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蓮覺苑僧徹法師眾法師 如何透過華嚴字母提升智慧

2020-12-18 佛教在線

佛教在線香港訊 僧徹法師以及衍空法師等逾十位法師與進念二十面體2013年年底將再度合作推出生命劇場《華嚴經》,這次是「3.0 普賢行願品」,重點說身口意之行業,眾法師們唱誦「華嚴字母」是演出音樂的焦點。然而,這些字母為什麼重要?

什麼是「華嚴字母」?

漢譯《華嚴經》有四十卷、六十卷及八十卷三種版本,但不論哪一版本,在每卷結束時,都會有〈華嚴字母贊〉以及所唱的梵音,這些梵音被稱為「華嚴字母」,全經總共有四十二個字母,每卷末唱三個,輪著唱。

這些字母是陀羅尼,亦即咒語,又稱為真言。四十二字母可分成三類:單音字、雙音字及三音字。舉例說,在進念二十面體首次演出《華嚴經》時,法師們只唱了一個單音字母,即「一合」。據參與演出的僧徹法師說,那年由於第一次跟演員合作,考慮到是越簡單越好,於是只選唱了一個單音字母「阿」;到了第二次合作(即《華嚴經2.0心如工畫師》),參與唱誦的法師人數多了,於是三類字母都各選唱了一個,即「一合」、「二合」,和「三合」都唱了(單音字據「一合」的音聲來唱,雙音字按「二合」,而三音字則唱「三合」),那次唱的是「阿」﹙單音字﹚、「瑟吒」﹙雙音字﹚,及「曷羅多」﹙三音字﹚三個字母。(參附圖)

「阿」、「瑟吒」,與「曷羅多」等的發音,都是按照梵音用漢字注音。僧徹法師生於佛教家庭,九歲已學佛。他說自己在十七歲出家時已跟隨剃度師松泉上人學習華嚴字母,每年的華嚴法會都會唱誦本經。

《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載了這四十二字母之所以得以傳播,緣起於善財童子向通曉世間技能的眾藝童子求學,眾藝童子教授了他這個音聲法門,藉這四十二字陀羅尼,提升世間有情的智慧。

僧徹法師的師父松泉法師來自南京棲霞寺。據悉,香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華嚴字母」的唱誦有兩個源流,一是由來自中國東北的法師,另一便是蘇派,亦即傳自江蘇一帶的法師,由於這些法師依棲霞者居多,故又稱為棲派。

至於這些字母如何能提升智能,可見於經中每卷終結前,即在唱過那一卷的梵音後,都會祈願法界眾生入般若波羅密多門,並指出:「四十二字妙陀羅,字字包含義理多......」。

僧徹法師解釋說,唱誦時講求對佛法的感受,講求相應;感受是指以往曾如何學佛,如何修持,透過唱誦來追求進一步提升宗教情操;如果不相應,那便變成光是唱;要有相應,才能感動別人。 

他進一步說:「打動人心,說的不是情感的心,而是能促使聽眾去學習,去思考,去改變。」

過去,這些經誦都是在華嚴法會時進行,會眾絕大多數是佛教徒,有親近佛法與法師的願望,相應的程度自然會大些。現在移師到非宗教的劇場,與表演藝術融為一體,主催的藝術團體自然有本身的要求,而法師怎樣去衡量這些藝術上或世俗要求的收穫呢?

僧徹法師說:「世俗講的是回報,我們不重回報,重的是別人是否領會,領會到的話,便會去接觸。在舞臺上,我們講的是接眾的法門。過去未接觸過佛教,未聽過佛法音聲的,改變他們對佛教的印象,於是買票、用心聽,參與思考,覺得佛教音樂跟基督教、天主教音樂一樣是莊嚴而且優雅...... 這便是相應。還有,我們要聽意見,過去幾次,有人反映意見,覺得燈光令人眼花、音響聲太大、唱誦有男師父而無女師父等,我們都會參考,看看是否要調整。」

