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宇宙觀,非明第八識不可.要明人生觀,非明第七識不可 | 八識規矩頌講錄(上)

2021-02-22 綿密愉悅精進

北平華林居士林 · 八識規矩頌講錄

太虛大師講解

To each and every one of life

開題

釋頌

一 順轉雜染分

·甲 第六識
·乙 前五識
·丙 第八識
·丁 第七識
二 逆轉清淨分
·甲 第六識
·乙 第七識
·丙 第八識
·丁 前五識

   

【開 題】

八識規矩頌,將八識分成四類說明:第一類是前五識,第二類是第六識,第三類是第七識,第四類是第八識。每一類用三頌說明,共有十二頌。在每類三頌中,又前二頌明有漏雜染識,後一頌明無漏清淨識。

這次不依以上原有的程序講,另成一種組織來說明。先將十二頌分成兩大分:一、順轉雜染分,有八頌;二、逆轉清淨分,有四頌。先明順轉雜染分中,第一類明第六識,第二類明前五識,第三類明第八識,第四類明第七識。

為什麼要依這種程序講呢?因為人類平常能覺察得到的識,多半是第六識,如各種思想、感情等心理作用,這都是第六識的功用;這不只是佛法能說明,就是世間學術,也都能說到,但不能完全說明就是了。

若單講第六識,於事實還有講不通的,因為不是有了意識分別,就有一切所分別的境的。如第六識能分別青、黃、赤、白等,但若盲人,眼根已壞,不發眼識,就不能見青、黃、赤、白,那麼意識就不能分別青等色了,所以第二類要明前五識。要前五識與第六意識,俱時生起現行,才能了別五塵境:如眼識與意識同時現行,就能了色塵相;耳識與意識同時現行,就能了聲塵相;乃至身識與意識同時現行,才能了觸塵相。但這所分別的五塵境,不是可以憑空造出的,要真有所對的境,才有所分別的相的。如我們現在都能見這個蒲團是方的,這是形色,是黃色的,這是顯色,要在這個處所,真有這個蒲團,這時眼識和意識生起現行,才能分別;並且這所見的蒲團,是大家都能見到的,所以這不是憑個人識現的。前五識與第六識俱時所了別的六境相,既不是憑空而有的,那麼若不許在識外有境,這境又是依何識而有的呢?



所以進一層的推論,要說到第八識。前五識所緣的器世間相,既不是前五識單獨變起的,也不是心外的法,就是第八識所變的,所謂內變根身,外變器界,都是第八識變緣的相分。若能明白這識變的道理,知道無始時來,依業力引第八識,在業力的軌範中,現成一期的根身器界;那麼世間所謂自然界的一切萬有的論調,就推翻了──因為萬有是業引識變的業果,而不是自然。

從第八識的變現上說,本交互相遍,同類相似的;如現在我們同得人的第八識,於是我們大眾能同見一種色,同聞一種聲,不過雖同見色,同聞聲,但甲所領受的境,未必恰是乙所領受的,只是相似變就是了。第八識既交互相遍,同類相似,所以沒有顯然自他、物我的隔別。

但在有情的心境,卻恰成反例,顯然有自他、物我的隔別;有了自他,於是就要以自我為中心,要求自我的保存,自我的發展,自我的殊勝,自我要駕乎他人之上,人人都這樣,於是鬥爭不已。若單從第八識上說,既是交互相遍的,為什麼又有自他的隔別呢?所以第四類要說到第七識的功能。有情生命的成立,自我的發展,人格的表現,都從第七識中可充分說明。



以上所說識的四種分類,在世間科學、哲學,也有說到的。如哲學的素樸實在論,這是常識的,反對這常識而成自我唯心論。他們這派的立論,說是一切境相都是由我的分別所現。這在佛法上說,也不過只依第六識一部分的功能而立。到科學發達,趨重實驗而斥破憑空玄想,要有確實的根據,真切的證明,才能存在,所以自然科學和哲學的新實在論,已是從第六識推到前五識了;自我唯心論,已被打破。

