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慧語|《華嚴九心》

2021-02-19 佛在作用處

二、如金剛心。我們跟善知識的關係,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被破壞;就像金剛一樣,不但不被任何東西所破壞,反而可以破解任何東西。可能善知識會對你冷漠、批評甚至責罵,不要因為這些破壞與善知識的關係——要明白這是考驗,是棒喝,是善知識如父母般的抑止,是善知識的慈悲。也許別人會說善知識某某方面不好,聽到這樣的話,心中要消化這些負面的東西,像金剛一樣把它破解掉;如果還做不到,那就要遠離這樣的因,儘量靠向好的環境中,這樣能增進與善知識的堅固關係。另外,我們還應遠離無常的心態,比如:初見善知識時非常激動,相處久了便將善知識視若常人;或者是依止一年兩年就不依止了。應該如金剛一樣,終身依止,始終如一。那麼親近善知識以後要怎麼做呢?應該如下面第三所說的如大地心。

三、如大地心。荷負善知識一切事業重擔的善心,就是如大地心——大地擔起地上一切有情、無情而毫不推卸,不知疲倦;承擔善知識的事業重擔,亦當如是。以師志為己志,承擔善知識的事業,當隨緣、隨分、隨力去做;不是把事情推給別人,自己偷偷溜掉;不是挑三揀四:「這個我喜歡就做,那個我不喜歡就不做。」要如大地心。什麼叫大地心呢?大地能承載任何東西,也不拒絕任何東西,不論大小、好壞、輕重,所有的東西都不拒絕。現在我們親近善知識,要以大地心來承擔善知識的一切事業,甚至為這一份事業,不惜獻出生命。承擔這份事業時我們也許會懈怠、疲倦,會覺得:「好累!一直叫我做,為什麼不叫別人做?」這是我們的錯誤和損失。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擔子,而應該想成是一份莊嚴,是來成就我們的。譬如鎧甲,將軍雖披戴沉重的鎧甲,但並不覺得是負擔,反而視為榮耀;若換成其他人就會視鎧甲為負擔,覺得難以承受。同樣,若將善知識交付的事視為負擔,內心就會無法忍受;相反,若視為莊嚴,則會覺得因緣殊勝難得,做起事來充滿歡喜。

四、如輪圍山心。前面說到承擔善知識的事業,下面說承擔事業的六種心態。六種當中,第一是如輪圍山心。如輪圍山心,就是生起任何苦惱都無法動搖的善心。輪圍山是什麼樣子呢?佛經上說,我們現在住的地方是個小世界,中間是一座最高、最大的須彌山王,須彌山周圍有海,海的外面就是輪圍山,輪圍山一圈一圈地圍著,不會動搖。弟子依止善知識就像輪圍山,圍繞著善知識轉;不管遇到什麼苦惱,絕對不動搖,堅固穩重地永遠繞著善知識,趨向善知識。這是我們承擔善知識事業第一個需要的心。

五、如僕使心。就像世間的僕使,一切都是為了侍候主人:不管主人要他做什麼,他都覺得是自己該做的;即使是最髒的事情,他都沒有任何慚愧、懷疑地去做。我們親近善知識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做低賤的工作時,覺得心裡很委屈,沒面子,這就錯了,因為佛法是沒有貴賤的。實際上,古來很多尊者都是王族出家,不但是最高貴、最有權威的,而且也是最富有的;但他們對做最下賤的事情,一點都不覺得慚愧,也不懷疑。現在我們做一點點,心裡就嘀咕:「怎麼跑來做這個?」這個是我們跟法不相應的地方。無論掃大殿或掃廁所,要想到:「這是三寶所在之處,我在侍候三寶,我今天能夠有機會來莊嚴道場,那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如果我們這樣不斷地學習,一方面自己的耐心會提高,另一方面福德增長,智慧增長,這樣才能跟善知識的攝受相應,才能承擔更廣闊的事業。

六、如除穢人心。如除穢人心,像普通清潔工一樣毫無傲慢的心態,即斷除了一切慢及過慢,在善知識面前自處卑下的善心。例如:未生怨王身為國王,但在迦葉尊者面前聽法時,仍是畢恭畢敬。釋迦族人種姓高貴,但仍謙虛地在首陀羅族出身的優婆離尊者面前受教。這裡告訴我們的是要斷慢及過慢,說來說去最主要就是指內心當中這個「我」。古德說:「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大乘莊嚴經論》云:「下心為緣起。」所以拜見善知識或為善知識做事,應當以謙下心來做,身心調柔;不應有傲慢的行為。

