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六部 同分妄見 別業妄見 1-5

2021-02-14 覺悟語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釋成觀法師 撰註

慧律法師 主講

講 題:同分妄見 別業妄見

日    期:2009.5.15-2009.5.23  高雄文殊講堂

【妄生分別,以為心外實有,與己本身無幹之境,此為同分妄見。】同分妄見就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這大家所認同的,一直存在,同分妄見。諸位!翻譯成「共業所感」不盡圓滿;要翻譯成「同分妄見」才符合佛的意思。翻譯成「共業所感」,又不是同日生、又不是同日死、又不是造同一種業,怎麼會是共業所感呢?可是,講「共業所感」大家容易理解 ,容易接受,講經說法的人容易解說;事實不然!講「共業所感」並不符合佛意,也不圓滿,要翻譯成「同分妄見」,就很恰當了。諸位!把筆放下來,這個共業所感跟同分妄見,有它的差別數,一般人,不是學佛很深的人,沒辦法理解。「共業所感」的好處是解說方便,讓大家都容易理解;共業所感,我們共同住在這個世間,我們共同造了這個惡業,我們這個地球,我們應當平均來承受這個痛苦。這個大家容易理解。可是,「共業所感」問題出在哪裡?你既不是同一天生,也不是同一天死,也不是共同造同一種業,為什麼要遭受同樣的業?對不對?不是啊,「同分妄見」就不是這樣子,同分妄見,就是說:我們同樣來到這個世間,我們那個感覺、看法,大部分都是一致,只要人來看,都差不多。同分妄見,比如說:全人類來看這個月亮,就是圓圓的,月如勾,上弦月、下弦月,月有圓有缺,差不多隻要是人類來看,那個感受性幾乎都是相同的,這人類對月亮的感受。日月星辰。譬如說:臺灣人,一出世,慢慢懂的時候,臺灣有個阿里山、有日月潭。有一天你帶她去阿里山,只要是人類,全世界的人類去阿里山看,喔!花開、很漂亮,登山步道走一走。日月潭,是小了一點,感受這個就是日月潭!所有人類感受都差不多。但是,這個螞蟻就不一樣了,你跟這個螞蟻講:螞蟻先生!上面有一個月亮。它不知道什麼月亮,同樣生長在人類世間,我們人類有三度空間,有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那個觀感差不多;一隻螞蟻放著,它完全不知道的;你就是一隻狗來,它一天到晚只知道要吃東西,要找尋東西,它哪知道是日月星辰、無量的星球、無量的世界、外太空?它根本就不知道!業力的感召,同分妄見就是這個道理,各種不同的看法,某些東西都差不多。

 

好!差不多的東西,但是,也有不一樣,在座諸位!同樣的阿里山、同樣的日月潭,這個是同分妄見,我們每一個人,帶著別業妄見,去看阿里山。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去看阿里山,相相平等,花,花無實相,樹,樹無真相,就是一堆花草樹木、巖石、土壤構成的一座山,見性單刀直入,一眼就望穿這一座山是緣起、是虛妄的、是不實在的。所以,他用一顆平等的心看,看到那棵樹是這麼的漂亮,其實那個是他的真心看的;看到這朵花,也是這麼漂亮;看到這一個枯木,也是真心啊,因為這個真心無關於枯木、死灰、巖石,真心是內在解脫,我管你看什麼相,懂嗎?所以開悟的時候,只要買一張票,一百二十塊,進去什麼國家公園,什麼都可以享受,花草樹木!這個私人的花園花了五、六千萬,花了幾十億蓋這個私人的花園,結果夫妻每天吵架,為了金錢每天煩惱,只有真正開悟的人可以享受。好!兩個人都有別業妄見,假設說:我跟你去看日月潭,我看日月潭,萬法平等,水也是緣起。日月潭的潭水抽光了,它就是個坑洞,發電也停了。現在就是緣起,緣起就是跟著看看,完全是真心在看。好!你呢?你看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接到手機,你的兒子車禍,現在送加護病房,我不相信你日月潭看得下去,怎麼?在哪個醫院?你內裡面沒有日月潭,就是:到底是什麼醫院啊?是榮總?是長庚?他在醫院裡面,就浮現他的兒子重傷啦、血淋淋的,什麼相統統忘記。別業妄見強的時候,同分妄見沒有了,那個感受性就不一樣了。意思是說:雖然生活在同樣這個世間,同分妄見,可是每一個人的修持力不一樣,內在的智慧力不一樣,他所受用的也完全不一樣!同一個世界,每一個人享受的福報也完全不一樣。所以,只有學佛的人,可以真正的享受你的真正的生命,叫做完美的人生,perfect life圓滿的人生。為什麼要學佛?就是邁向圓滿的人生,不然我們整天在這裡幹什麼?就是要邁向圓滿的人生。

