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5)| 色陰區宇十種魔境,若作聖解即受...

2021-02-08 網易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正文(65)

  經文: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機,回紫金山,再來憑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脗,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鹹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神鬼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鹹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雖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只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魂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然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踰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合,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肢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並,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恆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銷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正文】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幾,回紫金山,再來憑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

  【譯文】 實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中〈注一〉攬七寶幾〈注二〉回紫金山〈注三〉,再來憑倚而座,普告大眾和阿難說:

  【注一】 師子表說法無畏。

  【注二】 寶表聖財普利,故以七寶裝成之幾。

  【注三】 紫金山即如來之身,如來金身丈六,圓光四布,巍巍如山,故以為名。

  【正文】 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

  【譯文】 你們這些有學和緣覺聲聞,今天回心〈注一〉向大菩提無上妙覺〈注二〉,我現在已對你們說了真正修行的方法,你們還不能認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注三〉,的微細魔事〈注四〉。

  【注一】 回小乘心,向大乘路。

  【注二】 所趣者乃圓證實教最上一佛乘故。

  【注三】 奢摩他為止,毗婆舍那為觀。

  【注四】 陰境現前,不自覺知,故云為微細魔事。

  【正文】 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譯文】 一旦魔境現前,你不能識得,洗心〈注一〉不正,落於邪見中〈注二〉。或是你自身的陰魔,或是天魔,或是鬼神著身,或遭遇魑魅〈注三〉,因為心中不明,以致認賊為子,又有一類修行人,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注四〉,妄言證得聖位,天報已畢,衰相現前〈注五〉,謗阿羅漢〈注六〉,身遭後有,墮在阿鼻獄中。

  【注一】 修定本為洗心。

  【注二】 不識魔境,蔽諸正見,縱慾洗心,亦不得其正,不得其正,必落於邪。

  【注三】 雖同是魔境,然各有不同之魔。

  【注四】 按大智度論中記「有一比丘,師心自修,無廣聞慧,不識諸禪三界地位,修得初禪,便謂初果,乃至四禪,便謂四果,命欲盡時,見中陰相,便生邪見,謗無涅槃,羅漢有生,以是因緣,即墮泥犁獄中。」

  【注五】 衰相現前,即是論中見中陰相。

  【注六】 即是論中「謗無涅槃,羅漢有生。」

  【正文】 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

  【譯文】 你應當仔細聽著,我現在為你仔細分別清楚。

  【解】 按楞嚴正脈說「不但分別,更許仔細者,一以魔相幽微難見,一以摩害酷烈難堪,故勞真慈費委悉也。」

  【正文】 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譯文】 阿難起立,並在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佛大慈的教誨。

  【正文】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譯文】 佛告訴阿難與及在座大眾,你們應當知道:有漏世界〈注一〉十二類眾生〈注二〉,本覺〈注三〉原是妙明〈注四〉覺圓的心體〈注五〉,與十方佛,沒有什麼差別。由於妄想迷失了真理的過失,痴愛因而發生〈注六〉,生發遍迷而有空性出生,化迷不息〈注七〉,因而產生世界。

  【注一】 有漏世界是依報。

  【注二】 十二類眾生是正報,這依正二報都是遠由惑現,近由業招,故為有漏。

  【注三】 離無明不覺為本覺。

  【注四】 離妄想昏亂為妙明。

  【注五】 諸佛依此出生為覺圓,世界眾生依此建立為心體。

  【注六】 痴即無明,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即名為愛。由痴愛故,真妄和合,變起阿賴那識。名為發生。

  【注七】 依前所生業識,發起能見見分,此即前所謂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故見本覺真心,全成晦昧,不見真覺,唯見頑虛。故有空性發生,以見對空,轉覺迷悶,復起化迷之心,相續不息,於空中見有色相,世界依此而生,這就是前偈中所說「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正文】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譯文】 即此十方像微塵一樣多的國土,並不是無漏的,都是從迷頑妄想安立起來的,應當知道虛空生於你的心中,猶如一片雲點於太空中一樣,何況這些世界存在於虛空中呢?你們當中如一人發真〈注一〉返還本元〈注二〉,那麼這十方虛空,將全部銷滅,何以存在於虛空中的國土,能不隳裂呢?

