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佛教「貪嗔痴慢疑」五毒,讓親子相處「零壓力」,孩子快樂

2020-12-24 王杭州愛時尚

將整個愛心獻給孩子,將美好德行傳給孩子。以真正其心,以善誠其意,以美修以行。

文章類型|育兒心經

文章字數|173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術語解釋:

貪婪有很多種,一般來說,我們有錢、色、名、食、睡五種欲望的貪婪。

憤怒有很多種,比如大家罵我們,受不了了,生氣了,然後矛盾升級。雖然有時候我們表面上保持安靜,但內心的不舒服也是一種憤怒。

痴又稱無明、無知、是非,稱為痴。不是

慢就是傲慢,我慢,我心高,看不起別人,叫慢。

懷疑就是懷疑。佛教的真理、善惡業,以及世間的一切事實,都不能誠實、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製造是非惡業。

了解了上述名詞後,方法很簡單,審視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態度、語言、行為等細節。

家長可以在言語行為中避免"貪、嗔、痴、慢、疑"五種佛家之毒,讓孩子在零壓力下快樂成長。

如何利用佛教的五毒,延伸到親子教育的過程中?

1、對號入座,避免將五毒帶入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比如過分的追求,過分的要求,近乎苛刻是為了貪婪,那麼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試問這樣貪婪的父母,孩子會幸福嗎?

孩子不僅沒有快樂,還失去了原有的興趣愛好。

比如生氣、發脾氣、生氣、發火等等,試問這樣對待孩子,孩子會接受嗎?反而會激化、升級矛盾,負面情緒佔據對方理智,家長著急,孩子不聽話,陷入惡性循環。

比如無知、是非、不講理等等,要求家長不講理,當面批評孩子,孩子肯定不會接受,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2、家長審視自己的行為,儘量避免或杜絕"佛家五毒"語言和行為的發生

有時候,因為孩子的一個行為,他們不滿意,很生氣,想打孩子,後來被妻子制止了。

妻子當時說:"如果打孩子用,那天下誰打得更厲害,孩子教得更好,我不準你打我的孩子"。

經過妻子這麼一說,我才真正醒悟過來,原來是因為我不喜歡孩子的行為或者不滿意孩子的行為,所以才會這樣做,妻子讓我修身養性,學習"佛家五毒",通過不斷的自省,來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

3、暗示自己,如果觸犯了"佛教五毒",一定要冷靜下來,停止對孩子的一切言語和行為,否則只會錯上加錯

起初,要做出改變有些困難,妻子告訴我,你要時刻保持警惕,當你覺得自己觸犯了心中的"佛教五毒"時,一定要停止對孩子的任何言論和行為。

男人應該聽老婆的話。我很聽話,潛心修煉"佛家五毒",因為很多以"佛家五毒"開頭的話和行為,肯定會成為不好的開頭,不利於教育孩子,只會"教壞"孩子。

比如我生氣了,可能會嚇到孩子,孩子就得去看醫生,肯定會吃治療驚嚇的藥。

比如我貪心,拿孩子做比較,當朋友比較自己的孩子時,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自己肯定不滿、怨恨,可能會遷怒於孩子,形成惡性循環,何苦呢?孩子們深受其苦。

比如我疑心重,孩子明明考了好成績,我卻懷疑他的水平,甚至懷疑他作弊,孩子會怎麼想?形成惡性循環,甚至會影響孩子接下來的考試發揮,如果孩子再生氣,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直接棄考或不學習,所有的災難都只是因為自己的不良疑慮。

比如我看不起孩子,每次孩子做不好或者做錯了事,就說:"這麼簡單都不會,怎麼這麼笨啊",如果孩子覺得"我真笨",那麼這種錯誤的心理暗示,即使孩子能力再強,也會變得很笨,所有的不好都是自己開始的。

無論何時與孩子相處,一定要避免"五毒",否則這就是一切不好的開始,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只會害了自己的孩子,明明愛自己的孩子,結果因為自己內心的"五毒"把孩子"教壞"了。

如果能很好地避免這些"五毒",孩子在與父母相處時,會很開心,因為沒有了"五毒"的侵害,身心得到放鬆,必然會感到快樂。

了解更多關於共同養育子女的信息

回復"書法"免費獲取多位硬筆書法家教學視頻教程

回復"繪本"可免費獲得650本電子繪本,讓孩子們更快樂地學習。

回復"正念"獲取正念教育電子版,讓家長和孩子快樂相處。

回復"GO"獲取圍棋教程,培養孩子不同的興趣,讓家長和孩子快樂相處。

回復"育兒",即可獲贈多本"母嬰、育兒、輔食、親子教育書籍",助您育兒有道

恢復"記憶"獲得更多的記憶書籍,讓孩子更高效地學習和記憶。

回復"心理學"獲取更多育兒心理學書籍,成為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讓孩子減少成長的煩惱。

