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6

2021-02-10 覺悟語

《大佛頂首楞嚴經》

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

慧律法師 主講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講 題: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日    期:2007.7.13-9.14 高雄文殊講堂

經文:【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注釋】

【「善哉」:此為贊其直心。】

【「眾生」:生生死死,生死不斷,】底下念:【數數生,】數shuò數shuò生,一次又一次;不能念數shù數shù生,所以,要打開佛經的般若智慧,語言、文字能力是一把鑰匙,中文強的人是很受益的,它是非常重要的!師父還是勸大家:要好好的學中文,二十一世紀是中文的天下,大家都在學中文了。像美國人,現在不學英語、美國的美語,美國人現在,把中文列為最為重要的外國語文,第一個就是中文,那我們現在大家都念中文了!所以要加強。所以,研讀這個《楞嚴經》有個好處,就等於上中文補習班,我們來這裡面,等於上中文補習班,來這裡,師父念一念,原來這個念數shuò數shuò生喔,嗯!知道!以後就會念了。有一個比丘在誦經的時候,念,他打木魚:iuó難,眾生iuó難,我跟他講:法師,法師!那個不念iuó難,那個念罹lí難。還不高興呢!還兇我呢!這沒辦法了!我教他念對的,他又起煩惱。【故】(所以)數數生,所以【稱】為【眾生。又,】稱【數取趣,稱為眾生;趣者,】就是【六趣也。「數取趣」以白話言】(來講)【,即】(就)【是:一再地往六趣跑。】也就是輪迴沒有停止。輪迴怎麼停止?我們的貪心、財色名食睡的心這麼重,輪迴怎麼停呢?痛苦怎麼有辦法停呢?所以,《大智度論》裡面講:去貪則清涼。諸位!佛經一句話,可以影響你一輩子,你只要把這個貪放下,你一輩子都清涼,真的!沒有貪嘛!

【「常住真心」:「常住」,即】(就是)【不生不滅,此真心非生滅之心。】

【義貫】

【「佛言:善哉,阿難」,你能直心地自陳出家之發心因緣,直言不諱。「汝等」大眾「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以「來」,依惑造業,依業受報,因此無量劫中「生」與「死相續」不斷,生了又死,死已復生,此「皆由」於「不知」自身中具有「常住」不生不滅的「真心」,其「性」本「淨」、並具本「明」之 「體」;眾生以不自見真心故,反「用諸妄想」心去思惟分別一切法,然「此」等妄「想」實在「不真」,但是虛妄(因為妄想就是心中起惑,既起妄惑,故】(所以)就【造妄業,而受妄報),「故有」六道生死「輪轉」之事。】

【詮論】

【眾生最大的問題,在於不見自心,以不見自心,】所以,【故雖身受輪轉而不自知。為什麼】呢【?因見心名為悟,】見到了自心才是悟。【故】(所以)【「悟」字從心從吾,此字之義為「見吾心者,名之為悟」;】所以,開悟,就是見到自己的心。【反之不見自心者,即】(就)【是迷,迷人以迷失自本心故,隨逐五欲六塵而去,而不知返,不知返觀自照,是故盡其一生悠悠忽忽,受六塵之擺布,為五欲之所驅使,空造許多業,空受許多苦。斯皆由於不見自心之過。】

經文:【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注釋】

【「欲研無上菩提」:「研」,】就是【求。「無上菩提」,即】(就是)【佛】道佛【菩提。因為前面阿難請法】的【時】候【為:「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故】(所以)【即】(就)【是請問成就無上菩提之法。】

【「真發明性」:「真」,即】(就)【是真正地,而非】(不是)【虛偽、】不是【表面、】不是【作】(造)【假的。「發」,開發;「明」,】就是【明了,即】(就)【是悟。「性」,即】(就是)【如來藏性。】

