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都有唯識四分

2021-03-01 觀音淨蓮

  

      八識都有唯識四分,也就是八個識都有見分、相分、自證分跟證自證分。

  首先,我們來談談一般人認知的識祂所了別的內容。對於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他們所認知的這個識,其實祂只有意識跟前面的五識,也就是由意識配合前面的五識來了別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這是一般的人所認知的識的了別。對於唯識四分的了別,一般人又是什麼呢?他們所知道的範圍就只有二分,也就是相分跟見分。所以這是一般人認知的識,就是六識;然後他所了別的境界,就只有分成見分跟相分這兩個。

  對於菩薩來講,菩薩所認知的唯識內容就非常非常地深細了。菩薩他為何能夠了知這麼深細的唯識內容呢?他主要透過的方法就是「三量」,所謂的三量就是現量、比量以及聖教量。現量,什麼叫作現量呢?現量就是自己親證的內容,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這些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絕對不會錯,所以這個就是現量的了知方法。第二種比量,是透過現量的了知以後去作邏輯推理;然後作推理、推論了以後,所產生新的知識、新的結論,這個就是比量的內容,它的方法就是用邏輯推理的方式。菩薩他所認知的內容裡面的第三個聖教量,它是什麼樣子的內容呢?聖教量是這一位菩薩,他透過現量、透過比量的認知,他還是沒有辦法知道的那些更高深智慧的層次內容;這些內容,菩薩怎麼知道呢?他其實就是透過經典、論典裡面佛或是菩薩們所親證的那些內容記載在經典裡面的,然後這些記載的內容是這一位菩薩他從來都不知道的;然後他看了以後,原來未來智慧的—更高層次智慧的—境界是有這些,也因此他能夠往更高的智慧層次來提升。菩薩他的認知就是透過這三個方法:現量、比量跟聖教量。

  我們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菩薩,他對於這個識的認知。菩薩對於唯識的這個內容他的認知,他是能夠知道有八識,然後也有這四分——唯識的四分;同時他也知道,這八個識對於唯識的這四個分是全部都有的,但是這個很多的部分是沒有辦法實證的;沒有辦法實證的,我們只能夠相信經典裡面聖教量所講的內容。那一部分我們先跳過去,我們先回過頭來,菩薩他怎麼樣子認知有這個八識呢?我們上次在節目當中,也提過了八個識都有祂分別掌管不同的功能,然後這分別掌管了不同的功能,每一個類別都跟其他的類別不會重迭的。比如說,意識祂所了別的範圍,祂的邏輯、推理、詳細的了別,意根祂就不會有,所以祂們是不會重迭的;同時除了不會重迭以外,祂們又是完完全全的密合在一起,就是意識再加上意根這樣子功能了以後,就能夠完全顯現出來這個有情眾生他所有的運作;當然最後還要有第八識如來藏。我們也講過了意根跟意識,因為意根祂自主性的關係,所以祂要維持自己永續地生存下去;但是第八識如來藏祂掌管這一個有情的壽命、他的生死,所以任何的有情,我們在現象界看到的:時間到了一定會死亡,沒有一個能夠例外的。

  所以這八個識,透過有一部分是現量——菩薩現量的觀察,然後有一部分是比量的去推理,然後有另外更深細的一部分呢,是屬於聖教量告訴我們的。比如說,第八識如來藏祂裡面含藏業果報的種子,然後能夠決定這一個有情他的生死,這一個聖教量是我們自己目前沒有辦法親證的;但是,透過聖教量告訴我們了,我們就知道說:原來有情眾生他就必須要有這八個識,然後這八個識完全無縫接軌地密切合作了以後,才有我們現在在現象界看到的山河大地,以及在山河大地裡面所生存的所有有情眾生,他們的生住異滅能夠完全地配合,完全地運作得非常的完美。我們所看到的這個現象,它最基礎的這個結構,就是有情都必須要有這八個識,才能夠和合運作完美無缺。