嬰兒嬰兒植物防蚊貼(24貼)嬰兒孕婦用品天然植物精油防蚊貼嬰兒戶外滅蚊手環(加強型)嬰兒嬰兒植物防蚊貼(24貼)

夏天保護寶寶免受蚊蟲叮咬

用我的細心、耐心和愛心、換您的安心、放心和舒心。

相關焦點

  • 般若五度和「貪嗔痴慢疑」五毒的一一對應關係是什麼?
    而另外的五度,其實就是五條通向「般若彼岸」的法門,正好和「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一一對應,每一條路走到底,就可以徹底克制一種心魔(也就是毒)。下面紅塵君就來一一介紹。而「疑」毒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疑神疑鬼,不僅對於佛教的佛祖菩薩羅漢不相信,對於道教的神仙,基督教的上帝等其餘宗教也都不相信,說好聽一點就是無神論者,說不好聽那就是無法無天,毫無敬畏之心。
  • 貪嗔痴慢疑,佛教講的五毒是怎麼一點點毒害人的心靈的?
    佛教講的五毒,指貪、嗔、痴、慢、疑五種習性,這五種習性不是毒藥,但對人的危害甚於毒藥,是人各種痛苦、煩惱的根源。而佛教就是要通過修行,改變人這五種習性,剷除人的煩惱和痛苦的根源。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下這無毒,無毒何以有毒,又是如何毒害人的?
  • 佛教中提到了五毒,99%的人都已中毒,你知道什麼是五毒嗎?
    佛教中的五毒,是哪幾毒?中毒後如何化解?佛教中,經常會提到五毒,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我們最大最多的,就是這五毒。因為叫五毒,可見這五種東西,不是什麼好東西。佛教中,管貪嗔痴慢疑叫五毒,這五毒,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我們來具體看一下,什麼是貪嗔痴慢疑。
  • 佛教中的五毒心「貪嗔痴慢疑」竟然和《山海經》中的異獸一一對應
    佛教中的五毒心是指貪、嗔、痴、慢、疑,它們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影響我們的心性和修行。因此清除五毒心是修行者非常重要的工作,否則即使修行大神通或是玄奧大法也會變成邪法惡法。不過小編在這裡並不是要討論如何去除這五毒心,而是要說一說《山海經》中與其能一一對應上的異獸。
  • 佛教講的「五毒」是什麼?
    佛教講的五毒,不是世間的五種毒藥,而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習性,這五種習性會像五種毒藥一樣,障礙我們的本性,使我們產生無邊無盡的煩惱,讓我們承受種種的痛苦。修行,就是為了對治這五種習性,剷除我們的煩惱根源。下面我們就具體說明一下,究竟什麼是五毒?
  • 心理學家怎麼看佛教所說的「五毒」?
    導讀 只有破除這五毒,才能夠明心見性。在「毒月」來臨之際,特刊此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教授從心理學角度為您解讀佛學五毒,破解心中迷惑。今天就踏入農曆五月了,在過去,民間信仰認為農曆五月是「毒月」,五毒(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開始孽生。
  • 佛說貪嗔痴慢疑,誰又不貪不嗔?
    貪嗔痴慢疑,在佛法中被稱為五毒,障礙我們的修行,所以要想有成就,真修行就要降服心中的貪嗔痴慢疑,才會有內心的安寧和清淨。貪嗔痴慢疑是屬於我們的心理行為,是習氣也是最深得人性,是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在沒有成聖成佛以前,都有自己的習氣,都有自己的貪嗔痴慢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能夠除去人性中的惡,保持清淨善良的一面,就是人格的修養,就是諸佛菩薩和聖人的境界。
  • 如何戒掉佛教中的「貪嗔痴」?熟記曾國藩的這三句箴言就可以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曾國藩:如何戒掉人性中的「貪嗔痴」,銘記住這三句箴言就夠了!俗話說「三教九流」,其中,「三教」便是指中國三大傳統宗教——儒教、道教、佛教,這三大教派互相影響,相互發展。佛教中最經常提到了就是「三毒」,即貪嗔痴,這「三毒」不僅殘害人的身心,而且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所以我們要努力戒除這「三毒」!如何戒掉佛教中所說的這三毒呢?作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將這個問題看得比較透徹,而且他用三句箴言給出了答案。我們如果不知道如何戒掉人性中的三毒「貪嗔痴」,只需要銘記住這三句箴言就夠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 唐僧收的三個徒弟與佛教「貪嗔痴」的關係
    《漫談品讀經典名著》系列第3回,《漫談品禪》系列第4回在《西遊記》中唐僧分別收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為徒,和佛教中「貪嗔痴」有什麼關係呢?在佛教佛法中貪嗔痴處於佛教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法欲),它緣起於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 佛教講的「五毒心」是什麼?
