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除了說明六根,六塵,六識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間的作用,同時還介紹了:五種俱生意識,第六意識心,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種子倉庫。第九識:庵摩羅識。第十識:真真如性,本來面目。它們各自的特徵及作用。
僅供參考!
對於鑽研《楞嚴經》的同修來說,(六根 六塵 六識)這些名相概念是基礎,需要背熟,這樣的話,聽楞嚴經講解時,不會被名相概念繞的雲裡霧裡。
六根——六塵——六識
見性——眼根——色塵——眼識
聞性——耳根——聲塵——耳識
一精明 嗅性——鼻根——香塵——鼻識
嘗性——舌根——味塵——舌識
覺性——身根——觸塵——身識
知性——意根——法塵——意識
(七識)(含俱生意識)(六意識)
六塵又分為十二塵:
色塵——明塵——暗塵
聲塵——動塵——靜塵
香塵——通塵——塞塵
味塵——恬塵——變塵
觸塵——離塵——合塵
法塵——生塵——滅塵
《六根》
眼根: 眼睛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色塵,色塵又分為明塵和暗塵兩種。眼根的作用只管看。
耳根:耳朵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聲塵,聲塵又分為動塵和靜塵兩種。耳根的作用只管聽。
鼻根:鼻子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香塵,香塵又分為通塵和塞塵兩種。鼻子的作用只管聞。
舌根:舌頭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味塵,味塵又分為恬塵和變塵兩種。舌頭的作用只管嘗。
身根:身體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觸塵,觸塵又分為離塵和合塵兩種。身體的作用只管觸。
意根:意識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法塵,法塵又分為生塵和滅塵兩種。意識的作用只管想。
《六塵》
註:外在,指的是肉團身六根以外的萬法萬象。
(色塵)分為明塵和暗塵
明塵:光明,大,小,紅,黃,黑,白等等一切外在色相與顏色。
暗塵:走進暗室,或者閉上眼睛所接觸到的黑暗。
(聲塵)分為動塵和靜塵
動塵:大小聲音,人聲,男女老少聲,牛馬豬羊聲,雞鴨貓狗聲,颳風下雨打雷閃電聲,耳朵能夠聽到的一切外在所發出的音聲。
靜塵:耳朵聽不到外在的任何聲音。
(香塵)分為通塵和塞塵
通塵:當鼻子通暢時,可以聞到外在香氣,臭氣,以及一切萬法各自的味道。
塞塵:當鼻子阻塞時,聞不到外在的任何氣味。
(味塵)分為恬塵和變塵
恬塵:當舌頭不吃東西時,屬於恬塵。
變塵:當舌頭與食物接觸時,感受到,酸,甜,苦,辣,鹹等等味道時,屬於變塵。
(觸塵)分為離塵和合塵
離塵:當身體不與物體接觸時,處於離塵。
合塵:當身體與物體接觸時,感受到,冷,暖,澀,滑,疼痛,舒服,這時,屬於合塵。
(法塵)分為生塵和滅塵
(前五根對應五塵所產生的直覺感受,留在頭腦裡的一個影子,底片。)
生塵:當頭腦想起了自己過去的種種經歷,善,惡,不善不惡,是非,好壞。或者一直在想當下所發生的事情時,都處於生塵。
滅塵:當頭腦忘記了過去發生的種種經歷時,或者頭腦不想任何事情的時候,處於滅塵。
生滅二塵還有一種理解:
當我們晚上睡著了以後,頭腦不再妄想時,這個時候,處於滅塵。
當我們睡夠了醒來以後,頭腦又開始妄想,這個時候,處於生塵。
《六識》
眼識:眼根攀緣色塵以後,產生了明,暗,大小,紅黃黑白種種顏色的影像底片。
耳識:耳根攀緣聲塵以後,產生了動,靜,大小,人聲,動物聲,噪聲,非噪聲種種聲音的影像底片。
鼻識:鼻根攀緣香塵以後,產生了通,塞,香,臭,種種氣味的影像底片。
舌識:舌根攀緣味塵以後,產生了恬,變,無味,或者酸,甜,苦,辣,鹹種種味道的影像底片。
身識:身根攀緣觸塵以後,產生了離,合,冷,暖,澀,滑,疼痛,舒服等,種種觸塵的影像底片。
意識:意根攀緣法塵以後,產生了生,滅,善,惡,不善不惡,是非,好壞等,種種妄想念頭的影像底片。
《前五識:俱生意識》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前五根對五塵所產生的直覺感受,在頭腦中留下了影像底片。也叫:五種俱生意識,把它們對外界的直接感受比喻為影像底片。
《第六意識心》
它也叫:獨頭意識。獨頭意識又分為四種。