但說到、不拘前六識起不起現行境相都存在的理,那就不是世間科學、哲學所容易推想到的了,這就要說到第八識所變的本質境,並說這本質境就是識的相分。這種深奧難知的理,正是世人難知的,也正是世人所迷的。

因為不明第八識,於是有說客觀的宇宙唯心論的,宗教家則說是神。

客觀唯心論,說宇宙現起,是客觀存在的精神所造成;

宗教家說宇宙是唯一的神所造。

這兩種所說,都是不曾將八識完全說明了的迷執。若說只是普遍的精神,唯一的神,但怎樣一切有情眾生又有各個自我精神的差別?而在這各個自我精神差別中,又有各個不同的宇宙呢?從事實上看起來,他們都說不通,所以非說到第八識,不能說明宇宙。也非說到第七識,不能說明有各個自我和自他隔礙的分別。

若說有情的自我,是由神分開而成的;這樣,那不是「神」已分成各個「眾生」而沒有所崇拜的神了嗎!?其實、這就是佛法中說的第七識的功能。從現代一般的科學、哲學、宗教上看,第八識、第七識大抵尚迷而不知,只於前六識說到一部分。在前六識中,第六識又比較容易觀察;而他們迷而不知的那八、七二識,也正是最重要的。

要明宇宙觀,非明第八識不可,要明人生觀,非明第七識不可。但因這兩種微細難知,所以這次所講的程序,不依原有的次序,只就凡夫雜染心上,順凡夫的心理,以粗顯易知的為出發點,然後一層深進一層,說到深奧微細難知的,所以名順轉雜染分。

最後,謹以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第三品「發願」中的詩偈來做為回向:

 

輕蔑我者、惡待我者,甚或責怪、誹謗我者,

願此等眾、盡皆成就、證悟福德!

願我護佑、無護佑者,願我指引、修行旅者。

欲渡河者、願為其舟、其筏、其橋。

何人渴望著陸、願我為其小島;

何人祈求光明、願我為其燈火。

何人必須休憩、願我當其寢床;

何人需要僕役、願我當其奴隸。

願我為那如意寶、富裕充足一寶瓶,

利益他人之語言、治癒病痛之靈藥;