【「應當直心,酬我所問」:「酬」,】就是【對也,答也。《維摩詰經》】裡面【說:「直心】就【是道場」。】意思就是:人不能虛偽。也就是【與直心相反的,即】(就)【是諂曲心,心若諂曲,便會有吹牛、拍馬】屁【、諂上欺下、趨炎附勢等惡事,以及覆藏、】覆藏就是隱藏,隱藏自己的缺失,叫做覆藏。【委過、】委過就是彎曲,這個「委」就是彎曲;「過」就是過失。「委」就是彎曲,就是不直的過失,就會覆藏自己的缺點,就會有種種的彎曲、種種的過失。就會【文過飾非】修飾自己,自己的過失,文一文,「文」就是修飾的意思。飾非,自己的非,也是修飾一下,修飾一下過,修飾一下非,叫做文過飾非【之事,皆會發生,如是便無法修行,以諂曲】心【者其心虛妄盛故,故】(所以)【與道不相應,與道格格不入,故】(所以)【修行人必須直心。】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十方如來皆是同行一直心之大道,行不由徑,不走險路,不由小道、邪道、不抄小徑。】

【「出離生死皆以直心」:一切眾生得以出離生死者,皆是以直心去修行,而不以邪心、曲心。】

【「心言直故」:「心言」,心與】(跟)【言。謂心與言皆不歪曲、扭曲。】

【「終始地位」:「終」,為十地等妙(等覺、妙覺)。「始」,】就是【初發心。「地位」,菩薩修證的六十階位。】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中間」,即】(就是)【過程。「諸」,】就是【種種、各種。「委」,】就是【彎曲。此言,菩薩從初發心至於成佛,】一直到成佛,【其修行一直依於純一直心,】簡單講:修學佛道就是不能虛偽了。【在無量劫中,歷經六十階位,其過程中,永遠也沒有一點點彎曲、偏出直道之相。】「出」就是離,沒有偏離正道。因此,你沒有偏離正道,你必須要有什麼?要有衛星定位了,現在講的衛星定位。簡單講:修學佛道一定要什麼?一定要大善知識;修學佛道沒有大善知識,除非你是六祖再來的,要不然,很容易走錯路的!

有一個女眾,去信一個外道,那個上人跟她講,所謂無上師跟她講,他說:要赤裸裸的打坐,要見本來面目,就要在房間裡面脫光光,脫光光打坐,他說這個叫做本來面目。因為佛法她不懂!所以,要碰到了惡知見的,那就慘了,那死定了!譬如說:美國有一種類似異教,異教徒,常常妖言惑眾,那多嚴重呢?他說:最近外太空飛碟要來,飛碟要來了!他們那個神跟他相應,有告訴他了。他說:我們人的肉體跑不過飛碟,我們要跟這個飛碟,就像光帶著我們上天堂。這個是在美國,現在被禁止了!上天堂。我們用什麼去?用神識,所以,神識就要擺脫這個肉身,擺脫這個色身。結果怎麼樣?大家想不想去?想!怎麼去?統統要自殺,統統自殺!當天,互相幫忙,死一百多個喔!我用毒藥把你灌進去,先注止痛的,毒藥灌進去,然後,三號就灌二號的,就這樣互相灌這個藥。有的打這個針、有的灌藥,太痛苦了,打這個針,打這個毒針,讓他昏迷、死掉!他說:這樣死了以後,神識出來,跟著光跑、跟著飛碟跑,這樣會上天堂!結果調查下來,死了一百多個!你知道要碰到佛法有多難?要碰到正知正見、正法的法師有多難?要碰到邪知邪見,想要更快的,所以,給你大搞神通,你也不知道,外表上看,他也很慈悲啊,口中講的類似佛法,類似。你看,他也講布施啊;也講慈悲啊;也講愛啊!完全模稜兩可,在外行的人,根本就分不清楚他到底是正是邪?而在佛經的五十種陰魔判斷,他的確是惡知見、是邪的!所以,這個邪知邪見,一下子帶進去以後,思想中毒,思想中毒以後,改不過來;不是一輩子改不過來,是斷了生生世世的法身慧命!由美國這個例子,我們看到這個報導,我們都嚇一跳!這樣用打毒針的讓他死掉,怎麼能夠上天堂呢?上天堂是這樣去的嗎?那一百多個就白白死亡了!要不然,就這麼簡單,那我這裡就用毒藥,你們就準備上西天了,來的每一個人打一針,讓你死掉,一個一個拖去火化!就說:你們統統上西方極樂世界!這種道理講得通嗎?

