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叮噹老師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經文:「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經文:【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圓瑛法師:此通明行陰始終之境。彼善男子:攝前透過想陰十境之人;或始終不起愛求,常住性定;或魔來便能覺知,不壞本修。如是用心,想陰破,而仍復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望想陰為終修,望行陰為始修;三摩增進,動念既盡,浮想銷除,名為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如後雲,寤即想心,寐為諸夢。今既無夢無想,則寤時無想,常同寐時之靜;寐時無夢,常同寤時之覺;故曰寤寐恆一。覺明虛靜者:本覺妙明真心,離諸夢想之擾亂,而得清虛寂靜矣!猶如晴明之空,迥無所有。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者:以粗重塵影,即是法塵,全依想陰為體;想盡,塵自無依,故言無復等。此以上,約心之自體妙,獨影先虛也。觀諸下,約心之照境妙,性境亦虛也。世間山河大地是性境,今心照山河等,如鏡之光明洞鑑,應物而現,毫無分析。故物來影現鏡中,而鏡無所粘著;物過影滅鏡中,而鏡亦無蹤跡。據此,則境識中,不過虛受照應而已。境滅,識中瞭然罔有陳習之可言。陳者舊也,即舊時習氣也。惟一精真,惟是一個識精真體,即是第八本識,非究竟也。
佛開示說:阿難,在通過修三摩地來修證法身的過程中,那些想陰破除了的善男子,這種人的平常夢想已經消除,他即使還有夢,那也不是凡夫貪著於色受想的夢了,已經沒有了粗重前塵影事,明白嗎?他不會再打妄想,醒來和睡覺時都是一樣「覺明虛靜」的狀態了,也就是醒時不打妄想,睡時不做夢,覺悟成就的那個虛明之體已經比較虛淨,就好比晴空萬裡,只有淡淡的幾朵白雲,不再有色受想等粗重的前塵影事,這個時候反觀整個世間大地山河,就如同鏡光照物一樣,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夠達到「來無所粘,過無蹤跡」,只是虛受照應而已,清楚明白自己已經把過去那些莫名其妙的色受想等粗重煩惱丟掉了,唯有一精之明真實顯露。當然,他這裡證到的這個「一精之明」,依然還只是立足於小我講的第七識,只是個意生身而已。
這是佛開示在破除了想陰以後能達到的境界情況。[夢想銷滅]就是說已經不再打妄想。[寤寐恆一]寤是醒時,寐是睡時,夢中也不會做夢,醒的時候也不會打妄想,寤時無想,常同寐時之靜;寐時無夢,常同寤時之覺。心比較清淨,達到[覺明虛靜]的狀態,「本覺妙明真心,離諸夢想之擾亂,而得清虛寂靜」,可惜只是沒有了粗重煩惱的幹擾,只是能離諸夢想之擾亂,但依然還是立足於小我。
[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這是打比方,就跟晴朗的天空沒有雲和霧,就只見藍藍的天空中掛一個紅豔豔的太陽,青天白日,天高氣爽,我們看到是不是心情很愉快啊?我們修行人的心就是要保持這樣的心境,平時可以以此來檢點我們修行中是否有漏洞。我們唯一佛乘正修行人也同樣是住於[覺明虛靜]的狀態,但我們的[覺明虛靜]不同於他這種[覺明虛靜],不是僅僅「本覺妙明真心,離諸夢想之擾亂,而得清虛寂靜」,不是僅僅立足於小我,只是沒有了粗重煩惱的幹擾,只是能離諸夢想之擾亂,而是立足於本我,立足於本心,管他煩惱不煩惱,只一心供養弘護如來正法就好,橫來正對,水來土掩。煩惱即菩提,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只保持無上正等正覺一心辦道就好,煩惱越足,菩提的質量就越足,是不是啊?感恩煩惱菩薩來成就我,大修行人雖處二十五有不為汙染。示現的這個小我,他該受什麼罪就受什麼罪,該享什麼福就享什麼福,只管一心將所有的天賦資源都用於廣弘如來正法就好,無比淡定,自然時時事事處處保持覺照,藍藍的天上飄幾朵白雲也好,來幾朵烏雲也罷,不耽誤經行咒持如我廣說。六萬恆河沙菩薩摩訶薩一定守望相助,諸佛菩薩、龍天護法一定加持護念,明白嗎?究竟什麼叫大涅槃啊?佛在《大般涅槃經》告訴我們:「若有眾生於三惡道煩惱惡業不生怖畏,而能於中廣度眾生,當知是人得大涅槃」。究竟什麼叫大丈夫啊?佛言:「若有人能供養父母、恭敬沙門及婆羅門,修治善法所言誠實無有欺誑,能忍諸惡惠施貧乏名大丈夫」。究竟什麼叫大般涅槃啊?佛言:「菩薩亦爾有大慈悲憐愍一切,於諸眾生猶如父母,能度眾生於生死河,普示眾生一實之道,是則名為大般涅槃」。你能一心普示眾生一實之道,能度眾生於生死河,這才叫大般涅槃;你能經行咒持如我廣說,一心供養弘護受持大佛頂首楞嚴王,這才叫大般涅槃。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破除了想陰進入行陰區宇的修行人,這個時候看整個的山河大地,就如同照著鏡子看自己一樣明白。這個[鏡]和[鑑]本來是同一個意思,鏡就是鑑,鑑就是鏡,但這裡鑑用作動詞,他依然是立足於小我一精之明來觀世界。[來無所黏,過無蹤跡]這是以鏡照物來打比喻,拿一朵花來,鏡子裡就現花,拿一堆狗屎來,鏡子裡就現狗屎,再拿走這一朵花,鏡子也不會留下香味,取走那堆狗屎,鏡子也不會黏幾滴狗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這叫「木人看花鳥,萬境不動心」,其實他有沒有動心啊?不動心他就不會在那裡「觀諸世間大地山河」,依然還是內分外分,明白嗎?