  好!那接著我們就來看看有關於唯識這四分更詳細深入地了解。唯識四分裡面,我們內容以前有講過,就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首先,我們來談談第一個比較微細的這個相分它的內容是什麼?大家一定會想,相分不就是外面的這些山河大地,然後透過色聲香味觸這樣子的五個實際上外面物質的這些東西,進到我們身體裡面,然後由前五識乃至意識來作深細地了別,不就是這樣子嗎?理論上看起來好像是這個樣子,但是如果你更深入地去了解了以後,會發現有一個大問題:前五識乃至意識總共六識,祂是屬於心法;心法的意思就是:祂不是物質的。這六識乃至八識是無形無色的,你不能夠說:「這個地方就是意識,意識就在這裡。」沒有!因為祂是無形無色的東西,祂屬於心法。

  那問題來了,無形無色的心法,祂怎麼樣子去了別外面的實際上有形有色的這些山河大地呢?兩個是不同的東西啊!一個是物質的東西,另外一個是非物質的東西,兩個怎麼樣子去作一個連結,讓這些八識心王能夠了別到外面的這些境界呢?外面山河大地的這些五塵,以及內部的這個六識——屬於心法的六識,祂要怎麼溝通呢?從比量來推論,一定要有一個東西,祂能夠把外面的這些山河大地,要把它轉換成內部的前六識祂所能夠了別的—心法所能夠了別的—東西。既然物質的東西它要能夠讓非物質的六識來了別的話,這被了別的這個對象,它一定要被轉換成非物質的東西,才能夠被非物質的心法來了別。所以單單這個相分,其實沒有那麼單純的。

  相分其實可以分成「外相分」跟「內相分」。外相分就是實際上外面的這些山河大地這些物質的東西,這些物質的東西透過我們眼球、透過視網膜轉換成訊號,這些訊號透過傳達的神經到達腦部掌管視覺訊號的細胞,到這個地方為止,它會在我們的腦部裡面相對應的視覺細胞那個地方,會顯現出來一些非常微弱的生物的電壓訊號;這些生物的電壓訊號,它是如實地把外面所看到的這些色塵,反映在腦部相對應的細胞裡面的。這個道理,我想只要是設計電腦的人都知道,電腦上面的屏幕或是說我們攝影機所拍攝起來的東西,它一定經過處理了以後會變成一些訊號;這些訊號它怎麼樣顯現呢?它一定要在屏幕裡面相對應的地方,會有紅、綠、藍等等不同的色點出來,而經過這樣子一個組合了以後,才能夠把外面攝影所攝取的這些色塵,完全展現成在屏幕上面的這些訊號。所以,所有這些物質的訊號,人體其實也是一樣的。

  到這裡為止,到腦部的掌管視覺細胞這一區為止,都是屬於物質的東西,它在唯識裡面,我們稱它為外相分,它是物質的東西。但是這些物質的東西,前六識祂沒有辦法了別啊!因為前六識要了別的是非物質的東西。心法只能夠了別非物質的法,所以在這裡相對應的,會有一樣的作一個接口的轉換,把物質的東西轉換成非物質的;但是它所顯現的境界,跟外面的是完全一樣的境界,但是它是非物質的。所以經過這樣子一個轉換了以後,才能夠讓前六識去了別這些非物質的內容,然後這些非物質的內容,它跟外面的境界是一模一樣的。也因為有這個功能,所以六識心法才能夠了別外面的境界;那這個被轉換出來的外面境界,不是物質的這些內容,我們稱它為內相分。

  也就是說,被了別的對象,它除了外面實際上硬邦邦的這些物質以外,它在到達我們大腦之前,其實它已經經過層層的轉換了。但是即使層層的轉換,到我們大腦裡面它還是物質的東西——是一些微弱的生物電壓訊號;但是經過這樣子的一個轉換了以後,再有一個層次的轉換,把這一些大腦裡面的訊號轉換成非物質的相分,來讓心法前面六個識來了別——非物質的心法來作了別。所以由這樣子的一個推論,我們可以知道說,其實單單相分就好了,相分其實它是分成內相分跟外相分:外相分是實際上物質的東西,但是內相分是被轉換出來非物質的境界,但是這個境界跟外面的境界是一模一樣的。前面的六識才針對這些內相分去作了別;了別了以後,才有我們後續所有的這一些了知的境界。