 

人生就是很辛苦,可是,當我們了解生命的缺陷的時候,我們統統放下,那一念就圓滿,不離當處。所以,你一定要學佛、一定要有大善知識的開示。因此,我們雖然生活共同在這個世間,因為心境的完全不同,所以,其實每一個人過的不同。因此有一句話非常重要:雖是同分妄見,其實問題在別業妄見。就是每一個人的問題,知道嗎?生存在這個世間,其實問題是每一個人,是我們的問題。所以,你只要告訴自己:全世界所有的問題,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就沒問題!原來看到這個不順的,我們一直生氣,其實是我們的問題,那是你自己起心動念,功夫不夠,你被轉得團團轉,不是對方的問題,是我們的問題。如果把所有的問題會歸到自己,原來是自己的問題,事情就好解決;我自己的問題,我就放下!有一個老婆,跟她先生吵了二十年!後來有一天,人家拿了師父的VCD給她看,她突然聽了那一句話: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這個老婆也很有善根,一下子統統轉變。來到我這裡頂禮說:我這一輩子感謝師父,我跟老公吵了二十年,就是聽到您那一句話,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不過,他老婆後面又補了一句:管他去死!我說:這一句不用講啦,這一句不需要,不必補下去啦,講前面一句就好。所以,佛法就是有這個好處,一念之間就全部解脫,困擾,也是你自己,一念之間;解脫,還是我們一念之間。所以,全世界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那日子就很好過了!把這段簡單念一下:與已本身無幹之境;此為同分妄見,所以,翻譯成「同分妄見」比「共業所感」的翻譯還來得更好。

 

【如是迷執,故曰顛倒分別。同分乃任運微細分別;別業具粗、細二種分別,】粗的、還有細的,二種分別。【而見妄體,即陀那細識,】中間加一個「微」,陀那微細識就是第八意識,陀那微細就是說:包括你在作夢,生滅的心還在進行,沒有辦法停止的。你會不會作夢?你在夢境能不能控制得住?不能控制。你白天還有一點辦法,不貪、不瞋、不痴,你睡覺的時候,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就是微細的意識很難搞定!【見分中和合一分深惑。】深惑,把筆拿走來,寫八個字:微細無明難以破除,就是八個字。一分深惑,深惑就是說:堅固難破的無明惑,就是很微細,微細到你沒辦法觀察到,除非是佛。【下文諸佛,異口同音所稱,俱生無明,】俱生無明,(就是)先天與生俱來,【生死結根是也。】俱生無明,莫明其妙就起煩惱,莫明其妙就起無明。所以,當你們的朋友、夫妻之間不愉快的時候,就告訴自己:每一個眾生都是有俱生無明,要多多的寬恕對方。學佛,你就學這一招,不必去看眾生的缺點。因為他是眾生,他就一定會有缺點,沒有什麼例外。這個男孩子長得很好看,可是,他一發脾氣起來,那可壞了!這個女孩子長得很莊嚴,但是,你不要惹她,一惹她,你就慘了,會死得很難看,不騙你的。為什麼?她有俱生無明啊!所以,一個人,沒有利益,或者名,或者男女的感情沒有碰到威脅的時候,都可表現成像君子一樣,或者是美女一樣;但是,一碰到這些家庭的財產,男女的感情,或者是你本身的這個金錢、名利等等,社會上的地位斷掉,你最好的朋友說你壞話,你忍不過的!

你知道佛法,為什麼控制不住?太多人跟我講說:師父!我就明明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是,境界一來就是會象快起乩一樣!我就跟他講:這個就是功夫不夠!對不對?這個就是修行,修行是點滴功夫,你必須一點一滴的慢慢的學習放下,要不然沒有辦法的。你現在不學習放下,臨命終免談!許多人都夢想臨命終佛來接見、臨命終沒有顛倒;諸位!你現在不訓練,臨命終怎麼有辦法?就像一個人從來不軍事訓練,去上戰場,去送死喔!你平常不訓練放下,你認為你臨命終有把握嗎?沒有把握的!

