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在什麼地方——楞嚴經第一章註解(下) (敬守版)
《人的心在什麼地方 》 已經講了一年了,沒聽見一個人說明白心在哪裡!現補講一篇!
那這次,就有自己議論的部分,講經只有佛自己講,論經可以有千家品萬家論。
這次講的思路,是了解釋迦牟尼佛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一步步引導阿南來明白自己的心性的!或者講文章的結構是什麼樣?或者說釋迦牟尼佛講明心性的方法是什麼?
就說那年那月,佛在室羅筏城,只桓精舍。與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休夏自恣。十方菩薩諮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當時佛祖如來,法筵清眾,宣示深奧佛法。怎麼就談到"心在哪"這個問題了呢?
看經文上說到,正在這麼個時候,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超度而營齋接佛。並齋請諸大菩薩。城中長者居士同時設飯齋僧。唯獨安南沒有去,只因阿南先受到別人邀請,沒來得及去。所以那天就沒有飯吃,只好自己出門單獨乞食去。 乞食就乞食吧,誰知道乞到摩登伽家門口了,還被摩登伽女看上,摩登伽為了女兒就朝著阿南念咒,還真把阿南給咒到了。看樣子估計還差一點點就要破戒了。這時刻,如來佛心裡已經看明白了,就敕讓文殊師利將神咒前往護住了阿南。並把阿南和摩登伽帶到了佛這裡來了。
阿南見到佛之後,就「頂禮悲泣」。那阿南悲泣的緣由是什麼?
僅僅從楞嚴經第一章來看阿南,也看得出阿南是一個孜孜不倦的修行者,就是一個人單獨乞食的時候,還是嚴格按照佛的教導行事的,比如說佛教導乞食,要心裡均等對待貧富。阿南就真這麼去做的。「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態度上是「嚴整威儀,肅恭齋法」。就是說不僅僅是按照佛說的做,而且心裡嚴肅而恭敬,外表也威儀。從下文中可見,阿南還承事十方諸佛及諸善人。對於佛法雖未得無漏,但還算多聞。心裡自恃有佛兄照顧,對自己的佛學修為還是很自信的。結果出了這樣的事情,頓感儘管多聞,但道力不全。
知道道力不全,但還是不知道應對的方法,所以為自己感到悲傷。就是說,自己全身心的付出,卻被一個咒就咒倒了,能不悲傷嗎!
接下來,阿南就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一個心裡疑問,自己這麼多聞,這麼努力,這麼好的學習條件,佛法學的還算不錯,怎麼心裡這麼脆弱,一個咒語就被咒到了,那以後出門人家還是衝著自己念咒怎麼辦?如是就問佛:「十方如來修到的菩提,他們最初心怎麼安定下來的」。
查看宣化上人的註解,「奢摩他」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寂靜」。「三摩」,中文叫「觀照」。」禪那」也是梵語,中譯是「思惟修」,又叫「靜慮」。
阿南的意思,是講十方如來,他們當初怎麼就沒有被咒到呢!他們是怎麼做到一直的這麼靜心的去精修佛法,而且沒有被幹擾,最終成就正果的。 阿南的這個提問,得到在場的諸位菩薩的共鳴,都想聽聽佛的解釋。所以講阿南提出的這個問題還是和當時的氣氛很融洽的。
以上是講阿南為什麼見到佛會悲泣。正因為有這些的感覺,所以就有這樣的提問。
在阿南這樣的提問之後,佛就問問阿南:「你我是同神氣共天倫的兄弟,你當初是怎麼被我所傳的佛法吸引的,看到什麼了!」 阿南就說佛的三十二相形體映徹,純淨猶如琉璃,晶瑩而安靜,顯示清淨光明的紫金光色,這樣的形象不是人間欲愛所能具備的。佛就說阿南想的對,為什麼呢!因為阿南看到的是佛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常人神氣放在妄想追逐的東西上的。妄想的東西都是假的,所以神氣就有生死了。所以生命輪迴。
比如說見到豆腐,就想著怎麼好吃,如是真的做出來了,自己也吃了,怎麼見得是假呢?這個是說神氣放在好吃的豆腐上,等到吃完了,你神氣也就停止了。等到神氣耗盡,如是乎就會死亡。