[虛受照應]這個「虛」就是指一精之明的虛明之體,如同鏡子,來花就現花,來一堆牛糞就現牛糞,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住於定中。既然講[受]就還有能受和所受,是不是啊?只是被行陰遮蔽,他不能覺察而已。[照應],鏡子照物是隨物現相,來了花,不會現成泥巴,來了牛糞,也不會現成花,來什麼現什麼,來多少應多少,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應,可惜比喻就是比喻,這類修行人他也不是鏡子,是在定中作觀察,「觀諸世間大地山河」,見諸十方十二眾生業流灣環。
[了罔陳習][罔]是蒙蔽的意思,[了罔]就是不再被蒙蔽,不再被色受想等粗重煩惱所蒙蔽。[陳習]就是以往那些比較粗重頑固的煩惱習氣。想陰盡了的人,他的煩惱濁已經破了, [唯一精真],就是唯有定於一精之明,這裡講的「一精之明」並不是究竟,並不是「真精覺明」、「精覺妙明」、「清淨寶覺」,還只是修行人立足於個體位上的真人、意生身,依然還是一種「酬業深脈」。因為下面會講到,他是「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是不是還是在內分外分啊?也就是說,他現在相當於已經證到了「空心」,但還沒有證到「空性」。原來是六根對六塵產生六種意識心,來搞妄想分別執著,現在想陰這個東西沒有了,進入了行陰區宇,過去那些色受想粗重煩惱已經丟掉了,雖然他微細惑還在,真實慧力還遠遠不足,但他所達到的定力和使他能見到的世界已經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了。
經文:【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圓瑛法師:生滅根元者:一切生滅,根本元由,及第八識中,所含七識種子;以有微細生滅,為行陰根本,所有生滅,皆由此流出。前為想陰所覆,故不能見,今則想陰動念既盡,行陰生滅根元,從此披敷顯露。故得見諸十方,十二種類,眾生生滅,畢竟克殫其類。殫,猶盡也。 各命由緒,為識陰;同分生基,為行陰;今為行陰所覆,故曰,雖未得通達十二類生,各各受命元由頭緒;而見七識種子,同分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野馬非塵埃,即田間遊氣,春晴伏地可見,其狀如水,其光如焰。莊生呼為野馬,佛經多稱陽焰,渴鹿逐陽焰,遠望如水,至近則無。此陰前於二卷,五陰科中,彼約迷位,取其粗相,譬如瀑流;此約修位,取其細相,喻同野馬。以喻行陰,幽隱微細動相。熠熠,小明也,以喻行陰動相,忽起忽滅也。
清擾者:揀異前後之辭。清是輕清,非同前陰之重濁;擾是擾動,非同後陰之澄湛。為浮根塵,究竟樞穴者:浮根四塵,乃眾生根身;十二種類,各各不同;而究竟轉變之機,盡在行陰。樞者,門之軸;穴者,門之臼。由樞穴故,門得開關;由行陰故,根塵得以生滅。此相不盡,生死難脫,是則名為行陰區宇。初始修未破區宇竟。
佛開示說,修行人達到想陰盡、進入行陰區宇的境界,個體位上生生滅滅的根本從此已經顯露出來,能見到十方三世十二類眾生的業流灣環,能完全的見到乃至窮盡每一類眾生的業流灣環、生生滅滅,雖然他還沒能通曉這十二類眾生各自生命真正的來龍去脈,但是已經能「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這是什麼意思?對於沒有實證境界的人來講,的確很難描述清楚,對於站在外道凡夫的層次上的人來講,你跟他說他也很難想像,不好理解。所以大家要循序漸進的學習正法,一定要把《七處徵心,十番顯見》這個基礎課先聽明白。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這個修行人能見到眾生共同的生滅基本所在,到底見到了什麼?這個「同生基」是什麼?其實就是第七識,就是「補特伽羅酬業深脈」,可以告訴大家,就是當修行人在證破色陰受陰想陰之後,比如再看一個人,他看到的將不再是這個人,而是這個人的靈魂、這個人的第七識,明白嗎?而且,只要他想定下來觀察,就可以見到這個人的生生世世的輪迴情況。這些情況是不是真實的呢?從第二義上講,他也不是假的,但是,佛隨後在這裡打了個比方,叫做「猶如野馬熠熠清擾」,渴鹿逐陽焰,遠望如水,至近則無。熠熠清擾野馬的就是這個「陽焰」,也叫「陽焱」,指浮塵為日光所照時呈現的一種遠望似水如霧的自然景象。佛經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虛幻不實者。《楞伽經》卷二:「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燄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一群渴了的野馬、渴鹿,總是往前奔跑,為什麼呢?因為野馬、渴鹿總是看見前面有水,但是等跑到了那個看起來有水的位置,根本就沒有水,一抬頭,前面又出現好像有水的地方,然後繼續奔跑追逐而去。即令它有千萬蹄,每蹄各具千萬翅膀,能飛快的跑到曠野盡處,也不能得點滴的水,是不是啊?佛在這裡打這個比喻是要表達什麼?其實佛在講完見同生基之後,馬上接下來就告訴我們這是「猶如野馬熠熠清擾」,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裡所講的這類破除想陰的修行人見到的「同生基」其實依然還是虛妄,依然是陽焰,是不是啊?好像看到了,但是看到的並不是真實,是打這個比方,比喻破除了想陰的修行人,雖然能見到十二類眾生的第七識以及各各眾生的業流灣環、生生滅滅,但是那是一種似有非有的虛妄,表面上是見到了眾生根身流轉變遷的究竟樞紐,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通達十二類生各各受命元由頭緒」,這就叫做行陰區宇,依然還受到行陰的束縛遮蔽。