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與生命沉浮

2021-01-07 三貴智行

八識與生命沉浮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佛者修學佛道的歷程,可以說就是不斷提高生命質量直至讓生命取得圓滿成就的過程。佛法將生命的形態分為十種,也就是常說的十法界。十法界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屬於六凡,也叫六道輪迴。如果生命處於這六種形態,不僅生命充滿煩惱和苦難,而且生命還極不自由。聲聞、緣覺、菩薩、佛屬於四聖,如果生命處於這四種形態,生命就獲得了自由,不再受六道輪迴的束縛。聲聞、緣覺、菩薩相對於「六凡」來說,算是獲得了自由,但相對於佛來說,也只是獲得相對的自由,因為這種自由還不徹底,只有佛才獲證了圓滿的生命境界,才獲得了生命的真正自由。所以學佛者追求的「了生死」,其實就是想方設法擺脫「六凡」的生命形態。步入「四聖」的行列,而最終絕斷生死洪流,契入清淨光明的覺悟境界。

在「六凡」、「四聖」這十種生命形態中,每一有情眾生的個體生命處於哪一種形態,完全取決於個體生命所造作的「業力」而確定。個體生命造作的如果是「惡業」,生命就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個體生命造作的如果是「有漏善業」,生命就會投入到天、人、阿修羅三善道中。個體生命造作的如果是「無漏善業」,生命就會升華為「四聖」的形態,並根據無漏善業圓滿的程度而依次顯現為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種不同的形態。因此,個體生命形態存在的形式,自身造作的「業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而「業力」的形成,主要是來自三種渠道,也就是常說的「身、口、意」。「身」是指來自身體上行為動作等方面的,「口」是指來自語言上的,「意」是指來自「心識」,也就是「八識」方面的。而在「身、口、意」這三種造作「業力」的途徑中,「身」和「口」往往是被動的,大都是受「意」的支配。因此。來自「意」方面「業力」的形成,也就自然成為個體生命「業力」形成的關鍵點和核心層。從這一意義上說,「八識」(意)的活動也就成了有情眾生生命升華為「四聖」或沉溺於「六凡」的中心樞紐了。「八識」的活動如果造作的是惡業,那麼個體生命就消沉於三惡道;「八識」的活動如果造作的是「有漏善業」,那麼個體生命就轉生於三善道;「八識」的活動如果造作的是「無漏善業」,那麼個體生命就升華到「四聖」的行列。可見,「八識」的活動對於生命的去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而在「八識」活動造作「業力」的過程中,前五識的活動相對來說要單純得多,發揮的作用大致是相當於收集信息的「情報員」,第八識(阿賴耶識)的作用是儲存前方輸送的各類不同的信息能量。而第六意識是對前五識收集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由於第六意識與第七識(末那識)的關係非常緊密,第六意識在處理信息時,以自我為中心和染汙思維的第七識介入,就使處理的信息難以客觀公正而蒙上主觀色彩,形成前面所說的惡業或有漏善業,傳輸到第八識時,第八識也就只能被動地「照單」接收。如果第六意識在處理信息時,沒有以自我為中心和染汙思維的第七識介入 ,其處理過程和結果或許會趨於真實,形成前面所說的無漏善業,傳輸到第八識時,第八識儲存的信息也就是真正清淨無染的信息。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八種心識在「業力」造作中,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尤其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看作是造作「業力」的核心之核心,但並不意味著前五識和第八識就不會造作「業力」。其實,前五識除了前面說到的扮演著「情報員」的角色和第八識發揮信息能量儲存的作用外,本身也存在造作「業力」的功能,只是相對於第七識和第六意識來說,力量要弱小得多。

結 語

掌握改造生命的原理

通過以上對《八識規矩頌》內容的基本了解,我們知道,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中,將八識分為四類,每一類心識用了三頌來高度概括其活動情況,並且三頌中的前兩頌是對心識的染汙活動的概括,而後一頌是對心識淨化的過程及圓滿淨化後的勝用進行概括地介紹。

