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3)

2021-03-02 每日禪那

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每 日 禪 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3)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條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


 ‍  ‍‍‍‍‍‍譯文:  

現在講識陰始終之相。

  

阿難!這個修正定的善男子,行陰已破盡,則世間二十類眾生,共同生滅所依的根元,清幽擾動的相狀,就會忽然消滅。補特迦羅,譯作『數取趣』,數數作業,數數趣果。業指有漏罪業,因行陰作業牽引識陰,投生而受果報,故行陰為識陰酬償宿業之脈絡。脈絡是深沉難見、微細難知,是生命的樞紐。今行陰破,則脈斷命絕,感應懸絕。感應即因果,從此因亡果喪,不再受生。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  ‍‍‍‍‍‍譯文:  

涅槃天即眾生不生不滅之真如佛性,以前為五陰所覆蓋,故輪迴生死,如處長夜。今行陰盡,識陰顯,自性將放光明,就如雞鳴五更,已見東方曉色,曙光初升。這時六根虛明寂靜,不再隨著六塵境界,賓士放逸。內根外塵打成一片,湛然光明,內不見根,外不見塵,已達入無所入,要塵兩亡之境。這時識精自然顯露,所以就明白十二類眾生,各自受命的元由。至此唯一識精元明,沒有行陰生滅業因,故不再牽引受生,互相感召之果報。唯見十方世界同一識性,更無他物。真精妙色,真妄和合之幽秘識陰,已不再沉隱而得顯現。但這只是已得六解,仍未亡一之境界,即不得大明,只是初曉。因仍為識陰所蔽,叫做識陰區宇。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消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  ‍‍‍‍‍‍譯文:  

若於十二類眾生,業果不再互相感召受生,而得到同是一個識體,再精進正定,運用金剛智之力,消滅六根門戶的局限,使成為一圓融清淨寶覺,則開合成就,一根能為諸根用。不獨眼能見還能聞;耳、鼻、舌等也一樣。六根有如鄰舍相通,可以互相使用,了無障礙。十方世界和自己身心,如晶瑩無疵的琉璃,內根外境,渾然圓融,清淨明徹,這就是識陰已盡的境界。眾生因識陰覆蓋,故於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同異失準,相織妄同,故名命濁。今識破真現,這人就能超越命濁。反觀識陰的來由,實是罔象虛無(罔是似有,像是似無),非有非無,虛幻不實,顛倒妄想以為根本。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  ‍‍‍‍‍‍譯文:  

現在講識陰十種邪執。

  

阿難當知,這修圓通正定的善男子,已經窮盡有生滅的行陰幽清常擾之動相,已趨澄靜,再精進用功,至識陰顯現,要歸還一真法界,本元覺地之際。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但其真精妙用尚未能圓照法界。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吻。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  ‍‍‍‍‍‍譯文:  

現在雖能使自身的六根隔礙消溶,自由開合互相為用,還能與十方各類眾生,同一見聞覺知。覺知既然相通吻合,就能證入圓妙覺元之識陰性體。這時假若以所入的圓元,妄立為真常的實境,安穩的歸依處,便生出狂勝的見解,這人就會墮入因所因執。既識陰本非真因,而執為真因,就與娑毗迦羅(譯作黃髮外道)所執的『冥諦』為究竟歸依處一樣,成為他們的伴侶,迷惑菩提佛果,亡失正知正見真正智慧。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  ‍‍‍‍‍‍譯文:  

這是識陰第一種邪執,非因計因,妄立所得的心,成為所歸的果位。去本修圓通日遠,與涅槃城,即常樂我淨、寂滅場地,背道而馳。本是佛子,今反入生死路,墮落外道冥諦之家。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  ‍‍‍‍‍‍譯文:  

阿難!又修圓通之善男子,已破行陰生滅遷流之相,於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圓照法界。若於行破識顯時,妄執識陰為究竟安穩之歸依處,攬為自體,還認為是妙覺明性,以為盡虛空遍法界,十二類眾生皆於我身中識體流出。識體為能流出,世界眾生為所流出,我能生眾生,眾生不能生我,便生出這種狂勝邪解。這個人就墮入能非能執,如摩醯首羅(譯大自在,或大我慢,是色界頂天。有三眼、八臂手執白拂,騎大白牛,優遊自在,還能現無邊眾生身形)。此修行人成為大自在天的伴侶,迷惑佛果菩提,誤入魔道,亡失正知正見。

  

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  ‍‍‍‍‍‍譯文:  

這是識陰第二種邪執,立識陰為能生因心,十方眾生為所生,成為事相的實果。離本修圓通日遠,與涅槃城背道而馳。本是佛子,今反入生死路,生到大慢天,妄執遍圓種族。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鹹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  ‍‍‍‍‍‍譯文:  

