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金剛心。我們跟善知識的關係,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被破壞;就像金剛一樣,不但不被任何東西所破壞,反而可以破解任何東西。可能善知識會對你冷漠、批評甚至責罵,不要因為這些破壞與善知識的關係——要明白這是考驗,是棒喝,是善知識如父母般的抑止,是善知識的慈悲。也許別人會說善知識某某方面不好,聽到這樣的話,心中要消化這些負面的東西,像金剛一樣把它破解掉;如果還做不到,那就要遠離這樣的因,儘量靠向好的環境中,這樣能增進與善知識的堅固關係。另外,我們還應遠離無常的心態,比如:初見善知識時非常激動,相處久了便將善知識視若常人;或者是依止一年兩年就不依止了。應該如金剛一樣,終身依止,始終如一。那麼親近善知識以後要怎麼做呢?應該如下面第三所說的如大地心。
三、如大地心。荷負善知識一切事業重擔的善心,就是如大地心——大地擔起地上一切有情、無情而毫不推卸,不知疲倦;承擔善知識的事業重擔,亦當如是。以師志為己志,承擔善知識的事業,當隨緣、隨分、隨力去做;不是把事情推給別人,自己偷偷溜掉;不是挑三揀四:「這個我喜歡就做,那個我不喜歡就不做。」要如大地心。什麼叫大地心呢?大地能承載任何東西,也不拒絕任何東西,不論大小、好壞、輕重,所有的東西都不拒絕。現在我們親近善知識,要以大地心來承擔善知識的一切事業,甚至為這一份事業,不惜獻出生命。承擔這份事業時我們也許會懈怠、疲倦,會覺得:「好累!一直叫我做,為什麼不叫別人做?」這是我們的錯誤和損失。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擔子,而應該想成是一份莊嚴,是來成就我們的。譬如鎧甲,將軍雖披戴沉重的鎧甲,但並不覺得是負擔,反而視為榮耀;若換成其他人就會視鎧甲為負擔,覺得難以承受。同樣,若將善知識交付的事視為負擔,內心就會無法忍受;相反,若視為莊嚴,則會覺得因緣殊勝難得,做起事來充滿歡喜。
四、如輪圍山心。前面說到承擔善知識的事業,下面說承擔事業的六種心態。六種當中,第一是如輪圍山心。如輪圍山心,就是生起任何苦惱都無法動搖的善心。輪圍山是什麼樣子呢?佛經上說,我們現在住的地方是個小世界,中間是一座最高、最大的須彌山王,須彌山周圍有海,海的外面就是輪圍山,輪圍山一圈一圈地圍著,不會動搖。弟子依止善知識就像輪圍山,圍繞著善知識轉;不管遇到什麼苦惱,絕對不動搖,堅固穩重地永遠繞著善知識,趨向善知識。這是我們承擔善知識事業第一個需要的心。
五、如僕使心。就像世間的僕使,一切都是為了侍候主人:不管主人要他做什麼,他都覺得是自己該做的;即使是最髒的事情,他都沒有任何慚愧、懷疑地去做。我們親近善知識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做低賤的工作時,覺得心裡很委屈,沒面子,這就錯了,因為佛法是沒有貴賤的。實際上,古來很多尊者都是王族出家,不但是最高貴、最有權威的,而且也是最富有的;但他們對做最下賤的事情,一點都不覺得慚愧,也不懷疑。現在我們做一點點,心裡就嘀咕:「怎麼跑來做這個?」這個是我們跟法不相應的地方。無論掃大殿或掃廁所,要想到:「這是三寶所在之處,我在侍候三寶,我今天能夠有機會來莊嚴道場,那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如果我們這樣不斷地學習,一方面自己的耐心會提高,另一方面福德增長,智慧增長,這樣才能跟善知識的攝受相應,才能承擔更廣闊的事業。
六、如除穢人心。如除穢人心,像普通清潔工一樣毫無傲慢的心態,即斷除了一切慢及過慢,在善知識面前自處卑下的善心。例如:未生怨王身為國王,但在迦葉尊者面前聽法時,仍是畢恭畢敬。釋迦族人種姓高貴,但仍謙虛地在首陀羅族出身的優婆離尊者面前受教。這裡告訴我們的是要斷慢及過慢,說來說去最主要就是指內心當中這個「我」。古德說:「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大乘莊嚴經論》云:「下心為緣起。」所以拜見善知識或為善知識做事,應當以謙下心來做,身心調柔;不應有傲慢的行為。
七、如乘者心。如乘者心,即對善知識交付的重任,即便再困難也能歡喜受持的善心。乘就是以前的轎子。換句話說,就像大卡車裝載沉重的貨物,雖然路途難行,卻沒有絲毫疲倦之心,再重、再難的事情也很勇敢地承擔下來。《功德藏》云:「極具忍耐如柱子。」《普賢大和尚言教》對此解釋為:「或施加難以承受的壓力,也應當盡力忍耐,猶如柱子一般。」
八、如犬心。忠實的愛犬被主人打罵時,不僅沒有絲毫反感,反而對主人搖尾乞憐。如犬心,即雖受大和尚毀罵,但對大和尚沒有絲毫忿恨的善心。要像狗,不管主人怎麼罵它、踢它,回過頭來它又馬上對主人搖尾巴,在腳邊轉;我們對善知識也是要如此。有一個公案:一位著名的畫師帶他的弟子去拜見大和尚,但每次都會遭受大和尚的一頓喝斥。畫師的弟子不滿地說:「大和尚對我們師徒特別瞋恚。」而畫師對弟子說:「你把它聽成是呵責嗎?我每次受大和尚這樣賜教一次,就像獲得佛菩薩的一次加持。」同樣的語言,一個人覺得在責罵,另外一個人卻覺得是給自己最好的教授及加持。我們可以在這二者之中好好地選擇,對於善知識的教導,乃至於毀罵,內心千萬不可以起一念的瞋恨。《般若經》告訴我們:如果善知識對於來求法的人,現出來的樣子好像是發脾氣、責罵,那個時候不但心中不要這樣想,對自己的老師不應該退舍,反而還要「增上希求」——應該更加希求。