在對其內容的學習中,我們知道,八識的染汙與淨化,是生命境界的分水嶺。

如果生命是以染汙分別的八識為主導,那麼八種心識中,以第七識末那識的「恆審思量我相隨」為先導,造成染汙,影響第六意識的染汙及前五識的染汙,從而造成第八識的染汙。以第八識中染汙的有漏種子為基礎,自然深陷入染汙有漏的生命世界,也就是輪迴生死。

如果生命是以清淨無著的智慧為核心,那八識淨化後的四種清淨智慧功能,自然轉現起清淨無染的佛身佛土,生命暢遊於佛國世界。

此中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將染汙的八識淨化後轉現起潔淨的「四智」。從《八識規矩頌》中最後一頌所介紹的情況來看,是要先找到染汙的源頭,以第六、第七識的淨化入手,在源頭上將染汙的能量斬斷截流,,從而帶動第八識的淨化。用第八識的淨化促動前五識的淨化,這一淨化方法和歷程,為淨化整個心識找到了切入點和突破口,並以此為契機,徹底將染汙的心識轉化為清淨的妙智。清淨妙智的成就,才為生命境界的改造提供了轉機。

從以上情況來看,要想將染汙的生命輪迴境界改造為清淨的佛身佛國,必須是將「八識」轉為「四智」,這就是唯識佛法為有情眾生改造生命境界所提出的「轉識成智」的方法。

從中還可以知道,「轉識成智」的下手處,即是在第七末那識「恆審思量我相隨」的染汙堡壘上,但第七末那識潛伏隱微,難以準確實施淨化,所以才選擇與之關係密切的第六意識為突擊點,從而「順藤摸瓜」,搗毀第七末那識的「老巢。只要第七末那識的淨化問題能解決,一切問題將迎刃而解。因為第七末那識的染汙會造成所有心識的染汙乃至生命的染汙,第七末那識的淨化自然會贏得全部八識淨化的局面,所以第七末那識的染汙與淨化大有「一染一切染,一淨一切淨」的「神機妙用」。

總的說起來,要改變凡夫有情眾生的生命現狀,必須實現生命境界由「染」到「淨」的質量轉換。而生命由「染」到「淨」的途徑,必須「轉識成智」。讓有情眾生的一切活動逃離以染汙分別為中心的心識的「魔掌」。投身於清淨無漏智慧的「懷抱」,生命的升華會由此邁上坦途大道。總結起來,改造生命的原理,大概就是兩大要點:轉染成淨、轉識成智。我們只要掌握住這一原理,遵循「轉染成淨」的路徑,注重「轉識成智」的長期燻修,以淨化第六意識及第七末那識為著力點,特別是挑戰第七末那識的「自我思量」,戰勝造成一切染汙的「自我」(包括我執和法執)意識,生命改造的曙光就會展現在我們眼前。再說明白一點,「自我」意識是染汙生命的痼疾,表現在日常行為生活中,就是《百法明門論》中所列舉的各種煩惱。所以,改造生命的關鍵就是在於如何克服內心頑固的「自我」意識。

