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11月18日上午,漢傳佛教祖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陝西省西安市隆重開幕。此次研討會由中國佛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陝西省組委會承辦、北京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協辦,以「祖德流芳 共續勝緣」為主題,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界代表、知名學者兩百多人與會。會議上,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聖凱法師在會議分論壇上進行了觀點總結,以下是全文:
聖凱法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大會主席、各位法師、各位專家學者:
我受大會主辦單位委託,特向大會作「漢傳佛教祖庭與中國實踐」分議題的會議總結。本議題共發表了80多篇論文,其主要內容包含祖庭佛教的形成、祖庭寺院、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律宗、唯識宗、禪宗、淨土宗、密宗等方面的研究,深刻地總結了佛教中國化的恢宏氣象,彰顯了祖師大德的悲智願行,梳理了祖庭寺院的歷史,探討了各大宗派的思想特質,很好地體現了祖庭佛教的實踐價值與現代意義。
研究者在探討「佛教中國化」時,強調要重視中國佛教的主體性,是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視域融合」。其中,阿育王對佛教的變革和對中國佛教政教關係起到的影晌,菩薩思想在印度形成和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原始佛教的禪法與中國禪宗的比較等探討,皆是非常有意義的。佛教中國化的最重要成果即宗派的建立,其建立因緣需要經典依據、制度化組織和宗風的創立,而祖統法脈的建立則是宗風傳承的關鍵,祖庭是集宗風、文化、組織體系於一體的寺院。在組織制度層面,中國佛教形成了南山律宗主導的戒律體系、禪宗創製的清規體系和國家的佛教管理法規體系。
在天台宗研究方面,研究者指出天台宗是對佛教原始經典的合理化詮釋,使佛教順利地完成了中國化的表達與呈現。天台宗是將佛教由一特殊性之「出世間法」發展為一普遍之「禮法」,從而承擔其帝國意識形態之角色。慧思的末法思想是受那連提耶舍的影響,但是他提倡「安樂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末法。《菩薩戒義疏》是由智顗講說,弟子們(可能是灌頂)修訂完成,甚至將淨影慧遠的論述加入其中並系統化。天台智者創建國清寺後,又制定了六時禮佛、四種三昧等僧團行法。高明寺法系代表了明清以來的天台宗的復興,蕅益智旭正是對高明寺一系的繼承。
在華嚴宗研究方面,研究者指出西安地區的至相寺、華嚴寺與幾位重要華嚴祖師的關係。杜順、智儼之間的師弟關係是推尊杜順為華嚴初祖的事實依據。澄觀重新組織了華嚴經義學,而後更把華嚴教義學與禪學齊舉,駁難慧苑的析解,維護法藏思想體系的權威性。宗密繼承了華嚴圓教判教和注重融通的思想方法,進一步吸收了神會的禪學特色,進行了融會貫通和綜合總結。宗密的思想影響到西夏華嚴宗的傳承。同時,日本的鳳潭是主張「法華一乘」和「華嚴一乘」的會通,重樹智儼、法藏的思想。
在三論宗研究方面,研究者指出三論學派為三個階段與三大祖庭,關河學派的祖庭為草堂寺,攝山學派的祖庭為棲霞寺,嘉祥三論的祖庭為會稽嘉祥寺。研究者考察了草堂寺的歷史,比較了僧肇與道生的二乘觀,僧肇清楚區分大小乘,並將小乘視為不究竟,道生則將小乘視為前往大乘中不可或缺的中途站。吉藏繼承了攝山僧朗所傳的羅什師徒的關中之學,而從河西道朗則繼承了關河的涅槃佛性思想。