九、如船心。擺渡船來來去去,無論往來多少趟也無疲厭之心。如船心,即對善知識的事不論承擔多少,不論如何來往奔走,都無厭患的善心。一般修行不好的弟子,見到善知識吩咐的事接連不斷,便會心生疲厭,這是不具足如船心。總之,找到善知識,應當如孝子心敬順承事善知識,如金剛心依止善知識不動搖,如大地心荷負善知識事業重擔。荷負善知識事業重擔,當如是行持:一、任何違緣不能動搖,如輪圍山心;二、受行穢業心無慚疑,如僕使心;三、斷盡傲慢自處卑下,如除穢人心;四、歡喜承擔種種重擔,如乘者心;五、善知識毀罵不起忿恨,如犬心;六、數數勞作心無疲厭,如船心。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舍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彼」指弟子,於一切應舍自意,要隨著善知識意樂而轉。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要觀善知識的容顏,然後去揣摸、去了解善知識的意思。此亦是說,於其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像這種孝子心作法,一定要在具德的善知識跟前才可以施行。所以,我們在依止善知識前要多方面的觀察。「授其鼻肉」,就是牛被牽著走時,它是沒有辦法選擇的。也就是譬喻像牛一樣被任何人牽著鼻子走。
「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應從兩方面來做解釋:一方面,我們在選擇善知識時,一定要如法的去觀察,不要像牛一樣可以被任何人牽著鼻子走。另一方面,如果你已經找到具德的善知識,就要聽善知識的話,要像牛一樣被善知識牽著走。
這裡針對目前很多人依師的現狀,特別說明一下:一般我們在選擇善知識時,很少依法來判斷,都是依自己的感性、自己的感覺來判斷。他對我好,他長相莊嚴,他名氣大,他長期閉關在山洞裡,……等等。至於他的見解到底對不對,不會去判斷,而都是依外相、依自己的感覺來判斷。這些都屬於觀察、親近、依止善知識的錯誤行為,選擇自己要親近依止的善知識,必須按我們以前講過的善知識的德相去觀察,觀察是否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的善知識,是否是「圓滿教授導心知識」。你要如實的觀察,否則的話,你依止一位「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的善知識,那將全無所益。
附:《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中講到的,承事善知識的二十一種心。
原文如下:複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1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2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3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4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5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6應發如僮僕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7應發如養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8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9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故;10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11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12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13應發如調順象心,恆伏從故;14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15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16應發如旃荼羅心,離憍慢故;17應發如犗牛心,無威怒故;18應發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19應發如橋梁心,濟渡忘疲故;20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顏色故;21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