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阿難與摩登伽女

2020-12-24 劉祖清369

(第八段)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尋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園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平等。欽仰如來,開閘無遮,度諸疑謗。經佊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室,淫躬撫摸,將毀戒體。】

在古代中印度地區有一個國家名舍衛國,又名憍薩羅國,國王叫波斯匿王,他還另領導了一個國家,名迦屍國,是兩國一君的大國王,他領導的兩個國家與摩揭陀國並列為佛陀時代的大強國。波斯匿王曾與佛陀辯論而結為好友,視佛陀為師,與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同是護持佛教的兩大國王。

那時波斯匿王為自己父王「諱日營齋」:「諱日」指人死亡之日、又稱為「忌日」;「營齋」指營設「素食」。此意為波斯匿王為他死去的父親在忌日裡,設素宴供養僧人,為亡者修福超度。「請佛宮掖」:「宮掖」為王宮的左右偏殿。正殿是處理國家大事的地方、偏殿是國王接待貴賓的地方。「請佛宮掖」是指請佛到王宮偏殿接受供養。世尊與其弟子一千多人應波斯匿王的邀請,共赴「齋宴」(素食宴席)。波斯匿王親自迎接佛至宮內偏殿,大辦珍饈素席,無上好吃的妙味,並同時宴請諸大菩薩。

城內另有一些「長者」、「居士」,也同時辦了很多素宴,等待僧人和佛來接受供養:這裡說的「長者」須具十德方能稱為「長者」、《翻譯名義》舉十德是:

一、貴姓:謂勳戚尊貴,世稱「閥閱」之族也。「閥」指功勳、功績、功勞、「閱」指經歷。此意為出生功勳世家或皇親國戚之家,血統高貴。

二、位高:謂居卿相臺輔,為「百闢」之長也。「百闢」據《薛綜注》指的是「諸侯」。此意為有權勢,位居三公九卿或宰相臺輔,權勢在諸侯之上。

三、大富:謂寶貨豐饒,所須具足也。此意為金銀珠寶等錢財豐足。

四、威猛:謂威嚴厚重,人所敬畏也。此意為以正氣震懾邪惡,為人厚道義氣,令人敬畏。

五、智深:謂智慮深遠,越格超群,所謀皆當也。此意為智慧具足,謀略過人,高瞻遠矚,處事正確。

六、年耆:謂齒高望重,為物儀表,人所尊仰也。此意為年老,經驗豐富,德高望重,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受人尊重敬仰。

七、行淨:謂持心律己,廉公潔白,所行如言,皆無玷也。此意為清心律己、廉潔奉公,潔身自好、品質高雅,言行一致、更無玷汙。

八、禮備:謂威儀庠序,世所式瞻也。此意為行住坐臥,具足四大威儀,尊卑有序,禮儀有加,為人楷模,令人敬仰。

九、上嘆:謂才德兼備,言行可則,為在上者所嘆服也。此意為才高八鬥,厚德載物,一言一行,可為人準則,受到上級或佛菩薩的讚嘆佩服。

十、下歸:謂謙以處己,寬以御眾,為在下者所歸向也。此意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有駕馭能力,是座下眾人所歸向處。具此十德,名為「長者」。

「居士」:是指受持三皈五戒在家修行的男女二眾。這些長者和其他居士,也同時辦了很多素宴,等待僧人和佛來接受供養。於是佛就敕令文殊菩薩,帶領眾多菩薩和阿羅漢分別接受施主們的齋請。這時大家都去赴宴,唯有佛的堂弟阿難因先受別處的邀請,遠遊未回,「不遑僧次」:「不遑」意為「來不及」、「僧次」指「僧列、僧團」。「不遑僧次」意為來不及回到僧團。阿難一人外出,沒有「上座比丘」和「阿闍黎」同往,他就成了施主的導師,並接受最高的供養:「上座比丘」之「上座」,按古印度僧規是,出家人必須先學五年戒律、再學五年經藏,稱為下座。道業增進後升為中座。再增進、升為上座。這樣才能教化後學。「比丘」指的是在佛門出家,年滿二十,受過具足戒的僧人,

