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八識」 世間法是有是無
問:唯識學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第八識變現的,即「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麼,世間的一切到底是有還是無呢?比如我面前的這本《實證佛教導論》,它到底是有,還是無?離開了第八識,它是否就根本不存在?我想第八識能生萬法,是不是也需要因緣,那麼這個因緣是什麼呢,這個因緣難道也是無嗎?總之,除了第八識(真我),其他的世間一切(包括各種「緣」)是不是都無,都是假相、幻有?
答:世間這一切現象,依世俗諦說有,依勝義諦說無。您可參考《入門》當中的〈心經所說的解脫與成佛方法〉。
第八識為因,現起世間萬法,要有緣才能生起,此即是因緣和合。有情所以會輪轉生死,主要是第七識不肯歇息的緣故,所以說它是現識。至於各別的事件,除了第七識之外,還要有各別的緣,這極為複雜,要到成佛的時候才能夠徹底了知。但是初悟的人,會對框架有認識,對於某些法如何現起,也可以現觀得到。
問:《實證佛教導論》我大概瀏覽了一遍。有幾個疑問請教:
1. 您強調有「我」(阿賴耶識,第八識),但「諸法無我」是公認的三法印之一,這是否矛盾呢?(的確好像也有涅槃是「常、樂、我、淨」的說法,佛在經中是否提到呢?或許能解此疑問。)
2. 世間的一切是否真實存在?按照唯識的說法,我們看到的都是幻象,根本就不存在。儘管是有道理,但仍然難以理解,難道人死後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嗎?如果說是幻象,那為何不同的人能一致地描述並理解同一個物體呢?唯識與唯心主義有何不同呢?
還有,佛和大菩薩倒駕慈航、隨緣化現度眾生,既然已經進入了涅槃境界,破除了一切無明,阿賴耶識沒有了,轉成了妙明真心,「因」沒有了,如何隨緣化現呢?如果說佛菩薩也能見到山河大地等世俗現象,但他沒有無明了,是如何顯現的呢?
3. 我很贊同您所說,「『阿賴耶』是因,遇緣而顯現萬法」的觀點,這很好地解釋了「十二因緣」中為何只提到緣而沒有因。但還是有一個問題沒解決:佛性真心是不生不滅的,因為一念無明才成為阿賴耶識(被汙染而含藏了種子),那最初的一念無明是哪裡來的,該如何解釋呢?
答:對於前述提問,依次作答如下:
1. 佛法中,有講無常法,也有講常法。三法印中,「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講五陰無常、非我;而「涅槃寂靜」則是在描述如來藏本來清淨的涅槃境界,「常、樂、我、淨」即是涅槃四德。佛法中講到「常、樂、我、淨」的地方有很多,例如這一句:
生死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唯有涅槃寂靜微妙,具足種種常、樂、我、淨真實功德。[1]
2. 我們平時感覺某個事物的「存在」,是因我們的六識了別六塵而來,看得見、摸得著,我們便說它「存在」;並且在此基礎上,我們又總結出一套判斷某個事物是「存在」而非幻象的標準,如果只看見卻摸不著,如3D電影、海市蜃樓中的景象,因為與平時的體驗不一致,我們就說它是「幻象」。
但如果我們了知「存在」的主體,乃至判斷「存在」的標準本身都是「虛幻」的呢,那麼這個五陰十八界也就沒有真實可言了。就好比夢中的事物,你在夢中時感覺到它是「存在」的;但夢醒之後,你會說它只不過是「夢幻」。
山河大地等器世間是由共業有情共同執持的。「死」的意思是一個有情這一期生命的結束。人死後,他這一期的意識會斷滅,但執持萬法的第八識永遠都在。所以,周圍的世界不會因為某個人一期生命的結束而消失。
不同的人能一致描述並理解同一個物體,簡單來講,是因為彼此處在同一個共業所成的器世間。但其實,你看到某個物體是某種顏色,你稱之為紅色;但對方眼中所見不一定和你一樣,只不過他也把它叫做紅色罷了。你講一句話的意思,和對方理解的意思,也不一定就是一致的。所以經典中講,同樣是江水,魚看見的是舍宅,天人看見的是寶莊嚴地,餓鬼則看見江河中充滿膿血,人看見的則是清冷的江水。[2]眾生因為各自業力的或相同或相異,同樣的東西看起來也會或相同或相異。
唯識的「識」,指的是第八識;唯心主義的「心」,指的是意識。第八識在三界外,既不是物質,也不是意識,所以佛法既不是唯物主義,也不是唯心主義。山河大地是由第八識出生的,而不說是由意識心想像出來的。關於第八識與前六識的區別,請詳細參見《實證佛教導論》,切勿混淆。
「無明」是煩惱的源頭,第八識是萬法的根本因,兩者要區別開來。消除了「無明」,依次下來就能消除染汙行,乃至於所有的煩惱。但第八識「因」始終是存在的。沒有了「無明」,並不等於沒有了第八識;沒有了煩惱,不等於沒有了山河大地。
3. 佛法中不講時間上最初的第一因,而說「無始」無明。第八識是出生萬法的根本因,它是不生不滅的,沒有哪一個時間點是它的開始。
另外,第八識含藏的種子,並非全都是染汙種子。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讓染汙種子變得清淨,而不是消滅所有的種子。
問:這兩日研讀您的兩本教材,越發感到佛法之奧妙精深。「實證」的思想絕對是正確的,否則,如此深奧之佛法,僅憑世俗思維,難以通達,更難令人信服,必須依賴修證才行。
1. 全書論證非常嚴謹、詳實。但有一點缺憾,關於「第八識我」的思想,與印度教的「梵我」、基督教的「上帝」,書中並沒有進行究竟的分析和區別,希望能看到這方面的詳細開示。
2.我在豆瓣上搜到您的一段文字(附後),實際上是解釋「如來藏我」與「諸法無我」並不矛盾,這非常重要,因為「諸法無我」是北傳、南傳都公認的三法印之一,不能違背。您下面解釋得很好,但您這個解釋與書中卻有矛盾,你書中明確說第八識是主宰,能生萬法,能酬嘗因果,但你下面這段說第八識無「我性」,沒有了別、主宰[3]的功能。這怎麼解釋呢?