又修圓通的善男子,已滅盡行陰生滅遷流之相,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圓照法界。若於行破識現時,執識陰為究竟安穩之歸依處,懷疑自己之身心,皆從識陰中流出,十方虛空亦從它生起,就妄執此處為真常身,作無生滅解。不知識陰乃是不生滅與生滅,真妄和合識,必需破此和合識,滅相續心,去妄存真,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才能返回自性,常住真心。現在識陰尚未破盡,尚在生滅中,而早計為真常。不但迷惑不生不滅的真心,亦不明生滅的妄性。反安住沉迷於這妄境,生出狂勝邪解。這個人就會墮落於識陰為常,我及眾生為非常的邪執中,成為自在天(即欲界天)波旬魔王之伴侶。自在天執自己為能生,萬物為所生,能生者常,所生者非常。迷惑佛果菩提,誤入魔道,亡失正知正見。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  ‍‍‍‍‍‍譯文:  

這是識陰第三種邪執,建立識能生我的身心為因,是我之歸依處,把生滅之識,認作真常身之虛妄果,離本修圓通日遠,與涅槃城背道而馳。本是佛子,反入生死路,生於顛倒種族。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  ‍‍‍‍‍‍譯文:  

又修圓通的善男子,已破行陰生滅遷流之細相,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圓照法界。若於所知的識陰,見其性是廣大周遍,由此妄立邪解,以為萬物既由其性產生,人與萬物又同出一流,則十方草木,當然與人無異,應當屬於有情。草木可以為人,人死還可為草木,不分有情無情,皆屬有知,如是生出狂勝邪解。古人說『人非草木,熟能無情』,現在這人將本無情的草木執為有情,就墮入知實無知的邪執中,和婆吒、霰尼,這兩種外道都執一切有情無情,皆有知覺,成了他們的伴侶,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見。

  

註:婆吒,譯作避去,幼為牧童時與毗舍離王子同遊戲,王子戲將其身為榻而睡其上,童歸訴其母。母云:彼將來為王,故不可與爭,應離去,故立名。霰尼,譯作有軍。有軍人氣概。

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  ‍‍‍‍‍‍譯文:  

這是識陰第四種邪執,計識陰圓遍一切,作為有知覺的因心,而以無情無知之物,認作有情有知,成為虛無錯謬之果。遠離圓通,違背涅槃城,生顛倒知見之種類。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  ‍‍‍‍‍‍譯文:  

又修圓通的善男子,已滅盡行陰生滅遷流之細相,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但其識精妙明,尚未能圓照法界。若以當前的六根圓融,互相為用,沒有阻礙之時,亦已得到大隨順,便以為這圓融是造化之理,就妄執一切萬象,莫不由四大產生,認四大為常住不變。於是背自性的性火,樂求外火的光明。樂水的清淨,愛風的周流,觀塵即大地的成就,各隨己執,崇拜侍奉。以這群塵(即四大)為產生萬物的根元,而妄作常住解。這人就會墮入生無生的謬執中。四大本不能生,而以為是能生。就和迦葉波(譯作大龜氏)、婆羅門(譯作淨裔)等外道做伴侶,他們都是以身為勞役,修一切苦行,或事火,或崇水,希望得到脫離生死,證得真常。因此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見。

  

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  ‍‍‍‍‍‍譯文:  

這是識陰第五種邪執,以四大為有知而崇事之,迷失真如之性,墮落唯物之邪見,妄立四大無知之群塵,作為出生死之正因,而冀求能生真常之樂果,錯亂修習。這樣非但遠離圓通,背棄涅槃城,還墮落外道,生於顛倒造化的外道種族。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  ‍‍‍‍‍‍譯文:  

又修圓通的善男子,已破行陰生滅遷流細相,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但其精妙真明,尚未能圓照法界。若於圓明中的虛無性體,妄計為究竟安居之地,故欲毀滅四大化成的根身國土,使成為纖塵不立,以這虛無不實之地,作為究竟歸依處,捨棄本修,不再前進。這人就會墮落於歸無歸的邪執中,認為有所歸,其實無可歸,就和無想四空天的舜若多(譯作虛空神)作為伴侶,從此迷惑佛果菩提,失去正知正見。

  

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  ‍‍‍‍‍‍譯文:  

這是識陰第六種邪執,妄以圓明虛無之心為因,成立空亡之果,不僅遠離本修圓通,違背涅槃聖果,還生於一切斷滅,無復續生之外道種族。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  ‍‍‍‍‍‍譯文:  

