兜率天,彌勒廣為解說大乘經義。但他為人說,人多不信,於是發願請彌勒菩薩下閻浮提解說大乘。彌勒菩薩如其願,夜下閻浮提,放大光明廣集有緣,誦出十七地經,隨誦隨解,四月方竟。當時唯無著菩薩得近彌勒,別人只聽到他共彌勒說法。白天,無著菩薩再解釋彌勒所說。無著菩薩又修日光三昧,得此定後,昔所未解悉能通達,有所見聞永憶不忘。於華嚴等諸大乘經悉解其義,於兜率天聽彌勒解說諸大乘經皆能通達並憶持。
  • 大乘與小乘 ——《本生經》學習筆記
    所以,大乘經典的原始數據出於佛陀本懷,那是不用懷疑的。兜了一圈,要說的真意是肯定大乘佛經是非佛說,只是大乘經文裡有一些出於佛陀本懷的「原始數據」而已。如此一說讓人不禁疑惑,如果大乘經典只有一些佛本懷的原始數據,那大乘經典的聖教量還剩下多少?讓大乘佛法後學弟子們如何深入經藏?
  • 《解深密經直解》評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由於唯識學的思想特性,導致唯識經典不僅在佛教哲學史的演進上有一定的地位,可參照前後的經論了解唯識論題的演變;若抽出單經研究,亦有其深刻的內涵,可以獨立探討其中的哲學論題。或許是由於上述的特性,林國良教授的《解深密經直解》,既顧及唯識哲學史的發展,又深入探究《解深密經》中所提出的觀點與主張,使讀者理解其中的奧秘。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他滅度後,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派。大乘佛教自稱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大河的此岸,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經典有《般若經》、《維摩經》、《大般涅槃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大乘佛教在印度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一、初期,約一世紀至五世紀,以宣揚「假有性空」的理論為主,逐步形成由龍樹、提婆創始的中觀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