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即佛經中的唱誦詞,類似於傳統文化中的律詩,每句的字數從三字到七字不等,通常以四句為一偈。
偈頌翻譯自梵文,音譯為「偈陀、偈咃」。我們常聽到「三藏十二部經」的說法,三藏即經律論,而十二部經,是將三藏典籍按照體裁分為包括正經、歌詠、記說、偈咃、因緣等十二類。譬如《中阿含 善法經》中說,「云何比丘為知法耶?謂比丘知正經、歌詠、記說、偈咃……,未曾有法及說義,是謂比丘為知法也。」
偈頌是構成三藏經典不可或缺的部分,歷代祖師在開悟時或者圓寂前,會將畢生所學所感寫成偈語,流傳後世警醒世人,它們是佛門中的瑰寶。悟透一兩首佛偈,是修行者的必修課,領會佛法的智慧,可謂功德福報無量。本文中,小編分享自己感悟最深的三則佛偈,以期與諸同參師兄共沾法益。
其一、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這首佛偈出自《華嚴經賢首品》,學佛是「信、解、行、證」的過程,信放在首位,信心是道元,能斷「疑見」。
信心如同大江大河的源頭,沒有源頭,就沒有滾滾東逝的江水,沒有信心,一切善法、功德,就如同空中樓閣。
進一步說,貪嗔痴慢疑是佛法所認為的「五毒心」,無始以來的懷疑習氣,是眾生出離苦海的「蓋障」。只有信心具足了,無量的世間善法、大小乘教法,就可以在其中生長發育,乃至開示悟入佛智,成就大乘涅槃之道。
其二、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觀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我們學佛時要常生慚愧心,所以修學懺悔法門時,這首出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的佛偈,能帶來很多啟發。
懺悔法門有事懺和理懺兩個方面,事懺就是依止我們對三寶的信心,對自身所造惡業生悔過心。但是,由於事懺沒有從根本上斷除造業的源頭,每當遇境逢緣時,我們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惡造業。
這時候理懺的作用就顯露出來了,「若欲懺悔者,端坐觀實相」,我們透過佛陀的聖教,觀察「業障」的本性即空,它由妄想而生。這時候佛法的智慧就如同烈日當空,罪業如同冬季的霜露,會從根本上得到消除。
其三、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學佛修行到一定階段,有一個繞不開、躲不過的話題,就是轉識成智的問題。這首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點明了轉識成智的兩個關鍵。
第一點,修行至「不動地」,即八地菩薩果位,儘管藏識中含藏著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八地菩薩已經沒有「愛取」去激發它。業力種子永遠休眠,已經不會再生根發芽。但是,大修行人如八地菩薩,仍然不能出離因果。
第二點,因緣果報完全消失,是「金剛道後」的事情。何為金剛道呢?即五十二階大乘菩薩果位最後一階,等覺菩薩成佛時,他的最後一個念頭是入金剛的道心。隨後修我空、法空觀,把阿賴耶識中的異熟果也空掉了。其後就是「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的諸佛境界。
那麼,關於佛門的偈頌,您與那首最為相應,所感所思最深呢?不妨與諸同參分享,自化化他,功德無量。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