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切經典的題目都不超出這七種的意思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2021-02-18 宣化上人全集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1

壹.總釋名題

一、七種立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十九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名字、題目,加上最後這個「經」字,總計有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名字;前邊十九個字是別名,後邊這一個字是通名。

怎麼叫「別名」呢?別,就是分別,和其他的經典不同的;下邊這一個「經」字,就是相同的,所以就叫「通名」。一個通名、一個別名;通名就是「通於諸經」,別名是「別於此經」,這部經和其他的經典名字不同的,所以這有通、別兩種的講法。

佛所說的經典,有「七種立題」。這七種立題,包括如來所說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一切經典都不超出這七種的意思。

這七種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單三、復三、具足一」。什麼叫「單三」?單,是單單的,有三種。什麼叫「復三」?復,是兩個意思合到一起;「復三」就是「雙三」。此外,還有「具足一」。

這「單三」是什麼呢?(一)單人立題、(二)單法立題、(三)單喻立題。

(一)單人立題:譬如《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佛是個人、阿彌陀也是個人,這都是人,所以叫「單人立題」。

(二)單法立題:譬如《大般涅槃經》,這「大般涅槃」是單單的法,所以單單地由法立出來這個題目。

(三)單喻立題:喻,就是「比喻」。什麼叫「比喻」呢?例如《梵網經》,「梵網」就是個比喻,用大梵天王那個網羅幢來比方這部經。

【編按】鳩摩羅什法師譯的《梵網經》,向來稱為「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也有略去戒字,而名「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

上列單單以人、法、喻立題,所以叫「單三立題」。

「復三」是什麼呢?(一)人法立題、(二)人喻立題、(三)法喻立題。

(一)人法立題:譬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個人,「問般若」是個法,這叫人法立題──有人、有法,用人和法合起來立這個題目。

(二)人喻立題:譬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個人,「師子吼」是個比喻,比喻佛說法的時候,就猶如獅子吼,所以這是以人和比喻立題。

(三)法喻立題:譬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個法,「蓮華」是個比喻,所以《妙法蓮華經》是個法喻立題。

什麼叫「具足一」呢?就是人、法、喻都具足,譬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就是個法,「佛」就是個人,「華嚴」是個喻,這是以萬行的因花莊嚴無上的果德。《大方廣佛華嚴經》有法、有人、又有喻,這叫「具足一」。

所有經典的立題都不超出這七種。你看《大藏經》裡,千千萬萬經典的題目都在這七種裡邊包含著,沒有超出這七種。

所以凡是講經的人,一定要把這七種立題先明白了,你明白七種立題了,然後才可以講解經典;如果你連七種立題都不明白,就去給人講經,那你自己都沒明白,又怎麼能去教人家明白呢?你自己沒覺悟,怎麼能去教人家覺悟呢?所以這是很要緊的。

這七種立題,凡是學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的。不是像某一個人,看了兩本半書,三本還沒有看完;不要說七種立題、五重玄義、十門分別,他連一重玄義也不知道,一門分別也不知道,就到處去自稱「法師」,自稱是一個「教化眾生的導師」;這未免太過積極、太過前進了。

沒有真明白就去講經說法,所以把一班人都講到地獄裡去;他自己也跑到地獄裡去了,還不知道自己怎麼樣進去的!而這一班人也不知道自己怎麼樣跑到地獄去了,這是很可憐的一件事!所以你學習佛法,一定要真正懂佛法了,真正有智慧了,然後去教化眾生,這是不會錯的了!

