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釋成觀法師 撰註
慧律法師 主講
講 題:同分妄見 別業妄見
日 期:2009.5.15-2009.5.23 高雄文殊講堂
【妄生分別,以為心外實有,與己本身無幹之境,此為同分妄見。】同分妄見就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這大家所認同的,一直存在,同分妄見。諸位!翻譯成「共業所感」不盡圓滿;要翻譯成「同分妄見」才符合佛的意思。翻譯成「共業所感」,又不是同日生、又不是同日死、又不是造同一種業,怎麼會是共業所感呢?可是,講「共業所感」大家容易理解 ,容易接受,講經說法的人容易解說;事實不然!講「共業所感」並不符合佛意,也不圓滿,要翻譯成「同分妄見」,就很恰當了。諸位!把筆放下來,這個共業所感跟同分妄見,有它的差別數,一般人,不是學佛很深的人,沒辦法理解。「共業所感」的好處是解說方便,讓大家都容易理解;共業所感,我們共同住在這個世間,我們共同造了這個惡業,我們這個地球,我們應當平均來承受這個痛苦。這個大家容易理解。可是,「共業所感」問題出在哪裡?你既不是同一天生,也不是同一天死,也不是共同造同一種業,為什麼要遭受同樣的業?對不對?不是啊,「同分妄見」就不是這樣子,同分妄見,就是說:我們同樣來到這個世間,我們那個感覺、看法,大部分都是一致,只要人來看,都差不多。同分妄見,比如說:全人類來看這個月亮,就是圓圓的,月如勾,上弦月、下弦月,月有圓有缺,差不多隻要是人類來看,那個感受性幾乎都是相同的,這人類對月亮的感受。日月星辰。譬如說:臺灣人,一出世,慢慢懂的時候,臺灣有個阿里山、有日月潭。有一天你帶她去阿里山,只要是人類,全世界的人類去阿里山看,喔!花開、很漂亮,登山步道走一走。日月潭,是小了一點,感受這個就是日月潭!所有人類感受都差不多。但是,這個螞蟻就不一樣了,你跟這個螞蟻講:螞蟻先生!上面有一個月亮。它不知道什麼月亮,同樣生長在人類世間,我們人類有三度空間,有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那個觀感差不多;一隻螞蟻放著,它完全不知道的;你就是一隻狗來,它一天到晚只知道要吃東西,要找尋東西,它哪知道是日月星辰、無量的星球、無量的世界、外太空?它根本就不知道!業力的感召,同分妄見就是這個道理,各種不同的看法,某些東西都差不多。
好!差不多的東西,但是,也有不一樣,在座諸位!同樣的阿里山、同樣的日月潭,這個是同分妄見,我們每一個人,帶著別業妄見,去看阿里山。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去看阿里山,相相平等,花,花無實相,樹,樹無真相,就是一堆花草樹木、巖石、土壤構成的一座山,見性單刀直入,一眼就望穿這一座山是緣起、是虛妄的、是不實在的。所以,他用一顆平等的心看,看到那棵樹是這麼的漂亮,其實那個是他的真心看的;看到這朵花,也是這麼漂亮;看到這一個枯木,也是真心啊,因為這個真心無關於枯木、死灰、巖石,真心是內在解脫,我管你看什麼相,懂嗎?所以開悟的時候,只要買一張票,一百二十塊,進去什麼國家公園,什麼都可以享受,花草樹木!這個私人的花園花了五、六千萬,花了幾十億蓋這個私人的花園,結果夫妻每天吵架,為了金錢每天煩惱,只有真正開悟的人可以享受。好!兩個人都有別業妄見,假設說:我跟你去看日月潭,我看日月潭,萬法平等,水也是緣起。日月潭的潭水抽光了,它就是個坑洞,發電也停了。現在就是緣起,緣起就是跟著看看,完全是真心在看。好!你呢?你看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接到手機,你的兒子車禍,現在送加護病房,我不相信你日月潭看得下去,怎麼?在哪個醫院?你內裡面沒有日月潭,就是:到底是什麼醫院啊?是榮總?是長庚?他在醫院裡面,就浮現他的兒子重傷啦、血淋淋的,什麼相統統忘記。別業妄見強的時候,同分妄見沒有了,那個感受性就不一樣了。意思是說:雖然生活在同樣這個世間,同分妄見,可是每一個人的修持力不一樣,內在的智慧力不一樣,他所受用的也完全不一樣!同一個世界,每一個人享受的福報也完全不一樣。所以,只有學佛的人,可以真正的享受你的真正的生命,叫做完美的人生,perfect life圓滿的人生。為什麼要學佛?就是邁向圓滿的人生,不然我們整天在這裡幹什麼?就是要邁向圓滿的人生。