第一 定中獨頭:法塵分為生滅二塵,它攀緣滅塵境界,
第二 夢中獨頭:做夢時,第六意識心,對著夢境中的人事物,妄想,分別,執著。
第三 狂亂獨頭:一個人生病時,痛苦難忍的一種表現。或者精神壓力過大,心非常狂亂焦躁的時候,身不由己。
第四 散位獨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在打妄想,對人事物,以及周邊的環境妄想,身體上有了冷暖,疼痛,舒服的感受,以及心裡有了榮辱得失,愛恨情仇等等妄想。
這個意識:也是前五識留在頭腦中的底片加工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六意識心,它的作用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而且它攀緣能力很強,可以對著實根實塵打妄想,也可以對著前五識留在頭腦裡的影子打妄想,也可以,離開法塵閉門造車打妄想,同時也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物類,法界來妄加分別,妄上加妄,不斷的妄想。
同時,頭腦妄想時,處於生塵。什麼都不想,頭腦一片空白時,處於滅塵。它時時刻刻就在這種回憶與忘記中輪迴生滅。
也就是這個六意識心把(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留在頭腦中的底片)進一步妄想,分別,加工,融合在一起,產生一個完整的業識種子,妄想,加工,整理的過程中,就是六意識心在起作用。加工完了以後,通過第七識,這個搬運工保存到阿賴耶識種子大倉庫中,根據因緣隨時隨地搬進搬出。
比如:外界的人事物,一直在千變萬化,就拿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來說,有時候,人家給你反饋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我們前五根對五塵直接了別了這個情境以後,再交給第六意識心做第二念的妄加分別,因此,腦海裡形成了一張無形的底片,與此同時,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
同時,又通過第七識把這張無形的底片存入第八識中,等到什麼時候再想起這件事情的時候,再通過第七識把第八識中的這張無形的底片搬出來交給第六意識心,再次分別,妄想的時候,等於是把這個張無形的底片再次做了加工,妄上加妄,就這樣反覆循環,所以這個第六意識心,也叫想陰,從字面來看,想:心字上面一個相,說明我們的心向外攀緣執著外在的萬法萬相,而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了,所以,就形成了錯誤的想法。陰:有遮蔽,遮蓋之意。就是這種錯誤的思路,給我們造成了重重迷惑以及相續的煩惱,不覺悟真理的話,永遠就在這種思想迷惑中輪迴。
《第七識:末那識,靈魂,真人》
意根:我必須要多說幾句,意根,也就是意識心的根本,這個意根,有多種叫法:第七識,靈魂,末那識。也叫:傳送識,搬運工。有這麼多名相概念,實際上都是在說它的作用。
它非常執著,向後執著這個肉團身六意識心是自己,我們六根對六塵所造的善業,惡業,不善不惡的業,它都不分別好與壞,通過第七識搬運到阿賴耶識種子大倉庫中,同時,又根據因緣把阿賴耶識種子倉庫中已經成熟的種子搬出來再次作用與反作用。
另外,我們在沒有覺悟真理之前,每一生每一世,投胎受生,無論是做人,做天仙。做鬼怪,或者當小爬蟲,樹木花草,無情物,亦或是下地獄受苦受報,都是這個第七識帶著阿賴耶識種子倉庫已經成熟的定業種子使我們投胎受生,它投胎的時候先到,死的時候卻遲遲不願意離開自己已經毀壞的肉團身,所以講五濁的時候講到命濁,有一段話叫:「來先去後做主翁」,也就是在說,這個第七識非常執著。它向後攀緣,執著第八識是自己。
(通過比喻來相似的體會這個第七識:靈魂)
比如:我們平時走路,一不小心,被腳下的石頭絆了一跤,快要摔倒的時候,這個時候,表達起來都有點慢,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六意識心都來不及反應,腦袋來不及想,要不要把頭抱起來,如果不抱頭,就會摔個頭破血流,你想都來不及想。下意識的手就把頭抱起來了,這就是我們第七識在關鍵的時刻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心理學叫它:潛意識。
比如:我們在家的菩薩,為了工作,需要到外地去出差,,比如說明天要去北京出差,提前訂好了明天早上八點半的機票,但是自己還是怕到了明天早上起來晚了,誤了點,就跟家人提前打聲招呼:明天七點半叫我起床,以免我誤點了,自己晚上還調好了鬧鐘。