在律宗研究方面,研究者指出淨業寺創建於北朝,道宣入住後才稱為「淨業寺」。玄奘對三聚淨戒從理論層面給予完善,而且在實踐層面做了相應的努力和嘗試。《釋門章服儀》體現了道宣更加注重藉助中國固有文化來論述佛教制度。同時,研究者呼籲對佛教戒律進行「刪繁補闕」,使戒律具有現實意義。
在唯識宗研究方面,研究者強調大慈恩寺是長安佛教的領導中心、唯識宗祖庭、譯經、學術、活動、人才等中心。法相唯識宗的義學創新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區分「變帶」與「挾帶」,二、區分性境、獨影境與帶質境,三、是「自許」的簡別的獨創性使用。學者從「心、心所」法認識論「四分」和三種「所依」探討「轉依」觀念,考察真諦的阿摩羅識義與《九識章》的一些問題,梳理玉華寺的歷史與玄奘精神的現代意義。
在禪宗研究方面,研究者考察了五祖弘忍及其東山法門「守本真心」的思想,強調《壇經》彰顯了一乘頓教的特色,實踐了世出世法的不二。從出土的法雲寺尼墓誌,可以看到北宗禪法在長安比丘尼教團中的影響及其禪律並重的特點。雪峰禪師建設發展禪宗寺院經濟,制訂清規,及開創舉、徵、拈、代、別等機緣手段。南泉普願踐行「平常心是道」,禪與茶在南泉禪院得到最初的有機結合。禪宗在唐朝中晚期傳入雲南,確立祥雲水目山為漢傳禪宗祖庭。潮音通旭住持普陀山普濟寺八年,恢復受損殿宇,革舊除弊,謹束道風,重興普濟寺。性聰憨樸與順治帝的禪學因緣,從而對清初北京禪學具有重要的貢獻。胡適從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轉入禪學的研究,其的思想形態與中國式文藝復興之間有關聯,胡適與鈴木大拙禪學研究方法有諸多論爭。虛雲老和尚對雲南、福建、廣東、江西等省的禪宗祖庭進行不懈恢復與興建,重振了當代禪宗。敬安法師表現出「頭陀行」「菩薩行」,樹立了民國佛教的豐碑。
在淨土宗研究方面,研究者考察玄中寺的歷史,指出淨土宗的祖師主要是考慮其對宗派的貢獻,廬山慧遠結社念佛、善導對淨土宗的創建具有重大的意義。念佛三昧主要以觀想為主,注重禪定體驗,淨土宗逐漸將念佛三昧修法和持名為主的一行三昧等同。印光大師在法雨寺期間發表四篇(或雲五篇)文章,以及發明「藉氣束心」的念佛法,進而發展出「十念記數」。從香港東林念佛堂的發展,淨土法門與現代科學的契合,可以看出淨土宗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及其現代意義。
在密宗研究方面,研究者指出大興善寺始終居於中心和祖庭的位置,它以護國道場的身份,緊密連接著法門寺佛舍利供養內道場和青龍寺傳法道場,三足鼎立。不空以《無畏三藏禪要》為根據,融入密教真言咒語,編撰《受菩提心戒儀》,形成獨立的密教菩提心戒。研究者對清末甘肅藏區家廟進行歷史地理學研究,復興密宗有其現實意義與基礎。
在祖庭寺院研究方面,研究者探討印度佛教聖地、中國儒家祠堂與中國佛教祖庭的相互影響。西明寺與律宗、密宗淵源深厚,做為國家譯場,保存御造經藏,對日本佛教造成了深刻的影響。長安東西禪定寺在建構東亞政治社會、經濟商業、文化教育、甚至外交網絡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百塔寺作為三階教祖庭,林葬與聚塔是其特色。曇延僧團在長安活躍達80年之久,對佛教義學與世俗政治皆有很大的影響。長安大薦福寺是國忌行香和國忌設齋的重要場所,同時具有展示唐代國家實力,負責接待使臣,安置宮人的政治功能。
祖庭佛教是佛教中國化的成功實踐,在這個分議題裡有近30位年輕法師發表了高見,彰顯了佛教界人才的成長,體現了祖庭後繼有人,這是祖庭佛教學術研討會非常有意義的可喜現象。
因為祖庭佛教與中國實踐涉及到問題相當多,大家發表了許多高見。若有概括不周之處,乃至掛一漏萬,請大家多多包涵!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