「阿闍黎」是佛門僧人傳授佛法的職稱。意譯為軌範師,又稱為教授、導師。能教弟子儀軌法式。共有六種職稱、即:1、出家阿闍黎:受戒時之授十戒師。2、受戒阿闍黎: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3、教授阿闍黎:受具足戒時之授威儀師。4、受經阿闍黎:教授經典讀法、意義之師。5、依止阿闍黎:與比丘共居,指導比丘起居之師。6、剃度阿闍黎:為初出家者剃除鬚髮。

受具足戒時須有三師、七證師共十位。三師指:1,戒和尚、2,羯磨阿闍黎、3,教授阿闍黎。小乘受戒法,須三師親臨;大乘受戒法,三師可用聖像替代,以釋迦牟尼佛聖像為戒和尚、文殊菩薩聖像為羯磨阿闍黎、彌勒菩薩聖像為教授阿闍黎。

阿難在返回途中的這一天,沒有得到供養,這時的他手拿飯缽,於經過的城裡,「次第尋乞」:「次第尋乞」指出家人乞食依順序是先找官家,再依次為「唱」即藝人家、屠戶家、酒家、淫舍。阿難先還想找戶好人家乞食,最後「檀越」:「檀越」譯為施主。如果這條街走完了,剩下最後一個施主,就不管他是乾淨還是穢濁,也不管這家人是出生高貴的「剎帝利族種性」:「剎帝利」在古印度四大種性中階位僅次於婆羅門種性,多是掌管國家權力機構的官家之人。或是「旃陀尼」:旃陀尼」譯為「屠夫」,是階級最低,以宰殺業為生的人。

最後不管施主是什麼人,有吃的就行,這也是為他們種福田,願他們能因此而成就佛種,並成就一切眾生,使他們因布施而獲無量多的福德。阿難知道,佛曾經嚴厲地批評過須菩提和大迦葉,說須菩提專接受富人的布施,為富人種福;大迦葉專接受窮人的布施,為窮人種福。由此引來一些疑問和誹謗,有的說須菩提想吃好的,所以找富人布施;說大迦葉找窮人布施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清高等等說法。佛批評他們成就了阿羅漢果位後,心還不平等,還在起分別心。

阿難很欽佩敬仰如來「開闡無遮」:「開闡」意為開示闡明道理、「無遮」是無遮掩無分別的乞食方式。佛說要不分貧富貴賤,每天挨家依次乞食,為所有的眾生種福田,用這種平等心就會度脫很多的疑問和誹謗。想到這些,阿難在經佊「城隍」:「城隍」是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也是儒教《周宮》八神之一。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傳說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城隍」另一種意思是「護城河」,這裡指乾涸且沒有水的護城河。

阿難經城隍(護城河)緩步走入城門,整理好自己的儀容儀貌,嚴肅恭敬的準備接受施主的供養。這時的阿難,嚴格遵守接受供養的齋法,沒想到在乞食途中,經過一處以賣淫為生的淫室時,被一個名摩登伽女的淫女用大幻術和娑毗迦羅先梵天咒語迷入淫室,上了淫床,淫女躬下身子,在阿難身上縱慾撫摸,欲毀其已得戒體之清淨身。