所以,沒有福報、沒有因緣,就是碰不到正法;就是無法碰到大善知識,怎麼死的也不知道,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所以,佛的知見有多重要!所以,講經說法有多麼的重要!能救多少眾生的法身慧命,不會走錯路,能夠不受邪師、邪見、惡知見所幹擾、所誤導,講經說法有多麼多麼的重要!

【義貫】

【「汝今」既「欲研」求「無上菩提」,「真」正去開「發明」見自己本具之】(的)【如來藏「性」,便「應當」秉一純誠之「直心」,來「酬」答「我」以下「所」要「問」的問題。(我問什麼,你答什麼,不要顧忌、或】者是【諱疾忌醫,逃避問題。)「十方」世界的「如來」皆是「同」行「一」直心之大「道故」,而得證無上菩提;不僅諸佛如是,連一切眾生,之所以得「出離生死」輪轉,亦「皆」是「以」純一無曲之「直心」去修行,以其持「心」與「言」語皆一向「直」而不扭曲「故,如是乃至」在他們修行的最「終」之十地、金剛後心,】以【及最初「始」發菩提心所經歷之】(的)【十「地」、六十階「位」,於其「中間」的過程,亦】(也)【「永無諸委」婉迂「曲」之「相」。】

好!我們今天上課上到這個地方,我們就準備休息,下課!

回向

請合掌!