結果,到了第二天早上,家人也沒有叫你,鬧鐘也沒有響,你自己就起來了,一看表七點二十五分,這時,鬆了口氣,還好,沒有起來晚了。
實際上,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第七識,靈魂的作用,因為,你提前給它加了一個意念,明天千萬不能起來晚誤了事。所以,你的真人,到了那個點就把你叫醒了,我們的心很妙,問題是我們不知道,不覺悟,所以,不能起到妙用。
再比如:我們平時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與一些素未謀面的人,一照面,相互之間有的讓你感到很親切,對你也很熱情。有的人與你一見面,就讓你非常不舒服,不自在,甚至會因為一點小事與你起爭端,都是素未謀面,怎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還是我們第七識,真人的作用,我們生生世世,都在投胎受生,生生世世都有自己的家庭,父母,兒女,夫妻,朋友,以及與你有惡緣的冤親債主。雖然,我們死了以後,肉團身解體了,但是,靈魂,第七識,永遠不會死。它會帶著阿賴耶識種子倉庫裡面排列好的生命程序,繼續投胎受生。所以,我們改頭換面了,但是,過去世,無論有過善緣或者惡緣的人,再次相遇,這個肉團身假人相互不認識,但是,第七識靈魂之間都認識,所以,才有了以上說的情況。
這個第七識,我們雖然看不到,摸不著它,可是它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舌頭嘗,身體接觸,意識心分別妄想,都是這個第七識在主宰我們這個肉團身。
而這個肉團身的六根只是一個助緣,真正,能看,能聽,能聞,能嘗,能接觸,能想的那個能,就是我們的真人,第七識,站在凡夫眾生位,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心。
每一個眾生都有自己的第七識,靈魂,無論是有情物,還是無情物。包括:天人鬼神,日月星辰,牛馬豬羊,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泥巴瓦塊,各自有各自的第七識。
(它的傳送過程)
比如說:我去年遇到一件讓我非常感動的事情,過了好久以後就忘記了,這件事情的影像底片被六意識心妄想加工以後,通過第七識存入第八識,阿賴耶識種子倉庫中了,今天,我又莫名其妙的想起來當初發生的那件事情,就是因為我想的這個緣,又把那張底片從阿賴耶識中泛現出來了。同時,也說明,我的阿賴耶識種子倉庫中過去就有這個種子的存在,所以,我才能想起來,如果沒有存入這個種子,那麼,我怎麼也想不起來。
《第八識:阿賴耶識種子大倉庫》
第八識:真妄和合之識
十法界,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天人鬼神,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泥巴瓦塊,有情物,無情物,共一個阿賴耶識。
眾生覺悟的層次不同,造業的輕重有別,而有了各自不同的體貌特徵,以及業緣果報,每一個眾生,每時每刻都在往這個阿賴耶識種子大倉庫中種種子,同時,也在從這個種子倉庫中往出搬運自己過去種下的善惡種子。這個倉庫就好比一個田地,它是無形無相的心田,你往裡面種下什麼種子,你就收穫什麼果實,這也是因緣果報的定律。
《楞嚴經》講的很詳細明了,天地萬物各自的形象,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都是自作自受。
也是《法華經》華開蓮現的表法,即因即果,因果同時。你種下種子的當下,這個果報已經存在,隨著因緣而開花結果,當然,這個因緣中的一個重要的促緣,就是個人的用心,但是,用心的前提是,覺悟真理,否則,不覺悟真理的人,雖然想善用其心,往往背道而馳。
打個比喻:你過去世給阿賴耶識種子倉庫中種下了一個惡種子,到了今生今世,你不想讓這個惡種子開花結果,那麼,你必須覺悟真理,覺悟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當你刻骨銘心懂得了《法華經》《楞嚴經》所講的如來藏道理:「十法界,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天人鬼畜,日月星辰,樹木花草,泥巴瓦塊,都是當人當下一念心變現,沒有誰不是你自己,沒有誰不是佛,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都是一念心。」