人生就是很辛苦,可是,當我們了解生命的缺陷的時候,我們統統放下,那一念就圓滿,不離當處。所以,你一定要學佛、一定要有大善知識的開示。因此,我們雖然生活共同在這個世間,因為心境的完全不同,所以,其實每一個人過的不同。因此有一句話非常重要:雖是同分妄見,其實問題在別業妄見。就是每一個人的問題,知道嗎?生存在這個世間,其實問題是每一個人,是我們的問題。所以,你只要告訴自己:全世界所有的問題,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就沒問題!原來看到這個不順的,我們一直生氣,其實是我們的問題,那是你自己起心動念,功夫不夠,你被轉得團團轉,不是對方的問題,是我們的問題。如果把所有的問題會歸到自己,原來是自己的問題,事情就好解決;我自己的問題,我就放下!有一個老婆,跟她先生吵了二十年!後來有一天,人家拿了師父的VCD給她看,她突然聽了那一句話: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這個老婆也很有善根,一下子統統轉變。來到我這裡頂禮說:我這一輩子感謝師父,我跟老公吵了二十年,就是聽到您那一句話,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不過,他老婆後面又補了一句:管他去死!我說:這一句不用講啦,這一句不需要,不必補下去啦,講前面一句就好。所以,佛法就是有這個好處,一念之間就全部解脫,困擾,也是你自己,一念之間;解脫,還是我們一念之間。所以,全世界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那日子就很好過了!把這段簡單念一下:與已本身無幹之境;此為同分妄見,所以,翻譯成「同分妄見」比「共業所感」的翻譯還來得更好。
【如是迷執,故曰顛倒分別。同分乃任運微細分別;別業具粗、細二種分別,】粗的、還有細的,二種分別。【而見妄體,即陀那細識,】中間加一個「微」,陀那微細識就是第八意識,陀那微細就是說:包括你在作夢,生滅的心還在進行,沒有辦法停止的。你會不會作夢?你在夢境能不能控制得住?不能控制。你白天還有一點辦法,不貪、不瞋、不痴,你睡覺的時候,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就是微細的意識很難搞定!【見分中和合一分深惑。】深惑,把筆拿走來,寫八個字:微細無明難以破除,就是八個字。一分深惑,深惑就是說:堅固難破的無明惑,就是很微細,微細到你沒辦法觀察到,除非是佛。【下文諸佛,異口同音所稱,俱生無明,】俱生無明,(就是)先天與生俱來,【生死結根是也。】俱生無明,莫明其妙就起煩惱,莫明其妙就起無明。所以,當你們的朋友、夫妻之間不愉快的時候,就告訴自己:每一個眾生都是有俱生無明,要多多的寬恕對方。學佛,你就學這一招,不必去看眾生的缺點。因為他是眾生,他就一定會有缺點,沒有什麼例外。這個男孩子長得很好看,可是,他一發脾氣起來,那可壞了!這個女孩子長得很莊嚴,但是,你不要惹她,一惹她,你就慘了,會死得很難看,不騙你的。為什麼?她有俱生無明啊!所以,一個人,沒有利益,或者名,或者男女的感情沒有碰到威脅的時候,都可表現成像君子一樣,或者是美女一樣;但是,一碰到這些家庭的財產,男女的感情,或者是你本身的這個金錢、名利等等,社會上的地位斷掉,你最好的朋友說你壞話,你忍不過的!
