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正文(11)經文: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實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勅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實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自開自合。」
佛言:「誰動誰靜?」
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佛言:「如是。」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實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
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
「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佛言:「如是。」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正文】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
【譯文】 阿難聽了這話以後,重新悲哭流著淚水,伏拜在地下,然後跪著合掌對佛說:自從我隨佛發心出家以來,倚仗著佛的威力和神力。常常自己以為我可以不必勞神修行,如來會把「三昧」〈注〉給我的。
【注】 就是正定。
【正文】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
【譯文】 沒有想到各人的身體和心都不能互相代替。因為自己不明白,遺失了我自己的妙明真心。
【解】 失我本心這句,含有兩重意義:一是各人的身心別人不能代替,因此我望佛給我的三昧是不可能的了。使我喪失了原來的希望心。二是不明白我本來有的妙明真心。恰似失掉了我的本心。
【正文】 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譯文】 雖然我身體已出家修道,但我的心沒有入道。恰似一個窮孩子,捨棄自己的父親,遠逃到他方。
【解】 妙明真心有無邊功德,無窮妙用,但自己不明白,偏要向外尋找。恰似一個窮孩子,自己明明有幸福的家庭,卻拋棄了跑到遠方去流浪。
【正文】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譯文】 今天才知道,雖然法聽得很多,要是不去實地修行,那就和完全沒有聽過法一樣。恰如一個人說飲食,始終不能把肚子說飽。
【正文】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譯文】 世尊!我們現在被「二種障〈注〉」纏著,不能解脫,都因為不知道我本來寂靜常住的心性。希望如來,哀愍我的失路無依,啟發我的妙明真心,能使我有正確的辨道眼光。
【注】 一是「煩惱障」,二是「所知障」。現分別解釋於後:「煩惱障」又名「事障」。能使生死相續不斷。「所知障」又名「理障」。能阻礙我們的正確的知見。《圓覺經》上說: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二乘〈即小乘〉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則入如來大圓覺海。
又「煩惱障」就是「我執」。即是執著主觀的「我」。「所知障」就是「法執」。即是執著客觀的「物」。
又,「煩惱障」起於私見,不能捨棄。「所知障」起於錯誤的偏見,障礙正確的知見。
又「煩惱障」起於「見惑」和「思惑」。見惑起於自己對外界事物的分別心。思惑起於內在自起的思維活動。「所知障」起於「塵沙惑」和「無明惑」。塵沙惑起於不了達一切外境都是來源於一個本體的顯現,無明惑起於不了達一切修證的境界,仍然是一種「妄識」。
【正文】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
【譯文】 這時如來從胸前「卍」字中,湧現出寶光,這光極為光明顯耀,有千百種顏色。十方所有微塵那樣多的有佛的世界,都被這光所照遍。同時這光遍灌十方所有世界中眾如來的頭頂。還迴轉來灌阿難及在座大眾的頂。【解】 佛經當中敘述所顯的一切現象,都是為了表示所講的法。前文佛從面門放光,表示六根所具的本性,此處佛從胸前的「卍」字放光,佛的胸前有「卍」字紋,名為萬德吉祥相。表示佛萬德具足。其光明亮晃耀,有千百種顏色,表示隨緣變化,應用無窮。這光遍照十方微塵世界,正示前文所說一切因果世界微塵,都因此心成體。「寶剎」為印度文譯音,一名「剎摩」。一名「制多羅」。含義是一佛所教化的國土。現此光遍灌十方諸剎如來的頂,表示此妙明真心與十方諸如來同體。應後文「觀音圓通章」中,上與十方如來同一慈力,此光旋至阿難及諸大眾,表示此心妙用,不但上與諸佛同體,而且下與一切眾生同性。應後文「觀音圓通章」中,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因此這一放光,正是表妙明真心的全體大用。
【正文】 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譯文】 告訴阿難說:我今天為你建立大的「法幢」〈注一〉同時令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注二〉,能從這裡得到精深微妙而隱密難知的清淨妙明心性,得到清淨的道眼。
【注一】 法幢含有立正摧邪的意義,此處表顯「真心」的大用,摧「妄識」的邪見。
【注二】 一切含有生命者佛家都稱為眾生。
【解】 妙明心性無智愚皆同體,故稱為妙。無動搖生滅之相,故稱微密。無汙染,無黑暗,故淨明。此心性能明見一切,具大智慧。故名為清淨眼。
【正文】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
【譯文】 阿難!你先答覆我,見光明拳。這拳的光明,因什麼緣因而有?為什麼會成拳?汝用什麼看見的?