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養德禪寺納骨塔一切亡靈,回向花蓮佛興寺納骨塔一切亡靈,一齊念: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相關焦點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
  • 大佛頂首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文殊講堂大佛頂首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請合掌南無大佛頂首楞嚴經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楞嚴經》和《楞伽經》是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最艱澀、最難理解的兩部經典。如果沒有大悟,就算你出家十年、二十年,都講不來。由於它太艱澀,一般人學到中途都會放棄。在臺灣有幾位諸山長老講《楞嚴經》,都是用臺語講的,如果想要利益無量無邊的佛弟子,就要用國語再講一遍。在末法時期,如果要讓正法重現,佛慧高照,轉大法輪,破魔境界,只有講《楞嚴經》。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也就是說,一開始時,佛以阿難將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難保,險些墮落,成就魔事。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故阿難請示成佛大定,如來即為破識顯根:破識心五種勝善功能,猶屬生死妄想,令人決定舍之;顯根性,一精元明心體,以為涅槃妙門,令人決定用之。則欲令舍識用根,為修楞嚴要旨也明矣!當知愛欲為禪定之障,故以多聞誤墮為緣,發起大眾;識心乃生死之根,故以見相發心為詰,探悉病源。由是備破三迷,極顯一性,三重破識,全破其妄,十番顯見,極顯其真。向六根而指見性,令親驗乎不動之本真;會四科而示藏心,令自明常住之自體。
  • 一切經典的題目都不超出這七種的意思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1壹.總釋名題一、七種立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十九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名字、題目,加上最後這個「經」字,總計有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名字;前邊十九個字是別名,後邊這一個字是通名。怎麼叫「別名」呢?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三部 科判與序文 2-2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匯慧律法師 主講所以,我的心是很正的,我為常住來照顧這些金錢,注意這些經濟的開支跟收入,為了是想做更大的佛事,就是弘法利生,沒有一個「我」的觀念,我來保護這些財產、來保護常住這個財產。底下說:以求達其利濟宏願,【固不僅以舌粲蓮花見稱也。】舌粲蓮花就是形容人的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蓮花般的美妙。【今秋上人,】今年的秋天,我們這個上人。【蒞京說法,】「蒞」就是到達。【持示所講】拿出,來展示他所講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一部 義貫目次解說10-2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佛海樞要  二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成觀法師 著慧律法師 主講講 題:大綱是名第五,計者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2484頁【義貫】【「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而盡行陰;行陰(七識)既盡已,識陰(八識)既顯現,然「而」此人「於」識陰「寂滅」之性,其真「精妙」明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二、開元間,釋智升撰《續古今譯經圖紀》所述,其文云:「《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灌頂部錄出別行。……沙門般剌蜜帝,唐雲極量,中天竺人也。懷道觀方,隨緣濟度,展轉遊化,達我支那,乃於廣州制止道場居止。
  • 《大佛頂首楞嚴咒》梵文全文漢譯
    其中咒語的漢語翻譯幾乎見不到,這給理解大乘經典全貌,延伸經義,深入理解佛陀本懷及正法眼藏,帶來了不便和困難。現將清.續法大師《楞嚴經疏》轉錄如下,共為欣賞並一窺『楞嚴』全貌及咒語本義。請看——我今敬禮皈命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皈命一切諸佛大佛頂首。皈命諸大菩薩。至心承事賢聖。普禮一切聖眾。敬禮三世正遍知覺。敬禮大闢支佛。敬禮大阿羅漢。敬禮須陁洹。敬禮斯陁含。
  • 七處徵心——《楞嚴經詳解》第11集
    《楞嚴經》第一卷「.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
  • 心理學與大佛頂首楞嚴經
    所以何必糾纏於幻相,而忘失了你的心呢?不管你周圍是什麼人,都是「好」的人,不管他們做了什麼事,都是「對」的事,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如是的實相。那麼在楞嚴經叫如來藏,此如來藏,合說是一,分說為三。一者空如來藏。亦即無相之相。通常說為真心真相——真如自性,天然本具。《楞嚴經》張目為「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 楞嚴經四 七處徵心11:修行不是等待,修行必須回歸當下,現在就必須解脫
    楞嚴經四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11請翻開《講義》60頁。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60頁,第一行,【丙二發起序】發起序,我們前面叫做證信序,也就是證明這一部經是的確佛說的,是可信的!接下來是什麼因緣,而有這一部《楞嚴經》的緣起?叫做發起序。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而這部經所呈現的境界、力用與法門,正是從這至高、最極秘奧的大佛頂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經的法門也是至高、奧妙的。(附及,「大佛頂」三字,如前所說,「大」是修飾「佛頂」,「佛頂」兩字是在一塊兒的,應作一氣讀,因此名讀是「大、佛頂」,而不是「大佛、頂」——這樣讀就變成好象是在講一尊「大佛」的頭「頂」了!)
  • 楞嚴經品讀1
    楞嚴經全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在解讀時,應該斷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前十九字屬於『別名』,後一字叫『通名』。別名的意思是與其他經典有所分別,名字不同;下面的經字是相同的,因為相同,故叫通名,通名是通於諸經,別名是別於諸經,由於此部經與諸經不同,故有這通、別兩種稱法。「大「: 大有四種:大因、大義、大行和大果。因是密因,它和其他的因不同。
  • 《楞嚴經》釋疑:一字一拜楞嚴經儀軌
    願我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弟子做證明,我願一心弘揚此楞嚴法門,使正法久住,法水長流,普照三千界,普施恆河沙,我願繼承如來家業開正法眼藏,讓末法一切眾生乘此法門,明法眼,利樂一切群靈,使楞嚴法門普遍十方,願弟子弘揚此法門,通達無礙,讓一切眾生身心安樂,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願我佛慈悲給弟子大智慧、大神通、大無礙,解脫無始劫的纏縛。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 《楞嚴義貫》【1】自序+楞嚴經梗概(成觀法師)
    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3)阿難。因見識陰既為一切眾生的生命的元由,遍一切處,互相融通,沒有阻礙,因此知道一切世間塵勞,皆與識陰有關,塵在命就在,塵亡命亦亡,就貪戀塵勞,恐怕塵勞銷盡,命亦隨著斷絕。這時既然行盡識現,一切皆圓融變化,隨心所欲,因此變現一幢莊嚴華麗的蓮花宮殿,廣增七寶奇珍,妖豔美女,從此就放縱其心,恣情娛樂,以無常聲色之樂,作為真常之妙樂,生出狂勝見解。這人就墮入真無真的邪執,妄執業識,命元為真常,而命元哪裡是真常?
  • 《楞嚴經》經典15句,句句精闢,富有哲理!
    《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1. 狂性頓歇,歇即菩提2.6.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7.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8.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9. 識明之與暗。何以故。
  • 《大佛頂首楞嚴咒》全文注音及句譯
    」全文摘自《楞嚴經》,楞嚴咒共五會,427句。  「楞嚴咒釋義」(句譯)摘自《楞嚴咒疏》(清.續法大師 著)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只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