有細心的菩薩就會問了,那到底這「十二類生各各受命元由頭緒」是什麼呀?大家應該都要清楚了哈,這個Big boss 不是玉皇大帝,不是諸天主天神,也不是「究竟轉變之機盡在行陰」,這只是眾生在迷位的樞紐而已,真正的Big boss是「想升情墜」,是「循業發現」,十法界十罪福相,法爾如是,佛法命自我立。若不明此理,必為行陰之所束縛。這類已經破除了想陰進入行陰的修行人,他只是「見諸十方,十二種類,眾生生滅」,只是見到第二義上一世界小範圍內的所謂「真實」,並不明白世間大地山河乃至眾生皆是浮虛妄想凝結,不能當下反聞見性不生不滅,更不懂得他見到的無量第七識和他自己就是一個人,就是一心一體。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這個「生滅根元」是指行陰、意根,行陰是生死根本,想陰是煩惱根本。眾生在迷位生生世世的輪迴,都是由我們這個意根,由這個行陰、第七識來決定,行陰是第八識體上微細的生滅之相,我們生生世世的投胎受生都是由這個第八識中所含七識種子來決定。這個七識種子由什麼形成?都是由我們前面的六種意識心所造的種種業來成就,六識造業,六根受報。造十習因,受六交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成就了業力種子以後,就由我們第七識把他儲存進第八識這個種子倉庫裡。八識田中強者牽,你這一世造的業形成你最強的習氣種子,就會帶入你生生世世的輪迴裡,這叫習氣等流。一般來講,經家往往會把第七識和第八識共說為一個意根,說為是第八本識,共說為是眾生的生滅根元。因為一般將第八識說為是心,將第七識說為是相,是靠近第八識體上最微細的一種生滅之相。其實究竟說來講,第八識就是一切萬法萬相,就是「迷妄有虛空」所幻現出來的虛空之相、業相無明。都是這個第七識因為一念無明,才「覺」降低為「見」,成了「妄能」,成了轉相無明,才「依空立世界」,這就是現相無明,勝義七大之相紛呈,這個第八識並不是本心。是因為「覺」降低為「見」,乃至相續執著迷頭認影,一精明化為六和合,才會認識為心,顛倒相續。如果明白了本來都是本此無住,建立虛空世界山河大地,明白萬法皆是當下一念,皆即見眚,五蘊本因,同是妄想,你才會明白真正的[生滅根元]只是眾生的同分別業兩種妄見,本無生滅,只是似現生滅、似現前境。猶如「猶如野馬熠熠清擾」,反聞見性,立止輪轉。
這類破除了想陰進入行陰的修行人,他進入行陰以後,雖然能見到十二類眾生的第七識以及各各眾生的業流灣環、生生滅滅之相,以為這就是究竟,就是生滅根元,以為[生滅根元,從此披露]。其實他有沒有真正披露啊?門都沒有入,是不是啊?行陰也叫作轉相無明,可以分為前七轉識、後七轉識,前七轉識是對應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為這類修行人色陰、受陰、想陰都已破除,那麼前七轉就不起作用了,這個時候,方便說只剩下後七轉識,因為恆審執著把第八識執著為我,這個時候第七識跟第八識就共為一體。就是經文所講的「末那半分,而執著阿賴耶識」,這就是眾生的顛倒執著啊,為什麼講修行修心才是關鍵啊?在前面的色受想沒有破除的時候,他這個心就死死的執著在色受想,連自己是誰、心在哪裡都不知道,這個時候色受想三陰破除了,他已經證到「唯一精真」,那麼知道也知道,不知道也知道,他當下知道、當下才明白,原來這才是我啊,這才是我的心啊。那麼這個時候,他當下就已經回到了第八識,回到了第八識,就能看到無量的天人鬼畜,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情,非無情,十二類眾生種種的業流灣環、生生滅滅之相。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他當下知道一切皆是虛妄相想,若有必要,可以以之來接引引導眾生學習受持如來正法,那麼沒有明心見性的人呢,他很容易就生成貢高我慢,哈哈,眾生的輪迴之相、來龍去脈我全部都看到了、都清楚了,真的是[生滅根元,從此披露],乃至狂心頓起,哎呀,這些東西都是我生出來的嘛。所以在這個行陰區宇裡面,由於各自的心魔,很容易犯各種各樣的錯誤,這種錯誤與外魔沒有關係,就是自己的心魔在作怪,是自己見理未徹,沒有當處湛然、當處禪那,從而導致產生錯誤的妄想,非常容易墮落為外道。
[見諸十方,十二眾生]這個十二類眾生是表眾生一切種類,概括分十二個大類: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畢殫(dān)其類][畢]是圓滿、完全的意思,[殫]是窮盡的意思,畢和殫其實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畢就是殫,殫就是畢,就是強調說完全包括這十二類眾生,叫做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雖然還沒有明白,這十二類眾生各自的來龍去脈,[通]是通曉、明白,[各命由緒]就是指十二類眾生各自的來龍去脈,不僅僅指眾生的業流灣環、生生滅滅之相。真正的[各命由緒]是「想升情墜」,是「循業發現」,十法界十罪福相,法爾如是,佛法命自我立。若不明此理,必為行陰之所束縛。