 

315頁

【當去聲處發生者:不離本處發生也。本處即指真心,謂此見妄無別所依,】見妄,這個字就是看出去同時就產生病,看什麼,什麼病,什麼都執著,什麼都分別,叫做見病。見妄就是知見生病的意思,就是愚痴、無明,叫做見妄,這個妄是指執著、分別、還有無明。這個妄有分粗跟細,粗的,我們還有一點辦法,微細就必須靠禪三昧、首楞嚴大定,才有辦法降伏。一般來講,粗的這個惑容易斷,細的惑幾乎沒有辦法。謂此見妄無別所依,【親依真起,】師父剛剛已經用樹的影子來告訴你,來解釋這個妄心無所依;但是,不離真,樹的影子是不是真樹?不是,因為它是樹的影子。樹的影子能不能離開真樹?離開真樹有沒有樹的影子?沒有!妄心是不是真心?當然不是啊!可是,妄心能離開真心嗎?也不行!這個就是不二。【一切妄境皆從妄見所現,妄不離真。】我們認同這個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我相、人相、眾生相,都是從真起妄,不曉得那個是緣起性、是空性,沒有碎為微塵的功夫,透視它不實在性。如果把花碎為微塵、把樹碎為微塵、把一座山碎為微塵、把我相、人相、眾生相碎為微塵、把一顆星球碎為微塵,如是觀照,你會發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並不存在。人死了以後,剩下那一堆骨灰,你看我相、人相、眾生相,到底相相是何狀呢?當然就不存在了。你去納骨塔看看那些骨灰,長得怎麼樣?納骨塔那骨灰,哪一個漂亮?哪一個比較壯?沒有啊!就是一堆骨灰。【如《起信論》所云:「不了一法界故,】什麼叫一法界?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絕對的法界。什麼叫做佛?絕對的解脫是佛;絕對的平等心是佛;絕對的自在是佛;絕對的放下是佛;絕對的智慧是佛;沒有能所是佛。不了一法界故,【不覺心起,】我們從來沒有覺悟,起心動念,動念即乖。【而有其念。】而有執著的念,不曉得念無自性是指意識心,你現在產生了會分別、會執著、會顛倒的,其實這些意識心本身是空無自性的,就是無根的意思,這些煩惱其實是多餘的;可是,你要找真心,又不離當下。【念無自相,】念無自性的意思就是必須依靠緣起性,念無自性就是空性,意思是執著性無自性,分別心也是無自性。【不離本覺。」即當處發生。將全法界真理,遍成迷惑之境,】浮現起什麼?【現起世界、眾生,】這世界本不可得,眾生的相本不可得。【本非處而言處耳。】為什麼?因為它無自性。所以,佛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佛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其實三千大千世界,其性本空,是名三千大千世界,是為了方便,才講它是三千大千世界。

 

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佛說眾生,是五蘊合成,四大本空,五陰無我,佛說眾生,即非眾生,眾生心性、意識心本不可得,四大,這色身也不可得。本非處而言處,就是著,而且眾生共業所感,或說同分妄見,就一直認同有阿里山、有日月潭,每一個都這樣認同,就看起來好象真的有阿里山,看起來好象有真的那個日月潭,好象有,其實沒有!

