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凱法師:中國佛教放生習俗的淵源及其流行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

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

第八屆覺群文化周上發表了《中國佛教放生習俗的淵源及其流行的主題演講,演講摘要如下:

放生習俗的開展,成為宋代以後佛教深入社會的重要傳統之一。放生習俗的形成,既有佛教戒殺護生的思想根源,同時亦受到儒家好生思想的推動。南北朝以來,在皇權貴族的支持下,逐漸以天然海灣為放生池的屏障,形成中國佛教的放生習俗;宋朝以後,僧人在寺院設置放生池,供民眾放生,使放生習俗深入民間。明清以來,雲棲袾宏修訂放生儀規,成立「放生會」,積極提倡放生。一、放生習俗的淵源

先秦時期,孔子以舜為好生榜樣,強調環境保護;孟子則強調惻隱之心,並以仁義思想啟發梁惠王,《呂氏春秋·異用》、《列子·說符》等已經開創戒殺放生的風氣。佛教傳入漢地後,曇無讖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流水長者子品》為佛教放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商湯之所以討伐成功,除了擅用萬物之外,更懂得珍惜生靈,不讓一切生命被趕盡殺絕,其治國所行仁愛之風,由「成湯解網」事跡可見一斑。《呂氏春秋·異用》記載:

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湯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網其四十國,非徒網鳥也。 

成湯仁民愛物,強調放生為上合天心,下順民意,仁君不忍見獵人四面布網,有違上天好生之德,於是去除三面,僅存一面;並更改祝禱詞,化殺戾氣為和祥之氣,表現了統治者若行放生將比殺生較易獲得民心。

「成湯解網」對後世影響很大,明代蓮池《戒殺放生文》仍然引用其故事。《列子·說符篇》記載了「周簡子正旦放生」的故事:

邯鄲之民,以正月元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 

由此可知,邯鄲在春秋時代已經出現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風俗,但是民間放生主要是表示對生靈的恩惠,先捕生靈然後再放之,則功過難以相抵。當時,周簡子聽眾門客勸導,將「捕物放生」的作法改為「禁民捕捉」,這是中國禁止屠釣的早期記載。

春天生物滋長,古人已有保護生物措施,《禮記·月令第六》說:「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牡,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 在春天萬象更新之際,切勿伐木營生、覆巢嬉戲、殘害幼苗等,否則有失大地萬物生存之道。

「成湯解網」和「正旦放生」說明了放生習俗在中國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背景。曇無讖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流水長者子品》為佛教的放生提供了自身的資源,內容簡錄如下:

流水長者子不忍魚為日所曝,乃求其國王,與以二十大象,暫往負水,濟彼魚命,王允其請。長者子乃及請二子,至象廄中,隨意取二十大象,雙從酒家多借皮囊,往決水處,以囊盛水,象負至池,瀉至池中,水即彌滿,還復如故。流水長者子救起瀕死之魚,予之水、食,為其解說大乘經典,諸魚聞經後,皆生忉利天。 

《流水長者子品》對佛教的放生習俗具有重要的影響,如十二因緣法、諸佛菩薩聖號、放生功德偈、放生程序、放生儀軌等。流水長者子救魚放生的情節,增進了中原人士對佛教放生思想的理解,更易於接受和傳播。

