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40)|羅睺擊鐘為聞為聲?阿難顛倒惑聲為聞

2021-03-01 平常心語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正文(36)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於暗明、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悋。」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實時,如來勅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俱言:「不聞。」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如來又勅羅睺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

阿難言:「聲。」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答言:「無聲。」

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

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復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鍾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正文】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

【譯文】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就如離了前塵,心念的自性自然銷滅一樣,我進退循環反覆的仔細推求,本來無有我的心和我的心所。將誰來立因,求取無上覺?如來先曾說過的「湛精圓常」〈注〉,現在看起來,這話完命違反了事實,結果成為戲論。為什麼如來是真實語者?

【注】  不動不雜是為湛,超情離見是為精,無礙不分是為圓,不滅不失是為常。

【正文】  惟垂大慈,開我蒙悕。

【譯文】  還要懇求大慈心,解開我心中的愚昧和執著。

【正文】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譯文】  佛告訴阿難:你學多聞,並沒有盡除諸漏,心中徒自知道顛倒的所因,而真正的顛倒現前時,卻不能認識,恐你現在猶未誠心信伏,我現在試舉世俗的這些事為例,應當能夠解除你心中的疑惑。

【正文】  即時如來敕羅侯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侯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譯文】 這時如來命羅侯羅敲鐘一聲,問阿難說:你現在聽見嗎?阿難和大眾都說:我們聽見的。一會見鐘聲消失了。佛又問道:你們現在聽見嗎?阿難和大眾都說:沒有聽見。這時,羅侯羅又敲鐘一聲,佛又問道:你們聽見嗎?阿難和大眾又說:聽見的。

【正文】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譯文】  佛問阿難:你們為什麼聽見?為什麼不聽見?阿難及大眾都說:鐘聲若敲,我們就可以聽見。鐘敲過久了,聲音已經銷滅,這時音和響〈注〉雙絕了,就名為不聽見。

【注】  聲之餘名為音,音之餘名為響。

【正文】  如來又敕羅侯擊鐘,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侯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譯文】  如來又命羅侯羅敲鐘,問阿難道:你們現在認為有聲嗎?阿難及大眾都說:有聲。等一會兒聲音銷滅了,佛又問道:你們現在認為有聲嗎?阿難及大眾都答道:無聲!過一陣羅侯羅更來撞鐘,佛又問道:你們現在認為有聲嗎?阿難及大眾都說有聲。

【正文】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譯文】  佛問阿難:你們為什麼認為有聲?為什麼認為無聲?阿難及大眾都對佛說:鐘聲若是敲撞,就名為有聲。敲過久了,聲音銷滅了,音響雙絕,就名為無聲。

【正文】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譯文】  佛對阿難及大眾說:你們現在為什麼言語混亂?大眾和阿難同時問佛:我們現在哪一點混亂?佛說:我問你聽聞,你就答聽聞。我問你聲音,你就答聲音。同樣的情況,而你的答覆無定。為什麼不說你言語混亂呢?

【正文】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譯文】  阿難!聲銷滅了,沒有音響,你就說沒有聽聞。假若真實沒有聽聞,聞性已經銷滅了,那就同枯木一樣。鐘聲再敲時,你怎麼能知道?知道有和知道無,主要是聲塵或有或無的關係,難道是聞性在有聲時就存在,無聲時就不存在嗎?假若聞性真不存在。那在無聲時誰又能知道是無聲呢?

【正文】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譯文】  所以阿難!聲音在聽聞中,自有生滅,並不是為了你的聽,聲音才有生或有滅。使你的聞性,成為有,或成為無,你還在顛倒中,把聲音疑惑為聽,無怪你昏迷,把常住的作為斷滅。總不能說:離開了動靜閉塞開通之外,沒有聞性存在罷!

【正文】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鍾,為木石響。

【譯文】  例如一個睡得很熟的人,睡熟在床枕上。家中有人,在熟睡時,或搗練,或舂米。這人在夢中,聽見舂搗的聲音,別認為是其他的聲音,或以為是在擊鼓,或以為是在撞鐘,當時在夢中自己覺得奇怪,為什麼這個鐘成為木石的聲音?