相關焦點

  • 大佛頂首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文殊講堂大佛頂首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請合掌南無大佛頂首楞嚴經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請放掌 講題:重點提示片數:第1片(共2片)時間:2007年1月5-6日 今天是2007年1月5日,這是師父出家以來第三次講《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3)阿難。幽清擾動同分生機。條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 ‍  ‍‍‍‍‍‍譯文:  現在講識陰始終之相。  阿難!這個修正定的善男子,行陰已破盡,則世間二十類眾生,共同生滅所依的根元,清幽擾動的相狀,就會忽然消滅。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即自性天真,不動搖之定體,號曰首楞嚴,人人具足。良由眾生,迷真起妄,認識為心,則本有真心,不能解悟,天然性定,無從修證。故如來首告阿難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是知識心,乃大定之冤賊,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根性為圓通之正因,楞嚴實自性之本具。
  • 心理學與大佛頂首楞嚴經
    那麼在楞嚴經叫如來藏,此如來藏,合說是一,分說為三。一者空如來藏。亦即無相之相。通常說為真心真相——真如自性,天然本具。《楞嚴經》張目為「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 1. 一切經典的題目都不超出這七種的意思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1壹.總釋名題一、七種立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十九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名字、題目,加上最後這個「經」字,總計有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名字;前邊十九個字是別名,後邊這一個字是通名。怎麼叫「別名」呢?
  • 《大佛頂首楞嚴咒》梵文全文漢譯
    其中咒語的漢語翻譯幾乎見不到,這給理解大乘經典全貌,延伸經義,深入理解佛陀本懷及正法眼藏,帶來了不便和困難。現將清.續法大師《楞嚴經疏》轉錄如下,共為欣賞並一窺『楞嚴』全貌及咒語本義。請看——我今敬禮皈命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皈命一切諸佛大佛頂首。皈命諸大菩薩。至心承事賢聖。普禮一切聖眾。敬禮三世正遍知覺。敬禮大闢支佛。敬禮大阿羅漢。敬禮須陁洹。敬禮斯陁含。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一部 義貫目次解說10-2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佛海樞要  二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成觀法師 著慧律法師 主講講 題:大綱(義貫目次解說)日    期:2007.1.6-2.10 高雄文殊講堂【⑸墮「生非生」之邪執——生顛化種】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 第47集《大佛頂首楞嚴經》視頻+音頻+文字
    第47集《大佛頂首楞嚴經》  子一、明世界相續。  《楞嚴經》前面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大乘佛法當中的勝義中的真勝義性。也就是在整個大乘的教法當中,對生命的解釋是一個最圓滿的解釋。這當中有二個重點:第一、相妄性真。相狀就是我們整個五蘊的身心,這個身心世界是生滅變化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6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眼見為實有時也不一定正確(萬字長文)
    如秘密咒語,如大悲咒、楞嚴咒等是有聲音文字來體現的,叫有相陀羅尼或事總持門;無相陀羅尼或理總持門,是無字陀羅尼,本經即指大佛頂性,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不生不滅之圓滿周遍之見性。《大乘起信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從因上說即是如來密因,從果上說就是首楞嚴王大定,總持百千三昧,從因果同時上說是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圓融無礙之理陀羅尼。
  • 《楞嚴義貫》【1】自序+楞嚴經梗概(成觀法師)
    釋成觀識於臺北大毘盧寺 佛曆二五四九年十二月十九日 (西元2006.1.18)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義貫唐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譯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二、開元間,釋智升撰《續古今譯經圖紀》所述,其文云:「《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灌頂部錄出別行。……沙門般剌蜜帝,唐雲極量,中天竺人也。懷道觀方,隨緣濟度,展轉遊化,達我支那,乃於廣州制止道場居止。
  • 淨界法師講解《楞嚴經》第26集
    淨界法師講解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共132集連載,視頻與文字同時刊出,歡迎同步學習,共沾法喜。  己二、別明(分二:午一、進別例同。午二、退同例別)   午一、進別例同。這一段佛陀是先用別業而帶入了共業,這一段主要是發明隨緣不變之體,下一段才發明不變隨緣之用。這一段將別業跟共業相互的發明,來發明我們不變的體性。例舉前法   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佛陀說:阿難尊者!如同前文所說的我們眾生這種別業妄見。
  • 《楞嚴經》經典15句,句句精闢,富有哲理!
    《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1. 狂性頓歇,歇即菩提2.5.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6.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7.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8.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三部 科判與序文 2-2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 譯《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匯慧律法師 主講>講 題:科判與序文日    期:2007.5.18-5.25 高雄文殊講堂【為發展化育基金,是皆躬行實踐,以求達其利濟宏願,】在這裡還是要說明一下,我們中國的出家人;現在講臺灣,臺灣的出家眾很辛苦的,臺灣的政府,並沒有把哪一個道場列為國家的,所以,從來就沒有拿錢出來說:這是我們國家級的道場,撥款一億、二億、三億
  • 楞嚴經要義27
    楞嚴經要義27: 淨界法師宣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義。監院法師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講義第五十六面 醜二、騰疑細釋。 本經的修學重點,就是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其實它就是一個心地法門。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義貫】此經為開示自如來的「大佛頂」(無見頂)相上所現出之「如來」之秘「密」、依於「因地」本心「修證」、而達到之「了義」境界,及如來教敕六十階位「諸菩薩」,依此因地而起自利利他之「萬行」,悉皆達於究竟堅固「首楞嚴」之契「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