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五毒心「貪嗔痴慢疑」竟然和《山海經》中的異獸一一對應

2020-12-25 文化塵埃

佛教中的五毒心是指貪、嗔、痴、慢、疑,它們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影響我們的心性和修行。因此清除五毒心是修行者非常重要的工作,否則即使修行大神通或是玄奧大法也會變成邪法惡法。不過小編在這裡並不是要討論如何去除這五毒心,而是要說一說《山海經》中與其能一一對應上的異獸。

貪之饕餮

貪有很多種,通常來說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我們人活一輩子就在各種貪慾中打滾,被自己的慾念所支配著。貪慾是我們前進的原動力,不過其中的尺度最難把握。一旦超出界限,那麼則過猶不及。

《山海經》中的饕餮以貪食著稱。饕餮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爪,大頭大嘴。饕餮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

嗔之朱厭

嗔就是生氣的意思,而生氣又分許多種類。

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朱厭身形象猿猴,白頭紅腳。這種異獸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大戰爭。

猿猴是一種極其好鬥的生物,而朱厭預示兵禍,由此可見朱厭的嗔怒想壓都壓不住。

痴之混沌

痴也稱之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

《山海經》中有一種異獸,它有著肥圓的形狀、火一樣的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它便是異獸混沌,同時也寓意著五毒心的「痴」。它沒事喜歡咬自己的尾巴玩,看起來人畜無害的樣子。實際上這傢伙三觀極其不正:當它遇到道德高尚的人就會大肆欺辱他;遇到了惡人,它便會聽從那個惡人的指揮,專門幹壞事。

慢之刑天

這裡所說的慢並不是速度慢,而是指傲慢、我慢。比如一個人財富地位出眾,因此而看不起其他人,這便也是慢的一種體現。

小編翻遍了《山海經》也沒有找到完美契合「慢」之一字的異獸。不過相比較之下,刑天卻是最能詮釋「慢」的一位了。在西方神話中,墮落天使路西法常常被喻為傲慢的代表,原因就是他不肯向上帝下跪。在小編的理解中,或許「慢」也有著傲慢不屈的意思。因此與皇帝爭奪帝位,即使被砍去頭顱依然戰鬥的刑天就符合我心目中「慢」的形象了。

疑之九尾

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

狐性多疑,如果讓大家推選出一位最多疑的動物恐怕它會高票當選。《山海經》雲:「青山之丘,有怪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 它可以變成豔麗的女人誘惑男人,據說每條尾巴都有不一樣的法力。當一隻狐狸活了超過一千年,它就會變成九尾狐。

