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正文(40)經文: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周利盤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返息循空,斯為第一!」
驕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正文】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譯文】 阿那律陀〈注一〉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我初出家,很愛睡眠,如來責罵我為畜生類〈注二〉,我聽了佛的罵後,愧悔哭泣,自己責備自己,發憤七天不睡眠,把眼睛傷了,雙目失明,世尊憐憫我兩眼失明,教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注三〉,我不用眼,觀見十方,見精真性,洞然無礙,如觀掌中的果子一樣,如來與我印證,成阿羅漢。
【注一】 阿那律陀,一作阿冕樓陀,譯意為無貧,或為如意,過去生中,因以稗飯供養闢支佛,以致九十一劫不受貧窮,常得如意之福。現在是白飯王的兒子,佛的堂弟,阿難的堂兄。
【注二】 佛在給孤園為眾說法時,阿那律在眾中睡眠,佛說偈來訶罵他:「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聞後,痛哭自責。
【注三】 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是一種三昧的名字。修這種三昧,初起觀時,只須樂見照明之性,深入觀中,不見明暗之相,最後能見聽見都盡,三昧既成,本明之光自發,所以能洞見十方,無所阻礙。
【正文】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譯文】 佛問圓通,如我自己的經驗所證,把見旋迴本元,是為第一。
【正文】 周利盤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憫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
【譯文】 周利盤特迦〈注一〉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我缺少誦持〈注二〉的能力,無有多聞的性能,最初遇到佛的時候,憶念持誦如來的一句伽陀〈注三〉,在一百天中,記了前面就忘了後面,記了後面就忘了前面。佛憐憫我太愚,教我安居靜室中,調理出入息〈注四〉。
【注一】 周利,法華經上說是周陀,這是兄的名字,意為路邊。盤特迦,法華經上說是莎伽陀,意為小。周陀莎伽陀意為路邊小,這是弟弟的名字,因為他們的母親,隨著丈夫到了外國,兩度將要生產時回家,在路邊生下孩子,哥哥名叫道生,弟弟名上加一個小以作區別。
【注二】 即是記憶力。
【注三】 伽陀的含義有多種,此處應譯為偈。佛為了憐憫盤特,教他一個偈語:「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修持得度世!。」又法句經中說:「盤特出家,稟性暗塞,佛令五百羅漢日日教之,三年不得一偈。」又譬喻經上說:「盤特於迦葉佛時作三藏沙門,有五弟子,三藏吝惜經義,不肯訓導。從昔至今,諸根暗鈍。」
【注四】 調息就是調整鼻息,鼻息有四種:有聲為風,結滯為氣,出入不盡為喘,出入都盡為息。調息即兼帶數息,按天台止觀:離了風氣喘三種呼吸,專數幽綿自在的息,從一數到十,或從一數到百,然後逆數至一。這樣數息,可以收攝妄想,使心不散亂。
【正文】 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
【譯文】 我當時觀息,微細窮盡,精心研究,來從何來?去何所至?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諸行剎那無體,唯在一念〈注一〉,心裡豁然貫通〈注二〉,得到大無礙〈注三〉,至於漏盡,成了阿羅漢〈注四〉。住佛的座下,佛印證我,成為無學〈注五〉。
【注一】 一念本不實,唯是一心。
【注二】 此時全息即是全性,所以心中豁然貫通。
【注三】 既已豁然貫通,根身器界,自然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所以得大無礙,此時悟證已齊於佛境界。
【注四】 理上雖然悟齊佛地,然而事上還需次第斷惑,才能諸漏永盡。成阿羅漢。
【注五】 因為僅證小果,還須依佛,希求上進。所以住佛座下,成阿羅漢。
【正文】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譯文】 佛問圓通,如我親身所證,反息〈注一〉循空〈注二〉,是為第一。
【注一】 反觀息相。
【注二】 循順空理,嗅性本圓,香塵元空。因為出息吐故,入息納新,以致嗅性局限於香塵,香塵參雜於嗅性。現在既然反息循空,那麼出息不涉於眾緣,入息不住於「陰」(五陰)「界」(十八界)。前後互相遺棄,所以為第一。
【正文】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譯文】 憍梵缽提〈注〉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
【注】 憍梵缽提,意為牛呵,就是食後口裡仍然嚼咬不休,猶如牛的反芻,這有兩種說法:一種如後文自敘為過去生中,輕弄沙門所得的果報。一種意為牛跡,因為過去生中作比丘時,偷摘別人田裡的稻子,以後五百歲變牛來償債,現在雖然己證到「無學」位,過去作牛的餘跡仍然存在。
【正文】 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譯文】 我有口業,於過去劫中,輕蔑侮弄沙門〈注一〉,所以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教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注二〉,我得滅心入地〈注三〉。觀察味覺的知,既不在體,也不在物〈注四〉,應念即超出世間諸漏〈注五〉。
【注一】 因為過去劫中,看見老僧,沒有牙齒,吃食物時,笑他猶如牛在反芻,感得的果報,世世生生,口裡生著牛舌,常如牛呞。
【注二】 忘掉一切塵味,反觀舌根,一味清淨,即是本元心地,依此修習,成就三昧。