儒家的放生思想源於惻隱之心,如「子產畜魚」等具有影響力。所以,佛教的放生結合了儒家的號召力,能夠順利推行於民間。

栓子

相關焦點

  • 中國佛教生態學的理念及其操作上的盲點——聖凱法師
    目前在中國流行的理論都是先從西方傳過來的,其實,西方深層生態學將問題的癥結歸根於西方文明的人類中心主義。而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源是基督教的教義,於是他們開始加以批判。因為,在基督教的教義中,人與自然是主僕關係,上帝賦予人支配和控制其他生物及事物的權利,這樣人類的任何作為都是理所當然的,從而激起人類最大的剝削性和破壞性的本能。
  • 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
    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 2013-06-03 12:50:08  來源:大公網佛教
  • 中國佛教生態學的理念---聖凱法師
    環保的理念一般來說,無非是清淨國土、尊重生命,這就是我們佛教經常掛在嘴上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我們偉大的佛陀、祖師大德們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思想資糧,佛法是最大的寶庫,只是需要我們去挖掘。下面,簡單介紹有關中國佛教生態學的理念。1、淨心與淨土淨土是人類的共同理想,更是佛教徒的共同追求。
  • 聖凱法師:佛教界人才輩出 祖庭後繼有人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佛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陝西省組委會承辦、北京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協辦,以「祖德流芳 共續勝緣」為主題,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界代表、知名學者兩百多人與會。會議上,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聖凱法師在會議分論壇上進行了觀點總結,以下是全文:
  • 聖凱法師:明末清初佛教律宗的傳播特點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執行副所長,哲學博士,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李保華)明末清初叢林戒律凋敝,復興戒律成為當時佛教界的共識。寶華山經過見月讀體改革之後,譽滿天下,成為全國傳戒、弘戒的重鎮,一直延伸至現代中國佛教戒律的傳承。受到禪門宗派分立的影響,明末清初的律宗亦出現強烈的宗派意識,強調「正宗」的歷史傳承與意義。依據《律宗燈譜》的記載,雖然資料有限,不足以反映明末清初律宗的傳播情況,但是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律宗傳播的面貌。
  • 聖凱法師: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出席論壇並提交了《「傳統」與「現代」之間——論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的主題論文。聖凱法師在論文中系統梳理趙樸初「人間佛教」的思想內涵與歷史發展,聖凱法師指出:「趙樸初最大貢獻是把提倡『人間佛教』放在整個中國佛教的指導地位, 強調了『人間佛教』思想的普遍意義。這是太虛當年未能做到的。
  • 佛教與生態學有深層聯繫嗎?——聖凱法師
    但是,如果我們用佛教來理解生態學,二者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生態學是研究生命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廣義地理解生態學這個概念,可以把它解釋成研究關聯的學說。所以,佛教的緣起論與生態學都是說明生命與萬物關聯的學說。這樣似乎又會產生一種新的學問——佛教生態學。當然,這不是想當然的,而是有其內在的理路與根據的。
  • 聖凱法師:趙樸初「佛教是文化」的再思考
    聖凱法師:南京大學哲學系(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2010年12月2日上午,當代宗教媒體的定位與責任研討會在上海玉佛寺召開。南京大學哲學系聖凱法師在第一場學術報告會上發表了題為《趙樸初「佛教是文化」的再思考》的主題演講。摘要如下:趙樸老作為中國佛教領袖、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和書法大師,他將佛教、社會、文化圓融於自己的生命中,於是拈出「佛教是文化」,試圖讓佛教找到一個植存於社會的根基。趙樸老逝世後,這一論點引起很多討論與爭議。
  • 佛教思想史與佛教「人學」——聖凱法師
    而哲學方法的運用,強調哲學思辨的探討,一部分受到嚴格哲學訓練的人投身於佛學研究中,使中國學術界的佛教哲學研究,得到大大的提高。從中國佛學的研究來說,日本學術界在中國佛教史方面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中國學術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佛教史著作,不外乎湯用彤先生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呂澂先生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等。
  • 聖凱法師:南北朝政權推動了舍利信仰的流行
    本文作者聖凱法師,哲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本文通過梁武帝與舍利信仰以及陳武帝與佛牙舍利的歷史說明了佛舍利信仰的流行,是南北朝佛教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的重要體現。一、梁武帝與舍利信仰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舍利信仰曾經是構成中古的政治、社會圖像中重要的成份之一。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僧人便開始用舍利的奇蹟示現,來說服帝王信服。
  • 聖凱法師: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_佛教_鳳凰網
    淨土思想在印度產生,隨著經論的傳入,於是各種淨土信仰也隨著傳入中國。其中,中國人最為熟悉的是彌陀淨土信仰,其實還有彌勒淨土、阿閦佛淨土、藥師淨土等等。中國佛教在隋唐時代極其隆盛輝煌,成為佛教的黃金時代,彌陀淨土信仰也發展成為淨土宗,成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自從會昌法難以後,佛教逐漸式微;明清以來,似乎只剩下禪淨二宗在延續著佛法的慧命。