又修圓通之善男子,已盡行陰生滅遷流之細相,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圓照法界。若於識陰精明,湛然不動的體性,認為是圓滿常住,就冀求自己色身亦和識陰一樣,堅固常存,長生不死,生出狂勝邪解。這人就墮於貪非貪執,貪求色身永遠長生,而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事。這就和諸阿斯陀(譯作無比即長壽仙)求長壽者做伴侶,迷惑佛果菩提,失去正知正見。

  

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  ‍‍‍‍‍‍譯文:  

這是識陰第七種邪執,執著識陰為受命的根元,立堅固虛妄的色身為因心,趣向長戀塵勞,貪求固形不死的果報。非但遠離本修圓通,背棄涅槃聖果,反墮落外道,生於妄想延長壽命之仙族。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  ‍‍‍‍‍‍譯文:  

又修圓通的善男子,已盡行陰生滅遷流細相,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圓照法界。因見識陰既為一切眾生的生命的元由,遍一切處,互相融通,沒有阻礙,因此知道一切世間塵勞,皆與識陰有關,塵在命就在,塵亡命亦亡,就貪戀塵勞,恐怕塵勞銷盡,命亦隨著斷絕。這時既然行盡識現,一切皆圓融變化,隨心所欲,因此變現一幢莊嚴華麗的蓮花宮殿,廣增七寶奇珍,妖豔美女,從此就放縱其心,恣情娛樂,以無常聲色之樂,作為真常之妙樂,生出狂勝見解。這人就墮入真無真的邪執,妄執業識,命元為真常,而命元哪裡是真常?就像叱只(譯作結縛)、迦羅(譯作我所作)天魔之類,自以為三界一切眾生結縛不自由,皆為我所作。本欲出塵,今反留塵,成為天魔的伴侶。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見。

  

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  ‍‍‍‍‍‍譯文:  

這是識陰第八種邪執,以邪思縱慾為因心,以熾盛的塵勞為果覺,遠離本修圓通,違背涅槃聖果。不斷欲而修禪,終落邪魔,生天魔種族。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  ‍‍‍‍‍‍譯文:  

又修圓通的善男子,已盡行陰生滅遷流之細相,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圓照法界。已明白十二類眾生各自受命的元由,知識陰能普遍含藏一切有漏和無漏的種子,為凡聖所共依託之地,由是分別聖位是精,凡位是粗。再疏通抉擇,認聖道則真,外道則偽,而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皆依因感果,自作自受。於是急欲舍偽從真,只求感應(感即修、應即證)真修實證,速出三界,以致違背一乘實相的清淨道。

  

什麼是一乘實相?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稱性起修,全修契性,無生死可了,亦無涅槃可證,叫做一乘實相。現在既然見苦而想斷集(集即煩惱),為證寂滅而修道,而停留於寂滅的化城,認作涅槃的勝解,得少為足;以為所作已辦,生死已了,不受後有。於是不求前進,不肯回小向大,再求佛乘。這個人就墮和定性聲聞,為鈍根阿羅漢,或四禪天中的無聞比丘,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成為增上慢人的伴侶,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見。

  

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  ‍‍‍‍‍‍譯文:  

這是識陰第九種邪執,雖非外道,但用心非正,只求圓滿易粗為精,以四諦相應為因地心,而趣向於沉空滯寂之果位,遠離本修圓通,違背涅槃聖果,成為定性聲聞,生於纏空種族。不求前進,又不願後退,故為空所纏縛,莫有超脫之志。空本無物,怎能結縛?這就是頭上安頭,空上安空,無事找事做。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闢支。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  ‍‍‍‍‍‍譯文:  

又修圓通的善男子,已盡行陰生滅遷流之細相,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但其真精妙明,尚未能圓照法界。若於六根圓融,互相為用,清淨妙明心中,照見眾生各自受命的元由,隨發心再研究更深妙理。於寂滅空性中,誤認為是涅槃勝解,是究竟歸依處。便安住不前,不再求真如不動的寂滅場地。這人就會墮入定性闢支(既緣覺、獨覺),不回小向大之小乘作為伴侶,迷惑菩提佛果,亡失正知正見。

  

註:梵語闢支迦羅譯作『緣覺』,或『獨覺』。緣覺是有佛出世時,以聞十二因緣而悟道,叫做緣覺。無佛出世時,以獨居深山,悟諸行無常,而得道者,叫做獨覺。

  

是名第十圓覺吻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  ‍‍‍‍‍‍譯文:  