願我是那奇妙樹,滿足眾願之母牛。

猶如大地與元素、等同虛空遍常在,

願為無量有情眾、恆為地基與物資。

相關焦點

  • 第七識跟第八識如何去區別?
    第七識跟第八識如何去區別?第七跟第八都經常在一起的。
  • 關於「第八識」
    答:世間這一切現象,依世俗諦說有,依勝義諦說無。您可參考《入門》當中的〈心經所說的解脫與成佛方法〉。 第八識為因,現起世間萬法,要有緣才能生起,此即是因緣和合。有情所以會輪轉生死,主要是第七識不肯歇息的緣故,所以說它是現識。
  • 八識規矩頌講記:解釋經題
    這是玄奘大師於翻譯得數百卷唯識經論之後,對於唯識學中的『八識』,提綱攜領所作出的總結。全部頌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頌分為十二頌,每三頌為一組,計四組。即前五識頌,第六識頌,第七識頌,第八識頌。八識的行相、業用、性別、識量、所緣、相應等,全包括在頌文之中。唯頌文辭約理著,言簡義豐,每一頌中都有許多佛學專有名詞,若不詳加講解,一般人很難了解。因此,乃有八識規矩頌講座的開設。
  • 第七識、第八識到底存在嗎?
    那麼這個目的為什麼要開出八識呢?因為我們從八識的差別作用當中,來觀察緣生性空,悟入一心實相。八識的目的,只是告訴你一個概念:所有的外境,都是你自己變現,自己去攀緣它的。  這和筆者的認知是一樣的。  對於第七識和第八識,自古以來教內就有兩派,認為沒有,和認為有。  到底有沒有?
  • 第八識阿賴耶識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眾生在世間之各種活動,系由身口意行,而造作善業、惡業、淨業、無記業,造作後即由第七末那識的執著性功能送交第八識--阿賴耶識保存。第八識阿賴耶識保存之業種,由第七識不斷地攀緣,配合外境六塵而不斷起意造作新業,同時不斷收集新業種,如是循環不已。
  • 憨山大師《八識規矩通說》
    《八識規矩通說》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明憨山沙門 德清 述八識規矩者,初玄奘法師糅《成唯識論》就,窺基法師因見本論十卷,文廣義幽,乃請法師集此要義,將八識分為四章,每章作頌一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識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條然不紊,故稱規矩。
  • 阿賴耶(第八識)所「藏」的不是物質現象,是物質現象的理體
    請看《大經科注》第一零一七頁第一行,從第二句看起。【解】「不可稱」者,是「妙觀察智」,此智觀察不可稱境。「不可稱」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無法說、說不出來。「妙觀察」,這是轉第六識。還有第七識、第八識。「意識」,換句話說——妄想;第七識——執著;第八識是藏識,含藏一切法的種子。「藏」,意思就像倉庫一樣儲存無始劫以來一切根塵落謝種子,都儲存在第八識裡頭,好在這些東西不是物質現象。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第二類是第七識,它的功能是思量。第七識本身也是不造善、不造惡,它的性質與第八識同樣都屬於「無記」。但是第七識是「有覆無記」,第八識是「無覆無記」。有覆→覆蓋真如→障礙聖道。第七意識的行相(功能)是思量→思惟度量。「識」都是了別,但是第七識為何安立它是「思量」呢?因為第七識的明了性的特性是;它能夠對所緣境生起很深入很深入的思惟觀察,很深入很微細的去觀察,而且相續的觀察。
  • 八識與生命沉浮
    而在「八識」活動造作「業力」的過程中,前五識的活動相對來說要單純得多,發揮的作用大致是相當於收集信息的「情報員」,第八識(阿賴耶識)的作用是儲存前方輸送的各類不同的信息能量。而第六意識是對前五識收集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由於第六意識與第七識(末那識)的關係非常緊密,第六意識在處理信息時,以自我為中心和染汙思維的第七識介入,就使處理的信息難以客觀公正而蒙上主觀色彩,形成前面所說的惡業或有漏善業,傳輸到第八識時,第八識也就只能被動地「照單」接收。
  • 八識是怎麼運作念阿彌陀佛的
    第六識頌:動身發語獨為最第七識頌:恆審思量我相隨第八識頌:由此能興論主諍 我念阿彌陀佛。從語法上講,主語是我,謂語是念,賓語是阿彌陀佛。 主語的我對應的是認知主體。若不能確認我,則念與不念阿彌陀佛都無意義。究竟是哪種識在確認我呢?
  • 唯識學中有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的說法嗎?
    有人在解說唯識學時,把第七識、第八識說成「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又說「唯識本身不究竟。」這種說法對嗎? 略說:如此說法非是正說。如果把第七識、第八識說成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是不是意謂第七識、第八識,都是由意識所分出?意思成為:由意識心再細分為「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這是把第七及第八二識都含攝在意識之內。然而意識心是虛妄法,佛說:「諸所有意識,一切皆意、法為緣生。」
  • 第八識都有哪些功能?