佛就說,阿南,你想知道十方如來獲得無上菩提,最初安定心神的方法,那我怎麼問就怎麼說,直心回答我,不要把想像的狀態告訴我,如果你一會這麼想,一會那麼想著回答我,就會產生很多委屈實物的形態,那什麼時候能有個終始。
比如說,問豆腐是什麼樣,你就對著豆腐告知怎麼怎麼樣,不要說怎麼好吃,也不要說怎麼不好吃。
這樣交代之後,佛就問阿南,你說你發心學佛,是緣於「如來」的三十二相 ,那用什麼見到三十二相的,誰在愛之樂之呢。阿南就說,眼見,心樂。佛就說,如果真的如阿南所說,人的愛樂是由於心和眼睛獲得的,那心和眼睛是怎麼回事要弄明白,免得自己還被自己的心和眼搞糊塗了。如來就問阿南了:「心在哪,眼又在哪」。
(這裡,補充一個個話題講講。 看到楞嚴經這裡,可以看到,佛問的是兩個問題,一是 」眼睛在哪裡「」,二是 「心在什麼地方」,當阿南開始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講了眼在人面上,心在身體裡面之後,後面一直沒有具體講眼睛在哪這個問題了。一直只講心在哪這個問題。
那是不是就可以說眼在人面上呢! 看佛經裡面講到過五眼; 就楞嚴經第一章後面也講到,人看東西是靠心的。 還有個事情,就是佛的一個弟子,眼睛全瞎,也能明察秋毫。等等吧。 為什麼不講眼,那是因為,把心弄明白了,什麼都明白了。這個也是個人議論。姑且聽之吧。)
這樣,就談到心在哪這個問題了。
現在再來看看,由於阿南的被咒這件事情,怎麼就講起「心在哪,眼又在哪」這個問題了的。
首先,阿南很會問,他一下就能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就是因為自己的心不能定下來,如果心如泰山堅定不被動搖,那就是被咒了又能咋樣!
如來是大徹大悟的佛,是經歷過來的人,渡人也無數,看到阿南這樣的狀況,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教導阿南!
佛祖如來就先引導阿南,想到佛法中有何勝相。
然後講這三十二相,是由於"常住" 、"真心性" 、 "淨明體"才具備的。(為什麼說心是常住,因為能走掉的都不是自己,只有不走的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講真心是常住心)
接下來佛就開始講這個常住的真心,並且叮囑阿南要用直心來應對如來的提問。心裡妄想多,不純淨,就容易被幹擾了。
再接下來,就問阿南,怎麼看和感覺到佛的三十二相的。如是引出心和眼。
再之後呢,既然心和眼可以使得自己看到東西和感觸東西,那心和眼在哪,這個問題總是要明白的,如是就談到「心在什麼地方」這個話題了。
接下來就講"心在什麼地方"這個問題了。
釋迦牟尼佛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說明"心在什麼地方"這個問題的呢!現在來看看吧!
心在什麼地方?一時回答不了,但有個問題還是可以確認,那就是把不是自己的真心,當做自己真心了。或者說,心念很多,想來想去的,不知道哪個感覺才是自己真心的感覺。既然這樣的話,釋迦牟尼佛就讓阿南自己講,你說,心在哪? 那阿南不是站在自己的本心性上去看問題,就會心念一會這,一會那的。如是心內跑了七處。
開始說心在體內,佛說不對!啪,給他打回去了。
心在身外,佛說不對!啪,又打回去了。
那心在人根性裡面,佛說不對!啪,再打回去。
那心是臟腑包裹著的,佛說不對!啪,再打回去了。
那思維體就是心,佛說不對!啪,還是打回去。
那心在中間總是對吧,佛還說不對!啪,又給打回去了。
那心在色塵與眼識之間,佛照樣說不對!啪,打回去了。
那我一切無著,總叫做心吧,佛照樣還說不對!啪,再又打回去了。
啪 啪 啪 都打回來之後,現在阿南心動不了了,沒地方去了。能去的地方都去了,但都不是自己的真心,而且,佛說的都是很有道理。那怎麼辦呢!
其實心就應該哪都不去,就是去了,也該回來。到這個時候,佛就可以開始慢慢的和阿南及與會大眾談談心在哪了。
我的理解,就是釋迦牟尼佛先把阿南的心定住,定住了,心跑不動了,如是再談這個心是咋回事!