  接著我們就來看看,既然說八識都有四分的話,我們來舉一個例子,舉一個比較深細的,如果是意識層面的話,我們大概都可以知道。但是我們來舉一個比較深細的例子,第八識如來藏既然有四分的話,那第八識的如來藏祂的見分跟祂的相分是什麼呢?這是很深細的。如來藏祂能夠了別外面的境界,所以才叫祂有見分因為見分,就是一個主體祂能夠了別外面的境界。那我們來說,如來藏祂能夠了別外面什麼境界呢?在五十一個心所法裡面,第一個最前面的那五個叫作五遍行;五遍行的內容是什麼呢?作意、觸、受、想、思這五個,這五個是遍八識心王的,所以叫作五遍行。既然這五遍行它遍八識心王,那它當然也遍如來藏,如來藏祂有五遍行的功能,所以祂能夠了別外面的境界;但是祂了別的外面境界,不是意識層次所了別的那些見聞覺知,所以如來藏祂有作意、祂有觸、祂有受、祂有想、祂有思這五個心所有法的功能。這是經典告訴我們的,是聖教量告訴我們的。

  這五遍行,如來藏祂有這樣子一個見分的功能,那它叫作什麼東西呢?經典告訴我們這個叫作佛性。也就是說,如來藏祂是本體,然後祂所顯現出來的心所有法的功能——就是佛性。所以佛性就是如來藏的見分,但是這個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想像的,這個是聖教量,只有佛跟親證的菩薩他們才能夠了知的,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這就是如來藏祂的見分。

  那如來藏的相分又是什麼東西呢?如來藏的相分,其實就是如來藏祂所顯現出來的真實而如如不動的這樣子的一個體性。如來藏祂有這樣子的一個體性,祂能夠真實地出生一切法,所有外面的三界當中的這些山河大地,以及在山河大地裡面生存的這些有情眾生,他們所有的運作都是由如來藏產生的。當然山河大地,它是透過共業有情眾生無量的如來藏來產生的;那這樣子,能夠真實而出生一切法的功能,這個就是如來藏祂的真實性。

  如來藏的如如性又是什麼呢?如來藏在真實出生一切法當中的時候,祂沒有意識覺知心的那些喜怒哀樂等等情緒反應,祂都沒有,祂如如不動。雖然出生了一切法,但是祂本身是沒有意識覺知的這種情緒反應,祂本身是如如不動的。舉個例子:有一個有情,他覺得這一世生在這樣的環境,實在是太惡劣了,然後他完全沒有辦法能夠忍受,所以他就想說:那我要結束這一世的生命!然後他就跑到懸崖去,就這樣子跳下去結束生命了。當他要作這個動作的時候,如來藏不會說:「你不要跳下去啦!我好不容易把你出生了,然後把你養這麼大了,你應該好好地繼續活下去,千萬不要跳下去。」即使這個有情眾生想要結束這一世的生命的話,祂也是如如不動,隨緣應物地就配合。

  所以,如來藏祂有真實而如如不動的這樣子的一個體性,它就是如來藏在隨緣應物產生世間的一切法的時候的體性,這個體性就是祂的真如性。有這樣子一個真如性,如來藏所顯現出來,祂在運作的過程裡面所顯現出來,證悟的菩薩可以現觀到這樣子的一個真如性,這個就是如來藏的相分。這種真如為如來藏的相分這樣子的一個內容,是第七住菩薩他能夠親證的內容,只要七住菩薩他明心找到如來藏了以後,就能夠現觀如來藏的真如性,而且這個真如性就是如來藏的相分。所以由這兩個如來藏的見分跟相分,我們就可以知道,其實八識心王都有唯識的四分。

--《唯識四分遍八識》正仁老師

更多推薦閱讀:

福禍無門唯人自招

為何眾生會不甘寂寞

您感知到的都是內相分

相關焦點

  • 第八識都有哪些功能?
    文字 ▏元音老人《心經抉隱》圖片 ▏來自網絡第八識都有哪些功能?相宗有一熟語:「弟兄八個一個痴,其中一個最伶俐,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往來傳消息。」往來傳消息的就是這個第七識。其中「一個痴」就是「第八識」,它是含藏識,不問好與壞,只要由第七識傳來,就都儲藏在裡面了。五個門前做買賣的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兄弟五個專對外境,應付事宜。「其中一個最伶俐」就是第六識,即意識,其勢力最強,一切事情都靠這個第六識來分別取捨。
  • 唯識的結構——《成唯識論》初讀
    事實上,《識論》對二分、三分、四分各說雖都有開列,但貫穿於具體論述中的,基本上是二分,因為只要不把相分推出去,執為離識外在的實有,作為唯識結構的綱領,見相二分是足夠了。唯識結構的基礎和大本營是第八識。第八識有多種「相」,不同的相,受有不同的名稱。常說的「阿賴耶」,為其「自相」,阿賴耶是藏義,故第八識又稱「藏識」,表明一切種種的事件、現象、心識,都從這裡醞釀和生發。
  • 《唯識簡介》(十七)| 三能變
    ⑼八識的關係及說明。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還有意識是第六識,是了別境識,就是說對境界的認識叫做了別境識。末那識翻譯成中文叫做染有我,染汙加上了一個我叫做染有我,第七識思量識,為什麼講思量識?就是要準備行動的前奏,就是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要付諸行動了,它開始要思量,思量識,所以就講唯識。第八意識呢?
  •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阿賴耶緣起論之唯心
    謂八識所緣的一切境,都離不開八識自體,因而說一切唯識。《辨法法性論》云:共現外所取,實即能取識,以離其內識,外境義非有。眾生共同所見的外境,實際上即是能取相的心識,因為它不離內心而有獨立的實體。無著《大乘莊嚴經論》將心所法和心識所對的境皆攝於心王,不許心、色有其離心王而實有的自體。
  • 關於「第八識」
  • 八識規矩頌講記:解釋經題
    這是玄奘大師於翻譯得數百卷唯識經論之後,對於唯識學中的『八識』,提綱攜領所作出的總結。全部頌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頌分為十二頌,每三頌為一組,計四組。即前五識頌,第六識頌,第七識頌,第八識頌。八識的行相、業用、性別、識量、所緣、相應等,全包括在頌文之中。唯頌文辭約理著,言簡義豐,每一頌中都有許多佛學專有名詞,若不詳加講解,一般人很難了解。因此,乃有八識規矩頌講座的開設。
  • 佛教知識:佛學常見辭彙(二畫):八識田、八識心王、八福田等
    佛教知識佛學常見辭彙(二畫)八識田、八識心王、八福田等陳義孝居士【佛弟子文庫】【八識田】 所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裡,遇到緣 【八識心王】 心王是能緣外境的精神主體,為慮知的根本,也是識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種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故又名八識心王。 【八識體一】 所有八識的體性都是一體,這是唯識宗的異義。 【八識體別】 所有八識的體性各別不同,這是唯識宗的正義。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唯識宗
    他的著作很多,有「百部疏主」之稱。窺基以後,唯識宗傳入日本。祖庭:慈恩寺和興教寺都是唯識宗的祖庭,它們位於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原為隋代的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做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意為祈求冥福,報慈母之恩,故以「慈恩」為名。
  • 第七識跟第八識如何去區別?
    第七識跟第八識如何去區別?第七跟第八都經常在一起的。
  • 南懷瑾:學習唯識非常重要【2594期】
    唯識就針對這顆神秘的心作了種種現象、功用、實質、轉化等多方面的精細探討。唯識把我們凡夫千變萬化的心稱為「識」,把『『識』』又分成八大類——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八識。至於如來那顆變而不變的心王則別稱為般若,為菩提,為涅架,又名「大圓鏡智」。