    文字 ▏元音老人《心經抉隱》圖片 ▏來自網絡第八識都有哪些功能?這六種心,產生六種識。眼睛能看見色相,叫眼識;耳朵能聽到聲音,叫耳識;其它鼻、舌、身、意四根對香、味、觸、法四塵所生的識,就是鼻、舌、身、意四識。還有兩個心王,是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第七識是末那識,義為「我執」,相宗稱為「染淨依」,是專事傳導輸送的。相宗有一熟語:「弟兄八個一個痴,其中一個最伶俐,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往來傳消息。」往來傳消息的就是這個第七識。
  • 什麼是阿賴耶識?
    佛法讀書班請加微信:suohasuohasuoha阿賴耶識,意譯為「藏識」。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迴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佛教(唯識論)八識中之第八識,又名「阿梨耶識」,是根本識,以下各識都由它生出。唯識論認為,阿賴耶識中藏有無數的種子,可以引發人的善惡行為(主要指思維活動)。
  • 八識心王裡的意識心
    3和前五根有所不同,意識心的行為特點有兩種情況:1.意根(也叫末那識、第七識、無明)先「作意」再指揮六根去「觸」去攀援塵(眼看,耳聽,鼻嗅,舌嘗,身觸,意識)。2六根(不包括意根)和「塵」先「觸」,意根才「作意」指揮六根去攀緣塵,並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扶塵根大腦開始思考,安名,分析,總結等各種意識活動,這個時候,我們就說意識心升起了,意識界慢慢變大了,法塵越來越多了。
  • 《八識規矩頌學記》第四講:六位五十一個心所法
    通於一切心:八識心王,都有普遍性。我們說前五識只有三十四個心所法;第六意識五十一個都有;第七末那識只有十八個心所法;第八阿賴耶識只有五個心所法,就是這個五遍行心所。然後通於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也通於一切性:善性、惡性、無記性、遍行法都通。也通於一切地:三界九地,都有遍行心所法能夠隨心王而生起。  觸就是接觸——根和境、識三者和合就名為觸。
  • 佛教知識:佛學常見辭彙(二畫):八識田、八識心王、八福田等
    佛教知識佛學常見辭彙(二畫)八識田、八識心王、八福田等陳義孝居士【佛弟子文庫】【八識田】 所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裡,遇到緣 【八識心王】 心王是能緣外境的精神主體,為慮知的根本,也是識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種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故又名八識心王。 【八識體一】 所有八識的體性都是一體,這是唯識宗的異義。 【八識體別】 所有八識的體性各別不同,這是唯識宗的正義。
  • 八識都有唯識四分
    比如說,第八識如來藏祂裡面含藏業果報的種子,然後能夠決定這一個有情他的生死,這一個聖教量是我們自己目前沒有辦法親證的;但是,透過聖教量告訴我們了,我們就知道說:原來有情眾生他就必須要有這八個識,然後這八個識完全無縫接軌地密切合作了以後,才有我們現在在現象界看到的山河大地,以及在山河大地裡面所生存的所有有情眾生,他們的生住異滅能夠完全地配合,完全地運作得非常的完美。
  • 關於六識田、七識田、八識田的問題
    關於六識田、七識田、八識田的問題問:師父講過,六識田中,七識田中,八識田中都有非常大的因。請問這幾識田中存的因和果報有何區別?這幾種識田中的業的大小比例有何區別呢?第七意識,當你感官感覺到問題存在的時候,感覺到一定的嚴重性的時候,就進入你的第七意識。進入你的第七意識的時候,就不容易走掉了,因為這個時候是辨別意識。辨別意識就是來感覺你感覺的東西對不對,他是在辨別當中。當辨別出來特別可怕,這個事情形成了一個災難了,或者你已經害怕,事情發生了,那麼進入你的第八意識。進入你的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就不大容易走掉了。
  • 現量、比量、非量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再加上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一共是八個識。所以「八」是數目,就是指它有八個識。第二個字「識」,是了別的意思,就是認識。我們能夠了別種種的境界,這個我們稱為「識」。就是說八識它所緣的境,它分成性境、帶質境、跟獨影境。聽不懂沒關係,後面每個都會介紹,因為我們現在要介紹整個大綱嘛,了解這個大綱,就知道《八識規矩頌》它內容到底說了哪一些東西。所以它第一個介紹的是八識的識境,一般它有三境:就是性境、帶質境、跟獨影境。
  • 阿賴耶識出生萬法,故是常住法.第八識所生所顯的萬法,不可以硬生生的從第八識割裂分離;它們是一個整體性的法義,所以教內不應分宗分派
    無餘涅盤裡,只許有一個法,那就是阿賴耶識心體──改名異熟識後的第八識;無餘涅盤只是依第八識不再出生一切法而立名為涅盤,所以無餘涅盤即是第八識自己所住的境界,不是前七識所能進入的境界,所以涅盤實即依第八識自住境界而立名,所以說祂「同於涅盤」。涅盤就是阿賴耶識變成異熟識之後,滅了十八界,只剩下祂自己,那才叫作涅盤;涅盤不是心體之外,另外有個涅盤可證,所以涅盤不是實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