  【注一】 如前文所說「入流忘所,動靜不生,根塵雙脫,覺心獨露。」是為發真。

  【注二】 若至於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名為歸元。歸元無迷,則十方虛空,全部銷滅。

  【解】 問,佛久已成道,何以虛空猶在?答,全空即是全真,證道者見真不見空,未證者見虛空猶在。此於同分境中,撤去一分妄見,如十燈光同照一室,撤去一燈,其餘九燈,依然遍照室中。因空本無形,故依然不變,界本有形,如加水同注一器中,撤去一水,器中之水,皆應動搖,故一人發真歸元,世界振裂。即是此理。

  【正文】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脗,當處湛然。

  【譯文】 你們修習禪定,想證得聖位,必先嚴飾三摩地境〈注一〉,十方菩薩與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與之正相吻合〈注二〉,當處湛然〈注三〉。

  【注一】 解六結,越三空,即是嚴飾三摩地境。

  【注二】 前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即是心精現前,而十方初心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所證人空之理,與此正相吻合。

  【注三】 若更至於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這就是當處湛然,渾同佛境。

  【正文】 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鹹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譯文】 一切魔王與及鬼神眾凡夫天〈注一〉,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也振動而坼裂,水陸飛騰〈注二〉,無不驚惶恐懼,凡夫昏暗〈注三〉,不覺遷訛〈注四〉,他們都得了五種神通,在六通中唯除漏盡通不能得到,留戀現前塵勞之境,如何能令你隨意成道,摧裂他們的住處,所以一切天魔魍魎妖精,在三昧中,都來惱亂你,使你三昧不得成就。

  【注一】 包括欲頂天主與乎一切大力鬼神,飛行夜叉,地行羅剎,六欲四禪及外道無想天等。

  【注二】 此句包括水行眾生,陸行眾生,和空行眾生等。

  【注三】 凡夫無自覺之智,無預見之明,故為昏暗。

  【注四】 凡夫為境所遷,致生種種訛傳謬說。

  【正文】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譯文】 然而這些眾魔,雖然怒氣很大,但是他們在塵勞之內,你處在妙覺當中,就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一樣,永遠不能相觸。你像沸湯,他們像堅冰,暖氣一接近後,不久自然銷滅,他們徒自仗恃神力,但絲毫不能作主,只能作為客人,不久自去。

  【正文】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譯文】 一旦成就破亂,你自己心中五陰魔便為主人。主人如果是迷惑的,客便有機可乘了。

  【正文】 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鹹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取留,擾亂禪定。

  【譯文】 當你處於禪那中時,如能覺悟不被他所惑,那麼這些魔事,無奈你何!等待陰境漸銷,精明漸著,這些魔鬼,都是稟受幽暗之氣而存在,明能破暗,他們若接近你,自會銷滅,如何敢留下來,擾亂你的禪定呢?

  【正文】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只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譯文】 若不明其是魔,悟非善境,被陰境所迷,那你阿難,必然會亡失正見,流入邪思,終為魔子,成就魔業。如摩登伽,為害並不太大,不過用咒術咒你,使你破佛的律儀,這在八萬行中,只毀一戒〈注一〉。你因心清淨故,並未破戒,以致墮入三塗,而現在陰境所生之魔,是要毀掉你的寶覺全身〈注二〉,就如一個宰官的家中,忽然被抄沒一樣〈注三〉,宛轉零落,無可哀救〈注四〉。

  【注一】 只毀壞淫戒。

  【注二】 如不明悟,被陰魔所乘,壞其定心,永斷善根,深入邪見,法身從此而斷,慧命由此而絕,所以說為毀掉你的寶覺全身,寶即是體本不變,覺即是隨緣顯用。

  【注三】 一旦著邪,即不容於佛界,如世間被抄沒之家,為人屏諸遠方,斥之異域,至親不能見憐,義友不能援濟一樣。

  【注四】 此時佛界不容,淪轉三途,塵劫莫返,雖有慈心菩薩,悲願知識,亦無術以相救。

  【正文】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譯文】 阿難應當知道,你坐道場時,銷落〈注一〉一切心念〈注二〉,心念若是盡時,那麼這離念之心〈注三〉,一切精明〈注四〉,動靜不移,憶忘如一〈注五〉。當其住於此處,入三摩提〈注六〉,正如明目的人處於大幽暗中精性妙淨,心尚未發光,這時名為色陰區宇〈注七〉。