你知道佛法,為什麼控制不住?太多人跟我講說:師父!我就明明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是,境界一來就是會象快起乩一樣!我就跟他講:這個就是功夫不夠!對不對?這個就是修行,修行是點滴功夫,你必須一點一滴的慢慢的學習放下,要不然沒有辦法的。你現在不學習放下,臨命終免談!許多人都夢想臨命終佛來接見、臨命終沒有顛倒;諸位!你現在不訓練,臨命終怎麼有辦法?就像一個人從來不軍事訓練,去上戰場,去送死喔!你平常不訓練放下,你認為你臨命終有把握嗎?沒有把握的!
315頁
【當去聲處發生者:不離本處發生也。本處即指真心,謂此見妄無別所依,】見妄,這個字就是看出去同時就產生病,看什麼,什麼病,什麼都執著,什麼都分別,叫做見病。見妄就是知見生病的意思,就是愚痴、無明,叫做見妄,這個妄是指執著、分別、還有無明。這個妄有分粗跟細,粗的,我們還有一點辦法,微細就必須靠禪三昧、首楞嚴大定,才有辦法降伏。一般來講,粗的這個惑容易斷,細的惑幾乎沒有辦法。謂此見妄無別所依,【親依真起,】師父剛剛已經用樹的影子來告訴你,來解釋這個妄心無所依;但是,不離真,樹的影子是不是真樹?不是,因為它是樹的影子。樹的影子能不能離開真樹?離開真樹有沒有樹的影子?沒有!妄心是不是真心?當然不是啊!可是,妄心能離開真心嗎?也不行!這個就是不二。【一切妄境皆從妄見所現,妄不離真。】我們認同這個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我相、人相、眾生相,都是從真起妄,不曉得那個是緣起性、是空性,沒有碎為微塵的功夫,透視它不實在性。如果把花碎為微塵、把樹碎為微塵、把一座山碎為微塵、把我相、人相、眾生相碎為微塵、把一顆星球碎為微塵,如是觀照,你會發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並不存在。人死了以後,剩下那一堆骨灰,你看我相、人相、眾生相,到底相相是何狀呢?當然就不存在了。你去納骨塔看看那些骨灰,長得怎麼樣?納骨塔那骨灰,哪一個漂亮?哪一個比較壯?沒有啊!就是一堆骨灰。【如《起信論》所云:「不了一法界故,】什麼叫一法界?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絕對的法界。什麼叫做佛?絕對的解脫是佛;絕對的平等心是佛;絕對的自在是佛;絕對的放下是佛;絕對的智慧是佛;沒有能所是佛。不了一法界故,【不覺心起,】我們從來沒有覺悟,起心動念,動念即乖。【而有其念。】而有執著的念,不曉得念無自性是指意識心,你現在產生了會分別、會執著、會顛倒的,其實這些意識心本身是空無自性的,就是無根的意思,這些煩惱其實是多餘的;可是,你要找真心,又不離當下。【念無自相,】念無自性的意思就是必須依靠緣起性,念無自性就是空性,意思是執著性無自性,分別心也是無自性。【不離本覺。」即當處發生。將全法界真理,遍成迷惑之境,】浮現起什麼?【現起世界、眾生,】這世界本不可得,眾生的相本不可得。【本非處而言處耳。】為什麼?因為它無自性。所以,佛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佛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其實三千大千世界,其性本空,是名三千大千世界,是為了方便,才講它是三千大千世界。
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佛說眾生,是五蘊合成,四大本空,五陰無我,佛說眾生,即非眾生,眾生心性、意識心本不可得,四大,這色身也不可得。本非處而言處,就是著,而且眾生共業所感,或說同分妄見,就一直認同有阿里山、有日月潭,每一個都這樣認同,就看起來好象真的有阿里山,看起來好象有真的那個日月潭,好象有,其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