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談到弟子對善知識的依止方法,有二十一種心,後來寂天論師把這二十一種心概括為九種心,這是在寂天菩薩的《集學論》裡面所說的,由於這九種心是來源於《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這九種心又被稱之為華嚴九心。這九種心,概括了親近善知識的心要,這九種心是: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輪圍山心、如僕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船心。
首先第一種心,如孝子心。就像孝子一樣,對父母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去行事,那麼作為一個弟子,他對善知識要捨棄自己的自在,唯一要按照善知識的意願去行事。但是前提是作為一個善知識他必須是一個具德的善知識,如果不是一個具德的善知識,那麼作為一個弟子他就不能隨便地把自己的鼻漏交付於對方。像藏地犛牛,它把自己的鼻漏交付給牧民,牧民就會在鼻漏上穿一個孔拴上繩子,那作為一個弟子,他如果沒有在事先仔細地觀察的情況下,如果隨便依止一個善知識,後果是非常可怕的。古德曾經說:「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因為一個惡知識,他的知見不正,他的思想與行為會影響弟子,就會師父下了地獄,徒弟由於造了惡業也會下地獄,所以選擇善知識非常重要。
第二種心,如金剛心。金剛寶堅固無比,一切東西都不可能會去損壞它。作為一個弟子,對善知識一定要具有堅固的信心,無論任何的天魔外道與惡友,也不會破壞弟子對善知識的親愛之情,當弟子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有時候會有一些惡友或者是天魔外道,會來對弟子與善知識之間的親愛之情進行離間,但是由於弟子對善知識有堅固的信心,所以就不會被這些違緣障礙所驅使、所左右。
第三種心,如大地心。作為一個弟子,對善知識的心就像大地一樣荷載萬物,弟子擔負起為善知識的事業而盡力的這種善心,能夠任勞任怨,毫不退縮,並且不會認為這是負擔,就好比一個將軍,他身上披戴著非常沉甸的鎧甲,他不會認為這是負擔,而是認為這是一種榮耀,但是如果作為一個弟子,他對善知識交代的任務,作為這是一種負擔的話,那麼他就得不到這種加持,如果認為這種任務是一種非常殊勝難得的因緣,就會以歡喜心去領受,以歡喜心去行持。
第四種心,如輪圍山心。輪圍山又名大鐵圍山,大鐵圍山無論是洶湧澎湃的海浪如何拍打都不會動搖,作為一個弟子,對善知識的信心也不會被所有的違緣障礙動搖。
第五種心,如僕使心。僕使,就是僕人。僕人雖然做一切低賤汙穢的事情,但是始終以一種平常心去做。那作為一個弟子,對善知識所交代的事情,無論如何不體面,始終以一顆歡喜的心去做。
第六種心,如除穢人心。就像普通的清潔工一樣毫無傲慢之心。作為一個弟子,在善知識的面前,一定要保持一種卑下謙虛之心,在善知識面前,不能保持一種傲慢之心。當弟子親近善知識久了,在承侍善知識的過程中,為善知識做這樣的事,為善知識做那樣的事,切記:「千萬不要對善知識懷有一種,我對你有恩德的這種心。」我對你有恩,你欠我的,當對善知識生起這種傲慢之心的時候, 就會損自己的德行與福報。在善知識的面前,一定要恆常保持著一種謙下之心。
第七種心,如乘心。乘是車乘,好比是從我們東營到青島或者是北京,我們大家是要坐車去的。車乘無論對路途如何遙遠與艱難,也必將會到達,同樣作為一個弟子,對善知識所交付的重擔無論如何艱難,也要歡喜奉持。
第八種心,如犬心。像愛犬一樣,無論主人對這個犬如何打罵,但是犬始終不會背棄主人。作為一個弟子,對善知識的毀罵,在心裡也不能有絲毫的憤恨之心。因為作為一個善知識,它對弟子並不是始終和顏悅色的,有時候為了教化弟子,會用一些雷霆的霹靂手段,外現忿怒相,但是他內心是慈悲的。如果對善知識的毀罵生起怨恨之心,就會失混自己的功德。
第九種心,如船心。就好比是擺渡的船,來來回回一樣,無有疲厭。作為弟子,對善知識所交代的任務,無論有多麼地繁瑣,無論如何地來來往往,都不能生起疲厭之心。
這是華嚴九心,概括了親近善知識的一切心要。如果作為弟子具足華嚴九心必定會成就。作為善知識,他始終是希望弟子能夠把法繼承下來,並且弘揚出去。作為弟子,對善知識應該懷有什麼樣的心呢?應當是視師如佛,把善知識當作佛一樣來恭敬、愛戴。視師如佛,並不是說善知識,他具足佛陀一樣的功德,而是作為弟子把善知識當作佛一樣來對待,就不會去觀善知識的過失,觀德不觀失。作為善知識,並不是希求大家對他崇拜,而是作為弟子通過視師如佛,有利自己的修行。因為人們對佛不會生起尋找過失之心,對凡夫往往會去尋求過失,只有視師如佛,把善知識當作佛一樣來看待,才不會去尋求善知識的過失,視師如佛有利於自己的修行。(摘自印尚法師《四十二章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