【正文】  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譯文】  正在此時,忽然醒了,很快就知道是杵音。自己告訴家中人說:我正在作夢時,迷惑這個舂聲,以為是鼓被敲響。

【正文】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譯文】  阿難!此人在夢中,哪裡想到靜搖開閉通塞這些事,此人的身體雖然在睡夢中,可是聽聞的性能並沒有昏迷。縱然是你的身形銷滅,生命的光輝也遷謝了。這個性能怎麼會為你銷滅呢?

【正文】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譯文】  因為這些眾生從無始以來,跟隨色聲而遷移。追逐念頭而流轉。從不悟到自己的性淨妙常。不隨常住的妙性。只追隨生滅的根塵,從此生生世世,隨著六塵雜染之法而流轉於生死中。

【解】  塵不能染,所以為淨。根不能系,所以為妙。生不能生,滅不能滅,所以為常。

【正文】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譯文】  若你棄捨了生滅,唯依真常而住。常光一現前,根塵識心,應時就銷落〈注一〉。想相即識所攀緣的塵相,識情即是想所依的汙垢。兩者都遠離了,那你的法眼〈注二〉,就應時清明,為什麼不成無上知覺呢?

【注一】  前文說的:「耀性發明,諸根圓拔,一切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

【注二】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兩者都遠離了,垢不能染,塵不能昏,法眼當然清明,法眼即是見道的眼。清明則前途易辨,修道也就比較容易。法眼清明,觸目無非道場。前文所說:「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即此。