在這一部《楞嚴經》裡邊,所說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我們這一次講經,不依照天台宗的「五重玄義」去講,而是根據賢首宗的「十門分別」來講;賢首宗和天台宗,這是中國佛教的兩大宗派。

所有的講經法師,有的就學天台而不明白賢首,有的學賢首而不了解天台,所以有的時候講的經典就不能到圓融無礙的程度上。現在我講這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依照賢首宗這「十門分別」來講解。

在沒講經之前,先講「十門分別」;有十種的門,來分別說明這部經。這十種門是:(壹)總釋名題、(貳)教起因緣、(參)藏乘攝屬、(肆)義理深淺、(伍)能詮教體、(陸)所被機宜、(柒)宗趣通別、(捌)說時前後、(玖)歷明傳譯、(拾)別解文義。這十種門,第一叫「總釋名題」,總起來,來解釋這個名字和題目。

前面所講的七種立題,是分別佛經七種命名的道理。現在總釋名題,這個名,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是這部經的總名,也是別名;別名,就不共他經,單單這部經有這個名字。

宣化上人1992年型肺炎預言

 

肉中的怨毒 | 吃肉造成的災難 | 吃肉是死了上當

吃人精氣的鬼 不要吃的五種菜 不可交友的相貌
不能供佛的東西 | 初學必修的法門 | 久坐久睡的害處

揭秘投胎的過程 | 抽菸背後的鬼 | 後背前生的影像

相關焦點

  • 一切經典的題目都不超出這七種的意思(宣化上人)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壹.總釋名題一、七種立題
  • 大佛頂首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文殊講堂大佛頂首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請合掌南無大佛頂首楞嚴經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楞嚴經》和《楞伽經》是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最艱澀、最難理解的兩部經典。如果沒有大悟,就算你出家十年、二十年,都講不來。由於它太艱澀,一般人學到中途都會放棄。在臺灣有幾位諸山長老講《楞嚴經》,都是用臺語講的,如果想要利益無量無邊的佛弟子,就要用國語再講一遍。在末法時期,如果要讓正法重現,佛慧高照,轉大法輪,破魔境界,只有講《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
  • 楞嚴經品讀1
    楞嚴經全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在解讀時,應該斷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前十九字屬於『別名』,後一字叫『通名』。別名的意思是與其他經典有所分別,名字不同;下面的經字是相同的,因為相同,故叫通名,通名是通於諸經,別名是別於諸經,由於此部經與諸經不同,故有這通、別兩種稱法。「大「: 大有四種:大因、大義、大行和大果。因是密因,它和其他的因不同。
  • 《大佛頂首楞嚴咒》梵文全文漢譯
    其中咒語的漢語翻譯幾乎見不到,這給理解大乘經典全貌,延伸經義,深入理解佛陀本懷及正法眼藏,帶來了不便和困難。現將清.續法大師《楞嚴經疏》轉錄如下,共為欣賞並一窺『楞嚴』全貌及咒語本義。請看——我今敬禮皈命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皈命一切諸佛大佛頂首。皈命諸大菩薩。至心承事賢聖。普禮一切聖眾。敬禮三世正遍知覺。敬禮大闢支佛。敬禮大阿羅漢。敬禮須陁洹。敬禮斯陁含。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細細體會,這裡的「入流亡所」,也就是證得「無生法忍」、入無為聖性之流的意思。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於是,文殊菩薩從大眾站起,頂禮佛足,向佛陀請教經名,以方便眾生從經名上總體把握楞嚴法義。【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說:「這部經名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 《楞嚴經》中的八句經典語錄,總有一句能點亮心燈!
    《楞嚴經》,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三、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縱然你能暫時息滅了見、聞、覺、知,你又能內裡守住這種「幽閒」;實際上呢,這還是第六意識的作用,這還在法塵裡頭。四、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如來一聞,使知阿難不悉佛定總名。故先答雲:『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此文橫隔在第一番破處文中,前後文意,全無接續。今為審定,當在請定願聞之後,初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克果,然後再逐答三名。初三卷半之文,即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第一卷七處被破之後,文雲:『惟願世尊,大悲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 《楞嚴經》經典15句,句句精闢,富有哲理!