  • 首屆全國佛教院校學生論文聯合發表會在中國佛學院舉行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執行副所長聖凱法師主持開幕式。(圖片來源:中國佛學院)參加開幕式的嘉賓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傳印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湛如法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導師楊曾文教授,中國佛學院張厚榮副院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佛學院研究生導師魏道儒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文化研究所導師李四龍教授,中國佛學院副教務長廣如法師、研究部主任園慈法師、教務處主任理證法師,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副教務長達誠法師
  • 放生的意義、實施與注意事項---陳星橋
    放生是佛教的一項重要法事,由於歷代高僧大德的提倡,它與素食一樣,早已成為中國漢地佛教徒的一種習俗。近年以來,隨著人們動物保護意識的增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佛教徒的放生活動也日見增多。但為什麼要放生,應如何放生,不僅許多教外人士不理解,就是許多佛教徒也不清楚,以致盲目放生,造成一些事與願違的情況,或遭到外界的利用、非議甚至阻撓。
  • 聖凱法師:悉數當前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與偽問題
    但是,中國佛教教育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其實有一些「盲點」與「偽問題」,耽誤了中國佛教教育的發展。一、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1、師資建設「大學不在於有大樓,而在於有大師」,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但是,在中國的全國各地佛學院,法師、老師是最可憐的。在一個佛學院,最有地位的是院長、教務長等領導層;其次是學僧,因為現在學僧的流動性很大,而許多佛學院經常拿人數來誇耀;最後,才是法師、老師,一個月拿著一點可憐的工資,一周上兩次課,除此以外,佛學院的任何事情就跟這些法師、老師沒有關係了。所以,法師地位的「缺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導致目前佛教教育缺乏一流的師資。此其一。
  • 聖凱法師:中古佛教的慈善實踐
    中古佛教慈善思想的既有研究,大多關注中古佛教教義、教理中所蘊含的慈善思想,而較少關注這種思想在實踐中的體現,在筆者看來,以歷史的視野審視中古佛教實踐,可對佛教的慈善思想有更為深刻的把握。具體言之,中古佛教福田與慈悲思想主要體現為,通過「邑」、「義」、「社」等佛教民間組織,佛教徒鳩集資金與人力,致力於賑災濟貧、看病行醫、鑿井修橋鋪路等事業。
  • 佛教和中秋節有什麼淵源?
    佛教和中秋節有什麼淵源? 佛教和中秋節也有著很深的淵源和聯繫,中秋是農曆八月十五,恰逢一年中月亮最圓的一天。代表著佛菩薩圓滿的智慧。 佛陀是智者,也是覺者,佛陀在講經說法中,隨時隨處都會用天地萬物來比喻生命,其中最有意思的比較,就是拿月亮來比人生。在黑暗當中,能夠給予各種煩惱、痛苦的百態人生最圓滿的光明,這就是十五的月亮。
  • 聖凱法師:「信仰共同體」的社會活動更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聖凱法師: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曹立君)編者按:2011年6月4日,由浙江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的《宗教與中國社會倫理體系構建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中古佛教信仰共同體的社會慈善功能》的論文。以「邑義」為中心探討中古佛教的「信仰共同體」的社會慈善功能。摘錄論文部分觀點如下,以饗讀者: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土信仰呈多元化的特點,但是缺乏共同性的信仰對象。以祭禮為例,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存在等級秩序,地位不同,祭祀對象有別。
  • 漫談佛教素食習俗
    《拾德玉府》專注和田玉10年,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後,1000多年來,其素食習俗深入民心,並對我國民間的飲食習俗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佛教宣傳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力戒殺生。由於教規教義的緣故,佛教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素食,民間俗稱「吃齋」,「素」是潔白、粗略之義,素食就是不雜魚肉滋味的食物。佛教許多經文中列有反對飲酒、吃肉、吃五辛(蔥、蒜、韭、興渠、薤)的條文。
  • 科學放生,善護眾生——放生要了解的基本知識和注意事項
    編者按:放生是佛教中很重要的功德,在各地都很盛行,但是近年來由於不合理的放生方式使得大家對放生有較大的爭議,本文中田老頭大閘蟹將為大家介紹放生的源流演變,以及放生的注意事項。放生的源流佛教傳入前追溯至春秋之前,中國就有放生的概念。「放生」二字最早見於《列子·說符篇》,文中寫道:"正旦放生,示有恩也",說明當時已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習俗,而放生的種類主要有動物、魚類、飛禽。
  • 「漢傳佛教僧眾社會生活史」開題會在清華大學召開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發言(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2018年3月30日至31日,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聖凱法師擔任首席專家的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傳佛教僧眾社會生活史」開題會暨「觀念史與社會史視域下的漢傳佛教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丙所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