考慮到觀眾的意見,舉例說缺乏女法師的參與,於是,在《華嚴經2.0心如工畫師》中,華嚴字母唱誦時便加入了比丘尼。不過,2013年12月將演出的《華嚴經3.0普賢行願品》則恢復由全男聲唱誦,原因是之前演出時加了女聲後,男女聲高低相差八度,發覺效果不彰,而僧人畢竟未受過聲樂訓練,為了令更莊嚴一些,故今年的演出改回全男眾唱誦。這些改變、再改變,都是法師與主辦機構進念二十面體的用心。

廣義而言,不同版本的多媒體劇場演出都是華嚴音聲;換一個角度,華嚴音聲也是演出的組成部分。每場《華嚴經》的演出都企圖立體地,以身的動作姿態與口的語言音聲,以及樂音、光影和氣氛,讓觀眾認識這部經的意境與內涵。喜愛藝術的人,自然從中可以體會佛陀世界與藝術的關係。劇場的多媒體企圖展示《華嚴經》中描述的華藏世界之層層無盡,但畢竟劇場四堵牆裡的是有限的時空,需要觀眾用自己的心去衝破限制。但個人的智慧與想像受到「我」的這個意念及身體軀殼局限,需要吸收外來的養分才能「層層無盡」,包括可以在演出時感受臺上幕前幕後人員的「意」,把自己的「意」融入其中,又想像周遭觀眾的因緣,感受劇場內外空間、環境的分隔與連繫...... 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反應等,這當會產生種種層次的裨益。又,如果愛好劇場藝術的讀者,你,能在進場前或後,按自己的需要尋求對佛教經論又或這類藝術多所了解,這當下亦已是智慧的提升,最少是積累了知識!

從佛事角度,修學「華嚴字母」有唱誦字母與觀想字母兩部分。臺上的法師唱誦字母,為臺下與眾展開了觀想的空間。我們平常有太多紛雜的大小生活事務,聽佛教音聲可以令自己的心靜下來。進念《華嚴經》的演出大概為時90分鐘,上半部是令自己靜心的先導,包括法師們的唱誦,這先讓參與者透過眼見、耳聞,而開始在腦子中回味,在臺上演出未結束前,逐漸投入其中。以上一集《華嚴經2.0心如工畫師》為例,演員以言語、肢體表現「心」的作用,所謂「善心是佛,善是心作佛」,而法師們唱誦字母後,劇場以光影引導觀眾們觀想自心。今集以〈普賢行願品〉為主題,說的是一切身、口、意所作的業中,有善業,有惡業,亦皆由「心」而起。觀眾可按這個方向觀想。

靜止與觀想是般若波羅密多的基礎。佛法與藝術都講個人造化,例如身口意皆來自「我」,藝術的創作也來自「我」。然而,同一件事,這「我」可生起正見,也可以生起執見,「我」買票入場是為了欣賞藝術、為求了解佛法等是正見,如果是為炫耀自己的學識修養則是執見。前者的「我」,是心無所住,後者的心是有所住。

觀是觀察,也可以是觀賞,想則是思考。智慧是建基於正確的觀察與思考,無論佛法的智慧或藝術的智慧皆如此。沒有智慧,即使是面對上乘的藝術,也不會感受得到。 (文:陳耀紅) 

 