  • 《西遊記》人物與唯識有關?
    歷朝歷代的法師和禪師對此都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在民國時期居然還有修行人將其引到哲學思辨上去,讓人大跌眼鏡。可見理解唯識理論有多麼困難。好在吳承恩寫作《西遊記》時作了巧妙設置,讓我們初步理解唯識理論不再困難。
  • 唯識學概要 02:唯識學是帶你回到過去,看看你過去做了什麼,留下些什麼痕跡
    那麼當然這兩個都很重要,一個是了解自己,一個是了解佛陀,這兩個都很重要。【8】唯識的義理,把凡夫的心分成幾個類別呢?那麼我們來看賴耶緣起,它主要的教義,這個地方有三段:第一個總標述義;第二個別明八識;第三個總結,結示法要。
  • 第4集《唯識三十頌直解》音頻 文字
    不管是雜染的,也不管是清淨的,這個都是唯識相。就是您一念心的識的造作,所變現的這些染淨的相貌。這一科是廣辯唯識相,天親菩薩是廣泛的詳細地說明心識所變現萬法的相貌。這當中分兩科:分二:初廣明三能變相。二廣明所變唯識。
  • 《唯識學講義》(第2講)
    但這都不是唯識學上所說的心。唯識學上的「心」與我們常識的看法,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唯識學上的「心」,它是一個總名,包括有八個識。這八個識都能緣慮境相,那什麼叫:「緣慮境相」呢?就是它能夠攀緣,思慮外面的種種境界。具有了別的作用,所以八識乃是一切有為法的中心。剛才我講了,前四位法是有為法。
  • 憨山大師《八識規矩通說》
    《八識規矩通說》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明憨山沙門 德清 述八識規矩者,初玄奘法師糅《成唯識論》就,窺基法師因見本論十卷,文廣義幽,乃請法師集此要義,將八識分為四章,每章作頌一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識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條然不紊,故稱規矩。
  • 何為唯識學?唯識學是心理學嗎?喜愛佛學的有福了
    唯識學認為世間萬物,從本質上看都源自於「心」,它超越時空和主客體對立。在佛教唯識學中,人的心識分為阿賴耶識、摩吶識、意、眼、耳、鼻、身識等識,而物質世界本身也由心識來表現。唯識學當中,萬物的共性在於「凡夫性」,這種「凡夫性」由第七識和第八識所決定,也就是說集體無意識是唯識學所包含的重要方面。
  • 淨界法師 : 《唯識學概要講記》04
    我們看第一段相宗的唯識的重點在萬法唯識,它從生滅因緣來開展人生,它務實的面對輪迴的問題。當然性宗講萬法唯心,這個心就是比較清淨的,不帶雜染的。但是唯識學呢,它是從萬法唯識,一切萬法,都是我們凡夫的情識所變現的,當然這個情識主要是受想行三個作用。那麼以不生滅心跟生滅的因緣和合,成阿賴耶識。 唯識學它認為輪迴有一個很重要的根本就是阿賴耶識。
  • 只有搞清「唯識」二字字義,才能理解玄奘大師「唯識學」的真義
    就因為TA的體系太過浩瀚,又難於理解,「唯識宗」只經歷了兩代,就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上消失了。而事實上並不適合普通大眾的、對學修者天賦要求非常高的禪宗,卻由於禪宗裡的一些文字機巧的精妙形式,被廣大知識分子所喜歡,反而流傳了下來。但是禪宗真正的內涵,在中華大地上,差不多早已消失殆盡了。
  • 八識與生命沉浮
    「八識」的活動如果造作的是惡業,那麼個體生命就消沉於三惡道;「八識」的活動如果造作的是「有漏善業」,那麼個體生命就轉生於三善道;「八識」的活動如果造作的是「無漏善業」,那麼個體生命就升華到「四聖」的行列。可見,「八識」的活動對於生命的去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為什麼玄奘翻譯了這麼多空宗的經典,卻創立了唯識有宗呢?
    七住菩薩證得這個空性心時,就可以現前觀察祂,公然永久都不清除,永久都未曾臨時停止;永久不清除丶不停止,就不大概會有生,就永久不會有滅,以是祂是離生滅兩邊,離斷常兩邊,祂是中道性。又阿賴耶識可以或許出生統統法,七轉識也是祂所出生,假設說單以七轉識這個前七識這一個方面丶這一個部分來說,七轉識都是性空,沒有自性,由於七轉識都是有步伐可以滅除的;阿賴耶識則是有祂自性的體性,出生了七轉識,七轉識被滅了以後,阿賴耶識卻還是連續存在,而無法滅壞。以是,所生的七轉識與能生的阿賴耶識「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