相關焦點

  • 般若五度和「貪嗔痴慢疑」五毒的一一對應關係是什麼?
    而另外的五度,其實就是五條通向「般若彼岸」的法門,正好和「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一一對應,每一條路走到底,就可以徹底克制一種心魔(也就是毒)。下面紅塵君就來一一介紹。而「疑」毒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疑神疑鬼,不僅對於佛教的佛祖菩薩羅漢不相信,對於道教的神仙,基督教的上帝等其餘宗教也都不相信,說好聽一點就是無神論者,說不好聽那就是無法無天,毫無敬畏之心。
  • 佛教「五毒心」到底是什麼?第二項嚴重的,會折損我們的福報!
    佛教「五毒心」到底是什麼?第二項嚴重的,會折損我們的福報!佛法中認為,人的所有煩惱有六大根源,其中佛教常說的「五毒心」以及「我執」,正是這六大根源使我們容易遮蔽心智,內心無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佛教的「五毒心」。五毒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所以佛法中稱為「五毒心」。這五種心毒是人們在生活中最容易出現的,而只有破除了這五毒,我們才能夠明心見性,修得福報。
  • 如何戒掉佛教中的「貪嗔痴」?熟記曾國藩的這三句箴言就可以了
    大家好,我是「琢磨君」,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更多國學智慧和歷史知識。如果您想持續收看本欄目,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曾國藩:如何戒掉人性中的「貪嗔痴」,銘記住這三句箴言就夠了!」佛教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稍晚於道教和儒教,它是在東漢時期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但是佛教的很多思想和道教、儒家思想是不約而同、殊途同歸,這也是後世許多大聖人、大學問家、大思想家都是「儒釋道」集大成者的主要原因。比如,南宋理學家朱熹、明朝「陽明心學」創始人王陽明、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等等。
  • 佛教說五毒心——猜疑心
    海市蜃樓讓人置身於虛無縹緲的幻境中,這種現象使眼見為實的說法不攻自破。有個故事講的是一個獵人出去打獵,把自己的獵犬留在了家裡看孩子,當獵人回家的時候發現家裡滿是血跡,孩子躺在血泊中,而自己的獵狗嘴裡淌著鮮血。
  • 佛教講的「五毒心」是什麼?
    佛教認為,所有出現的煩惱,其實有六大根源,即「五毒」和「我執」。正是這六種障礙遮蔽了心智,導致內心無明。其中「五毒」指的是貪、嗔、痴、慢、疑這五種心理,而這五種心毒就像是慢性毒藥一樣不停地妨礙著人們的修行。所以說清楚五毒心,對於修行之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 避開佛教「貪嗔痴慢疑」五毒,讓親子相處「零壓力」,孩子快樂
    痴又稱無明、無知、是非,稱為痴。不是慢就是傲慢,我慢,我心高,看不起別人,叫慢。懷疑就是懷疑。佛教的真理、善惡業,以及世間的一切事實,都不能誠實、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製造是非惡業。了解了上述名詞後,方法很簡單,審視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態度、語言、行為等細節。家長可以在言語行為中避免"貪、嗔、痴、慢、疑"五種佛家之毒,讓孩子在零壓力下快樂成長。如何利用佛教的五毒,延伸到親子教育的過程中?
  • 佛教:生活中出現這五種跡象時,說明你將要苦盡甘來了!
    佛教中認為,多行善事、真心懺悔、樂善好施等廣結善緣,都是在培植我們的福田。我們的福報就是來自於我們的福田,想要福報深厚,那麼就要多修福、多積福、多惜福。否則,福報不夠了,業障頓生,我們自然感覺生活越來越不順,時運不濟,做啥都做不成。所以,一定要修福報。佛說,生活中出現這五種跡象時,說明你將要苦盡甘來了!
  • 貪嗔痴慢疑,佛教講的五毒是怎麼一點點毒害人的心靈的?
    佛教講的五毒,指貪、嗔、痴、慢、疑五種習性,這五種習性不是毒藥,但對人的危害甚於毒藥,是人各種痛苦、煩惱的根源。而佛教就是要通過修行,改變人這五種習性,剷除人的煩惱和痛苦的根源。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下這無毒,無毒何以有毒,又是如何毒害人的?
  • 《山海經》裡的異獸到底是什麼?
    引文:很多人看了《山海經》,對裡面極其豐富的獨特異獸感覺驚奇不已。但是有一點不明白的是。這些異獸似乎從來沒有出現在我們地球上面。不光是中國,外國也沒有留下過這些異獸的蹤跡。於是有很多人說是史前文化或者是人們的想像。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克蘇魯神話》中的怪物與《山海經》中的異獸
    說到這裡,終於要扯出《山海經》了,它,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部集地理/歷史/文化/民俗/神話為一體的荒誕不經的奇書,裡面的內容太過匪夷所思,以至於根本不知道它的內容是真是假,連成書年代都不確定。當然,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克蘇魯神話》中的怪物和《山海經》中的異獸。
  • 唐僧收的三個徒弟與佛教「貪嗔痴」的關係
