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華林居士林 · 八識規矩頌講錄
太虛大師講解
To each and every one of life
開題
釋頌
一 順轉雜染分
·甲 第六識
·乙 前五識
·丙 第八識
·丁 第七識
二 逆轉清淨分
·甲 第六識
·乙 第七識
·丙 第八識
·丁 前五識
【開 題】
八識規矩頌,將八識分成四類說明:第一類是前五識,第二類是第六識,第三類是第七識,第四類是第八識。每一類用三頌說明,共有十二頌。在每類三頌中,又前二頌明有漏雜染識,後一頌明無漏清淨識。
這次不依以上原有的程序講,另成一種組織來說明。先將十二頌分成兩大分:一、順轉雜染分,有八頌;二、逆轉清淨分,有四頌。先明順轉雜染分中,第一類明第六識,第二類明前五識,第三類明第八識,第四類明第七識。
為什麼要依這種程序講呢?因為人類平常能覺察得到的識,多半是第六識,如各種思想、感情等心理作用,這都是第六識的功用;這不只是佛法能說明,就是世間學術,也都能說到,但不能完全說明就是了。
若單講第六識,於事實還有講不通的,因為不是有了意識分別,就有一切所分別的境的。如第六識能分別青、黃、赤、白等,但若盲人,眼根已壞,不發眼識,就不能見青、黃、赤、白,那麼意識就不能分別青等色了,所以第二類要明前五識。要前五識與第六意識,俱時生起現行,才能了別五塵境:如眼識與意識同時現行,就能了色塵相;耳識與意識同時現行,就能了聲塵相;乃至身識與意識同時現行,才能了觸塵相。但這所分別的五塵境,不是可以憑空造出的,要真有所對的境,才有所分別的相的。如我們現在都能見這個蒲團是方的,這是形色,是黃色的,這是顯色,要在這個處所,真有這個蒲團,這時眼識和意識生起現行,才能分別;並且這所見的蒲團,是大家都能見到的,所以這不是憑個人識現的。前五識與第六識俱時所了別的六境相,既不是憑空而有的,那麼若不許在識外有境,這境又是依何識而有的呢?
所以進一層的推論,要說到第八識。前五識所緣的器世間相,既不是前五識單獨變起的,也不是心外的法,就是第八識所變的,所謂內變根身,外變器界,都是第八識變緣的相分。若能明白這識變的道理,知道無始時來,依業力引第八識,在業力的軌範中,現成一期的根身器界;那麼世間所謂「自然界的一切萬有」的論調,就推翻了──因為萬有是業引識變的業果,而不是自然。
從第八識的變現上說,本交互相遍,同類相似的;如現在我們同得人的第八識,於是我們大眾能同見一種色,同聞一種聲,不過雖同見色,同聞聲,但甲所領受的境,未必恰是乙所領受的,只是相似變就是了。第八識既交互相遍,同類相似,所以沒有顯然自他、物我的隔別。
但在有情的心境,卻恰成反例,顯然有自他、物我的隔別;有了自他,於是就要以自我為中心,要求自我的保存,自我的發展,自我的殊勝,自我要駕乎他人之上,人人都這樣,於是鬥爭不已。若單從第八識上說,既是交互相遍的,為什麼又有自他的隔別呢?所以第四類要說到第七識的功能。有情生命的成立,自我的發展,人格的表現,都從第七識中可充分說明。
以上所說識的四種分類,在世間科學、哲學,也有說到的。如哲學的素樸實在論,這是常識的,反對這常識而成自我唯心論。他們這派的立論,說是一切境相都是由我的分別所現。這在佛法上說,也不過只依第六識一部分的功能而立。到科學發達,趨重實驗而斥破憑空玄想,要有確實的根據,真切的證明,才能存在,所以自然科學和哲學的新實在論,已是從第六識推到前五識了;自我唯心論,已被打破。
但說到、不拘前六識起不起現行境相都存在的理,那就不是世間科學、哲學所容易推想到的了,這就要說到第八識所變的本質境,並說這本質境就是識的相分。這種深奧難知的理,正是世人難知的,也正是世人所迷的。
因為不明第八識,於是有說客觀的宇宙唯心論的,宗教家則說是神。
客觀唯心論,說宇宙現起,是客觀存在的精神所造成;
宗教家說宇宙是唯一的神所造。
這兩種所說,都是不曾將八識完全說明了的迷執。若說只是普遍的精神,唯一的神,但怎樣一切有情眾生又有各個自我精神的差別?而在這各個自我精神差別中,又有各個不同的宇宙呢?從事實上看起來,他們都說不通,所以非說到第八識,不能說明宇宙。也非說到第七識,不能說明有各個自我和自他隔礙的分別。
若說有情的自我,是由神分開而成的;這樣,那不是「神」已分成各個「眾生」而沒有所崇拜的神了嗎!?其實、這就是佛法中說的第七識的功能。從現代一般的科學、哲學、宗教上看,第八識、第七識大抵尚迷而不知,只於前六識說到一部分。在前六識中,第六識又比較容易觀察;而他們迷而不知的那八、七二識,也正是最重要的。
要明宇宙觀,非明第八識不可,要明人生觀,非明第七識不可。但因這兩種微細難知,所以這次所講的程序,不依原有的次序,只就凡夫雜染心上,順凡夫的心理,以粗顯易知的為出發點,然後一層深進一層,說到深奧微細難知的,所以名順轉雜染分。
最後,謹以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第三品「發願」中的詩偈來做為回向:
輕蔑我者、惡待我者,甚或責怪、誹謗我者,
願此等眾、盡皆成就、證悟福德!
願我護佑、無護佑者,願我指引、修行旅者。
欲渡河者、願為其舟、其筏、其橋。
何人渴望著陸、願我為其小島;
何人祈求光明、願我為其燈火。
何人必須休憩、願我當其寢床;
何人需要僕役、願我當其奴隸。
願我為那如意寶、富裕充足一寶瓶,
利益他人之語言、治癒病痛之靈藥;
願我是那奇妙樹,滿足眾願之母牛。
猶如大地與元素、等同虛空遍常在,
願為無量有情眾、恆為地基與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