【注三】 滅心即是滅除緣味之心,反觀舌根工夫,於綿密中,精研嘗性,而入三摩地。
【注四】 觀察嘗味之知,來自何處?不從根生,即不在體,不從塵生,即不在物。
【注五】 如前文卷四末所說:「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此處「我得滅心」即是棄生滅心。「入三摩地」即是守真常。「觀味之知,非體作物」即是常光現前。所以根塵識心,應時銷落。因此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因為世間諸漏,無不產生於根塵識心故。
【正文】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
【譯文】 內脫離了身心,(因為不在體)。外遺失了世界,(因為不為塵所縛)。遠離了三有〈注一〉(因為應念超出世間諸漏),如鳥出籠,(因為永脫輪迴)。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注二〉,成了阿羅漢,如來親自印證了,證了無學道。
【注一】 解釋見前。
【注二】 前文所說「想像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即是此處說的離垢銷塵。前文說的「則汝法眼,應時清明,」即是此處說的法眼清淨。乘此法眼清淨,進斷見思二惑,所以成就阿羅漢道。
【正文】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譯文】 現在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滅味塵,返觀知性,是為第一。
【正文】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譯文】 畢陵伽婆蹉〈注〉,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
【注】 畢陵伽婆蹉意為餘習,因過去五百世為婆羅門,因此驕慢心很重。雖然今生已證阿羅漢果,過去生中的餘習仍在。如每過恆河,即呼河神道:「小婢斷流!」河神雖然聽他的話,斷了流,可是心裡懷恨,來向佛訴說,佛命令他向河神陪罪,他於是合掌對河神道:「小婢莫生氣!」大家聽了都笑起來。佛說:「並不是他有意對河神不客氣,這不過是他過去生中仍然存在的餘習。」
【正文】 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
【譯文】 我初發心,從佛出家入道,屢次聽如來講說世間一切不可樂的事情〈注一〉。當我在城中乞食時,心裡思維佛教我的法門,沒有注意被路上的毒刺傷了足,遍身都感到疼痛。我想到我因為有知覺,所以感到如此的深痛,雖然知覺能覺到痛,然而能覺的清淨心中,並沒有能覺的知和所覺的痛,我又思維道:難道我一個身體,竟有兩個知覺嗎!澄心觀察不久,忽然感到身體和心念都一齊空了〈注二〉。
【注一】 初發心從佛入道是入的小乘道。小乘四諦是以苦諦為初門,如來說世間不可樂事即是苦諦。
【注二】 正如前文所說:「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正文】 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譯文】 三七日中,一切諸漏〈注一〉虛盡〈注二〉,成為阿羅漢,得如來親自印證授記,證明登了無學道〈注三〉。現在佛問圓通,如我自己所證,悟得純覺未久,便能遺身,是為第一。
【注一】 釋見前。
【注二】 既斷現行,所以為虛,因為無發業用故。復斷種子,所以為盡,此時見惑思惑都盡,所以證得四果,為阿羅漢。
【注三】 如來親為印證,登了無學道,即是小果已經圓滿,當更進求大乘。
【正文】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
【譯文】 須菩提〈注一〉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我從無量劫來,心得到無礙〈注二〉,自己記憶,受生和捨身的次數,多如恆河沙。初在母親胎中,就知道空寂〈注三〉。就這樣以至於十方世界,都成虛空〈注四〉。同樣也令眾生,證得空性〈注五〉。
【注一】 須菩提意為善業,稟性慈善,能護持初發心人,心不起礙,在佛弟子中稱為無諍第一。
【注二】 就是意根無礙,無隔陰之昏,處胎之昧。
【注三】 初在母胎之中,自憶以往恆沙生命,次第終歸銷亡。現此胎中之身,終亦無有。當體空寂,以誰為我?從這裡已悟到人無我的道理。
【注四】 我既不有,界無從立,所以十方世界,盡成空寂,這就是從人無我的道理中,進而比知法無我之理。
【注五】 後來助佛教化,常以二無我的道理,開示眾生。這就是令眾生證得空性。
【正文】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
【譯文】 蒙如來的啟發,明白此空性非離色而顯,也非析色成空,全體即是性,全體即是覺,性覺真空,空性得以圓明,得阿羅漢果〈注一〉。更進而頓入如來的寶明空海〈注二〉,同於佛的知見〈注三〉,如來印證我證得無學位。解脫性空〈注四〉,我為最上。
【注一】 先在母胎中即知空性,這就是我空。進而十方成空,這就是法空。令眾生證得空性,這是以空為是。性覺真空,遣以空為是之執著,顯空性圓明之體。圓則顯其非偏,明則顯其非斷。乘此妙悟,斷見思二惑,所以得阿羅漢果。
【注二】 雖然已得羅漢果,然而不以小果為足,故重觀性空,空亦不存在,所以能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寶即是體,明即是用,同為第一義空,甚深廣大,猶如大海,故名空海。
【注三】 如來發明性覺真空,原為遣除執著,縱然空性圓明,也是與有相對而成立。現在重觀性空,並此空性也銷亡無有,所以頓入佛空。知見也廣大無際,與佛相同。
【注四】 雖然漸修僅到四果羅漢,然而圓解已同於佛證,超過眾小乘羅漢之上,所以為無上。
【正文】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譯文】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得的,諸相入於非〈注一〉,能非所非都盡〈注二〉,旋法回歸於無〈注三〉,是為第一〈注四〉。
【注一】 非即是空。
【注二】 能空之執和所空之相都盡。
【注三】 這就是以意旋法,回歸於空性圓明之中。
【注四】 此時若不住於小果,即可進入佛空,所以說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