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的這幾首偈頌,悟透福報無量!

2021-01-07 蓮荷居士

偈頌即佛經中的唱誦詞,類似於傳統文化中的律詩,每句的字數從三字到七字不等,通常以四句為一偈。

偈頌翻譯自梵文,音譯為「偈陀、偈咃」。我們常聽到「三藏十二部經」的說法,三藏即經律論,而十二部經,是將三藏典籍按照體裁分為包括正經、歌詠、記說、偈咃、因緣等十二類。譬如《中阿含 善法經》中說,「云何比丘為知法耶?謂比丘知正經、歌詠、記說、偈咃……,未曾有法及說義,是謂比丘為知法也。」

偈頌是構成三藏經典不可或缺的部分,歷代祖師在開悟時或者圓寂前,會將畢生所學所感寫成偈語,流傳後世警醒世人,它們是佛門中的瑰寶。悟透一兩首佛偈,是修行者的必修課,領會佛法的智慧,可謂功德福報無量。本文中,小編分享自己感悟最深的三則佛偈,以期與諸同參師兄共沾法益。

其一、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這首佛偈出自《華嚴經賢首品》,學佛是「信、解、行、證」的過程,信放在首位,信心是道元,能斷「疑見」。

信心如同大江大河的源頭,沒有源頭,就沒有滾滾東逝的江水,沒有信心,一切善法、功德,就如同空中樓閣。

進一步說,貪嗔痴慢疑是佛法所認為的「五毒心」,無始以來的懷疑習氣,是眾生出離苦海的「蓋障」。只有信心具足了,無量的世間善法、大小乘教法,就可以在其中生長發育,乃至開示悟入佛智,成就大乘涅槃之道。

其二、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觀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我們學佛時要常生慚愧心,所以修學懺悔法門時,這首出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的佛偈,能帶來很多啟發。

懺悔法門有事懺和理懺兩個方面,事懺就是依止我們對三寶的信心,對自身所造惡業生悔過心。但是,由於事懺沒有從根本上斷除造業的源頭,每當遇境逢緣時,我們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惡造業。

這時候理懺的作用就顯露出來了,「若欲懺悔者,端坐觀實相」,我們透過佛陀的聖教,觀察「業障」的本性即空,它由妄想而生。這時候佛法的智慧就如同烈日當空,罪業如同冬季的霜露,會從根本上得到消除。

其三、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學佛修行到一定階段,有一個繞不開、躲不過的話題,就是轉識成智的問題。這首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點明了轉識成智的兩個關鍵。

第一點,修行至「不動地」,即八地菩薩果位,儘管藏識中含藏著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八地菩薩已經沒有「愛取」去激發它。業力種子永遠休眠,已經不會再生根發芽。但是,大修行人如八地菩薩,仍然不能出離因果。

第二點,因緣果報完全消失,是「金剛道後」的事情。何為金剛道呢?即五十二階大乘菩薩果位最後一階,等覺菩薩成佛時,他的最後一個念頭是入金剛的道心。隨後修我空、法空觀,把阿賴耶識中的異熟果也空掉了。其後就是「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的諸佛境界。