  【注一】 以反聞之力,忘其所緣塵象,分別念慮之心,自然銷落。

  【注二】 塵忘則念盡。

  【注三】 離念之心,即是根性現前。

  【注四】 於一切時,不雜不昧,故為精明。

  【注五】 動去靜來,其性自爾,即是不雜。憶生忘滅,其體恆然,即是不昧。動靜不移,即指耳根聞性。憶忘如一,即是指意根知性。

  【注六】 當住心於根性處時,動靜憶忘等相,盡皆不生,故為入三摩提。

  【注七】 此時雖根性昭昭,而亦不知是何境界,故說:如明目人,處大幽暗,因為六識精真之性,此時猶為色陰所覆蓋,雖微妙清淨,而心未發光,故為色陰區字。意為精性妙淨之心,本自周遍,而受局蔽於色陰。

  【解】 按楞嚴經指掌「問,其念若盡,似乎無色可見,何故猶為色陰區宇?答,雖似無色,全未忘空,以幽暗即喻空也。空既未忘,色非真無,但是一味反聞,定深不見耳!」

  【正文】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譯文】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暗。〈注一〉,名為色陰盡。〈注二〉是人至此,則能超越劫濁〈注三〉,回觀色陰之所由生,由于堅固妄想為其本源〈注四〉。

  【注一】 前文忘色住空,雖根性昭昭,不知是何境界?故說如明目人,處大幽暗,至此定力轉深,並空亦忘,故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暗。

  【注二】 此時精性妙淨,心光遍圓,故名為色陰盡。

  【注三】 前文劫濁初成之相,汝見虛空,空見不分,相織妄成,可知上文所說如明目人,處大幽暗,不知是何境界,正是劫濁之相。至此定力加深,並空亦忘,見故能超越。

  【注四】 超越之復,回觀色陰之所由生,即是於空見不分之際,堅執欲見,遂致結成色相,故說堅固妄想以為其本。也即是前文所說「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正文】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譯文】 阿難!當在色陰未破將破之時,若住於此境,精心研究妙明〈注一〉,四大不織〈注二〉,短時間內,身能出離四大之礙,這就名為精明流溢前境,但這並不是真實的,不過是精研妙明的功用暫時顯現〈注三〉,不能作為登聖位的證明,如不以之作為聖證,即是善境界〈注四〉。假若以此作為登聖來了解,陰魔就會乘隙而入。

  【注一】 妙明即指六根中性,更加精心研究。

  【注二】 四大地水火風都屬色塵,彼此相入,即是和合之義,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妄認四大和合為自身相。」今既不織,則身相不有,故少選之間,身能出礙。

  【注三】 身能出礙,不是現前肉身,因四大不織,另覺有清虛之身,出離四大之礙,此清虛之身,即是精明,出離四大之礙,流行洋溢於前境之上,故名精明流溢前境,怛此境非真,由於精研妙明功用所現,若功用稍虧,此境即滅,故說暫得如是,既不能常住,即為虛妄,故不能作為聖證。

  【注四】 不作聖證之心,依舊精研妙明,這正是色陰將破前之相,故名為善境界。

  【正文】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澈,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譯文】 阿難!更以此心,精研妙明〈注一〉,致身內澈〈注二〉,此人忽然於其身內,拈出蟯蛔〈注三〉,而身相如故,毫無毀傷。這就名為精明流溢形體,這是修持精進,暫時的現象〈注四〉,不能作為登聖位的證明,若不作聖心,這些現象都是善境界,若作為登聖位來了解,馬上遭受眾魔的侵襲。

  【注一】 此心即能觀之心,妙明即所觀之性,此時心則更精,明則更妙。

  【注二】 觀照既深,不復外溢,一味反聞,流溢於內,故其身內澈。按楞嚴指掌說「問,前相原以精研妙明功用所現,今既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前相應當益著,何故不溢於外,而反流於內耶?答,前雲如明目人,處大幽暗,雖曰精研妙明,未免有悶極欲出之心,故致精明外溢。今以不作聖解,仍復精研妙明,未免有舍外向內之心,故致精明內流,古德云:枯木堂前岔路多,信不誣矣!」