相關焦點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據羅香林教授之「唐相國房融在光孝寺筆受《首楞嚴經》翻譯問題」中謂:「唐釋慧琳於元和十二年(公元八一七年),撰一切經音義四十二卷,於此經亦為音義。慧琳精通梵漢,遍讀三藏,目光如炬,善分真贗(偽也),於訛偽各經,多經辨明,抉發隱微,毫不假借。……然於《首楞嚴經》,則絕不置疑。」又謂:「廣州光孝寺有譯經臺及筆受軒,宋元佑間知軍州蔣之奇為唐相國房融建。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4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26):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譯解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正文(23)「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P4—P5阿難七處覓心不可得之阿難請定
    「一向多聞未全道力」:阿難聞佛說法,一聽便記住,從不忘失一字,故為佛弟子中之「多聞第一」。「全」,完全,究竟圓滿。「道力」者,定慧之力;道力為修行三十七道品(參考No.40-No.47三十七道品)所得之力用,其中有24道品是修定,13道品是修觀。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8)|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4):見聞嗅味觸思造業,從六根出地獄六報
    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鑑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惡業圓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為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本經架構本經的基本架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即自性天真,不動搖之定體,號曰首楞嚴,人人具足。良由眾生,迷真起妄,認識為心,則本有真心,不能解悟,天然性定,無從修證。故如來首告阿難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是知識心,乃大定之冤賊,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根性為圓通之正因,楞嚴實自性之本具。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5)| 色陰區宇十種魔境,若作聖解即受...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魂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譯文】 你應當仔細聽著,我現在為你仔細分別清楚。  【解】 按楞嚴正脈說「不但分別,更許仔細者,一以魔相幽微難見,一以摩害酷烈難堪,故勞真慈費委悉也。」  【正文】 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譯文】 阿難起立,並在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佛大慈的教誨。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首楞嚴」:又譯為「首楞伽摩」。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解釋「首楞嚴」為:「一切事究竟堅固」。
  • 《楞嚴經》阿難與摩登伽女
    (第八段)【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尋乞。
  • 夢參法師講《楞嚴經》連載
    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祗益戲論。】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你的憶持力,多聞總強記,這是阿難的本事,你能把十方諸佛,三藏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你都學到了,只是增加你的戲論,對佛教還是遙遠的。所以說有這麼兩句話,「多聞總強記,不免落邪思」,儘管你多聞強記,沒入實理。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稱名為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此經名點明了此經的來源和當事眾。「亦稱名為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此經名點明了該經的闡述的主旨:一心三藏。大方廣:通常為大乘的異名。用一心三藏解釋,「大」為真心空如來藏,「方」為本覺不空如來藏,「廣」為真心本覺、性相如一之空不空如來藏。
  • 《楞嚴義貫》【1】自序+楞嚴經梗概(成觀法師)
    自 序本書為注者繼十八年前所注《楞伽經義貫》之後,在法上的又一重要努力。《楞嚴經》,眾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佛在經中說,末法將盡、法將滅時,《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是眾魔的剋星,破魔的大法寶,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恃,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即無有能制者,魔事猖獗,眾生修行即罕能不墮魔數者。
  • 七處徵心——《楞嚴經詳解》第11集
    每天都有分 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楞嚴經》第一卷「.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1】《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蕅益大師把《楞嚴經》分成六大段:  一、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  這一段叫作分別真妄,分別真心跟妄心的差別。  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大佛頂性,也就是我們說的本來面目,那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這個地方佛陀花了三卷半,來發明它三種的道理。  第一個是真諦理。真諦理是說明本性的不變的體性。
  • 《楞嚴經》解釋:護持弘揚《楞嚴經》的功德利益
    《楞嚴經》是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明心見性,快速成佛的第一經。《楞嚴經》不僅文字簡潔、優美,而且義理深奧,說理詳盡。本經通過對四種清淨明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以及五十陰魔的境界, 說明眾生的真心,無法不備;迷之即成十二類眾生,覺之即證無上菩提。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15)| 遺失真性執見是眼,佛說客塵會見歸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譯解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正文(11)經文: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勅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
  • 大佛頂首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讓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責任。希望大家發心,成為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將手中的法寶,一化為十,十化為百,讓千萬的眾生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楞嚴經》就如同小部的大藏經,《楞嚴經》經文六萬九千多字,包羅萬象。研讀一遍《楞嚴經》,等同看過一遍大藏經的精華。《楞嚴經》包括禪、淨、律、密。禪,講明心見性。《楞嚴經》講舍識用根,阿難找不到真心,佛陀七處徵心,阿難就是找不到心,不是找內,就是找外,就是找不到這顆心。講舍識用根,就是教你明心見性。
  • 南懷瑾老師的楞嚴經講解《楞嚴大義今釋》 指要
    楞嚴大義指要        經題之標示   "佛經與世間普通書籍,標題立義,都求能以一個名詞而概內容,其理並無二致。佛所說群經,顧名思義,觀覽經題,可窺涯量。楞嚴一辭,純系譯音,具有顛撲不破,堅固不壞,自性本來清淨,常在定中之意。由此則見楞嚴全經之所指者,無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法門。但直指見性,可與利智者言,未足為鈍根者道。是以等次以求,有修行證驗之方法與次序,以及種種方便,精詳分析,可謂具全部佛法之綱要矣。,故於其上標名為大佛頂、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也。
  • 上「學」下「誠」法師的楞嚴感悟
    就為了讓阿難開悟。可是,這個阿難就是不解。所以,《楞嚴經》非常地有意思,很多人誤以為這是一部談玄說妙的經,那是因為古文和現代人的距離的問題,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重大的問《楞嚴經》實在是細緻簡潔,相對於別的經典要好讀的多。題,正因為大道至簡,有可能搞出狂慧出來。
  • 楞嚴經對「開悟」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知道賊在哪裡」
    當然是有的,如果沒有那他們為什麼要去學習佛法呢?既然初學者都有開悟的訴求,那麼他們就一定會試著去了解「開悟」的境界、理解「開悟」的含義。要是初學者把「開悟」理解為「語言難以描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他們就會試圖從其他的跡象中找尋「開悟」的痕跡。於是就有了「開悟的徵兆」、「開悟的特徵」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