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正文(36)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於暗明、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悋。」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實時,如來勅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俱言:「不聞。」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如來又勅羅睺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
阿難言:「聲。」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答言:「無聲。」
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
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復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鍾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正文】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
【譯文】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就如離了前塵,心念的自性自然銷滅一樣,我進退循環反覆的仔細推求,本來無有我的心和我的心所。將誰來立因,求取無上覺?如來先曾說過的「湛精圓常」〈注〉,現在看起來,這話完命違反了事實,結果成為戲論。為什麼如來是真實語者?
【注】 不動不雜是為湛,超情離見是為精,無礙不分是為圓,不滅不失是為常。
【正文】 惟垂大慈,開我蒙悕。
【譯文】 還要懇求大慈心,解開我心中的愚昧和執著。
【正文】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譯文】 佛告訴阿難:你學多聞,並沒有盡除諸漏,心中徒自知道顛倒的所因,而真正的顛倒現前時,卻不能認識,恐你現在猶未誠心信伏,我現在試舉世俗的這些事為例,應當能夠解除你心中的疑惑。
【正文】 即時如來敕羅侯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侯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譯文】 這時如來命羅侯羅敲鐘一聲,問阿難說:你現在聽見嗎?阿難和大眾都說:我們聽見的。一會見鐘聲消失了。佛又問道:你們現在聽見嗎?阿難和大眾都說:沒有聽見。這時,羅侯羅又敲鐘一聲,佛又問道:你們聽見嗎?阿難和大眾又說:聽見的。
【正文】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譯文】 佛問阿難:你們為什麼聽見?為什麼不聽見?阿難及大眾都說:鐘聲若敲,我們就可以聽見。鐘敲過久了,聲音已經銷滅,這時音和響〈注〉雙絕了,就名為不聽見。
【注】 聲之餘名為音,音之餘名為響。
【正文】 如來又敕羅侯擊鐘,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侯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譯文】 如來又命羅侯羅敲鐘,問阿難道:你們現在認為有聲嗎?阿難及大眾都說:有聲。等一會兒聲音銷滅了,佛又問道:你們現在認為有聲嗎?阿難及大眾都答道:無聲!過一陣羅侯羅更來撞鐘,佛又問道:你們現在認為有聲嗎?阿難及大眾都說有聲。
【正文】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譯文】 佛問阿難:你們為什麼認為有聲?為什麼認為無聲?阿難及大眾都對佛說:鐘聲若是敲撞,就名為有聲。敲過久了,聲音銷滅了,音響雙絕,就名為無聲。
【正文】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譯文】 佛對阿難及大眾說:你們現在為什麼言語混亂?大眾和阿難同時問佛:我們現在哪一點混亂?佛說:我問你聽聞,你就答聽聞。我問你聲音,你就答聲音。同樣的情況,而你的答覆無定。為什麼不說你言語混亂呢?
【正文】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譯文】 阿難!聲銷滅了,沒有音響,你就說沒有聽聞。假若真實沒有聽聞,聞性已經銷滅了,那就同枯木一樣。鐘聲再敲時,你怎麼能知道?知道有和知道無,主要是聲塵或有或無的關係,難道是聞性在有聲時就存在,無聲時就不存在嗎?假若聞性真不存在。那在無聲時誰又能知道是無聲呢?
【正文】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譯文】 所以阿難!聲音在聽聞中,自有生滅,並不是為了你的聽,聲音才有生或有滅。使你的聞性,成為有,或成為無,你還在顛倒中,把聲音疑惑為聽,無怪你昏迷,把常住的作為斷滅。總不能說:離開了動靜閉塞開通之外,沒有聞性存在罷!
【正文】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鍾,為木石響。
【譯文】 例如一個睡得很熟的人,睡熟在床枕上。家中有人,在熟睡時,或搗練,或舂米。這人在夢中,聽見舂搗的聲音,別認為是其他的聲音,或以為是在擊鼓,或以為是在撞鐘,當時在夢中自己覺得奇怪,為什麼這個鐘成為木石的聲音?
【正文】 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譯文】 正在此時,忽然醒了,很快就知道是杵音。自己告訴家中人說:我正在作夢時,迷惑這個舂聲,以為是鼓被敲響。
【正文】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譯文】 阿難!此人在夢中,哪裡想到靜搖開閉通塞這些事,此人的身體雖然在睡夢中,可是聽聞的性能並沒有昏迷。縱然是你的身形銷滅,生命的光輝也遷謝了。這個性能怎麼會為你銷滅呢?
【正文】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譯文】 因為這些眾生從無始以來,跟隨色聲而遷移。追逐念頭而流轉。從不悟到自己的性淨妙常。不隨常住的妙性。只追隨生滅的根塵,從此生生世世,隨著六塵雜染之法而流轉於生死中。
【解】 塵不能染,所以為淨。根不能系,所以為妙。生不能生,滅不能滅,所以為常。
【正文】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譯文】 若你棄捨了生滅,唯依真常而住。常光一現前,根塵識心,應時就銷落〈注一〉。想相即識所攀緣的塵相,識情即是想所依的汙垢。兩者都遠離了,那你的法眼〈注二〉,就應時清明,為什麼不成無上知覺呢?
【注一】 前文說的:「耀性發明,諸根圓拔,一切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
【注二】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兩者都遠離了,垢不能染,塵不能昏,法眼當然清明,法眼即是見道的眼。清明則前途易辨,修道也就比較容易。法眼清明,觸目無非道場。前文所說:「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