3. 唯識論,總讓人感覺佛法是徹底的唯心主義,請問是否果真如此?
豆瓣網上的文字:
《楞伽經》記載佛陀曾經這麼說:「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眾生心目中的「我」,在六塵中能了別、能作主;而如來藏(第八識心體)卻不能了別、不能作主,因此說如來藏沒有我性,《楞伽經》稱之為「無我如來之藏」。《大般涅槃經》則說:「若言一切法無我,如來秘藏亦無有我。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我與無我,性無有二。」這是說,眾生執著第八識為「我」(所以《阿含經》將第八識稱之為「我」),但是第八識心體(如來藏)本身,實際上並沒有眾生心目中的那種我性(能了別、能作主)。認明第八識心體之後,隨即能夠轉依於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遠離一切的差別對待相,因此說:「我與無我,性無有二。」所以說,主張有如來藏為「我」,並不違背「一切法無我」的經教開示。
答:說第八識不作主,是指第八識沒有第七識的意志。說第八識是主宰,是指它能夠酬償因果(一神教信徒稱之為造物主)。依義不依語,便沒有矛盾。
第八識真我與外道主張的梵我、神我之差別,《大般涅槃經》講得很多,您慢慢看完連載的《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便可以解惑。
哲學上的唯心論是指意識,佛法的唯心是指第八識。
問:《實證佛教導論》第七章第一節第一項〈阿賴耶識的三個意思〉(簡體講義第213頁),有一段:
《雜阿含經》經常出現「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第一個「我」是指常住心體,第二個「我」則是指所藏的始有種子,因為五陰無常,「我」既與之不異,即知此處的「我」是指念念變遷的種子。
對於「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一句中的兩個名相「我」,現有與呂老師不同的理解,不一定對,藉此匯報一下。我覺得兩個「我」指向同一含義更有道理,即都是指向「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總體」。
「非一非異」句,是針對五陰而論。五陰不僅不是心體,也不是所有種子,所以「五陰非我」,這是關於第一個「我」。
但五陰始終直接與所有種子相應,不僅與念念變遷的執藏種子相對,也與恆常不滅的本有種子相對。而且,各個五陰的心體也是確定不變的,張三的阿賴耶識心體不可能是李四的阿賴耶識心體,故說「五陰不異我」。
這樣,「非一非異」句中的兩個「我」都可以是指向「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總體」。
答:第八識真妄和合,但有時候在語言文字的表述上,會偏重於能藏、所藏或執藏,它的意義應依上下文而判定,只要解釋得通即可,不一定只有一個正確的解釋。依義不依語。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32〈53 善學品〉 (CBETA,T06, no. 220, p. 701, c2-3)
[2]《攝大乘論釋》卷4,無性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譯 (CBETA, T31, no. 1598, p.402, c10-25)
[3]編輯註:此處來信原文即為「主宰」,但豆瓣原文中為「作主」。此處應為提問者誤會。
本文摘自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第七期「迴響」
~~~~~~~~~~~~~~~~~
1.推薦電子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 下載地址:http://pan.baidu.com/s/1o6Hk1ZG
2.推薦一本佛學教科書《實證佛教導論》,電子版(部分內容)下載:http://pan.baidu.com/s/1mg6yJv6(用PDF閱讀軟體打開)
3.《修行佛法的步驟、方法》: http://url.cn/ZAjStx
4.歡迎加入正法佛學院QQ群:75649039
5.「實證的佛教」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szfjyjzx),敬請轉發、分享給與佛有緣人,功德無量!請長按下面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實證的佛教」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