  【注三】 此是另覺有清虛之身,於其現前身內拾出蟯蛔,不是現前肉身自拾,此是精明從外向內,觀肉身如木偶故得拾出蟯蛔,而形體無傷。此乃前之精明,隨其舍外向內之心,還照臟腑,故流溢形體。

  【注四】 此因研究之行,更精於前,故現此境。

  【正文】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譯文】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注一〉,此時魂魄意志精神〈注二〉,除開執受身外〈注三〉,其餘相互涉入〈注四〉,互為賓主〈注五〉,忽聽得空中有說法的聲音,或聽得十方同時敷講秘密的妙義。這就名為精魄遞相離合〈注六〉,成就將來的善種,只是暫時的現象,不能作為登聖位的證明。如不作聖心,即名為善境界。若作聖境來了解,即遭受眾魔的侵襲。

  【注一】 初以精研妙明,稍間外出之心,遂致精明外溢,次以精研妙明,微雜向內之念,遂致精明內流。現在兩種都不著,仍以觀照之心,於內外二相處,精研妙明本體,故說「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即以內外精研之力,使妙明通融,故致身內六氣,互涉互入。

  【注二】 按楞嚴正脈引醫經說「魂藏於肝,魄藏於肺,意藏於脾,志藏於膽,或日左腎,精藏於腎,神藏於心。」又灌頂大師引扁鵲難經說「五藏者,有七神,各何所藏也?答曰,藏者,人之神氣所含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又楞嚴指掌以天地陰陽晦明風雨六氣與之相比,言「氣之上升者為魂,下沉者為魄,宛似天地陰陽二氣,氣之斂靜者為志,散動者為意,宛似天地晦明二氣。氣之充和者為神,浸潤者為精,宛似天地風雨二氣。」

  【注三】 就一身而言,六氣為所執受,身為能執受,此為總相,無可互涉。

  【注四】 如魂本上升而亦能下沉,魄本下沉,而亦能上升,這就可以相互涉入。

  【注五】 魂若下沉,則魄為主而魂為賓,魄若上升,則魂為主而魄為賓,若魂涉於其他五氣,則五氣皆為主而魂為賓,魄涉於五氣也是如此。這就是互為賓主。這就是妙明通融於內,所以如此。

  【注六】 妙明本自周遍,佛法由來現成,因為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空性既彰,佛法斯蔽,現在色陰將開,空界將盡,性具之佛法將現,本來之圓音預顯,故聞空中說法,十方敷義。此由妙明通融於外,故致如此。

  【正文】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譯文】 又以此觀照之心,澄然顯露於內,皎然洞澈於外,故致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金色。一切化為如來〈注一〉,此時忽見毗盧遮那,憑坐在天光臺上〈注二〉,千佛圍繞〈注三〉,百億國土與及蓮華,同時出現。這就名為心魂靈悟所染〈注四〉,心光研明〈注五〉,照諸世界,這只是暫時所現,並不能作為登聖位的證明。如不作聖心,即名為善境界。若作為登聖來了解,即會遭受眾魔的侵襲。

  【注一】 十方法界,一切種類,都屬自性緣起,同依法身而建立,一向為色陰所覆,情器未融,故金色不形。現在色陰將開,情器將融,故十方法界,預顯金色。一切種類,預化妙體。這是預兆將來必證法身性土之境。

  【注二】 毗盧遮那譯有三重意義,一為遍一切處,二為滿淨,三為光明遍照。按梵綱經說「爾時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此處所說毗盧遮那即是盧舍那佛,天光臺即是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

  【注三】 梵網經說「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

  【注四】 前境中已二音交陳,六氣都依於妙明此時既二音交陳於妙明,故六氣中都有靈通慧悟,薰染習氣。

  【注五】 前文內光發明即是心光研明之相,十方遍作金色,一切化為如來即是照諸世界之相。

  【正文】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譯文】 又以此心,依前觀照,精研妙明〈注一〉,觀察不停〈注二〉,抑按降伏〈注三〉,制止超越〈注四〉,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注五〉,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注六〉,這是抑按功力過分,只是暫時如此,並不能作為登聖位的證明,如不作聖心,即是善境界。若作為登聖位來了解,就會遭受眾魔的侵襲。

  【注一】 雖精研妙明,而境界不滅,即以觀慧而觀察之。

  【注二】 如大乘起信論說「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又說「當念唯心,境界即滅。」雖然觀察,前境不得暫停,故修於止,抑按降伏。