[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yì yì)清擾]其中意思前面已經作了詳細講解。這類修行人雖然已經見到眾生共同的生滅基本所在。但是只是知其然,還不知其所以然。[熠熠(yì yì)清擾][熠熠]就是似有非有,如同陽焰。[清擾]是通過陽焰的比喻來描述行陰的特徵,破除了色陰、受陰、想陰比較重、比較濁的粗相,方便說為是[清]。一般經家把色陰和受陰、想陰都說為是第八識的粗相分,把想陰說為是第八識的動相分。第七識本來是見分,但也可以說為是相分,他是第八識的一種細相分。破除了前面的三種粗相分,動相分也就[清]了,就進入細相分了,[擾]就是比擬輕微的動相、細相,好像是陽焰一樣,很容易讓人迷惑。迷惑[為浮根塵,究竟樞穴],錯誤的認為這就是浮塵身根流轉變遷的樞紐。樞即門之轉軸,紐就是套住門軸之臼,這是打比方,在眾生位,這個行陰是把握前面的色受想三陰,主宰我們這個肉團身的主人,沒有他的話,就沒有肉團身的動作,不能行住坐臥,那就是一具屍體。那麼在行陰階段的修行人他當下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哎呀,原來是這個真人、這個主人在主宰肉團身,主宰我們的想,主宰我們的感受啊,比況於世間人死了以後才明白,哎呀,原來人真的沒有生死啊,那個肉團身真的只是我所,是我穿的一件衣服而已,後悔在世的時候沒能搞明白真假,冤枉追求那些不應該追求的東西,耽誤了聽經聞法成就法身慧命,是不是啊?[此則名為,行陰區宇][區宇]就是局限或者階段的意思,所謂講這就叫做行陰區宇,言下之意就是說,在這個時候,依然還沒有了生脫死啊。因為既然講「行」,就還是有為法,就還是生住異滅之法,在這個階段依然還沒有了生脫死,依然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叫「陰」。
經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
圓瑛法師:若此輕清擾動,熠熠生滅之根元體性,因定力轉深,此體性一入於元本澄清之際;後文所謂,湛不搖處是也。元性:生滅根元體性,即第七識。 元澄:水浪停息曰澄,即第八識。一澄本元習氣,即第七識行陰。種習俱盡,而復還識精元明之體矣。故曰如波瀾滅,化為澄水。以想陰如洪波,行陰如細浪,識陰如無浪流水,真覺體性如湛然止水;今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指掌疏》云:按耳根圓通,此當空所空滅。言前於覺所覺空時,宛爾有個能空心生,所空覺滅,仍屬細流,即是八識中,第七識種子,名為生滅根元。今於行陰盡時,性習都盡,故能空與所空,而俱滅矣。所以不能復真者,以猶為識陰所覆故。
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者:如前雲,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名眾生濁。以行陰生滅不停,業運常遷,遂成眾生知見,渾濁真性。今者,行陰既盡,則眾生濁自然超越,超越之後,反觀行陰之所由來,元從幽深隱微妄想,以為其本。初具示始終竟。
這段經文是佛提前先開示行陰破除之後能達到的境界。如果這個清晰擾動似有非有的行陰,行陰破了就進入識陰,識陰和行陰這個時候圓融為一體,就好比波浪滅了,化為澄清的水,這就叫做行陰破除了,這個人就能夠超越眾生濁。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就是如果這個行陰啊。這裡怎麼把[清擾熠熠],這個行陰作為元性的呢,這是因為行陰是八識體上微細的生滅之相,所以叫元性,他即是前面的色受想三陰的根元,又是後面識陰的微細之相,所以元和性連起來了,[元]為前色受想三陰之元,[性]為後識陰之性,元是承上,性是啟下,所以把他作為[元性],可以說為行陰的一個代名詞。
[性入元澄]就是破除了行陰,進入識陰這個階段。進入了元澄,進入了識陰境界。[元澄]就是識陰,元性進入識陰這個元澄以後,澄是表安靜、靜止、寂滅之義,這種寂滅是相對於前面的色受想行這四陰而言,其實他還是似滅非滅,僅僅是他的動作遷流比行陰更為快速,心粗的人不容易看到。在佛法裡叫流急不見。
[一澄元習]就是行陰歸入識陰了。[一澄]就是識陰,[元習]就是行陰,這兩個陰,這個時候圓融為一體。行陰雖破,第七識能不能破掉啊,他始終是第八識的種子,所以行陰破而未破,他是跟第八識圓融為一體,行陰破僅僅是明白了這個道理叫破了,但是第七識仍然是第八識的種子,他不能滅的,而且他這個種子在第八識,是拖兒帶女一大堆,無量劫以來,色受想所造種種之業,都跟這個第七識掛鈎在一起,這個道理好好觀照。所以當我們一生一世轉世的時候,我們生生世世的習氣,與我們俱生而來,不相舍離。
[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就好比波浪滅了,化為澄清的水,這就叫做行陰盡了。也就是行陰比喻是波,識陰比喻是水,行陰破了以後,就到了識陰。這是比喻,融合在一起以後,這個識陰相對行陰的粗相已經滅了,就成了止水,化為[澄水],澄水沒有波浪,雖然沒有波浪,他在不在動啊,還是在動,動的更急,快到你看不見、覺察不到。
[是人則能,超眾生濁] 卷四: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破了行陰的人是真修行人。他能了生死,超越六道輪迴。但是外道修行人,即使破除了行陰,還會下無間地獄。這是在後面識陰十種陰魔境界會有專門有講解。在識陰階段走火入魔的人,跟在行陰區宇走火入魔的人一樣,也是自己的心魔,如果你是阿羅漢、闢支佛的話,叫不成精進,是鈍根阿羅漢,但是他不會掉到六道輪迴,更不會下三惡道。如果是外道縱然破除了行陰,進入了識陰,他把不住關,仍然下無間地獄,所以特別在後面,破除了行陰的人,還下地獄。我們是不是感到可惜啊,太可惜了,修證到破除行陰,色受想等粗重煩惱全破盡,這是要費多大的功夫啊,無量百千萬億年的功夫啊,到最後還下無間地獄,你說這個可憐不可憐。後面講解要告訴大家他為什麼會下無間地獄。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破除了行陰以後,回過頭來觀照行陰障礙的原因,幽隱妄想作為它的根本,也就是說,行陰是通過幽隱妄想而顯現出來的。