接著看,下面釋迦牟尼佛又有什麼好方法來教導阿南及與會眾生的。
這個時候的阿南,就拜佛,求真心在哪。
佛就直接說了,通常人們都是把兩個根本的問題搞反了,如是形成很多顛倒的事情,形成一張網一樣,把自己網住,不能脫離苦海達無上菩提。哪兩個根本問題呢!第一,生死的根本問題。就是錯把攀援的心,當做真心。老是在假心上耗費心神,真心也不去打理,如是就有生死。第二,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就是要達到菩提境界,本來具備的清靜體。涅槃,理解為一個境界到高一層境界的超越。這句話理解為無始菩提境界的那個本有的清靜體。佛解釋說,人的「識精」,本來是清楚明白的,意識出來之後,就隨著這個緣走神了,結果丟掉本有的東西,這個本有的東西,就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那「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是不是就是指的是真心呢!可以說不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個是說智慧提升的那種清靜的狀態。那真心性,應該是能生諸有,但 不被諸有所動的。
比如上文提到描述心的詞語有"常住" 、"真心性" 、 "淨明體",下文中提到「清靜」、「妙靜」、「性一切」等。
那這個「識精元明」是不是就是真心呢?應該也不是,因為「識」,有眼識、鼻識、耳識等等,都是元明的。
那佛說的這兩個根本問題是什麼意義呢!
菩提智慧的提升,是元清靜體所得出的判斷。而通常,識精有所意識,心神隨著意識走了,結果菩提智慧的清靜體就被遺忘。或說攀援之心幹擾了菩提智慧的清靜體,結果看不到事實的真相了。幹擾了,就隨著諸緣跑,真心就沒有了。或說總是在錯誤方向上走,結果就別成聲聞緣覺。六道循環,不能出離。
這樣一個結果,就是真心顯得就脆弱了,就容易被幹擾,就不平靜。所以就被咒到!
佛接著引導阿南明白真心性是在什麼位置!就說,阿南啊,你想知道奢靡他(寂靜)的方法,想出離生死。(為什麼奢摩他路可以出離生死呢,因為上面說到,「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被識精生出的諸緣幹擾遺忘,本心就得不到維護就脆弱,如是就有生死。)現在回答我一個問題.
如是就有如來的兩次著名的「舉臂屈指」。
佛在第一次「舉臂屈指」之後,就問阿南,見到什麼,阿南說「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問,你用什麼見到的。阿南就說,這個我和大家應該都是一樣,用眼睛看到的。佛就說了,你說你眼睛看到如來的「光明拳,耀汝心目」,那用什麼當做自己的心來體會如來的「光明拳,耀汝心目」呢?
如來這個比方,也打個比方來說明較為明白一點。比方說,一個喜好吃豆腐的,見到一盤燒好的豆腐,如是,感觸有香味,那是鼻子感覺到的;顏色很有吃相,那是眼睛看到的;味道很適合口味,那是嘴巴體會到的;那自己的心應該都知道這些的,那心是什麼呢!
看看如來這個說明問題的方法,真是讓人嘆服吧!
看阿南的回答,阿南說:「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就嚴肅的講不對,以心推窮尋逐,是前塵虛妄相想,不是自己的真心。
那怎麼來理解,這是前塵虛妄呢!按照上文「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個意思來理解,就是這樣的----也學學如來,打個比方來說明。
比如喜好豆腐的人,見到豆腐了,他一見到,馬上明白(既是識精元明),那是怎麼怎麼滋味,如是就想到該不該買,該怎麼調料(既是能生諸緣)。如是乎,如是乎,就這麼接下去了。這個諸緣就是前塵。通俗的說,就是自己過去的一些做法在代替此時刻的判斷。
那「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怎麼做的呢?一見到豆腐,豆腐就是豆腐。不受任何色香味及情感的幹擾。處於當時的環境,審視之後,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
所以講,一般的人都是活在前塵裡的!
還接著講一個故事!
《月明三更》是講慧能大師的,裡面有一個故事,講到如何不動心的,不防推薦看看。 《月明三更》電視劇28集裡面:慧能大師把神秀大師幾經周折送來的蓮子拋在水池裡面,幾年後的一天,陡然開出雙色並蒂蓮花,引起寺眾觀看,慧能大師就說:「你們大家從蓮花中悟出到什麼了?」,如是各發己見,說法不一。有人說「這意味著神秀大師的漸休和慧能大師的頓悟本身同根所生」。慧能大師就說,這說的也玄乎了一些,花本無情且無語,你們倒是多情又多語。徒弟們就問了:「大師,那您看到了什麼?」 慧能大師就認真起來,很嚴謹的說:「老衲只看見一朵開著雙色的蓮花,花本無語,我也無語」。-----阿彌陀佛!
看問題第一意識要由「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樣去做,然後再去考慮前塵。
這個時候的阿南就很驚訝,自己識精推斷問題,怎麼就不是自己的真心呢!