  【注三】 抑按降伏,不是抑按前境,而是抑止自心,按定不動,如起信論說「不得隨心,念外境界。」又說「久習淳熟,其心得住。」前境銷滅即是降伏。

  【注四】 古德相傳,禪境現前,當以三法驗之,一是以定研磨,二是依本修治,三是以智慧觀察。所以經上說「欲知真金,以三法試之。」即是說用燒打磨三法來試驗,修行人也是如此,用智慧觀察即是燒,以定研磨即是磨,依本修治即是打。觀察即是用智慧觀察。抑按降伏即是依定研磨。既降伏已,仍復精研妙明,自得陰開性現。

  【注五】 因抑按功力過分,超越觀慧,故見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這就是預現報身佛土之相。雖說是幻起妄現,但仍能交涉互容,故同時遍滿,不相留礙。

  【注六】 心厭其雜,制止之心增勝,所以青黃赤白,各各純現。這都是報身佛土之相,青色即是毗盧遮那佛土,黃色即是寶生如來佛土,赤色即是蓮華如來佛土,白色即是金剛不動如來佛土。

  【正文】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譯文】 又以此心,研究妙明〈注一〉,澄靜其見而照澈前境。因澄靜其見故致精光不亂。又因照澈前境,故致於暗室中,夜半見種種物,與白晝無殊〈注二〉,而種種物,也不除滅,這就名為觀照之心,研究精細,密得澄靜,故於所見之境,洞澈幽微,這都是暫時的現相,不能作為登聖位的證明。如不作聖心,即是善境界。若作為登聖來了解,就會遭受眾魔的侵襲。

  【注一】 覺得前境抑按過分,故重複精研妙明,這就是所謂「心若沉沒,以觀起之。」

  【注二】 暗中見物,了了分明,是澄靜其見,故室與暗,都不能為礙,室內之物,亦不除滅,此時無障無礙,是色陰將開前之相。

  【正文】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並,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譯文】 又以此心,研究妙明,研究功極,內之身心,外之世界,完全忘掉,內外合一,空洞無礙,圓入虛融,所以四體忽然同於草木。因空洞無礙,故致火燒刀斫,無所知覺,即使火光勝發,也不能燒之令爇。縱然割其身肉,也猶如削木〈注一〉,這就名為塵並〈注二〉,然而四大之性,猶未全忘,以研究之力,排遣四大之性,至於空洞無礙,一向入純,即是圓入虛融,只是暫時如此,不能作為登聖位的證明,如不作聖心,即名為善境界,若作為登聖來理解,即遭受眾魔的侵襲。

  【注一】 因內塵外塵,全都合一,以致空洞無礙,故火燒刀斫,全無知覺。

  【注二】 按楞嚴經指掌「問,此與觀音火不能燒,刀段段壞,有何差別?答,彼是圓通勝相,因機而現。此是色陰將開,由作而成。真妄迥異,勿錯會也。」

  【正文】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恆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譯文】 又以此觀照之心,精研妙明〈注一〉,欣求極淨,成就清淨心,功力到了極處,忽見大地山河,都變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注二〉。又見恆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七寶交輝,又下見地獄,上觀天宮〈注三〉,得無障礙,這就名為欣求淨心,厭棄前境,凝心作想,想久入化,以成真淨,達到染淨無礙之境。這也不能作為登聖的證明,如不作聖心,這都是善境界。〈注四〉若作為聖境來理解,就會遭受眾魔的侵襲。

  【注一】 上來雖圓入虛融,猶未達極淨,故仍以此觀照之心,精研妙明。

  【注二】 因觀照功極,頓現染淨無礙之境,故見十方世界,盡成佛國。此即即染而淨之相。

  【注三】 既下見地獄,復上觀天宮,即是即淨而染之相。因即淨而染,故得無障礙。

  【注四】 按楞嚴經指掌「問,上釋行人,原為成就淨心,應唯見淨相,何故染淨俱現,得毋與心不相應耶?答,離染成淨,非為真淨,以有對待故。是必染淨無礙,方為真淨。行人悟此,頓息欣厭,則是成就淨心,即善境界。」