作為破除了行陰的人,回過頭來看看走過的路,是不是一目了然啊,原來這個東西是這麼回事啊,怎麼回事呢,[幽隱妄想][幽]這個微細生滅,太急太快太細。[隱]隱隱約約似乎看到,又看不真,所以一般對於在行陰區宇這種微細的生滅,我們很難覺察到,就跟我們面前的地上有小螞蟻在爬,對於粗心大意的人都不容易看到的,這個在行陰區宇,我們這個心力的速度,佛經有記載,是每秒鐘1280萬億億次的生滅。
前面講解想陰十境的時候已經給大家講到,「隨順此經,非己智分」,才是大智慧;「與經相應,如聞而行」才是真修行。
對於真正的圓教來講,「五陰本因,同是妄想」。真本有,無須證;妄本空,無須破。妄元無因,只在於你能不能覺眚,覺眚則非病。覺迷迷滅,覺不生迷。圓瑛法師強調講:「良以真雖本有,而迷之已久,不方便顯之,則終不能見;妄雖本空,而執之已深,不方便破之,則終不能覺;縱了見分明,若不假方便,舍妄從真,則終不能入」。「正因佛性,須假了、緣二因,正因方顯。遂乃自恃天真,本來是佛,頓捐修證,不依方便進修,終無得證。」拔無修證者是大心凡夫,錯亂修行者則迷執於對治、除糞,那都是自己耽誤自己。真正的圓教大乘了義從來不會偏執於一端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只教你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的唯一佛乘——「大佛頂首楞嚴王」,開示眾生令入佛之知見道。所以,只在於你能不能依照「佛說四依四不依」法來鑑別佛法真偽、來找到大善知識,找到法華楞嚴涅槃一佛乘的持經者,通過聽經聞法、燻修了義、反聞見性,當處湛然;全性起修,事善知識、自輕身命,當處禪那、入於佛道。果真能燻修了義反聞見性,「一念燻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果真能依教奉行,全性起修,則入道佛即。一心經行咒持、如我廣說,則五陰境界不破自破,定能歷三賢十聖現生取證。你不要以為佛在楞嚴經末頁交代講「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是在安慰你,這恰恰是佛給我們末法眾生指出的得以究竟解脫的唯一明路。
《大般涅槃經》佛言:「眾生愛盡,則見佛性,雖有名色不能系縛,雖復處在二十五有,不為諸有之所汙染」。真正要破五蘊只有從根解結、入於佛道,真正要破想陰、破行陰,破五蘊、破無明,只有從根解結這一條正確的路。所謂「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必須是覺悟本心、反聞見性,平等性智一轉,才能一轉一切轉,六識心當下轉為妙觀察智;全性起修之後,全修在性、入於佛道,依唯一佛乘經行咒持、弘護正法來究竟修進,自然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歷三賢十聖圓成菩提涅槃道果,了斷分段、變易兩種生死,現生取證、究竟解脫。
關於五十陰魔,佛言:「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以五十種陰魔境界為代表的任何一種魔境,它都是會讓你從根本上在毀戒,一個人,如果犯了根本知見的錯誤,其結果必然就是迷惑顛倒難以自拔。你如果戒壞而見不壞,還能有救,你依然可以帶業往生。但是如果你戒壞見也壞,那你就必然無救了。「汝意不可信,不可信汝意」,如果你的這個「見地」、你的這個根本用心糟糕壞透了,如果你背涅槃城、不肯見性入道,依然活在六識心妄想或者意識勝善功能裡沾沾自喜難以自拔,乃至依然活在滅與生的行陰妄想之中,於圓元、圓常中起計度、於知見中起計度,於因緣自然分別計度,從而引發諸增上慢,那就千佛出世都拿你沒有辦法了。佛言:「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奉勸那些大心凡夫之輩,不要再活在自己編織的夢裡。當然,行陰這種妄想比較隱蔽,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受持如來正法,沒有唯一佛乘持經者給你講解指導,不肯堅定發心入於佛道真修正修,他自己是很難很難認識到行陰的遮蔽和障礙的,前面佛開示想陰盡的境界的時候說:「若動念盡,浮想銷除」這個「若」,是成就的意思。意思是說,如果八識心田所含六識種子這個動念盡了,那個六識浮想自然消除,或者說行陰現前,則想陰盡。「想像為塵,識情為垢」,六識浮想消除,對於第八識、第七識來講,好像是去除了塵垢一樣,把這十二類眾生的死死生生的來龍去脈,從頭到尾心裡已經看到,這是已經知其然,但是還不知其所以然,因為想陰破除即入行陰區宇,那是另一層次的無明微細惑,但是這就叫做想陰破除了,這個人就能夠超越煩惱濁。佛是概括想陰區宇的十種陰魔境界,開示在破除了想陰,想陰盡了之後是什麼主要特徵。[動念盡]就是我們的意識心、妄想心再也不會打妄想。真正來講,這還不是一切妄想滅盡無餘,只是動念盡,靜念還未盡,是不是啊?心想醋梅,口中水出,心不想醋梅,不代表想陰已破,【惟記與忘,是想邊際】,這只是「忘」的範疇而已,何況即使想陰破盡,依然還有行陰、識陰的障礙。所以這個「動念盡」只是[浮想銷除],就是指頭腦裡那些印象,過去積累的種種事情他不會再想起,不會出現,他沒有動念的這種習氣,裡面的那些法塵叫浮塵,六識浮想就不會出現。[於覺明心,如去塵垢]其實第八識、第七識是一回事,他都是指我們的意根,第七識就是第八識的一個見分而已,「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我們的無上正覺已經降低為一級見分。