那麼,關於佛門的偈頌,您與那首最為相應,所感所思最深呢?不妨與諸同參分享,自化化他,功德無量。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這句話也是佛門僧眾晚課放蒙山施食的偈頌。大概意思是說,如果眾生想要了解十方三世一切佛所說諸法的要義,就要觀照世間一切法的本質、本性,都是由眾生的心性所感召和造就的。十方三世一切佛怎麼來的?要觀法界性,法界性是什麼?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緣起性空。何為「緣」?一切唯心造。
  • 佛法:這四件事,做得越多,福報就越大
    生活之中很多人燒香拜佛都是為自己及親人求財求福報。他們買最貴的燈燭,燒最貴的香,以為花錢越多越是對佛的尊敬,表明自己對佛的虔誠,就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獲得自己想要的福報。其實這樣做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福報的多少並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要想獲得福報,佛說,這四件事,做得越多,福報就越大。第一件事:一心誦讀佛經《金剛經》上說「若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 《華嚴經》中,這四句最為經典,若能參透福報不淺
    它是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也是華嚴宗亦賢首宗的立宗之經,更是佛法中法界之根本經典,與《法華經》、《楞嚴經》並稱為經中之王,其地位不可小覷。而且這部佛經每一句偈頌都極為經典,雖然沒有涉及深奧的佛理,但句句直指人心,離苦得樂。
  • 佛教:《金剛經》最經典的3句話,悟透功德無量!
    《金剛經》在佛經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大乘般若智慧的重要思想之一。《金剛經》最經典的3句話,悟透功德無量!特別是作為當下「修行」的人來說,更應當精進修行、聽經聞法、覺悟人生。本篇文章,小編就該經中比較經典的3句話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智慧增長、福德無量!
  • 《華嚴經》中最具靈性的兩個句子,讀懂智慧無量!
    佛經中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要一個人,能深入經藏,就能得到如海的智慧。但是佛經浩若煙海,一個人,想要於眾多的經書中,找到最契合自己的佛經,很不容易。那麼,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華嚴經》中最具靈性的兩個句子,讀懂智慧無量!第一個句子: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佛陀:這樣去誦讀經書,才能獲得無量福報,看看你做對了沒有
    佛教經文是大迦葉和眾弟子回憶起佛陀在世之時對他們講過的話並整理成冊,幾千年來盛傳不衰,經書中的法理深入簡出。無論是方接觸到佛經的信眾還是修行有術的人,對於經文中所體現的般若智慧歡喜不已。同樣的道理,誦讀經書也是需要方式正確,這樣去誦讀經書,才能獲得無量福報,看看你做對了沒有。《金剛經》上面曾經有這麼一句話若有人受持此經中的一句,就能夠得到無量福報。很多人卻是曲解了其中的含義,認為只要誦讀到經文,就能夠受到加持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她們認為多念佛經就能夠達到目的,實際上具備這樣心思的人,已經陷入了「貪嗔痴」中的貪念去了。
  • 道:老子親授6字人生名言,聰明人一看就懂,悟透了生活福報不淺
    今天繼續說《道德經》,談一談如何在你我工作和生活中,正確運用道家六字真言「致虛極,守靜篤」,瀟灑走好人生路。所以短短三個字,就像數學中的「無窮盡」一樣,永無止境,令人回味無窮。致虛極,說的是境界。守靜篤,說的是功夫。篤,一心一意。靜,就是道家的功夫。守靜篤,就是一心一意守住靜。所有道家功夫,都不外乎修「靜」之一字。
  • 法華經:偈頌細說當年事,妙華盛開為成佛(11)
    偶爾瀏覽朋友圈,見一人說:「福報太大不是好事,更需戒慎恐懼!!」以前常聽到這樣的話。而沒福氣者說這樣的話,感覺就像是在安慰自己。現在覺得,這話不圓滿。修行覺悟,要不住福報之相,哪裡還需要在福報大小上論長短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 佛經中增福報的經典,玄學易經唐老師告訴你!每個人都有福報
    很多人為了生存,到處奔波,根本沒有時間誦經,更沒有福報來吃素。吃素的人,普遍力氣不足,幹不了重活。那要怎麼辦?建議頌《金剛經》和《法華經》。歷代祖師的福報,一般來自兩個地方。第一個,一進入佛門,就為常住福報,到廚房,到田地,去幹活。叢林好比大團體,需要很多事情,每天忙到晚。這樣子福報就增加了。現在很多團體,自己搞一個放生的,或者其他的,然後不護持叢林寺院。
  • 佛典故事:皈依三寶,獲福無量
    若有眾生恭敬供養承事於佛,即是承事第一功德、最勝福田,便受人天之福,此即皈依佛的功德。」「什麼是皈依法的功德呢?世間所有法:不論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涅槃法在諸法之中,是最尊、最上的真理,沒有一法可以超越。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首先第一首的偈頌是「七佛通偈」,此乃指過去七佛共同的教誡,是佛教中廣為傳誦的偈頌。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阿難告訴大眾說,在一首偈頌中,能具足諸佛、闢支佛、聲聞的教法的,便是這首「七佛通偈」 。阿難在經中說:「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
