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段)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尋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園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平等。欽仰如來,開閘無遮,度諸疑謗。經佊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室,淫躬撫摸,將毀戒體。】
在古代中印度地區有一個國家名舍衛國,又名憍薩羅國,國王叫波斯匿王,他還另領導了一個國家,名迦屍國,是兩國一君的大國王,他領導的兩個國家與摩揭陀國並列為佛陀時代的大強國。波斯匿王曾與佛陀辯論而結為好友,視佛陀為師,與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同是護持佛教的兩大國王。
那時波斯匿王為自己父王「諱日營齋」:「諱日」指人死亡之日、又稱為「忌日」;「營齋」指營設「素食」。此意為波斯匿王為他死去的父親在忌日裡,設素宴供養僧人,為亡者修福超度。「請佛宮掖」:「宮掖」為王宮的左右偏殿。正殿是處理國家大事的地方、偏殿是國王接待貴賓的地方。「請佛宮掖」是指請佛到王宮偏殿接受供養。世尊與其弟子一千多人應波斯匿王的邀請,共赴「齋宴」(素食宴席)。波斯匿王親自迎接佛至宮內偏殿,大辦珍饈素席,無上好吃的妙味,並同時宴請諸大菩薩。
城內另有一些「長者」、「居士」,也同時辦了很多素宴,等待僧人和佛來接受供養:這裡說的「長者」須具十德方能稱為「長者」、《翻譯名義》舉十德是:
一、貴姓:謂勳戚尊貴,世稱「閥閱」之族也。「閥」指功勳、功績、功勞、「閱」指經歷。此意為出生功勳世家或皇親國戚之家,血統高貴。
二、位高:謂居卿相臺輔,為「百闢」之長也。「百闢」據《薛綜注》指的是「諸侯」。此意為有權勢,位居三公九卿或宰相臺輔,權勢在諸侯之上。
三、大富:謂寶貨豐饒,所須具足也。此意為金銀珠寶等錢財豐足。
四、威猛:謂威嚴厚重,人所敬畏也。此意為以正氣震懾邪惡,為人厚道義氣,令人敬畏。
五、智深:謂智慮深遠,越格超群,所謀皆當也。此意為智慧具足,謀略過人,高瞻遠矚,處事正確。
六、年耆:謂齒高望重,為物儀表,人所尊仰也。此意為年老,經驗豐富,德高望重,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受人尊重敬仰。
七、行淨:謂持心律己,廉公潔白,所行如言,皆無玷也。此意為清心律己、廉潔奉公,潔身自好、品質高雅,言行一致、更無玷汙。
八、禮備:謂威儀庠序,世所式瞻也。此意為行住坐臥,具足四大威儀,尊卑有序,禮儀有加,為人楷模,令人敬仰。
九、上嘆:謂才德兼備,言行可則,為在上者所嘆服也。此意為才高八鬥,厚德載物,一言一行,可為人準則,受到上級或佛菩薩的讚嘆佩服。
十、下歸:謂謙以處己,寬以御眾,為在下者所歸向也。此意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有駕馭能力,是座下眾人所歸向處。具此十德,名為「長者」。
「居士」:是指受持三皈五戒在家修行的男女二眾。這些長者和其他居士,也同時辦了很多素宴,等待僧人和佛來接受供養。於是佛就敕令文殊菩薩,帶領眾多菩薩和阿羅漢分別接受施主們的齋請。這時大家都去赴宴,唯有佛的堂弟阿難因先受別處的邀請,遠遊未回,「不遑僧次」:「不遑」意為「來不及」、「僧次」指「僧列、僧團」。「不遑僧次」意為來不及回到僧團。阿難一人外出,沒有「上座比丘」和「阿闍黎」同往,他就成了施主的導師,並接受最高的供養:「上座比丘」之「上座」,按古印度僧規是,出家人必須先學五年戒律、再學五年經藏,稱為下座。道業增進後升為中座。再增進、升為上座。這樣才能教化後學。「比丘」指的是在佛門出家,年滿二十,受過具足戒的僧人,
「阿闍黎」是佛門僧人傳授佛法的職稱。意譯為軌範師,又稱為教授、導師。能教弟子儀軌法式。共有六種職稱、即:1、出家阿闍黎:受戒時之授十戒師。2、受戒阿闍黎: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3、教授阿闍黎:受具足戒時之授威儀師。4、受經阿闍黎:教授經典讀法、意義之師。5、依止阿闍黎:與比丘共居,指導比丘起居之師。6、剃度阿闍黎:為初出家者剃除鬚髮。
受具足戒時須有三師、七證師共十位。三師指:1,戒和尚、2,羯磨阿闍黎、3,教授阿闍黎。小乘受戒法,須三師親臨;大乘受戒法,三師可用聖像替代,以釋迦牟尼佛聖像為戒和尚、文殊菩薩聖像為羯磨阿闍黎、彌勒菩薩聖像為教授阿闍黎。
阿難在返回途中的這一天,沒有得到供養,這時的他手拿飯缽,於經過的城裡,「次第尋乞」:「次第尋乞」指出家人乞食依順序是先找官家,再依次為「唱」即藝人家、屠戶家、酒家、淫舍。阿難先還想找戶好人家乞食,最後「檀越」:「檀越」譯為施主。如果這條街走完了,剩下最後一個施主,就不管他是乾淨還是穢濁,也不管這家人是出生高貴的「剎帝利族種性」:「剎帝利」在古印度四大種性中階位僅次於婆羅門種性,多是掌管國家權力機構的官家之人。或是「旃陀尼」:旃陀尼」譯為「屠夫」,是階級最低,以宰殺業為生的人。
最後不管施主是什麼人,有吃的就行,這也是為他們種福田,願他們能因此而成就佛種,並成就一切眾生,使他們因布施而獲無量多的福德。阿難知道,佛曾經嚴厲地批評過須菩提和大迦葉,說須菩提專接受富人的布施,為富人種福;大迦葉專接受窮人的布施,為窮人種福。由此引來一些疑問和誹謗,有的說須菩提想吃好的,所以找富人布施;說大迦葉找窮人布施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清高等等說法。佛批評他們成就了阿羅漢果位後,心還不平等,還在起分別心。
阿難很欽佩敬仰如來「開闡無遮」:「開闡」意為開示闡明道理、「無遮」是無遮掩無分別的乞食方式。佛說要不分貧富貴賤,每天挨家依次乞食,為所有的眾生種福田,用這種平等心就會度脫很多的疑問和誹謗。想到這些,阿難在經佊「城隍」:「城隍」是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也是儒教《周宮》八神之一。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傳說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城隍」另一種意思是「護城河」,這裡指乾涸且沒有水的護城河。
阿難經城隍(護城河)緩步走入城門,整理好自己的儀容儀貌,嚴肅恭敬的準備接受施主的供養。這時的阿難,嚴格遵守接受供養的齋法,沒想到在乞食途中,經過一處以賣淫為生的淫室時,被一個名摩登伽女的淫女用大幻術和娑毗迦羅先梵天咒語迷入淫室,上了淫床,淫女躬下身子,在阿難身上縱慾撫摸,欲毀其已得戒體之清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