就是通常所說的個體位上的「真人」、「一精明」,方便把它說為靈體。這裡講的「覺明心」就是指這個「一精明」。[如去塵垢] 「去塵垢」就是把汙染的那些塵垢除掉了,不僅除掉了,連痕跡也沒有了。就跟我們洗茶杯一樣,用鋼絲清潔球擦洗過這個茶杯,連茶垢都清除的一乾二淨。對於第八識第七識來講,;六識浮想消除就是這樣。[一倫生死]就是佛在前面講的胎卵溼化、有想無想、有色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這十二類眾生的來龍去脈,生住異滅,相互的轉化,在這裡僅僅只涉及到分段生死,還涉及不到變易生死的深度。[首尾圓照]就是把這十二類眾生的來龍去脈心裡已經看到,已經知其然,但是還不知其所以然,這叫五陰境界中想陰盡的境界,並不是真正破除了五陰。真正破除了五陰,必然是一切妄想滅盡無餘,知其所以然,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
想陰對應[煩惱濁] ,《楞嚴經》卷四,佛言:「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在開示講解五濁的時候,佛告訴我們,煩惱濁是由我們的意識心所造成的,意識心和外面的六塵,外賊和賊媒,就跟織布一樣,有經有緯,有橫有豎,交織成煩惱濁,其根本原因就是無明,就是因為以攀緣心為根本,通過意識心回憶留在頭腦中的種種影子、法塵,然後搞發明創造,搞文學創作,搞發展生產力,搞文明建設,搞人我是非,搞捕風捉影,搞世界大戰,搞煮砂成飯,自己欺騙自己,活在我執之中造身口意三業而煩惱不斷,叫做煩惱濁。
只有真正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才能[觀其所由],堪破了劫濁、色陰盡,再堪破了見濁、受陰盡和堪破了煩惱濁、想陰盡之後,慈航普渡,回過頭來,教化眾生一定要觀照清楚想陰障礙的原因。佛是過來人,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正是教我們詳審諦觀一下,所謂的想陰,他到底是怎麼現出來的,哦,原來是[融通妄想,以為其本]啊。想陰障礙的原因,融通妄想是它的根本,也就是說,想陰是通過融通妄想而顯現出來的。作為破除了想陰以後,再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個時候心裡明白了,煩惱怎麼形成的。[融通妄想]其實這也是我們一精明化為六和合之後的一個本能。融通妄想是融通什麼呀?融通質礙。為什麼能融通質礙啊?一切質礙本來就是我們的堅固妄想和虛明妄想。比如,「心想醋梅,口中水出」,我在這裡講後山那個楊梅很酸,一講完,你們馬上腦子裡就會想到楊梅的樣子,嘴裡當下就有了酸溜溜的感覺,這就叫[融通妄想],雖然楊梅並沒有現前,你嘴裡也沒有吃到楊梅,但是老師一講,你一想到楊梅,牙齒就酸起來了、口水就流出來了。那個能夠「心離其形」的又又同學,半邊身子甚至已經掛在楊梅樹上了,是不是啊?肉團身和後山以及距離其實並不能障礙你,只是你平時習慣了讓那些質礙在質礙你。煩惱濁就是如此,我們過去經歷的事情,不管好事壞事,我們偶爾回想起來,依然還會會心一笑或耿耿於懷,這也叫[融通妄想],本來事情已經過去了,他還老放在心裡,是不是啊?入戲太深,這就障礙了我們證菩提、證涅槃,一個人關起門來偷偷的造意業,既可以喜歡人,還可以去恨人,可以恨到咬牙切齒,這是不是自己在跟自己過不去啊,這就叫[融通妄想]。比如明明自己還處於照本宣科講口頭禪的階段,卻以為自己已經明心見性、實證聖位;明明自己還處於五種意識勝善功能之中,卻以為自己已經成就龍女第二,同樣叫做[融通妄想]。這才是佛開示【譬如有人,熟寐寱(yì)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這個絕妙比方的真實義之所在。不要被自己的融通妄想所欺騙,被六識心所迷惑。不要總以為自己「八風吹不動」,其實依然還是「一屁過江來」,不過是馬屁穿不穿,臭屁香不香而已。也就是說,明明還依然活在六亂妄想當中,我執、貪執未去,卻自以為已經破除了想陰,就容易招致天魔入心、飛精附人,
行陰則對應[眾生濁],佛言:「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一切眾生,從早到晚都在生住異滅中打妄想,在知見上面來講,每天都想著要長命百歲,不願意死,是不是啊?「貪生怕死」就是世間人最大的習氣,即使是修行人,如果不能徹如來藏本心不生不滅,不能反聞見性、勘破一切虛妄境界,即使破除了粗重的煩惱,那些微細幽隱的妄想有沒有滅除啊?我們常常講,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是不是啊?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種種之業,使得我們生生世世的在六道裡輪迴受報。第七識和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業種,相互交織在一起,妄想分別執著而造成了第四重幽隱妄想,就叫做眾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是指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生住異滅中妄想不停止。[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每天都在時間空間的妄想中打轉轉,尤其是在知見上面來講,每天都想著要長命百歲,不願意死。那麼,自然就是[業運每常,遷於國土],我們所造的種種之業,決定了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裡輪迴受報。