    佛教認為,所有出現的煩惱,其實有六大根源,即「五毒」和「我執」。正是這六種障礙遮蔽了心智,導致內心無明。其中「五毒」指的是貪、嗔、痴、慢、疑這五種心理,而這五種心毒就像是慢性毒藥一樣不停地妨礙著人們的修行。所以說清楚五毒心,對於修行之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 佛教「五毒心」到底是什麼?第二項嚴重的,會折損我們的福報!
    佛教「五毒心」到底是什麼?第二項嚴重的,會折損我們的福報!佛法中認為,人的所有煩惱有六大根源,其中佛教常說的「五毒心」以及「我執」,正是這六大根源使我們容易遮蔽心智,內心無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佛教的「五毒心」。五毒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所以佛法中稱為「五毒心」。這五種心毒是人們在生活中最容易出現的,而只有破除了這五毒,我們才能夠明心見性,修得福報。
  • 佛教:學佛後,出現這3大跡象,說明你走對路了,恭喜!
    就像學佛,許多未曾進入佛門的人往往會將其視為迷信思想,覺得佛教就是搞崇拜神靈,這是大錯特錯的,也是對佛學的嚴重誤解。佛教與迷信根本是兩回事,佛是覺悟的人而非神靈,學佛是學智慧,而不是搞神通,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佛家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家經典很多,但歸咎一點就是要明了「因果」,要想通過學佛改變命運,就應知命運的真相就是個人因果的顯現。
  • 佛教:巖戶觀音,降伏眾生貪嗔痴傲慢和之心,坐鎮巖窟保護眾生
    佛教的信眾已經遍及天下,然而卻仍很多信徒並不太清楚佛教的歷史文化,須知佛門之中,不同的佛、菩薩不僅具有不同的神通,還有不同的起源,就如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多少人又能夠知道民間三十三觀音應身像的全部呢!
  • 佛教:生活中出現這五種跡象時,說明你將要苦盡甘來了!
    因果業力是真實不虛的,一切最終都會兌現在我們的身上。當我們感覺到生活不順之時,一切都是業障使然。這個時候消業培福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佛教中認為,多行善事、真心懺悔、樂善好施等廣結善緣,都是在培植我們的福田。我們的福報就是來自於我們的福田,想要福報深厚,那麼就要多修福、多積福、多惜福。
  • 佛教教義之總持是什麼?
    佛教的經典,可以說是浩如煙海,什麼才是佛教的根本教義呢?記錄在哪部經典當中呢?佛教的根本教義,就是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句話,出自《增一阿含經》。用阿難尊者的話說「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一句話統攝了大、小乘所有法要。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佛教雖然不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但是就人數規模開看,卻是名副其實的我國第一大教,已經超越了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佛教文化和中華文化相互融合,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又反過來影響著傳統文化。我們提到佛教,總會想到一些成語,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關於佛教的三個成語: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
  • 品嘗「五毒菜」,學習「五毒」知識
    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先試著回答下面的問題:1、在您大腦的知識圖譜中,首先想到的「五毒」是什麼?2、「五毒菜」您品嘗過嗎?3、民間流產的動物中的「五毒」裡有蜘蛛嗎?4、「五毒水果」是針對哪一類人來說的?5、佛教「五毒」您了解嗎?6、礦物界「五毒」都是什麼?7、對於男女來說,「人生五毒」各指什麼?8、中醫理論中,「人體五毒」知道是什麼嗎?9、裝修領域的「新老五毒」有什麼說道呢?
  • 佛教:一旦在執念於「正道」,便無法證得真理
    但他卻對妻子、家人和國王說: 「趁死亡降臨之前,趕快依照自己的喜好去享受生活吧,我們死後不會通過業力轉世,因為靈魂永恆不變,肉體在死亡後消失。」 其靈魂不變之說產生了常見;而身體消失之見則是斷見。 4、行為的區別:正道講的是,遠離貪嗔痴,利樂眾生的行為;而外道經常損害眾生,也不能幫眾生遠離貪嗔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