相關焦點

  • 親近過淨空法師的青年法師的感言---能利法師
    「佛本一乘,根源自別;教有萬法,體性無殊」,淨空老法師,精通宗教,而獨弘淨土,實乃應眾生器,施所知量,非大悲心不能為也。嘗聞其揚蓮宗而抑他門,實大謬也!吾等三月親近老法師,可證矣;老法師發起之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三藏典籍,無所不容,再一證也;而老法師曾宣華嚴、唯識、般若、梵網等妙理,此又一證矣!悲夫,今人之分別執著,我見深重,不明事理,故有此謬傳,不也痛乎哉!
  • 四川尼眾佛學院果平法師:隆蓮法師的僧才教育思想
    佛教在線訊  四川尼眾佛學院是隆蓮法師創辦的國內第一所高級比丘尼學院。早在1980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隆蓮法師鑑於當時中國沒有一所培養比丘尼的正規學校,鄭重提出創辦尼眾佛學院的構想。隆蓮法師的提議得到中國佛教協會和佛教界許多老法師的支持,特別是趙樸老更是積極呼籲。
  • 風雪中的行腳僧: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1930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南通縣(今南通市),後去臺。他13歲出家,青年時期留學日本,197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臺灣後,法師歷任臺灣地區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佛學學報及佛學研究年刊,為輔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擔任論文指導。
  • 法鼓山紐約道場東初禪寺:聖嚴法師在此完成珍貴著作
    經過20世紀的百年發展,伴隨著美國全球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佛教的每個支派在北美都有充沛的展現,而漢傳佛教也一直是北美佛教的重要資源,構成了北美佛教的絢麗華章。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臺灣法鼓山紐約道場東初禪寺。
  • 2016年大乘禪寺~心平法師記事表
    11號、心平法師為廣東眾居士來寺設供上堂大齋說法。23號、凌晨舉行三屆華嚴法會供佛齋天法會,禮請悟證法師、覺心法師、智藏法師、燈磬法師、燈海法師共同主持。16號、晚上心平法師應法鼓山僧伽大學副校長常順法師邀請於僧大交流,並答應贈送一套《太虛大師全書》。
  • 雪源悼隆蓮老法師:當之無愧的當代第一比丘尼
    二十世紀上半葉,弘律大德慈舟老法師、能海老法師有心於恢復二部僧受戒制度,但當時的因緣條件並不成熟,也未能推行開來。「文革」結束後,慈舟老法師座下弟子通願法師、能海老法師座下弟子隆蓮法師兩位比丘尼大德,有志於推動二部僧受戒律制的重興。1981年初,隆蓮法師與通願法師在書信往來中,率先徵求通願法師的意願,倡導恢復二部僧受戒制度。
  • 宗性法師憶隆蓮老法師:盛開白蓮滿池香
    本文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宗性法師回憶隆蓮法師的文章《盛開白蓮滿池香》。宗性法師在文中指出,隆蓮法師是當代比丘尼教育的開拓者,猶如一枝盛開的潔白蓮花,影現在接天蓮葉中,散發出清香和芬芳,沁人的馨香漂浮在滿池荷塘,令莘莘學子景仰和愛戴。
  • 寬運法師:百年一夢一高僧——沉痛悼念夢參長老
    淚眼中,我執筆寫下了對長老沉痛悼念的輓聯:  夢幻人生亦真亦假一笑拈花生極樂  參透本源不增不減剎那離塵到蓮邦  夢參長老年高德劭,道心如磐,一生弘法諸方,致力於僧才培養、海內外佛教文化交流。回想長老的一生,正如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堅永評價為「美麗且艱辛的一生」——對佛教中國化和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明賢法師:(守培法師)目不交睫,眾板分散
    光緒末年,守培法師向三乘法師告假,出外參學。他獨自來到鎮江金山寺,在青權法師座下參學禪法三年,自愧未能深入。
  • 良因法師簡介
  • 接任法鼓山方丈 果暉法師誓願:弘揚漢傳禪佛教
    3千多位海內外僧俗代表,以及通過直播觀禮「承先啟後——法鼓山第六任方丈接任大典」的全球信眾,欣悅祝福果暉法師榮任法鼓山方丈。果暉法師從退居方丈果東法師手中承接信物,成為聖嚴法師創辦教團以來,第三位帶領法鼓山僧俗四眾、推動心靈環保教育和關懷的方丈和尚。12年前的今天,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將方丈和尚一職傳位與果東法師,並交付組織章程等信物。