這時佛祖如來就讓阿南的心態進入「無生法」境界。無生法,就像是上文說到的見到豆腐,不要產生各類想法,豆腐就是豆腐。
佛摩頂阿南,說到,世間諸法,及各實物,都是心感觸他們才被展現出來的。世界上一切所有,都有自己的體性,「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也就是真心,也是有自己的自體的。現在如果非要說「識精元明」所產生的分別看法就是自己的真心的話,那這顆心應該和諸塵世的實物是分開的,另外有一個自體存在。比如說,聽如來說法,由聲音產生自己羨慕的想法,再由這個羨慕之心的基礎上去理解佛法,就算能做到把一切「見聞覺知」都停下來,內守幽閒,你所理解的佛法,還是自己「羨慕」這一心情影響下,想像的理解。按照佛的說法,這是「法塵」。真正的佛法沒有聽明白,都是受到自己以前的見解的幹擾。
按照上文,看到豆腐的例子來解釋的話,是這樣:看到豆腐之後,立馬明白這個好吃,怎麼好吃呢!假若理解是辣椒燒豆腐。那這個辣椒燒豆腐是怎麼形成的呢!「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意思是講,有這個好吃的想法,既是:「心」,與「辣椒、豆腐及調料」一起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好吃的豆腐」。當然這些都是內心的活動,不可能想那個,那個就在自己面前的。如果你想像的這個辣椒燒豆腐是真的豆腐的話,那這個心的想法,自然要和「辣椒、豆腐及調料」是分開的,那這個想法在哪裡來的,不就是「前塵影事」嗎!通俗的說,就是自己的味覺記憶了。
傳統文化中也講到「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及「無代馬走,無代鳥飛」的說法。意思是講,人也是精氣和形體合成的,人體各部分各做各的事情,不要相互取代。那按照佛的說法,就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和「識精」各自做自己該做的,不要誰去取代誰。
如果你心神放在想像的意識形態裡面,那想像的東西怎麼可以長久呢。如果把這個不長久的想像當自己了,那心也就很快沒有了。那誰來堅持這個無生法呢!
這裡特別說明這一句「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前塵有分別性,怎麼理解呢!是這樣的: 前塵,就是過去存於胸中的記憶。
有分別,就是過去的意識在分別現在的判斷。
「前塵有分別性」,就是自己的潛意識在幹擾現在的判斷。
「離前塵有分別性」排除一切幹擾,靜靜的觀察。
---這個就是自己的真心!
佛在這裡,說這個前塵有分別,是生死妄想。把這個妄想當真了,結果就不能成正果!
以上是釋迦牟尼佛跟阿南講了一番道理。
如果一個人非要去分別,別人是無法控制的,所以講,心要自己修養,身心是不能相互代替的。如阿南這時候理解的「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阿南這個時候,心裡還是很悲傷,接下來,阿南又說到一個問題,「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這個問題也是問的很有味道的。來看看吧!
由於攀援之心,和識精元明,引起前塵有分別性,與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沒處理好,所以,失去人的本有的姿態,造成生命的輪迴。兩者很難分別清楚,或沒法分別,搞的人很錯亂。如果排除這兩個障礙的幹擾,回到寂靜而平常的狀態,那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如果做到這個地步,不就找到「奢摩他」路了嗎。
看阿南的提問,都能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激發了佛的智慧。佛這時候就想為眾生建一個大法幢,讓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釋迦牟尼佛就再次提到上面說到的舉臂屈指,另外指出一個事件,是這麼說的,如果沒有手,是不能握成拳頭的,這個是事實。但是,沒有眼睛,人的見性一點都不缺失。怎麼來說清楚這個事情呢!佛打個比方,假若一個盲人,在亮處吧,陡然眼睛好了,如果把這個情況說成是眼睛見到了東西的話,那另外有一個情況,假若一個眼睛正常的人,在漆黑之處,什麼都見不到,陡然有燈光出現,那這個人也見到東西了,那能不能說是燈見到東西了呢!顯然是不可以的。
那這個事情就說明了一個問題,燈是顯示物體的色彩的,如是見到物體的是眼睛,不是燈;同理,眼睛是見到物體的色彩了,人就有見性的存在,這個見性是心不是眼睛。就算是盲人,如果問他見到什麼,他也會說見到黑暗了。可見,是有見性存在的。
上文阿南是問寂常心性是什麼樣的,佛這麼回答,是什麼意思呢!跑題了嗎,沒有!佛這個比如,說清楚一個事情,就是心是根據眼的信息來判斷問題的,眼是根據物體的色彩來看清楚物體的。但事實中,人常不是這樣的,比如一個愛好豆腐的人,聽到說豆腐,他馬上反應那辣椒燒豆腐,那個滋味喲,好啊,好吃!這邊豆腐還沒拿出來呢,憑什麼說好吃呢!假使是一塊壞豆腐呢!所以講人都是前塵相想,都是攀援,都是識精耽誤了。通俗的說,人都活在自己塑造的意境裡,爬不出來。把心、眼、物體區分明白,在各自的位置上發揮作用,心就清靜了。這就是「寂常心性」。
佛見大家還有疑惑,如是就讓阿若多五比丘等說說自己當年是怎麼悟透客塵的含義,並且由此成就了正果的.