【解】 正當見拳之時,真妄二心,是同時顯現作用的,只怪你當下認不得。若如鏡照影,不假分析,即是真心。若推窮尋逐,因何而有光?因何而成拳?用誰來見?即是妄心。
【正文】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譯文】 阿難言:由佛的全身來看,就像閻浮檀樹〈注〉一樣,金光如檀樹,赤焰如十寶山,佛身清淨非愛欲致,故有光明,我實在是用眼睛看見世尊屈五輪指,示我等及大眾,故有拳相。
【注】 須彌山南有閻浮檀樹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最勝,一粒置常金中,盡皆失色,放於暗室,光耀如白晝。
【解】 佛身多劫燻修,正由於清淨所生,故得全身同金而有光明。阿難用眼睛看見五輪指端屈握示人,不知見乃是心,能見並不是眼。
【正文】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
【譯文】 佛告訴阿難,如來今天以實話告訴你,一般有智慧的人,也須要以譬喻才能使他開悟。阿難!譬如說我的拳頭,假若沒有我的手,就不可能成為我的拳。假如沒有你的眼睛,就不成你的見。你試試看,以你的眼睛,來比我的拳,其道理是不是一樣的?
【正文】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譯文】 阿難說:是這樣的,世尊。既沒有我的眼睛,就不成我的見。與如來拳頭這件事,其道理完全相類似。
【正文】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譯文】 佛告訴阿難,你說這個道理相類似,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為什麼呢?比如一個沒有手的人。拳頭就徹底沒有。但那些沒有眼睛的人,就不是完全沒有「見」。為什麼呢?你試到路上去問那些盲人,你看見什麼?那些盲人必然答覆你,我現在眼前,只看見一片黑暗,並沒有看見別的東西。以這個道理說來,眼前的「塵」(色)境自己是黑暗,「見」有什麼虧損呢?
【正文】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譯文】 阿難說:那些盲人,眼前只看見一片黑暗,那叫什麼見呢?
【正文】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譯文】 阿難!若是一個沒有眼睛的人,看見前面全是一片黑暗。忽然得到眼光,又復看見眼前的塵境,見到種種事物,這就叫眼見。那麼那些處於黑暗中的人,看見前面全是黑暗。忽然得到了燈光,也看見了眼前的塵境,見到了種種的事物,就應該叫做燈見。假若是叫做燈見,燈能夠有見,就不應叫它做燈了。既然是燈在看見事物,與你有什麼關係呢?因此你應當知道,燈能顯現色,能見的實際上是眼睛不是燈。以此類推,眼能顯現色,能見的本性實際上是心不是眼。
【正文】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譯文】 阿難雖然聽見了佛所說的這些話,和其他大眾一樣,口裡已沒有什麼話可以反駁了,但心裡還不明白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還希望如來,慈愛的聲音,再進一步明白指示。於是大家都恭敬合掌,專心一志的聽佛慈悲的教誨。
【解】 佛說能見的本性,是心不是眼。阿難也覺得此話確有道理,但是還不明白這個能見的「心」在哪裡?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就是「心未開悟」的地方。
【正文】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譯文】 這時世尊伸出他的兜羅綿網相光手〈注一〉,開五輪指,教誨指示阿難和在座的大眾說:我初成道時,在鹿園中為阿若多等五個比丘〈注二〉以及你們四眾〈注見前〉說:一切眾生,不成菩提正道和阿羅漢道,都是因為客塵煩惱把他們引向錯誤的道路。你們當時因為什麼緣因而悟道,成就今天的聖果?