這是識陰第十種邪執,圓遍諸類,此是識陰境界,即是與各類眾生的覺知性,融通吻合為因心,而證寂湛明徹之果。故生於獨覺緣覺,無師自悟,認為理圓智明,得少為足,成為自了漢。故雖有妙用,但只得意生身,不得應化身,終生於不化圓種。

  

何謂化城?從前有人要往寶所尋寶,但行至半路,覺得太辛苦,不想前進。有神通人就變一化城,讓尋寶者暫時休息,然後再前進,這叫做化城。這比喻佛的聲聞弟子,既未證得寂滅之空理,便以為是究竟涅槃,而得少為足,不再向前。故佛說『化城』喻,勸策彼勇猛直前,回小向大,趣向無餘涅槃,直達寶所,而不要中道自畫。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  ‍‍‍‍‍‍譯文: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所現境界,皆因迷惑無知,以偽亂真,致誤入歧途,生起顛狂見解,由執狂解而不自覺,反以得少為足,未證言證。未至寂滅現前,就生出滿足已證寂滅之想。這都是識陰將破而未破的時候,因用心不純,妄念與正念交戰之時,若妄生貪嗔慾念,就會著魔,走火入魔。一著魔境就難破除,雖有人指點,亦執迷不信,終至墮落。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  ‍‍‍‍‍‍譯文:  

眾生愚頑無知,迷昧無識,又不自己忖德量能,遇到這種境界現前,就隨著自己平生所愛好,加上積劫的習染,迷惑心竅,欣然執著現境,以為是究竟的安心立命處。還以為證得無上菩提,未證言證,成為大妄語。

  

外道邪魔雖亦感得有漏禪定的福果,但福業享盡,必墮無間地獄。聲聞緣覺,雖獲無漏禪定所感的聖果,但終止化城,不達寶所,不能再增進,不能得證菩提極果。

  

雖是人人皆可成佛,但成佛必定經過長期修持,不是一下子便可成佛。好像讀書一樣,經多少年才能畢業,多少年才能得碩士,多少年才能得博士。怎可一步沒有邁,便說已證果成佛,真是說夢話,真是大妄語!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  ‍‍‍‍‍‍譯文:  

你們要懷救世的在悲心,秉承如來度生之道,在我滅度以後,應將這種判別邪魔的法門,傳示給末法的眾生,使他們普遍明白這種道理,不要令他們被見愛之魔所擾。什麼是見愛魔?從一至七是見魔,狂解妄見。第八是見愛魔,因貪戀塵勞。後二種二乘人,於界內見愛雖斷,而界外見愛猶存。因厭有著空,但求自利,不知利他,故不能成無上菩提,這都是自心見魔,自作罪業之因,而投沉淪之果,故必須保護修禪定的人,拯救他們,令他們消除邪見、障道因緣,使身心清淨,自然能入佛之知見。從此完成破五陰、超五濁而成佛道,不再誤入歧路。