相關焦點

  • 「摩登伽女事件」的史料學考察
    ,是指《楞嚴經》(卷一)所敘述的「阿難被摩登伽女咒術所攝」事件。此外,經文中還用相當多篇幅敘述楞嚴咒的威力,可見《楞嚴經》確切地認定使阿難脫離摩登伽女咒術劫難的主因,就是楞嚴咒的力量。(五)摩登伽女的果位前段徵引的經文(卷四),曾經描述摩登伽女由於楞嚴咒力的加持,因而「淫火頓歇,得阿那含(三果)」。但是在卷六經文中,摩登伽女的證悟境界,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在二十五位羅漢及菩薩述說成道方便之後,佛又敕文殊說偈。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1】《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楞嚴經》經文大意(一)淨界法師
  • 佛經典故:佛教最長的咒語果真厲害,文殊菩薩靠它才救了阿難
    相傳,佛陀涅槃之後,眾弟子將佛陀言教結集成經,其中就包括這部《楞嚴經》。可後來《楞嚴經》在古天竺年久失傳,唯有龍宮藏有此經。龍樹菩薩在龍宮參閱大藏經時,意外發現了這部失傳已久的《楞嚴經》,十分驚嘆。於是他便以過目不忘之本領將此經記於心中。離開龍宮後他將此經誦出,並獻給國王。國王將此經視若珍寶,下令珍藏於宮中,不得外傳。隋朝時期,《楞嚴經》還未傳到東土,但卻威名遠播。
  • 楞嚴經·卷七|清淨宿業的楞嚴咒以及末世如何坐道場(02)
    阿難前面問末法時期如何攝心?佛陀從戒的角度,開示了四種清明明誨。只有斷除了淫心、殺心、偷盜心和諸大妄語,心地才能真正得到清淨。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且你宿世和摩登伽女在多劫因緣中產生的恩愛習氣,不是只有一生和一劫的。我一宣揚這個神咒,摩登伽女就永遠解脫愛欲心而成就了阿羅漢果位。她尚且淫女,根本沒心思修行,只是依靠神咒力的暗暗加持,就能迅速證得無學果位。更何況你等在會的聲聞,求證以這個最上乘法門而決定成佛,譬如以微塵揚於順風一樣,有什麼艱險呢?」
  • 《楞嚴經》、《地藏經》要告訴我們什麼?我們能在家讀嗎?
    前兩天,與一位80多歲的佛友探討佛學知識,他忽然鄭重地告訴我說:《楞嚴經》、《地藏經》都不能在家持誦、讀誦。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楞嚴經》只有和尚們能讀,居士們不能讀;《地藏經》是度亡的,在家讀會招鬼的!
  • 南懷瑾老師的楞嚴經講解《楞嚴大義今釋》 指要
    楞嚴大義指要        經題之標示   "佛經與世間普通書籍,標題立義,都求能以一個名詞而概內容,其理並無二致。但直指見性,可與利智者言,未足為鈍根者道。是以等次以求,有修行證驗之方法與次序,以及種種方便,精詳分析,可謂具全部佛法之綱要矣。,故於其上標名為大佛頂、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也。        本經之緣起   佛說諸經,大體皆有緣起。舉眾所周知者而言,如金剛經,但從人本位之穿衣吃飯,乎平實實之人生日常生活說起。如維摩經,首標佛國心地境界,而以維摩之臥疾說起。
  • 上「學」下「誠」法師的楞嚴感悟
    深入經意之後,有機會由文入觀,獲得體悟,當然,也有人根本就不用經文,聽法師講了一段,直接就悟了,《楞嚴經》裡講的那個摩登伽女就是這樣,在世尊面前,沒幾句就全都通了。而當機眾阿難就有勞世尊左講、右講、放光講、敲鐘講、疊手絹講、舉手講、握拳講,掰開揉碎地講,然後又反問,又採用各種邏輯方法,排除法,啟發法,無所不用其極。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古德言: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義.經題乃經文之總綱,經文為一題之別目,題目既明,則經文易懂(二)
    雖然經題很長,但仔細詳盡就容易明白。因為《楞嚴經》本來就是釋迦牟尼佛,為阿難以及摩登伽女所說,後來摩登伽女為了能夠嫁給阿難,所以答應世尊的條件剃度出家。因為摩登伽女見了阿難,一見鍾情,非嫁給阿難不可。阿難因為是證悟初果的阿羅漢而已,禪定的工夫還不夠,還沒證悟到四果阿羅漢,所以摩登伽女請她的母親教導她外道的梵天咒術,所以摩登伽女以梵天咒術迷惑阿難,阿難只證悟初果須陀洹果,所以被外道梵天咒術的迷惑,差一點失去了戒體。世尊有神通知道阿難有女難,所以請文殊師利菩薩持五會楞嚴咒往救阿難。文殊師利菩薩就把阿難與摩登伽女帶回精舍,世尊為阿難與摩登伽女開示的就是這一部《楞嚴經》。
  • 持誦《楞嚴咒》的無上功德利益