  • 本源法師:如果人只有福報沒有智慧 就會被福報所害
    《金剛經》講到了著相布施,佛經常用比喻: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行布施,所得的福報在世間法來講是非常之大,雖然之大,但它還是有數目的。這樣所得的福報是虛妄的,早晚要喪失。而且對於一個人來講,如果說單有福報沒有智慧是很危險的。智慧是眼睛,你福報越大,你造惡業的機會也就越大,福報大的人,成就快,但是墮落也快。 所以大家要知道,有福報也要有智慧。
  • 佛教:福報快不夠時,多做這3件事,好運氣感召而來!
    佛教:福報快不夠時,多做這3件事,好運氣感召而來!佛家講究因果報應,同時也看中累積福報。一個人的福報的多事,也反應在日常的生活當中。福報多的人,日子自然過得幸福、生活順心。而那些福報少的人,往往經常會感覺到處處受阻、人生不如意、苦悶煩惱的事情太多了。民間所說的諺語「喝冷水都會被嗆到」就是這個意思。其實,這些都與一個人的福報多少有關。當一個人的福報快消耗殆盡時,你慢慢的會發現,生活中不順心的事越來越多。這個時候,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平常的生活中,多做這3件事積累福報,好運氣自然感召而來。那麼佛家所認為的福報,到底是什麼呢?
  • 李小璐手抄波羅蜜心經,如果悟透了佛經,她真的不需要後悔什麼
    當一個人人生中面對困難,有心結打不開,有問題想不開的時候,往往藉助對《心經》的學習,或許能頓悟出做人的道理。當然,《心經》的智慧需要有慧根的人才能領會,不知道小璐姐從中是否領悟到什麼!最後,辣評妹想說的是,不管李小璐曾經做過什麼,最起碼他給我們在螢屏上留下過很多美好的印象,有些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真的沒必要去太多糾結。
  • 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相傳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在講解《妙法蓮華經》時,光解釋五個字的經題,就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為經題是經文的綱領,如果要解說經文,必須先要了解經題的含義,所以高僧大德解說佛經時,都是先從經題說起,這也是解經的第一步。
  • 列舉一些佛經中直接翻譯成「智慧」的偈頌,幫您更深刻地理解「般若...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般若」這個佛經裡經常用的詞是梵語的音譯詞。老師們還說了,般若意譯過來的意思是大智慧。那麼是不是古代大德譯經時,遇到代表智慧的梵語時都是使用「般若」這個音譯詞嗎?然而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
  • 易經3大成功定律:人拼到最後,從來不是靠努力,悟透後福報不斷
    易經3大成功定律:人拼到最後,從來不是靠努力,悟透後福報不斷《易經》實際上是1部匯總規律性的經典著作,它對日常生活的許多 現象,都用自身的眼光,匯總了在其中內在運作基本原理,用大家如今的科學專有名詞而言,就是「定律」。
  • 佛教:讀《金剛經》,一定要懂得這一點,智慧無量!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佛經中,那些內容玄奧的經文,其實沒有那麼難懂。於是很多人為了「法布施」,就用自己的話,來解說《金剛經》的內容。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看《金剛經》的方式不同,導致他悟到的含義也有所不同。
  • 佛說:「命苦福薄」之人,做好這3件事,增福無量!
    人這一輩子不容易,「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命好有福的人會過的相對容易,沒有福氣的人則一生辛勞困頓。人的命一出生就基本定下,無法改變,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需要努力,只等命運的安排,這就愚昧了。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命改不了,但「命運」二字,還有「運」,通過後天的努力,人的命運是可以改的。先天無福,可以靠後天修福。只要有心改變,任何時候都不算太晚。
  • 佛經故事:兩月男嬰講述前世 佛陀現身當場度脫
    編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絕倫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事故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下面這個故事,選自《經律異相》,原始出處是《法句經》。華人佛教故事欄目所發文章,凡標明本生故事、佛經故事者,全都出自佛經,至於白話譯文,多數出自權威譯者,少數則是小編整理,文字或許不夠理想,但故事卻不會胡亂編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