    《漫談品讀經典名著》系列第3回,《漫談品禪》系列第4回在《西遊記》中唐僧分別收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為徒,和佛教中「貪嗔痴」有什麼關係呢?今天小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從《西遊記》來看孫悟空,動不動就猴急,打死妖怪不帶手軟的,俗話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孫悟空就是「嗔」的代表,再看豬八戒,貪吃、貪睡、貪色,體現了人的本色貪慾,所以豬八戒就是「貪」的代表,再來看沙悟淨,天生魯鈍愚痴,就是「痴」的代表。
  • 佛教:巖戶觀音,降伏眾生貪嗔痴傲慢和之心,坐鎮巖窟保護眾生
    佛教的信眾已經遍及天下,然而卻仍很多信徒並不太清楚佛教的歷史文化,須知佛門之中,不同的佛、菩薩不僅具有不同的神通,還有不同的起源,就如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多少人又能夠知道民間三十三觀音應身像的全部呢!
  • 佛教中提到了五毒,99%的人都已中毒,你知道什麼是五毒嗎?
    佛教中的五毒,是哪幾毒?中毒後如何化解?佛教中,經常會提到五毒,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我們最大最多的,就是這五毒。因為叫五毒,可見這五種東西,不是什麼好東西。佛教中,管貪嗔痴慢疑叫五毒,這五毒,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我們來具體看一下,什麼是貪嗔痴慢疑。
  • 《山海經》中所寫異獸,有哪些證實是真實存在的動物?
    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司馬遷當年寫《史記》的時候,如此評價了《山海經》中出現的異獸。據傳,《山海經》所記載的是大禹、伯益的所見所聞。也就是說,書中所描述的動物,應該是上古時期存在過的。不過,因為書中記載的一些異獸太過神奇,後人多認為它們都是杜撰出來的。
  • 佛說貪嗔痴慢疑,誰又不貪不嗔?
    貪嗔痴慢疑,在佛法中被稱為五毒,障礙我們的修行,所以要想有成就,真修行就要降服心中的貪嗔痴慢疑,才會有內心的安寧和清淨。貪嗔痴慢疑是屬於我們的心理行為,是習氣也是最深得人性,是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在沒有成聖成佛以前,都有自己的習氣,都有自己的貪嗔痴慢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能夠除去人性中的惡,保持清淨善良的一面,就是人格的修養,就是諸佛菩薩和聖人的境界。
  • 如何理解佛教中的"貪嗔痴"?
    貪、嗔、痴的含義:佛學上的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法欲),它緣起於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不貪就是無求無欲,不貪是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和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的條件。  痴是指妄動分別心,_它緣起於無明,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識。不痴就是清靜心,不痴是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的條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八識轉四智」。這就是佛學上的不貪、不嗔、不痴,即無欲心、平等心、清靜心。你可能有疑問,  沒有七情六慾我們怎磨修行?佛告訴我們:要隨緣隨願舍施你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 《山海經》排名前三十異獸圖!
    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一組;海內經4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係表現的非常清楚。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
  • 山海經中這幾個異獸,應該是最受歡迎的了
    而山海經中,記載了幾種一旦出現,便會帶來大豐收的異獸,如若這幾種異獸,在古時真的存在,並真的擁有這種能力,以古人對糧食的看重,或許會直接「封神」,對其頂禮膜拜,又或者作為國家級戰略性「神獸」,而好好飼養。《山海經·西山經》:「又西百八十裡曰泰器之山。觀水也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
  • 《山海經》中名字最生僻的四大異獸,能認識其中一個就算你厲害
    眾所周知,《山海經》是一部古老的典籍,其中記載著許多極具神秘感的奇異怪獸,這些異獸在一定程度讓讀者們了解到古時候人們的生存環境和古人們對世界的見解與想像。在網絡上,我們常常能看見關於它們的介紹。但是,有些異獸的名字實在是太過生僻,這讓很多讀者都是直接跳過,其中不乏很多有趣的異獸,不免有些可惜。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山海經》中名字最生僻的四大異獸,能認識其中一個就算你厲害了。第一個名字生僻的異獸叫鵸鵌,讀音是:qi tu,你認識嗎?在古籍中,鵸的解釋是特異、稀罕的鳥,而鵌的解釋是路邊的鳥,通「塗」字。
  • 佛教:遠離「煩惱」的法門,就在這句經文中!
    佛門中有句話,「煩惱輕,智慧生」,持戒修定開慧,意義就在於轉煩惱為菩提。佛說眾生皆苦,根源在於眾生因「煩惱」而造諸惡業。在佛家看來,人生苦樂皆是由六種根本煩惱而起。這六種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痴、慢、疑、惡見。所謂「貪」,即貪著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