七、如乘者心。如乘者心,即對善知識交付的重任,即便再困難也能歡喜受持的善心。乘就是以前的轎子。換句話說,就像大卡車裝載沉重的貨物,雖然路途難行,卻沒有絲毫疲倦之心,再重、再難的事情也很勇敢地承擔下來。《功德藏》云:「極具忍耐如柱子。」《普賢大和尚言教》對此解釋為:「或施加難以承受的壓力,也應當盡力忍耐,猶如柱子一般。」

八、如犬心。忠實的愛犬被主人打罵時,不僅沒有絲毫反感,反而對主人搖尾乞憐。如犬心,即雖受大和尚毀罵,但對大和尚沒有絲毫忿恨的善心。要像狗,不管主人怎麼罵它、踢它,回過頭來它又馬上對主人搖尾巴,在腳邊轉;我們對善知識也是要如此。有一個公案:一位著名的畫師帶他的弟子去拜見大和尚,但每次都會遭受大和尚的一頓喝斥。畫師的弟子不滿地說:「大和尚對我們師徒特別瞋恚。」而畫師對弟子說:「你把它聽成是呵責嗎?我每次受大和尚這樣賜教一次,就像獲得佛菩薩的一次加持。」同樣的語言,一個人覺得在責罵,另外一個人卻覺得是給自己最好的教授及加持。我們可以在這二者之中好好地選擇,對於善知識的教導,乃至於毀罵,內心千萬不可以起一念的瞋恨。《般若經》告訴我們:如果善知識對於來求法的人,現出來的樣子好像是發脾氣、責罵,那個時候不但心中不要這樣想,對自己的老師不應該退舍,反而還要「增上希求」——應該更加希求。

九、如船心。擺渡船來來去去,無論往來多少趟也無疲厭之心。如船心,即對善知識的事不論承擔多少,不論如何來往奔走,都無厭患的善心。一般修行不好的弟子,見到善知識吩咐的事接連不斷,便會心生疲厭,這是不具足如船心。總之,找到善知識,應當如孝子心敬順承事善知識,如金剛心依止善知識不動搖,如大地心荷負善知識事業重擔。荷負善知識事業重擔,當如是行持:一、任何違緣不能動搖,如輪圍山心;二、受行穢業心無慚疑,如僕使心;三、斷盡傲慢自處卑下,如除穢人心;四、歡喜承擔種種重擔,如乘者心;五、善知識毀罵不起忿恨,如犬心;六、數數勞作心無疲厭,如船心。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舍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彼」指弟子,於一切應舍自意,要隨著善知識意樂而轉。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要觀善知識的容顏,然後去揣摸、去了解善知識的意思。此亦是說,於其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像這種孝子心作法,一定要在具德的善知識跟前才可以施行。所以,我們在依止善知識前要多方面的觀察。「授其鼻肉」,就是牛被牽著走時,它是沒有辦法選擇的。也就是譬喻像牛一樣被任何人牽著鼻子走。

「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應從兩方面來做解釋:一方面,我們在選擇善知識時,一定要如法的去觀察,不要像牛一樣可以被任何人牽著鼻子走。另一方面,如果你已經找到具德的善知識,就要聽善知識的話,要像牛一樣被善知識牽著走。

這裡針對目前很多人依師的現狀,特別說明一下:一般我們在選擇善知識時,很少依法來判斷,都是依自己的感性、自己的感覺來判斷。他對我好,他長相莊嚴,他名氣大,他長期閉關在山洞裡,……等等。至於他的見解到底對不對,不會去判斷,而都是依外相、依自己的感覺來判斷。這些都屬於觀察、親近、依止善知識的錯誤行為,選擇自己要親近依止的善知識,必須按我們以前講過的善知識的德相去觀察,觀察是否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的善知識,是否是「圓滿教授導心知識」。你要如實的觀察,否則的話,你依止一位「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的善知識,那將全無所益。