    《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1. 狂性頓歇,歇即菩提2.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8.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9. 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10.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三部 科判與序文 2-2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匯慧律法師 主講我說:這怎麼說呢?他說:我蓋一個鐵皮屋,要募款一百多萬臺幣,才一百多萬喔,搞了好幾年,一百多萬募不到。所以,因為臺灣的特殊情形,跟我們佛陀在世是完全不一樣,佛陀當時在世,比丘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等,也就是佛在世,出家人不能拿錢,手都不準碰金錢。佛陀當時在世,旁邊都有一個侍者,出家的比丘,叫做淨人。泰國現在也是,泰國現在大和尚一出去,旁邊都有這個侍者背著僧袋,比丘不拿錢的。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莊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遭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茲不贅述。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
  • 心理學與大佛頂首楞嚴經
    這是一種叫做「巴納姆效應」的現象。另外一種心理;有個太太整天悶悶不樂,因為先生認為她笨頭笨腦。試想,如果這位太太根本不知道先生認為她笨,她還會不快樂嗎?當然不會。她怎麼可能對不知道的事不開心呢?因此,她丈夫怎麼認為或怎麼不認為,都不會使她不快樂。是這位太太自己的想法使她不快樂。沒錯,造成我們情緒感受的,並不是某人或某事,而是我們的想法。
  • 《楞嚴經》釋疑:一字一拜楞嚴經儀軌
    >願我佛慈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放大悲光、放大智慧光、放大圓滿光、放不可思議光、放一切無礙光、解脫光,放一切智光,放究竟堅固無礙大智慧光、安樂光、解一切怨結光、法音光、大法音光、超越一切智光、無邊身光、度化光、無畏光、普化光、利樂一切眾生光,密護弟子、提攜弟子、加持弟子、灌頂弟子,願弟子乘此楞嚴神咒之力,蒙我佛護念,一切佛菩薩加持,一切護法的護持,令我一切業障怨結應念消滅無餘,不再復生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六部 同分妄見 別業妄見 1-5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釋成觀法師 撰註慧律法師 主講講 題:同分妄見 別業妄見日    期:2009.5.15-2009.5.23  高雄文殊講堂同分妄見就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這大家所認同的,一直存在,同分妄見。諸位!翻譯成「共業所感」不盡圓滿;要翻譯成「同分妄見」才符合佛的意思。翻譯成「共業所感」,又不是同日生、又不是同日死、又不是造同一種業,怎麼會是共業所感呢?可是,講「共業所感」大家容易理解 ,容易接受,講經說法的人容易解說;事實不然!講「共業所感」並不符合佛意,也不圓滿,要翻譯成「同分妄見」,就很恰當了。諸位!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而這部經所呈現的境界、力用與法門,正是從這至高、最極秘奧的大佛頂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經的法門也是至高、奧妙的。(附及,「大佛頂」三字,如前所說,「大」是修飾「佛頂」,「佛頂」兩字是在一塊兒的,應作一氣讀,因此名讀是「大、佛頂」,而不是「大佛、頂」——這樣讀就變成好象是在講一尊「大佛」的頭「頂」了!)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3)阿難。草木可以為人,人死還可為草木,不分有情無情,皆屬有知,如是生出狂勝邪解。古人說『人非草木,熟能無情』,現在這人將本無情的草木執為有情,就墮入知實無知的邪執中,和婆吒、霰尼,這兩種外道都執一切有情無情,皆有知覺,成了他們的伴侶,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見。  註:婆吒,譯作避去,幼為牧童時與毗舍離王子同遊戲,王子戲將其身為榻而睡其上,童歸訴其母。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一部 義貫目次解說10-2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佛海樞要  二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成觀法師 著慧律法師 主講講 題:大綱為一切「發」生造「作」之「本因」,而「立」能生、能造之四大為「常住」不生滅之理「解」,】意思就是:不在心法下手,卻在外面地水火風緣起的假相下手,剛好錯用心,顛倒,佛法是心法,他卻把塵來當作是覺悟的地方。
  • 楞嚴咒心持誦方法及功德效力
    宣化上人開示:這咒心妙不可言。若天地間沒有人會念楞嚴咒,一切的妖魔鬼怪便都出世了。這咒心後邊兩句「阿那隸毗舍提」,一句是豎高義,一句是橫遍義。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兩句咒語一念,天魔外道便都沒有地方可逃跑,他們就會老老實實聽招呼。只這二句力量就不可思議。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6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