註:《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講

分享此文的功德回向給眾讀者

◎ 圖文 | 來源網絡

◎ 編輯 | 每日禪那

如有版權,請聯繫處理,感恩

相關焦點

  • 一切經典的題目都不超出這七種的意思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1壹.總釋名題一、七種立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十九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名字、題目,加上最後這個「經」字,總計有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名字;前邊十九個字是別名,後邊這一個字是通名。怎麼叫「別名」呢?
  • 大佛頂首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希望大家發心,成為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將手中的法寶,一化為十,十化為百,讓千萬的眾生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文殊講堂大佛頂首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請合掌南無大佛頂首楞嚴經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故先答雲:『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此文橫隔在第一番破處文中,前後文意,全無接續。今為審定,當在請定願聞之後,初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克果,然後再逐答三名。初三卷半之文,即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第一卷七處被破之後,文雲:『惟願世尊,大悲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莊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遭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茲不贅述。
  • 《大佛頂首楞嚴咒》梵文全文漢譯
    其中咒語的漢語翻譯幾乎見不到,這給理解大乘經典全貌,延伸經義,深入理解佛陀本懷及正法眼藏,帶來了不便和困難。現將清.續法大師《楞嚴經疏》轉錄如下,共為欣賞並一窺『楞嚴』全貌及咒語本義。請看——我今敬禮皈命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皈命一切諸佛大佛頂首。皈命諸大菩薩。至心承事賢聖。普禮一切聖眾。敬禮三世正遍知覺。敬禮大闢支佛。敬禮大阿羅漢。敬禮須陁洹。敬禮斯陁含。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於是,文殊菩薩從大眾站起,頂禮佛足,向佛陀請教經名,以方便眾生從經名上總體把握楞嚴法義。【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說:「這部經名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 楞嚴經品讀1
    楞嚴經全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在解讀時,應該斷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前十九字屬於『別名』,後一字叫『通名』。是秘密的因,是人所不知道、外道所不明白、二乘也沒有覺察到的,故叫密因,是非常之大,故說『因大』;『義大』,是說其中修證了義的義理也是特別的大;諸菩薩萬行,這是『行大』;首楞嚴就是『果大』。這部經具有這四種大故稱『大』。『佛:即「佛陀耶「,中文是」覺「的意思。」覺「有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脫離凡夫。
  • 《楞嚴經》釋疑:一字一拜楞嚴經儀軌
    願我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弟子做證明,我願一心弘揚此楞嚴法門,使正法久住,法水長流,普照三千界,普施恆河沙,我願繼承如來家業開正法眼藏,讓末法一切眾生乘此法門,明法眼,利樂一切群靈,使楞嚴法門普遍十方,願弟子弘揚此法門,通達無礙,讓一切眾生身心安樂,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願我佛慈悲給弟子大智慧、大神通、大無礙,解脫無始劫的纏縛。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三部 科判與序文 2-2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匯慧律法師 主講師父還算是有一點福報,像中華體育館講經講了四天,就募了不少錢,算是有點福報;但是,平常呢?平常就很少人拿錢來。因此在臺灣會產生一種現象,就是做法會、點燈、拔度,雖然是一種變相的化緣,但是,這個也是生存的必要條件。有一個比丘來到講堂,說:慧律法師!您是一個很有福報的法師!我說:這怎麼說呢?他說:我蓋一個鐵皮屋,要募款一百多萬臺幣,才一百多萬喔,搞了好幾年,一百多萬募不到。
  • 楞嚴咒: 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妙法,唯大德大善方可得之(宣化上人)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云:「汝等善聽:我念往昔時,觀自在菩薩於我前成佛,號曰正法明十號具足,我於彼時為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今得成佛,十方如來皆由觀自在教化之力故。」(大正藏第20冊No.1065)     【編者按】宣化上人圓寂以後,燒出4000多顆舍利子, 足見他一生不打半句妄語。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又如《地藏十輪經》述地藏菩薩每於晨朝,入於首楞伽摩三昧(即首楞嚴三昧)、加持眾生。故知佛菩薩之定,非沈空味著之小定,乃自利化他、一體成就之大定。
  • 心理學與大佛頂首楞嚴經
    那麼在楞嚴經叫如來藏,此如來藏,合說是一,分說為三。一者空如來藏。亦即無相之相。通常說為真心真相——真如自性,天然本具。《楞嚴經》張目為「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 《楞嚴經》經典15句,句句精闢,富有哲理!
    《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1. 狂性頓歇,歇即菩提2.3.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4. 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是大妄語。5.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6.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7.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一部 義貫目次解說10-2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佛海樞要  二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成觀法師 著慧律法師 主講講 題:大綱依《佛本行經》卷七至卷十所】記【載,此仙人具足五神通,常自在出入三十三天集會之所;曾於南印度增長林中觀釋迦菩薩託胎之瑞相,後聞太子誕生,遂與其侍者那羅陀至淨飯王宮,為太子佔相,見有大丈夫之相好,預言其出家必成正覺,可得菩提,轉無上最妙法輪。又自顧已老,知不及太子成道,】就是來不及了,來不及等到他成道了,【受其教化,而悲嘆號泣,】就是哭了,聽不到佛陀的開示。【後令侍者那羅陀出家,以待太子成道。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
  • 《楞嚴經》中的八句經典語錄,總有一句能點亮心燈!
    《楞嚴經》,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楞嚴經》這句話強調修行、實踐的重要。意思是說:你懂的知識再多,再見多識廣,倘若不去實踐,付諸行動,就跟沒有什麼學問見識一樣;如同一個人嘴裡說吃,卻終不能靠說來飽肚。五、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二、開元間,釋智升撰《續古今譯經圖紀》所述,其文云:「《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灌頂部錄出別行。……沙門般剌蜜帝,唐雲極量,中天竺人也。懷道觀方,隨緣濟度,展轉遊化,達我支那,乃於廣州制止道場居止。
  • "楞嚴禪"三步曲
    佛在《楞嚴經》中宣說的「真修行法」,就是「首楞嚴三昧」法門,就是我們修證菩提之最高、無上、最快速、最直接的法門(或者稱之為「楞嚴法門」。因為:修楞嚴法門,成就時即入「首楞嚴三昧」。——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編者按】「首楞嚴三昧」法門:持誦楞嚴神咒+修首楞嚴大定→證首楞嚴三昧(得十地)→修證菩提(十地滿心後,即可登等覺菩薩位。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6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