附:《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中講到的,承事善知識的二十一種心。

原文如下:複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1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2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3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4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5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6應發如僮僕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7應發如養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8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9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故;10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11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12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13應發如調順象心,恆伏從故;14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15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16應發如旃荼羅心,離憍慢故;17應發如犗牛心,無威怒故;18應發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19應發如橋梁心,濟渡忘疲故;20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顏色故;21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相關焦點

  • 印尚法師:華嚴九心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談到弟子對善知識的依止方法,有二十一種心,後來寂天論師把這二十一種心概括為九種心,這是在寂天菩薩的《集學論
  • 華嚴九心~~上師相應法的基礎
    《華嚴經
  • 華嚴富貴在這裡 色華慧妙佛世界
    華嚴經為根本經典,當機為大心眾生,說無盡法門,都以十表法,如說十會、十波羅蜜、十智力、十海、十無畏等,並不是就十個,也可以是代表百、千、萬無盡個。汪洋衝融廣大悉備根本大不思議圓融法寶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在六位行法上也都以十表法,從因地講六位行法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與等覺共六個位次;從果地上講,六位則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與妙覺。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華嚴經》為初期大乘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對大乘思想發展的影響甚大,華嚴經到底講述了什麼,本文一一告訴你!一、拋磚引玉《華嚴經》在佛經叢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初期大乘非常重要的典籍。「學佛一定要讀佛經,它的精華都在經典裡面,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學佛者應該多花時間選讀此經。但是《華嚴經》內容包含廣闊,文字艱澀,不易閱讀。本文嘗試淺談《華嚴經》的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關於《華嚴經》的文章及書本多如恆河沙數,希望本文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來增廣我們對《華嚴經》的認識。
  • 學處 | 誦讀《華嚴經》 功德不思議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誦讀《華嚴經》,初學者雖感困難,但《華嚴經》是誦讀佛經中功德最大的菩薩修學的經典。誦讀《華嚴經》大致有五種功德利益。第一、滅五無間罪經云:「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
  • 華嚴經的功德和利益
    第八會:敘佛在普光明殿,普賢菩薩入佛華藏莊嚴三昧,從三昧起,普慧菩薩請問菩薩依、菩薩行乃至佛示般涅槃等二百個問題,普賢菩薩一問十答,分別演說二千法門。  第九會:佛在逝多園林,和文殊普賢等五百大菩薩、大聲聞並無量世主聚會。
  • 這部佛經,你只看一眼,就已經功德無量!
    在佛教中有一部佛經,你只需要看一眼,哪怕只是看一眼經名,就已經可以獲得無量福報和功德。這部佛經就是《圓覺經》。全稱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也叫《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從這些經名中就可以看出,這部佛經是一部了義經。提到大方廣、了義經這幾個字,我們可能會想到華嚴經和楞嚴經。
  • 學唱華嚴字母|華嚴字母概述
    一、華嚴字母「華嚴字母」共有四十二個,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故稱之為「華嚴字母」。這四十二個字母是由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時,參訪到第四十四位善知識──眾藝童子,眾藝童子教他四十二字母,稱之為修學菩薩行的字智法門。在誦讀《大方廣佛華嚴經》時,每卷卷尾都有唱誦華嚴字母。