如是憍陳那長老,就講了一個現象,比如在旅店,就會觀察到,食宿完了就走的,肯定是旅客,不走的就是店主,如是就把不停留叫做「客」的意思;再看一個現象,比如在剛晴朗的天氣,太陽出來之後,就見到空中有很多塵埃,觀察看看就知道,這些塵埃是漂浮不定的,但是虛空是寂然不動的。如是就把漂浮不定的叫「塵」,澄寂的叫虛空。
那憍陳那長老講客塵是什麼意思呢! 從憍陳那長老講的兩個現象看,客就是客人,塵就是塵埃。客和塵都有同一個現象就是動態的,都是稍遜既逝的,而主人與虛空都是長久而不動的。拿到人體上來說,那些前塵相想、攀援、識精諸緣就相當於客、塵,而人體本心就相當於店主和虛空。 這就說明白了,人的心在哪了,在哪?除去客塵,除去前塵相想、攀援、識精諸緣就是自己的本心所在!
說明白點,當一個人靜下來,把工作放回單位,把好玩的放回到好玩的東西處,一切聲、色哪裡來也歸哪裡去,什麼知識文化,哪裡學來的,也歸還原處,再一層層,把能打發走的都打發走,就像旅店不接客整頓了,這種狀態就是自己的本來形象。就是自己的真心。
就像上文說到的六祖慧能大師的故事,見到蓮花就是蓮花,不要多情多語。
講到這個時候,其實阿南已經明白什麼是心了!看後面阿南與釋迦牟尼佛的對話就知道。
這個時候,佛就第二次舉臂屈指,再問安南見到什麼了,阿南就說佛掌在眾中開合而已,哪有什麼光照耀心目呢!佛接著問,是佛手有開合,還是自己的見性有開合呢?阿南就說,佛手自己開合,不是自己的見性有開合。佛還問到,那哪個是在動,哪個在靜呢!阿南這麼說,佛手沒有停止,我的見性呢,也沒有靜下來,但是誰也沒使得誰動。佛這時終於肯定阿南的見解了!
佛如實又做個實例試驗,在掌中飛出寶光到阿南的頭部左右,阿南頭部就左右搖動,佛就問阿南,頭部因為什麼而搖動的,阿南就說是佛光到我左右,我左右觀看,所以頭自己就動了,佛接著問,是頭在動呢,還是見性有動呢?阿南回答,頭自己動,見性也沒有停止的,誰又搖動誰了呢!佛再次肯定了阿南的回答!
這兩個例子說明,人體是時刻在體會外界的變化,而心時刻在處理身體的感覺,心也是相對的靜止,不是啥都不理不問的。
這兩個例子,認真看起來,說明的問題還是不一樣的。舉臂屈指例,說明的是外物與自己的見性關係;飛寶光例,說明的是自己的身體部位與見性的關係。
佛如是就做了總結,如果大家都把搖動的比作虛空中的塵埃,把不停止的比作旅店裡的旅客。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明白,阿南的見性是靜止不動的,這才是人本心性該有的狀態,可是,大家都把外物和身體的部位的變化當做自己的身體,以動態的東西當做自己的心境,顛倒行事,不就遺失了自我嗎!就像一個開旅館的,客人來了,有好玩的也被吸引,有好吃的也被吸引,店裡的事情都不想去打理了,那店還開不開了!長久以往,店就倒掉了。拿到人身上來說,人的心性大都是被外界事物吸引,或迷戀什麼想法,不去正確面對事實中該有的事情,如是身體缺失打理,身體就崩潰了。這樣不是顛倒行事,不是心性失真了嗎,忘記自己是店主了。如是念念生滅,遺失真性。把外物當做自己,如是生命輪迴在外物之間不能自拔。
這麼再講一遍,應該明白的多吧!
很多人佛經講到深處,就作首偈,我這裡用一句話作代替吧:
解釋了這麼多的楞嚴經,我沒有說過,釋迦牟尼佛說的是對的!也沒有說釋迦牟尼佛說的是錯的! 既沒有說我對楞嚴經的理解是對的,也同樣沒有說我對楞嚴經的理解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