  •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圖)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  時代周報記者 李瀛寰 發自北京  「一個風雪中的行腳僧,走完此期八十年的弘化歷程。」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研究所教授溫金玉以這句話來描述聖嚴法師之生命傳奇。智慧的話語、通俗易懂的著作,便他成為無數民眾的心靈導師。  向時代周報記者談起聖嚴法師的圓寂,北京潭柘寺副監院昌悟法師語調悲涼,心情沉痛。  「聖嚴法師對佛教貢獻很大,但無緣一見,很遺憾。聖嚴法師不僅學位高,修為更高,我們常翻印他的書,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免費送給遊客。聖嚴法師的書不是佛經,是介紹佛法入門書,通俗易懂,對想信佛又不知從何入手的人,大可啟迪。」
  • 傳記:弘一法師小傳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號弘一,暮年號晚晴老人。1880年出生於天津河東,因生母王氏祖籍浙江平湖,自稱浙江人,以示紀念先母。法師祖上是京津一帶的豪門巨富。其父李筱樓先生慈悲仁義,常年撫恤貧寒、施捨孤寡,人稱李善人。
  • 佛門耆宿 | 斌宗法師
    佛門耆宿 | 斌宗法師簡介   釋斌宗,俗姓施,臺灣省彰化縣鹿港鎮人,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出生。施姓是鹿港望族,他的父親名昧目,是當地名醫。斌宗自幼即有趙異常兒的智慧,且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出生的時候,臺灣已割讓給日本近二十年。
  • 水月道場|聖嚴法師與法鼓山
    法師以其深厚的禪修經驗、正確的禪修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亞、美、歐洲等地主持禪七、佛七,為國際知名禪師。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鋪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挽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聯,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淨緣。二、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
  • 三學淨苑舉辦2014年「冬至祭祖祈福」系列法會
    開應法師為信眾作地藏七開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聆聽法師開示的信眾們(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冬至是中華民族緬懷感恩前賢,祭拜先祖的傳統節日。冬至到來,三學淨苑特舉行為期11天的「祭祖祈福」系列法會,法會包括地藏七、三時繫念、放生活動、授三皈五戒儀式四個部分。 地藏七 2014年12月15日至21日,三學淨苑舉行地藏七,隨著住持上開下應法師主持的灑淨儀式,冬至祭祖祈福法會拉開帷幕,三學淨苑正覺念佛堂、華嚴講堂兩處會場悉皆清淨。
  • 界詮法師就弘揚律學、培育僧才等問題接受專訪
    現駐錫平興寺,帶領僧青年學律。界詮法師多年來默默無聞地堅持弘揚律學,宣講「南山三大部」,培育僧才,推動規範傳戒,並曾多次應邀赴新加坡、臺灣等地講經弘法。記者: 請法師談談您的出家因緣與感受。界詮法師: 我生長在一個鄉村貧苦家庭,童年時代很苦,從小放羊、放牛,到13歲才開始上學(直接上三年級)。
  •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的師爺:天台宗四十三祖諦閒老法師
    著名的香港佛教界領袖人物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的師父是著名的高僧天台宗第四十四代祖師寶靜法師,而寶靜法師的恩師又是著名的近代佛門高僧、天台宗第四十三代祖師諦閒老法師。諦閒法師出生於大清朝鹹豐年間的一八五八年,俗家姓朱,是浙江省黃巖人,自幼喪父,因家裡貧困,在私塾裡讀書僅數年便輟學,去舅父家裡的中醫藥店做學徒維持生計。
  • 法師在線揭秘女僧真實生活引熱議
    四川尼眾佛學院院長如意法師5月25日下午14時做客《師父來了》(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人們印象中的佛門女僧一般都與影視劇難解難分,但真實的女僧人生活真是那樣的嗎?節目邀請到了四川尼眾佛學院院長如意法師介紹了漢傳佛教女性出家人的真實生活,並首次展示了大量女僧生活的真實照片,還就網友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在線解答。本期的高僧問答火爆一如既往,精彩依舊如前,數十萬網友於下午兩點雲集直播頁面、鳳凰新聞客戶端,圍觀最新一期的《師父來了》並熱烈提問。 女性出家都是因為感情不順嗎?女眾佛學院裡出家的女僧年輕的多還是年長的多?她們的生活有娛樂嗎?
  • 這位法師練成了真正的金剛不壞之身,虛雲老法師的高足彌光法師
    如上偈頌,清晰地表達出彌光法師樸實真切的禪門受用。1951年40歲,廣東雲門寺因受人誣報而遭受徹查,待風波剛平,即有弟子祈求傳戒,虛雲老和尚乃擬定農曆六月初八至六月十九傳授三壇大戒,受戒的僅有十二人,男眾十人,女眾兩人(其中一名陀光尼師,是彌光禪師的俗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