  • 十部必讀經典佛經,你都讀過幾部?|楞嚴經|金剛經|華嚴經|阿彌陀佛...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佛教的十部經典佛經,看看各位都讀過幾部?  一、《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曆代佛經佛畫精品
    皇宮殿閣常有佛經的宣講和禮佛的祀拜,離宮內院更有許多佛畫及經書的陳列及收藏。 這些佛經,包括宋元刊刻及著名書家、釋者繕寫的大乘經典,《金剛經》文字言簡意賅,又能充份展現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其流傳淵遠,雖在出版刻印甚屬簡易的宋、元兩朝,仍有許多書家願以親手書寫,以示敬誠;再者,佛像圖繪是諸佛菩薩三身形貌的示現,展卷時之目眩神迷,尤屬明代彩繪密教經典,最稱精絕;《華嚴經》闡述法界緣起、事事圓融無礙的思想,是華嚴宗立名及根據的經典,其雖源自印度
  • 簡體注音|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龍藏本)
    視頻版:木魚唱誦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根據《乾隆大藏經》大乘華嚴部,第0085部,唐罽賓三藏般若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即四十卷華嚴)之卷第四十原藏影印本校正注音。句讀及注音僅作參考。特此說明。
  • 佛教:佛經請回家,這樣做功德無量!
    《華嚴經 淨行品》中佛言:「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何為法,通俗來說就是三藏十二部經,所謂三藏,即經、律、論,經藏講解定學,律藏詮釋戒學,論藏開示慧學,戒定慧即佛家三無漏學。十二部經也稱作十二分教,它把一切佛經的內容分為十二種類,叫做十二部經。
  • 《華嚴經》與《金剛經》,到底有什麼不同?
    它們分別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涅槃時。在華嚴時以及阿含時,佛陀講法偏重於讓人們去實踐。到了後來,特別是般若時,佛陀的講法方向已經偏重於從智慧方面讓人們打開自己修行中的結。這一點,我們從《華嚴經》和《金剛經》的內容特點,可以看得出來。比如在《華嚴經》中,佛陀提到了善財五十三參的經過。
  • 當代佛教大事:夢參長老講解過華嚴經,明海大和尚正在講華嚴經疏
    當代佛教大事:夢參長老講解過華嚴經,明海大和尚正在講華嚴經疏明海大和尚:夢參長老在漢傳的教理傳承上也傳承華嚴宗,師從慈舟老和尚。慈舟老和尚是民國年間弘揚華嚴宗、弘揚戒律的一位高僧,夢參長老和他學華嚴教理。夢參長老認為《地藏菩薩本願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平等無二,《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小本的《華嚴經》。
  • 大眾閱藏佛經分類與天台判教的因緣
    這位法師對大眾閱藏的佛經分類也缺乏了解。大眾閱藏佛經分類以三時判教為主幹,但也吸收了五乘佛法、三士道、天台判教等思想。如果他認同天台判教,可以指出還有哪些天台判教的優點需要吸收進來,我們繼續改進;如果指不出來了,那說明他了解的天台判教主要思想已經體現在大眾閱藏佛經分類中了,他還有什麼不滿的呢?不踏踏實實做工作,編個嚇人的題目,說些浮在表面的評論,有啥意思呢?
  • 佛經文獻編輯出版實踐考論——以弘化社為例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維摩詰所說經》簡稱《維摩詰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等,不勝枚舉。詳稱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映佛經內容,為顯示佛經莊重性起見,以全名最為合宜。簡稱有利於佛經傳播,特別是在一些普及性的出版物和口頭傳播中。經名之詳略不僅體現在不同版本的經書中,同一書中不同部位,經名也會有差異。
  • 佛教經典佛經都有哪些,主要的佛經有哪些?
    佛教,世界三大教之一,歷史淵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累積了許許多多的佛經,在以前佛經都是口頭相傳,由佛陀向弟子口頭傳承。佛陀圓寂後由弟子繼續傳承。後來慢慢開始篆刻成書,那麼在如今存有佛經大全中的佛經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觀賞一下吧。  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
  • 為什麼要念《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發心,為了一切的九法界眾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攝一切有緣、無緣,同歸西方極樂淨土,修學淨土法門。這次學習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此時此刻讚嘆諸位,能夠列到這個修行法會之列。在此時此刻,非常榮幸跟大家一起共同種九品蓮臺的殊勝種子。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聖賢僧。佛法最大,大哉佛法,不但在人的世界中,乃至九法界世界裡面都是公共之法,都可以修,可以成。
  • 佛經與科學的驚人「巧合」
    佛經與科學的驚人「巧合」(製圖:曉愚)佛教所說的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呢?在我們還未針對問題作出分析之前,要請您且先看看,一些關於佛教與科學十分驚人的巧合:●古人普遍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佛卻說地不是方的,而是圓的,佛經中做「地輪」。此事後來科學發達了,測知地的確是圓的,叫做「地球」。●《華嚴經》和《梵網經》等記載,華藏世界,如雲似海,重重無盡。
  • 高僧傳|有幸能讀《華嚴經》,我們得要感恩他
    公元419年,南京的道場寺發生了一件大事,佛馱跋陀羅與沙門法業、慧嚴、慧觀等百餘人譯出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這部經典原是慧遠的弟子支法從西域于闐取回來的,鳩摩羅什入關後,也僅僅翻譯了其中的一品——《十住品》,而單本經典的弘傳,也不是很興盛。直到佛馱跋陀羅譯出六十卷《華嚴經》,佛法在中國的傳播,進入了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