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嚴經》中,已經告知我們,為什麼觀音菩薩也叫南海觀音了。唐代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稱觀音菩薩為觀自在菩薩,是意譯。因為,觀音菩薩之觀音的意思,就是光自在或者觀自在,即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
觀音菩薩的正式法號為,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簡稱觀世音菩薩。後因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變稱觀音菩薩。不過,在民間,觀音菩薩還被稱為南海觀音。這個叫法,並不是在明代小說《西遊記》中的發明,而是早已有之。
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在大乘佛教(我國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的重要經典《華嚴經》中,已經有所交代。《華嚴經》,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之一,其重要性,與《法華經》和《楞嚴經》相仿。
《華嚴經》有先後幾種譯本,現在通用的為唐代翻譯的八十卷本,在第六十八卷,說到了觀音菩薩。原文如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
信男善女,可去往南方,在海上有座山,補怛洛迦即現今說的普陀是也。在那裡,有觀自在菩薩。當然,這裡說的南方海中,原指的是,古印度次大陸的南部對著的印度洋中的島嶼。這就是人們嘴上常說南海觀音的緣由。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觀音菩薩得到了中國信眾的喜愛。觀音菩薩崇拜,遍布全國各地。觀音菩薩的最重要的道場有兩個,一個是浙江舟山的普陀山(普陀這個名字,就是根據補怛洛迦而後改的),一個是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
有人說,普陀山面臨東海,不是南海。沒錯,確實如此。不過,你也要明白,就算是南中國海(即南海),也不是《華嚴經》中說的那個南邊的海呀。總之,我們不能機械、僵化地去理解。否則,只能是徒增煩惱,這反而是與佛教倡導的放下執念相違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