【注一】 釋迦牟尼佛的兩手手指間有縵網相連,如鵝掌而且有光明,這是佛的三十二種特殊相貌之一。
【注二】 釋迦牟尼佛初離家出去求道時,他的父親淨飯王派他的親屬五人,秘密跟隨在他的後面,看他出去作些什麼事。這五人當中有三人是佛的本家兄弟,有二人是佛的母家表兄弟。他們隨佛多年,親見佛在修行中受的種種苦。阿若多就是這五人中之一,是佛的表兄。後來他們不願隨佛過艱苦的生活,都離開了釋迦牟尼佛各自到鹿園中去修其他的道去了。鹿園是上古國王養鹿的地方,後人稱此地為鹿園。釋迦牟尼成佛後,就先到鹿園中教這五人,這五人後來都證到了「阿羅漢」果。
【解】 客塵煩惱即是「見」「思」二惑。「見惑」分別一切事物,往來不息如「客」。「思惑」隨意起相,微細如「塵」。若是不斷「見」「思」二惑,終不能證入「聖位」。
【正文】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譯文】 當時憍陳那〈注〉起立對佛說:我是年齡最老的人,在大眾中,被稱為最先得解真理的人。我是因悟「客塵」二字得證聖果的。
【注】 憍陳那又譯為憍陳如,就是五比丘中阿若多的姓。
【正文】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譯文】 世尊!譬如出門的旅客,投宿到旅舍中。或是飲食,或是住宿,食宿完後,收拾行李依舊踏上旅途,不在這裡久住。若是這裡的主人,自然不去。我就是這樣考慮,不停住的就是客人,長住不去的就是主人。因此我悟到了凡是不住的,都名為客。
【解】 這段應當仔細認清。在我們的思想中,從幼到老,從早到晚,千變萬化,無時或休的妄想,都是客人。而主人卻是永遠不動的坐在那裡觀看那些川流不息的客人。試冷靜的觀察一下,在我們的心中,誰是主人誰是客?就可以明白什麼是妙明真心了。
【正文】 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譯文】 又如雨後初晴,太陽升天,陽光從壁縫中射入室中,在光中照見許多微塵搖動不息。然而虛空始終寂然不動。我就是這樣考慮,澄寂不動的名為虛空,搖動不息的名為微塵。因此悟到了凡是搖動不息的都是微塵。【解】 既然往來不息的是客,搖動不止的是塵。就應當知道「客塵」即是煩惱的根源。而長住不去的「主」即是我們的「真心」。澄寂不動的「空」即是我們的「自性」。「客塵」儘管自擾,其實不礙「主空」。若明得此理,不取「客塵」即斷「見」「思」二惑。即可證得本不生滅的「心性」。
【正文】 佛言:如是!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譯文】 佛說:正是如此。即時如來在大眾中,把他的五輪指屈起又張開,張開後又屈起來。對阿難說:你現在看見什麼?阿難說:我見如來的百寶輪手掌〈注〉在大眾中開合。
【注】 佛的手掌中有千輻輪紋。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正文】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譯文】 佛告訴阿難:你看見我的手在眾中開合。到底是我的手有開有合,還是你的見有開有合?阿難說:世尊的寶手在眾中開合。我看見如來的手自己開合,不是我的見性有開有合。
【正文】 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譯文】 佛說:誰是動的?誰是靜的?阿難說:佛的手沒有停住。而我的見性,本來就沒有靜,(見性永遠不可能有動,自然和動相對的靜也就沒有了。)誰又來不住呢?(不住即是動。)
【正文】 佛言:如是!
【譯文】 佛說:正是這樣!
【解】 此處就可以看出誰是「客塵」,誰是「主空」。
【正文】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
【譯文】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出一道寶光,在阿難的右邊,阿難回頭來看右邊。又放一道光在阿難的左邊,阿難又回頭來看左邊。
【正文】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譯文】 佛告訴阿難:你的頭今天為什麼搖動?阿難說:我看見如來發出奇妙的寶光來我的左右兩邊。我要看左右兩邊。因此頭兩面轉動。阿難!你因為看佛光,左右動頭,是你的頭動,還是你的見動?世尊!我自己的頭動。至於我的見性,根本說不上止,又那裡說得上動呢?
【正文】 佛言:如是。
【譯文】 佛說:正是這樣的。
【正文】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
【譯文】 於是如來,普遍告訴大家:假若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停住的名之為客。那麼!你們試看阿難,頭儘管在動搖,然而見始終沒有動。你們試看我的手自己在一開一合而見卻沒有開舒,也沒有捲縮。
【正文】 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譯文】 既然如此,為什麼你今天總是以動的為你的身?以動的為真實的境?從始到終,念念只認得生滅不息的境相,而拋棄了自己的真性不認得。行事顛倒錯亂,失掉真正的心性,認外物為自己。輪迴於其中,永遠流轉生死。
【解】 因為不明白「客塵」和「主空」的區別,於是誤認流轉不息的客塵為自己的身體。「客塵」永遠流轉不息於生滅變化之中。於是自己也就永遠流轉於生死之中,而遺失了自己永無生滅動靜的真性。
在生滅變化之中,在內就成為生滅不已的「身」,在外就成為生滅下息的「境」。永遠被糾纏於「身」與「境」兩種動相之中。於是輪迴生死,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