  【正文】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譯文】 又以此觀照之心,研究妙明,以求深遠之境,忽於半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是聽見他們的言語,這是因為觀照之心,功力逼迫至極,似覺有自心飛出之相,故暗不能蔽,境不能隔,並不能作為登聖位的證明。如不作聖心,即是善境界。若作登聖來理解,即遭受眾魔的侵襲。

  【正文】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銷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譯文】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注一〉,形體變移〈注二〉,短時間內,千變萬化,這就名為邪心〈注三〉招引群邪,含受魑魅,或是遭遇天魔,入其心腹〈注四〉,無端說法,似乎通達妙義,這都是魔力所持,並不是登聖的證明,若不作聖心,久久魔事自然銷歇。若作為登聖來了解,就會遭受眾邪的侵襲。

  【注一】 此處的善知識,有兩種涵義,一是平素所親近的知識。二是本無知識,妄見其有,這都是魔力所現。

  【注二】 如起信論所說「或現天像,或現菩薩像,亦作如來像。」

  【注三】 妄作聖心,即是邪心。

  【注四】 不但外現魔形,且內染魔慧,故無端說法。

  【正文】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譯文】 阿難!以上十種,都是修禪定中所現境象,這都是色陰將破未破之時,正念與邪念,交互而起,故顯現這種種現象,眾生賦性頑鈍,觸境成迷,乍現聖境,不自忖量,認為登聖,大妄語成,最後墮入無間地獄。你們當依佛說,於如來滅度之後,在末法時期,宣講此理,不要使天魔得到機會,保持末法,覆護正修,使成無上覺道。