    《楞嚴咒》,又名「白傘蓋咒」、「如來藏心咒」,全稱「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此咒出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在佛教裡,《楞嚴咒》被奉為咒中之王,也是佛教裡最長、最重要的一個咒,關係著佛教的興衰。楞嚴咒共分為五會,有2622個字,是大乘佛教寺院僧眾上早課首要誦讀的咒語。楞嚴咒是佛頂光明,「佛頂光明」,就是說此咒的力量能破除一切黑暗,成就一切功德,它是釋迦牟尼佛頂上化佛所說,微妙不可思議。如果有人佩戴誦讀此咒,即便他自己沒有什麼福德,只是念念楞嚴咒而已,十方如來都會把功德回向給這個人。
  • 夢參法師講《楞嚴經》連載
    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祗益戲論。】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你的憶持力,多聞總強記,這是阿難的本事,你能把十方諸佛,三藏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你都學到了,只是增加你的戲論,對佛教還是遙遠的。所以說有這麼兩句話,「多聞總強記,不免落邪思」,儘管你多聞強記,沒入實理。
  • 佛陀為什麼說楞嚴咒最重要?楞嚴咒有什麼殊勝功德?
    佛教的佛咒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莫如大悲咒、楞嚴咒、十小咒等。而楞嚴咒是佛教之中最重要、篇幅最長的佛咒,乃是咒中之王,在佛教之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楞嚴咒又稱為白傘蓋咒、如來藏心咒,總共分為五部,代表了五方。因為楞嚴咒的威力可以覆蓋一切,故稱之為「傘蓋」,關乎整個佛教之興衰。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首楞嚴」:又譯為「首楞伽摩」。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解釋「首楞嚴」為:「一切事究竟堅固」。
  • 為什麼楞嚴咒有著佛教咒語中萬咒之王的稱號
    楞嚴咒來源於《楞嚴經》,在楞嚴經中佛最寵愛的弟子阿難託缽乞食時被摩登伽魔女用魔咒迷惑,在將要破戒失身時文殊菩薩帶著楞嚴咒破了魔女的法術,並把阿難與摩登伽女帶回佛身邊,楞嚴經圍繞這個原因展開講述。可以說整部《楞嚴經》就是為了講楞嚴咒。
  • 佛教:「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學佛必讀的五部經,你讀過嗎?
    其二,《地藏經》此經全稱為《地藏菩薩本願經》,目前通行的是實叉難陀所翻譯的版本,它與《佔察善惡業報經》、《大集地藏十輪經》合稱為地藏三經。《地藏經》的緣起,為佛陀於仞利天為生母摩耶夫人說法。此經內容主要包括地藏菩薩於因地修菩薩行時,所行種種功德以及無邊的願力,告誡世人修善培福的方法。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也就是說,一開始時,佛以阿難將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難保,險些墮落,成就魔事。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注三】:《開元錄》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卷五十五  呂文五  《楞嚴經序》,先出阿難墮摩登伽咒術一事,此竊取《摩鄧經》而撰之。據《楞嚴》卷二,波斯匿王自說年六十二。佛與王同歲(《毗奈耶雜事》二十等),當亦為六十二。阿難於佛滿六十歲時,已為佛侍者(《中阿含》卷八等),此時何得離佛遠遊致遭魔難?其偽五。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即自性天真,不動搖之定體,號曰首楞嚴,人人具足。良由眾生,迷真起妄,認識為心,則本有真心,不能解悟,天然性定,無從修證。故如來首告阿難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是知識心,乃大定之冤賊,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根性為圓通之正因,楞嚴實自性之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