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八識與生命沉浮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佛者修學佛道的歷程,可以說就是不斷提高生命質量直至讓生命取得圓滿成就的過程。佛法將生命的形態分為十種,也就是常說的十法界。十法界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屬於六凡,也叫六道輪迴。如果生命處於這六種形態,不僅生命充滿煩惱和苦難,而且生命還極不自由。聲聞、緣覺、菩薩、佛屬於四聖,如果生命處於這四種形態,生命就獲得了自由,不再受六道輪迴的束縛。聲聞、緣覺、菩薩相對於「六凡」來說,算是獲得了自由,但相對於佛來說,也只是獲得相對的自由,因為這種自由還不徹底,只有佛才獲證了圓滿的生命境界,才獲得了生命的真正自由。所以學佛者追求的「了生死」,其實就是想方設法擺脫「六凡」的生命形態。步入「四聖」的行列,而最終絕斷生死洪流,契入清淨光明的覺悟境界。
在「六凡」、「四聖」這十種生命形態中,每一有情眾生的個體生命處於哪一種形態,完全取決於個體生命所造作的「業力」而確定。個體生命造作的如果是「惡業」,生命就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個體生命造作的如果是「有漏善業」,生命就會投入到天、人、阿修羅三善道中。個體生命造作的如果是「無漏善業」,生命就會升華為「四聖」的形態,並根據無漏善業圓滿的程度而依次顯現為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種不同的形態。因此,個體生命形態存在的形式,自身造作的「業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而「業力」的形成,主要是來自三種渠道,也就是常說的「身、口、意」。「身」是指來自身體上行為動作等方面的,「口」是指來自語言上的,「意」是指來自「心識」,也就是「八識」方面的。而在「身、口、意」這三種造作「業力」的途徑中,「身」和「口」往往是被動的,大都是受「意」的支配。因此。來自「意」方面「業力」的形成,也就自然成為個體生命「業力」形成的關鍵點和核心層。從這一意義上說,「八識」(意)的活動也就成了有情眾生生命升華為「四聖」或沉溺於「六凡」的中心樞紐了。「八識」的活動如果造作的是惡業,那麼個體生命就消沉於三惡道;「八識」的活動如果造作的是「有漏善業」,那麼個體生命就轉生於三善道;「八識」的活動如果造作的是「無漏善業」,那麼個體生命就升華到「四聖」的行列。可見,「八識」的活動對於生命的去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而在「八識」活動造作「業力」的過程中,前五識的活動相對來說要單純得多,發揮的作用大致是相當於收集信息的「情報員」,第八識(阿賴耶識)的作用是儲存前方輸送的各類不同的信息能量。而第六意識是對前五識收集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由於第六意識與第七識(末那識)的關係非常緊密,第六意識在處理信息時,以自我為中心和染汙思維的第七識介入,就使處理的信息難以客觀公正而蒙上主觀色彩,形成前面所說的惡業或有漏善業,傳輸到第八識時,第八識也就只能被動地「照單」接收。如果第六意識在處理信息時,沒有以自我為中心和染汙思維的第七識介入 ,其處理過程和結果或許會趨於真實,形成前面所說的無漏善業,傳輸到第八識時,第八識儲存的信息也就是真正清淨無染的信息。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八種心識在「業力」造作中,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尤其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看作是造作「業力」的核心之核心,但並不意味著前五識和第八識就不會造作「業力」。其實,前五識除了前面說到的扮演著「情報員」的角色和第八識發揮信息能量儲存的作用外,本身也存在造作「業力」的功能,只是相對於第七識和第六意識來說,力量要弱小得多。
識
結 語
掌握改造生命的原理
通過以上對《八識規矩頌》內容的基本了解,我們知道,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中,將八識分為四類,每一類心識用了三頌來高度概括其活動情況,並且三頌中的前兩頌是對心識的染汙活動的概括,而後一頌是對心識淨化的過程及圓滿淨化後的勝用進行概括地介紹。
在對其內容的學習中,我們知道,八識的染汙與淨化,是生命境界的分水嶺。
如果生命是以染汙分別的八識為主導,那麼八種心識中,以第七識末那識的「恆審思量我相隨」為先導,造成染汙,影響第六意識的染汙及前五識的染汙,從而造成第八識的染汙。以第八識中染汙的有漏種子為基礎,自然深陷入染汙有漏的生命世界,也就是輪迴生死。
如果生命是以清淨無著的智慧為核心,那八識淨化後的四種清淨智慧功能,自然轉現起清淨無染的佛身佛土,生命暢遊於佛國世界。
此中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將染汙的八識淨化後轉現起潔淨的「四智」。從《八識規矩頌》中最後一頌所介紹的情況來看,是要先找到染汙的源頭,以第六、第七識的淨化入手,在源頭上將染汙的能量斬斷截流,,從而帶動第八識的淨化。用第八識的淨化促動前五識的淨化,這一淨化方法和歷程,為淨化整個心識找到了切入點和突破口,並以此為契機,徹底將染汙的心識轉化為清淨的妙智。清淨妙智的成就,才為生命境界的改造提供了轉機。
從以上情況來看,要想將染汙的生命輪迴境界改造為清淨的佛身佛國,必須是將「八識」轉為「四智」,這就是唯識佛法為有情眾生改造生命境界所提出的「轉識成智」的方法。
從中還可以知道,「轉識成智」的下手處,即是在第七末那識「恆審思量我相隨」的染汙堡壘上,但第七末那識潛伏隱微,難以準確實施淨化,所以才選擇與之關係密切的第六意識為突擊點,從而「順藤摸瓜」,搗毀第七末那識的「老巢。只要第七末那識的淨化問題能解決,一切問題將迎刃而解。因為第七末那識的染汙會造成所有心識的染汙乃至生命的染汙,第七末那識的淨化自然會贏得全部八識淨化的局面,所以第七末那識的染汙與淨化大有「一染一切染,一淨一切淨」的「神機妙用」。
總的說起來,要改變凡夫有情眾生的生命現狀,必須實現生命境界由「染」到「淨」的質量轉換。而生命由「染」到「淨」的途徑,必須「轉識成智」。讓有情眾生的一切活動逃離以染汙分別為中心的心識的「魔掌」。投身於清淨無漏智慧的「懷抱」,生命的升華會由此邁上坦途大道。總結起來,改造生命的原理,大概就是兩大要點:轉染成淨、轉識成智。我們只要掌握住這一原理,遵循「轉染成淨」的路徑,注重「轉識成智」的長期燻修,以淨化第六意識及第七末那識為著力點,特別是挑戰第七末那識的「自我思量」,戰勝造成一切染汙的「自我」(包括我執和法執)意識,生命改造的曙光就會展現在我們眼前。再說明白一點,「自我」意識是染汙生命的痼疾,表現在日常行為生活中,就是《百法明門論》中所列舉的各種煩惱。所以,改造生命的關鍵就是在於如何克服內心頑固的「自我」意識。
——摘自宗性法師《八識規矩頌》通詮
信解丨受持丨讀誦丨修習丨如理思惟
為他演說,由此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