——摘自宗性法師《八識規矩頌》通詮

信解丨受持丨讀誦丨修習丨如理思惟

為他演說,由此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相關焦點

  • 關於「第八識」
    但如果我們了知「存在」的主體,乃至判斷「存在」的標準本身都是「虛幻」的呢,那麼這個五陰十八界也就沒有真實可言了。就好比夢中的事物,你在夢中時感覺到它是「存在」的;但夢醒之後,你會說它只不過是「夢幻」。山河大地等器世間是由共業有情共同執持的。「死」的意思是一個有情這一期生命的結束。
  • 八識規矩頌講記:解釋經題
    這是玄奘大師於翻譯得數百卷唯識經論之後,對於唯識學中的『八識』,提綱攜領所作出的總結。全部頌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頌分為十二頌,每三頌為一組,計四組。即前五識頌,第六識頌,第七識頌,第八識頌。八識的行相、業用、性別、識量、所緣、相應等,全包括在頌文之中。唯頌文辭約理著,言簡義豐,每一頌中都有許多佛學專有名詞,若不詳加講解,一般人很難了解。因此,乃有八識規矩頌講座的開設。
  • 八識都有唯識四分
    菩薩對於唯識的這個內容他的認知,他是能夠知道有八識,然後也有這四分——唯識的四分;同時他也知道,這八個識對於唯識的這四個分是全部都有的,但是這個很多的部分是沒有辦法實證的;沒有辦法實證的,我們只能夠相信經典裡面聖教量所講的內容。那一部分我們先跳過去,我們先回過頭來,菩薩他怎麼樣子認知有這個八識呢?
  • 八識是怎麼運作念阿彌陀佛的
    比如很多人都有過「欲言又止」的經歷,想說一些話卻沒有說出口,這裡就存在分辨第八識能興論主諍與第六識動身發語的條件。 為什麼在欲言又止的時候,明明心裡想說卻沒有說出口呢?這是因為想說(能興論主諍)是第八識的功能,這屬於心義偏強;將想說的話說出口(動身發語)需要第六識來啟動,這屬於識義偏強。
  • 要明宇宙觀,非明第八識不可.要明人生觀,非明第七識不可 | 八識規矩頌講錄(上)
    >   【開 題】八識規矩頌,將八識分成四類說明:第一類是前五識,第二類是第六識,第三類是第七識,第四類是第八識。前五識所緣的器世間相,既不是前五識單獨變起的,也不是心外的法,就是第八識所變的,所謂內變根身,外變器界,都是第八識變緣的相分。
  • 佛教知識:佛學常見辭彙(二畫):八識田、八識心王、八福田等
    佛教知識佛學常見辭彙(二畫)八識田、八識心王、八福田等陳義孝居士【佛弟子文庫】【八識田】 所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裡,遇到緣 【八識心王】 心王是能緣外境的精神主體,為慮知的根本,也是識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種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故又名八識心王。 【八識體一】 所有八識的體性都是一體,這是唯識宗的異義。 【八識體別】 所有八識的體性各別不同,這是唯識宗的正義。
  • 第八識阿賴耶識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人間有情具足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和意根合稱前七識或七轉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眾生在世間之各種活動,系由身口意行,而造作善業、惡業、淨業、無記業,造作後即由第七末那識的執著性功能送交第八識--阿賴耶識保存。第八識阿賴耶識保存之業種,由第七識不斷地攀緣,配合外境六塵而不斷起意造作新業,同時不斷收集新業種,如是循環不已。
  • 第七識、第八識到底存在嗎?
    那麼這個目的為什麼要開出八識呢?因為我們從八識的差別作用當中,來觀察緣生性空,悟入一心實相。八識的目的,只是告訴你一個概念:所有的外境,都是你自己變現,自己去攀緣它的。  這和筆者的認知是一樣的。  對於第七識和第八識,自古以來教內就有兩派,認為沒有,和認為有。  到底有沒有?
  • 第八識都有哪些功能?
    文字 ▏元音老人《心經抉隱》圖片 ▏來自網絡第八識都有哪些功能?其中「一個痴」就是「第八識」,它是含藏識,不問好與壞,只要由第七識傳來,就都儲藏在裡面了。五個門前做買賣的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兄弟五個專對外境,應付事宜。「其中一個最伶俐」就是第六識,即意識,其勢力最強,一切事情都靠這個第六識來分別取捨。假如第六識不動,那麼眼睛對境的時候,就和鏡子照物一樣,是現量的。
  • 第七識跟第八識如何去區別?
    第七識跟第八識如何去區別?第七跟第八都經常在一起的。
  • 憨山大師《八識規矩通說》
    《八識規矩通說》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明憨山沙門 德清 述八識規矩者,初玄奘法師糅《成唯識論》就,窺基法師因見本論十卷,文廣義幽,乃請法師集此要義,將八識分為四章,每章作頌一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識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條然不紊,故稱規矩。