你懂得了這個道理,既然一切萬法都是自己,都是佛,沒有誰不是誰,都是一念心變現,你當下轉變自己之前對待一切萬法的那種錯誤心態,改變自身的不良習氣,時時刻刻都想著讓更多的眾生也能夠覺悟《法華經》《楞嚴經》如來藏這個妙法,果真如此發心的話,就等於暫時遏制住這個惡種子的生長,也就等於不給惡種子陽光,雨露,不給它澆水施肥,如此一來,它就不會很快開花結果。
再等到你成就佛道以後,以弘揚真理的方式度化眾生,這樣也是一種最殊勝的還債方式,不至於實打實的妄受苦報惡報。覺悟真理的人,就是有這種自主選擇權。而不覺悟的人,沒有選擇的權利,該怎麼六道輪迴還怎麼六道輪迴,都是自己的用心在決定自己的命運。
心就像吸鐵石,你用了善心善念,用了度化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之念,那麼,這個心力不可思議,可以把阿賴耶識種子倉庫中的善種子,菩提種子,激發出來,使你受到善報。
如果你不覺悟真理,整天怨天尤人,貪嗔痴慢,嫉妒,仇恨,報復,以種種手段對待身邊的眾生,那麼,你的心會感召來各種各樣的災禍,厄運,所以,面對一切人事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當下,你真實,慈悲,柔和的用心很重要。
因和緣同樣重要,只有因沒有緣,果報不能現前。只有緣,沒有促因,果報同樣也不能現前。所以,覺悟真理,明心見性的人,就是這樣以變數改變自己不好的定數。結論是:命自我立。
《第九識:庵摩羅識 真如自性》
第九識, 也叫:無垢識,白淨識。
也就是:空如來藏,它是含藏一切萬法萬象的性具功德。
庵摩羅識它的作用:成就極果如來以後,常住大光明藏中,真心本來面目的全體妙用得以啟用。再次以佛,菩薩,天,人,鬼,畜等等形象度化眾生時,完全不著眾生相,不會再沾染上任何習氣,更不會給阿賴耶識種子倉庫中留下任何痕跡。這就是究竟圓滿佛方便智慧度化眾生時啟用的庵摩羅識,無垢識,白淨識的智慧妙用。
《第十識:真真如性》
真真如性也就是圓圓滿滿的一念心。
這是究竟圓滿極果如來,方便度化眾生時,從真如本體起到全體的智慧妙用。通過這種智慧,可以觀察眾生得度的因緣是否成熟,眾生是什麼根基,到了什麼時候講什麼樣的法,哪一生哪一世能夠修到什麼境界,以什麼樣的方式使他能夠儘快成就佛道。
方便說,這就是佛的三身功德妙用,也是一切眾生的本來面目,這個第十識,這圓滿的一念心,通達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十方,對一切森羅萬象,千變萬化的萬法通達無礙。究竟佛可以起到圓融,圓滿,圓通的妙用。而凡夫眾生,只能起到六道輪迴的受苦受報的受用。阿羅漢,闢支佛,菩薩境界上,也只能起到相應境界上的部分妙用,就連等覺菩薩也還沒有達到這種圓滿智慧的啟用。
本來,我只是想說說六根對應六塵產生六識這個基本概念,但是,茲事體大,因為,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識本來就是一個本體,沒有哪一個識不是哪一個識,都是一念心變現。所以,又不得不從法理法義的角度圓融起來。
按照圓頓法門一心三藏來說:五種俱生意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第九識,第十識,它們本來就是一個本體,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也沒有哪幾個不是哪幾個,都是一念心變現。
一即是無量,無量即是一,法法圓融無礙。 歸根結底,就是性具功德遇緣變現事造功德,一念心變現而已。
如果按分別法來說:第九識是:無相之實相,也叫:空如來藏,無形無相,靈靈不昧含藏一切萬法的性具功德。
第八,第七,第六,第五識是:無不相之實相,也叫:不空如來藏,有形有相,森羅萬象,千變萬化的事造功德。
第十識是:無相無不相之實相,也叫:空不空如來藏,圓融空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有不二。即:空不空如來藏。
三個如來藏,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都是一個本體,一念心變現,即一心三藏。
當我們刻骨銘心的覺悟了如來藏道理,實際上已經走上了真實的菩提之路,只需要悟後進修,把這個道理觀照的更加徹底,把自己的無明煩惱轉變的更加徹底,最終,我們也一定會和圓滿佛一樣起到究竟圓滿的智慧妙用。
釋一山 法師 個人空間:http://user.qzone.qq.com/525224875/main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