相關焦點

  • 楞嚴經·卷九|如何看待色陰區宇的十種禪定現象(20)
    五十陰魔是《楞嚴經》中的最後一個話題。有讀者沒有關於真心本性的認知基礎,又是中途才看,難免別生妄念。正所謂:汝若不懂時,佛無法可傳。汝若真懂時,佛本無傳法。一切法皆是世人的自作繭,於虛幻妄想中自起輪迴業。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為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本經架構本經的基本架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
  • 《楞嚴義貫》【1】自序+楞嚴經梗概(成觀法師)
    佛在經中說,末法將盡、法將滅時,《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是眾魔的剋星,破魔的大法寶,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恃,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即無有能制者,魔事猖獗,眾生修行即罕能不墮魔數者。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據羅香林教授之「唐相國房融在光孝寺筆受《首楞嚴經》翻譯問題」中謂:「唐釋慧琳於元和十二年(公元八一七年),撰一切經音義四十二卷,於此經亦為音義。慧琳精通梵漢,遍讀三藏,目光如炬,善分真贗(偽也),於訛偽各經,多經辨明,抉發隱微,毫不假借。……然於《首楞嚴經》,則絕不置疑。」又謂:「廣州光孝寺有譯經臺及筆受軒,宋元佑間知軍州蔣之奇為唐相國房融建。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8)|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4):見聞嗅味觸思造業,從六根出地獄六報
    若諸眾生惡業圓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正文】  云何六報?阿難!
  • 看完這些,就知道《楞嚴經》非學不可
    楞嚴經這是佛教裡一部照妖鏡的經,所有天魔外道、魑魅魍魎,一見到楞嚴經都現原形了,它無所遁形,什麼地方它也跑不了。 憨山大師曾經說過這樣的兩句話:「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楞嚴經無法不備,無機不攝,乃是一代法門的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楞嚴經是佛教的骨髓,人若無骨髓一定會死。佛教裡若無楞嚴經,也可以說無佛法。】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雖然此經尚未傳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見智者大師所立之三觀,而告訴智者大師說與他們國中的《楞嚴經》之意旨相符合;於是智者大師便設了一個拜經臺,西向拜經,但拜了十八年,終未得見《楞嚴經》(到現在,天台山的拜經臺還在)。
  • 楞嚴經譬喻的妙用
    佛之所以是大導師,不但因為佛掌握了宇宙間最究竟的真理,更因為他能將這最究竟的真理通過契合眾生根機的方式,如譬喻等,傳授給芸芸眾生,讓所有聽聞者都能信受奉行,幫助眾生脫離輪迴苦海。   《楞嚴經》是一部佛法大經,講述了佛法最高最根本的道理,並指明了具體的修證道路。《楞嚴經》不但義理精深,其語言修辭也極為精美,常常讓人忍不住擊節讚嘆,尤其是運用的譬喻,鮮明生動,妥帖恰當,讓人回味無窮。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至若清淨明誨,四重律儀,建立道場,五會神咒,但是圓通加行,豈有異門者哉!由是修門既啟,歷位宜明,先示染緣起,而成十二類生;廣明淨緣起,上歷六十聖位。束三漸為幹慧;開初住為十信;十住:生佛家而為佛子;十行:廣六度而作佛事;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十地:依中道而趣佛果;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方盡妙覺,成無上道,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 《楞嚴經》:楞嚴經哪個版本翻譯好
    楞嚴經哪個版本的翻譯都是非常好的,因為每個人對楞嚴經的體會都是不同的,所以翻譯也是不一樣的,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最好是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含義,這樣我們修行楞嚴經的效果才會更加的好,而且我們對楞嚴經的體會也會更加的好。
  • 看完,你就知道〈楞嚴咒〉非誦不可!【楞嚴咒功德利益匯集】
    十方如來他也行這個咒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攝受親因」,就是佛也有六親眷屬,那麼和佛接近的這一些個眷屬親戚,佛要先攝受。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成佛,就到鹿野苑先度五比丘呢?就因為這五比丘就是佛今生的親戚和宿世的親戚,所以佛先度五比丘,這叫「攝受親因」。令一切即便是佛的親戚而墮落小乘,學習小乘法的,聞著佛所說的秘密藏這個大乘法,不會生出一種驚慌恐懼。10.
  • 佛法楞嚴|身觸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處即是如來藏性
    當然就不能夠成觸了,所以才說「若在於手,頭則無知,云何成觸」。「若在於頭,手則無用,云何名觸」,假如能觸的是在頭,這樣的話,頭是有知,手就應該沒有知觸的作用,可是,事實上頭與手,都是有知覺的,這樣的話,就沒有所觸的塵,怎麼能夠叫做觸呢?以上所說的,是從一個知來破除。
  • 楞嚴經·結語|如何才能讀懂《楞嚴經》?(25)
    《邊讀邊聊楞嚴經》系列至此就全部解讀完了。從2018年2月26日的第一篇開始,到今天為止,回望一年多來的點點滴滴,此時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寫作中的種種辛勞,皆已化作了雲煙。還記得剛著文時的小心翼翼,還記得第三卷時,不想繼續解讀的糾結。
  •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楞嚴經》常識:楞嚴經神咒的作用
    楞嚴經神咒是一部重要的咒,也是咒中之王,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而且楞嚴經神咒的作用也非常大,大家在學習楞嚴經神咒時一定要用心去學,這樣才能領悟咒中的道理。楞嚴咒破魔顯正的作用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很多人仍有疑惑而沒有去實修楞嚴咒,比如:放不下「冤親債主」,因為聽某些人說不超度冤親債主,好像修行就有障礙。要超度親眷,但似乎從來沒有聽說過楞嚴咒有超度的作用。至心持楞嚴咒不用再去執著所謂的冤親債主了,它們不會再來障礙你了。
  •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 「何以故」是徵問,就是徵問能聞的作用不是從動、靜來,不是從根而出,不是從空生的原因。從「若從靜來」至「應無覺靜」這一段經文,是先「破從塵來」,就是破能聞的作用是從動、靜而來的錯誤。「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如果聞性是從靜塵而來的話,動的時候,靜塵沒有了,聞性的作用應該隨著靜塵而消滅,就沒有辦法聽到動的聲音了。
  • 《楞嚴鉤玄之五十陰魔行陰十境正解》第二講
    果真能依教奉行,全性起修,則入道佛即。一心經行咒持、如我廣說,則五陰境界不破自破,定能歷三賢十聖現生取證。你不要以為佛在楞嚴經末頁交代講「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是在安慰你,這恰恰是佛給我們末法眾生指出的得以究竟解脫的唯一明路。
  • 楞嚴經品讀1
    楞嚴經全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在解讀時,應該斷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前十九字屬於『別名』,後一字叫『通名』。別名的意思是與其他經典有所分別,名字不同;下面的經字是相同的,因為相同,故叫通名,通名是通於諸經,別名是別於諸經,由於此部經與諸經不同,故有這通、別兩種稱法。「大「: 大有四種:大因、大義、大行和大果。因是密因,它和其他的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