  • 《八識規矩頌學記》第五講:隨煩惱心所
    我們不能夠及時處理,那麼在你後續的生命道路上面,你就要付出血淚的代價,你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承擔更大的痛苦了。所以《八識規矩頌》,對於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你不學佛也很重要,你不學佛,你不能不做人吧?你不能不讀書、你不能不結婚、你不能不找工作、你不能不成長。所以要心靈健康成長的話, 一定要懂得《八識規矩頌》。
  • 三峽庫區中山杉的生命沉浮
    沉浮年年有,消落歲歲見。當水位退到155米左右,原先碧波遮掩下的暗處被打回原形,沉渣泛起,惡臭燻天。所謂「苦無良策」是如何使浮也生機,沉也蓬勃,庫區兩岸的生態命運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又成了一道"世界級難題"。加上 三峽移民那一道,兩難擺在庫區人的面前。      答案開始揭曉。
  • 《八識規矩頌學記》第四講:六位五十一個心所法
    所謂的「遍行」,它是普遍的,具有遍滿於八識心王,通於一切心。----節選自大願法師《八識規矩頌學記》第一講:因明法開示第一講:唯識宗簡介第一講:略講八識心王--舌識第一講:略講八識心王--第六意識第一講:略講八識心王--第七末那識第一講:略講八識心王--第八阿賴耶識第二講:種子七相第二講:種子的種類第二講
  • 楞伽經52:什麼都往好處去想,你八識田中落下去的種子就會是善的
    【注釋】「不壞相有八」:此謂八識雖各有其別異之相,然此各各別異之諸識相當中,亦皆各含有「不壞」之真「相」。故(所以),八識之真相,實皆不壞也。「無相亦無相」:然以究竟言之,八識之相,連真相在內,都是無相、無體,諸位,講真相是為了破除假相,著一個真相,那就麻煩了,就壞了真相。但唯心妄想。此處說「無相亦無相」,則類似「是空亦空」、「無生亦無生」。
  • 心理學秘籍:破妄顯真,八識心王皆為妄識,最後一識真妄同體
    心理學秘籍:破妄顯真,八識心王皆為妄識,最後一識真妄同體又名:妄心莫名其妙的可怕,每分每秒無不造作,認識不了妄心,永遠見不到真心生於塵世的我們,不免為生活忙碌,只為一家老小,不論你是否出門,還是在內,生活告訴我們,許多人事需要打理,沒幾個錢頭,去拿都不好使,看看那些富得流油的人,何等風光,無數人欽慕不已,生活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生活,看上去即是一種質量檔次與享受
  • 阿賴耶(第八識)所「藏」的不是物質現象,是物質現象的理體
    還有第七識、第八識。「意識」,換句話說——妄想;第七識——執著;第八識是藏識,含藏一切法的種子。「藏」,意思就像倉庫一樣儲存無始劫以來一切根塵落謝種子,都儲存在第八識裡頭,好在這些東西不是物質現象。
  • 『南懷瑾』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第八阿賴耶識!
    1、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第八阿賴耶識上午我也介紹過了,就是宇宙生命、我們的根本。第八阿賴耶識第一首偈子,第一首偈子,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燻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做主公。就是大家要找的自己這個生命根本,在沒有明白、沒有大徹大悟、沒有證得成佛境界,成佛了,這個阿賴耶識轉變了,所以阿賴耶也有個名字:叫異熟識,因果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都包含,這個功能天堂地獄都包含在內,那麼這個除了成佛才轉了,變成大圓鏡智,在凡夫境界,都屬於阿賴耶識。
  • 半盞清茶,觀沉浮人生
    茶趣丨半盞清茶,觀沉浮人生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於塵世偷來閒暇時間,不乏人生之樂趣。茶品可清心,那么喝茶時,把身份放一邊,把虛榮放一邊,把貪慾放一邊。以平常之心,喝盞中清茶,嘗愜意時光。
  • 人的生命有一個不生不死的東西,佛當時提出一個名詞叫「見性」
    第四十章 無言處 千口說佛與波斯匿王討論「見性」的問題,他們辯論的結論是:人的生命有一個不生不死的東西,佛當時提出一個名詞叫「見性」。當此生命誰為主對於「見性」,我要再強調一次,通常我們看到「見性」二字,往往會將之與「明心見性」連在一起。「見性」這個觀念,當然代表唐代以後禪宗的宗旨,它的來源是從《楞嚴經》釋迦牟尼佛「七處徵心」、「八還辯見」而來。上次討論的中心重點在此,而留到這次要討論又更加難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