我們所造的種種業,都集中在第八識這個阿賴耶識倉庫裡,哪一種力量氣氛最強,就佔主導地位,決定了我們生生世世的果報。依正隨心,總是不出十法界十罪福相,自然「循業發現」,現出一片「眾同分地」來讓你受報。那麼,如果我們今生今世遇到了如來正法唯一佛乘,這個法才是真正的金剛種子,勢必就決定了我們來生來世了生死,成佛成菩薩,決定了我們能生生世世「以道受樂」,決定了我們「常與諸佛同生一處,同處燻修,永無分散」。而且當下就已經由凡夫身變成佛菩薩的願身,這就叫做八識田中強者牽。否則的話,就一定是還活在眾生濁之中,難以解脫。[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第七識和我們所造的業種,相互交織在一起,妄想分別執著而造成了第四重幽隱妄想,就叫做眾生濁。[眾生濁]與[行陰]相對應。
是故,佛開示五濁之後接著講:「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佛開示的正法,不是每破一種陰用一種法,更不是次第破五陰,而是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破五濁、破五陰,其實只有唯一的一種法。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明白,唯有依二決定義,唯以精明進趣真淨,然後才能真正破除行陰、識陰,圓成果地修證。五十陰魔只是無量種顛倒想的典型代表,為什麼有那麼多顛倒想?為什麼有那麼多顛倒行?只因為「妙蓮華法」、「大佛頂首楞嚴王」難信難解。為什麼唯一佛乘難信難解?就是因為太簡單,眾生反而不相信,就是因為除了受持唯一佛乘,其他的任何想法、任何修法,其實都只是你的幽隱妄想和顛倒想而已。「末法時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不要被邪師說法天花亂墜所迷惑,不要一心學佛反墮魔道。
這裡涉及到一個非常關鍵的法,必須給大家講解明白。
《指掌疏》云:按耳根圓通,此當空所空滅。言前於覺所覺空時,宛爾有個能空心生,所空覺滅,仍屬細流,即是八識中,第七識種子,名為生滅根元。今於行陰盡時,性習都盡,故能空與所空,而俱滅矣。所以不能復真者,以猶為識陰所覆故。
這一段經解十分重要,現代許多「大師」把楞嚴經耳根圓通第一法門誤解成佛是要讓我們破六關才能越三空,實在是錯解大佛頂首楞嚴王,錯解楞嚴經,實在是權實不分,根本沒搞懂楞嚴經正法。
楞嚴經卷六經文: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燻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古觀音如來是教「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授「如幻聞燻聞修金剛三昧」,觀世音菩薩由於「昔無數恆河沙劫」修的都是禪宗法門,所以他習慣性選擇修的方法是解六結、越三空,破動靜根覺空滅,證人我空、法我空、空空。這雖然也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屬於大乘修法,但這的確就是禪宗權法修證次第。為什麼他要修無量劫,一直到遇到古觀音如來,他受持「如幻聞燻聞修金剛三昧」才成就啊?一定要明白啊!在陀羅尼平臺正法《破楞嚴三關》中有相關的正法講解,慈雲大師第三關問:「三謂二十五門,佛無優劣,文殊何獨,只取觀音?」
佛無優劣,正是對有優劣說無優劣。殊途同歸,只言見性,見性即佛。文殊擇選,只取觀音,其故有三:
一,是「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耳根圓通法門取為第一,是以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是取聞中入,方能入圓真實。且是「遲速不同倫」,與以二十四聖為代表的其它無量法門相比,成就速度是日劫之倍,完全不可相提並論。佛土無量無邊,並非此一界。以佛的角度而言,見性起修,法門當然無優劣之別,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各人的發心和努力程度。
二,上契諸佛,下化眾生。這是諸佛菩薩的責任。
三,入世修行,和光同塵,菩薩化三十二應身,眾生應以何身得度,便以何身度之。不管如何善巧方便,唯教「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授「如幻聞燻聞修金剛三昧」,才能更好的廣宣佛法了義救度眾生。
悟門已開,悟後進修,方便多門,歸元無二。唯一佛乘,一門超出。
文殊菩薩奉佛敕命根選擇圓通第一,獨取觀音,不是因為破六關,而是取觀世音菩薩受持的「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如幻聞燻聞修金剛三昧」,取觀世音菩薩「上契諸佛,下化眾生」的大乘菩薩心地,肯定觀世音菩薩菩薩化三十二應身入世修行、和光同塵的大乘菩薩精神。正是要我們明白,在圓悟如來藏如來密因的基礎上,強調日劫之倍的密修密證的圓教最妙最要之法。這是開示唯一佛乘正修行路,入圓真實,現生取證之法。徹如來藏,持耳根圓通第一法門、楞嚴咒,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修而無修。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而不是讓你去破六關。十法界十罪福相,我們要當知檢擇,所以我們更要明白,「成佛道」的前提和關鍵,我們好好看清楚文殊菩薩講的是什麼:
