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為要,觀音菩薩,也稱為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音娘娘等等,在無量阿僧祇劫前就已成就佛道,佛號就有「正法明如來」、「觀自在王如來」等等。
其意為「觀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心念觀音菩薩,是為尋聲救苦,拔眾於難,讓自己與自己所愛之人」劫後餘生「,此劫非彼劫。
明朝《普陀山志》記載,「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慧鍔得觀音相與五臺山,將歸日本。舟觸新羅礁,蓮花擋洋,舟蔽不前。鍔禱曰:』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有頃,舟向潮音洞泊焉。有居民張氏目睹斯異,遂舍所居,築室供之。號為』不肯去觀音院『。」慧鍔和尚便成普陀山開山祖師,山志實為口口相傳的故事,其中謬誤時間等漸被考證。
追溯佛教系統的各種版本,雖借鑑中有了添枝加葉的創作,後世人們深研斷定普陀山只是南海觀音之道場,原是宗五臺山文殊菩薩之道場。
而慧鍔作為晚唐來中國學習佛法的僧人,擬攜觀音菩薩返日本渡海遇阻,才不得已在窮途困時「機緣未熟,請留此山。」
經後人考證,「取道寧波返國至普陀山海域時,船觸礁。慧鍔禱告之後,船才脫險,於是建立寺院。寧波人後來把觀音像請到了城裡,而普陀山上供奉的,是一個奇異的僧人之後的復刻版。」一代一代人傳承,現代人也復刻雕琢了一艘船,讓往來遊客在無風無浪的舒適裡體驗著典故,並將連南海觀音都不肯過江東的故事豐盈成歷史一般的精彩。
與其說有的人與觀音菩薩無緣,不如說是與浙江舟山群島以及能到達這裡的人們有緣。 一百零八米的南山海上觀音像,護佑一方平安,富庶千家萬戶,不肯過江東的觀音菩薩才成就了南海觀音的慈名,也的的確確為有著信仰之力的島民帶來了過盡千帆取之不盡的信息,以及天南海背商賈之力。
特別是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在特定的歷史年代,也越來越被人們賦予強烈的民族精神。而越來越多的靈籤,也讓人們在傳統的思維中融入了心理的影射之力,人們更希望南海觀音法眼鑑毫端,撣塵萬慮消。寄託與榮耀遮蔽了世人尋求根源的初衷,人們永遠只其頂現彌陀,左手託,右手施無奇,以世界最大的白衣觀音三面立體造像現於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