《楞嚴經》卷六,文殊菩薩偈頌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花, 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大眾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這裡面沒有談到任何關於必須解六結、越三空的任何一句詞語,為什麼?因為佛在楞嚴經開示的唯一佛乘是大佛頂首楞嚴王,開示的一門深入,並非是解六結、越三空的修法。「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唯此一路,別無二路,真正的一門深入,唯此一門,即是大佛頂首楞嚴王。
以悟門入,非由開悟的楞嚴徹如來藏而不可。種種法門,總以悟門為根本,悟門不開,門門虛設。但見本性,門門圓通。但是「根選擇圓通,遲速不同倫」,唯耳根圓通,才是日劫之倍成就之法,「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才能入圓真實,這是修門。圓瑛大師講:讀經、聽經、講經句句會相歸性,乃至在相見性,就是最好的修、最好的證,不用懷疑;既經如來開示,而眾生自當依教觀心,依理起行,但肯迴光返照,照顧二六時中,見色、聞聲,乃至知法,畢竟是誰?照到日久月深,自有豁然貫通,悟明本來是佛時節,方信聖凡不二,生佛平等。這是圓教修門。所謂證門,即徹悟三藏一心,讀經持咒、自利利他,如幻燻修、歸無所得。以心宗為門,歷三賢十聖,圓滿菩提。平等門、方便門圓融無礙,顯密雙修,經行咒持、如我廣說,方能速證菩提。
悟修證,即悟即修即證,這才是「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是故真正的「一門深入」者,楞嚴法門是也。總說為「大佛頂首楞嚴王」,分說為悟門、修門、證門。
關於這個「修門」,圓瑛法師是講「但解動靜根三結,即可一證一切證」。文殊菩薩也是講「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這是同一個意思。佛開示的是:「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這才是真正的圓教妙三摩提修門。
圓瑛法師講:「返流全一,六用不行,人疑但解一根,餘根尚結,不知根雖有六,體本是一;此橫論六根,結則同結,解則齊解,六根同一成壞也。正同豎論六結,每一根,約迷真起妄,從性至塵。由細向粗,皆有次第六結;約返妄歸真,從塵至性,由粗向細,亦有次第六結;如一結成時,六根同成一結,乃至六結皆然;或一結解時,六根齊解,一結乃至六結皆然。解結者,但從耳根,逆流而入。六結:一動、二靜、三根、四覺、五空、六滅。此處,一根既已返本還源,覺性現前,不復循塵結根,於六結,但解動、靜、根三結,則六根俱成解脫。是則一根返源,豈不至簡耶?六根齊脫,豈不至要耶?夫至六根皆脫,則眾生世界,已自不能纏縛矣!」你如果不懂得真正的耳根法門,連「十處一時聞」你都讀不懂,連「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你也還在曲解、還在猜,還談何超越眾生世界?談何證道?
是故當知,真正的圓教修門,並非破六關、解六結才能越三空。《楞嚴經指掌疏》的作者般剌密諦大師,正是深諳此中關鍵,才在這裡點題,點出破六關修證法的次第性和難以成就,因為,他即使證到空所空滅,也依然還沒有「生滅既滅」,沒有「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對於大多數修行人來講,根本連動靜二相他都破不了,過不了關,明白嗎?比如五十陰魔境界,色受想行識五陰是不是就是動靜二相啊?色陰受陰想陰行陰當下是不是識陰啊?要明白啊!
你不問,我不說,這就是最遙遠的距離!
你若問,他亂說;師正說,爾亂想,這分明距離成佛硬是相差一本楞嚴經的距離!
修行人最大的天賦就是懂得真正的四依法,選擇法華楞嚴涅槃唯一佛乘了義正法和事善知識、自輕身命,服從真理。於二種根本中擇菩提涅槃根本,依二決定義,顯密雙持,行菩薩道來成就自己!
《楞嚴經》卷八,佛明確的告訴我們:「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沒有一個例外,你不要心存僥倖。
《楞嚴經》卷四,佛言:「雖復憶持十方如來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戲論」。
不破何以立?楞嚴經就是先破後立,即破即立。《楞嚴經》卷六,文殊奉佛敕命擇圓通第一,將須菩提修意根、舍利弗修眼識、富樓那修舌識、孫陀羅難陀修鼻識、大目犍連修神通意識等聲聞弟子的修行法門,以及大勢至念佛、彌勒唯識、持地苦行、優波離持戒、火頭金剛、月光童子、琉璃光法王子和虛空藏等各種禪宗觀照法門等等,二十四聖所代表的無量法門統統否定,被文殊判曰:「云何獲圓通?」,不可不知!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唯一佛乘,只有「大佛頂首楞嚴王」,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唯一佛乘,就是徹如來藏、持耳根法門、楞嚴咒,以修圓教最妙最要之法,得首楞嚴三昧力,證佛性常樂我淨。更不可不知,不可不信!
真佛弟子,發心受持《法華經》、《楞嚴經》、《涅槃經》的菩薩,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叮噹老師曰:這就是愛,一點也不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