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馬殺賊,下馬學佛」 南嶽佛教原來這樣「壯懷激烈」

2020-12-17 湖南頻道

被稱為「文明奧區」的南嶽衡山,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勝地。素有「僧海」之稱,曾有八百茅庵,十大叢林,可謂盛況空前,歷來高僧大德輩出,他們以比丘身,行菩薩道。

南嶽的空靈若飛,不僅僅表現在秀麗的山巒飛瀑,縹緲的雲靄煙霞上,其如飛靈秀,更體現著佛法智慧的無限。

①一九三九年四月十八日至十九日,周恩來在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作《中日戰爭之政略與戰略問題》的演講

②一九三九年二月十日,葉劍英率李濤等五名中共教官執教於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左起:吳奚如、葉劍英、李伯崇、李濤、邊章伍、薛子正

「這些歷史照片太有價值和意義了,時刻警醒世人。我們要銘記南嶽佛教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和敢於擔當、無我奉獻、慈悲濟世的精神和情懷。」5月9日,由湖南省佛教協會、湖南省宗教文化交流促進會舉辦,南嶽佛教協會承辦的「慈悲心·家國情」——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紀念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成立80周年系列活動之南嶽佛教抗戰圖片展上,湖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周仲山有感而發。

觀潮君從中獲悉了周恩來總理為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揮毫題贈了「上馬殺賊,下馬學佛」8個大字背後的故事。

國難當頭,南嶽僧人奮起救亡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

1939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和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前來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檢查工作,在與時任八路軍參謀長和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副教育長的葉劍英接見演文和巨贊法師時,得知他們正在籌劃組織抗日救亡團體,決心為抗日事業盡一份力量。

周恩來高度評價了僧人們的愛國熱情,並為他們揮毫潑墨書贈了「上馬殺賊,下馬學佛」的題詞以示激勵。周恩來解釋說:「阿羅漢的第一個漢譯是『殺賊』。不殺除煩惱之賊,就成不了阿羅漢。我寫的是『殺賊』,不是『殺人』,這個『賊』當然是指佛教中不能容忍的歹徒。現在日本強賊正在大批殺我同胞,我們不把殺人的賊殺掉,怎麼普渡眾生?這是善舉,殺賊就是為了愛國,也是為佛門清靜。你們出家人只出家沒有出國,所以同樣要保國愛國。抗戰就是殺賊,殺賊就是抗戰愛國。」

於是,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指引下,1939年5月,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應運而生。協會成立後,巨贊法師首先召集青壯年僧侶和少數道士約七十餘人,舉辦軍事訓練班。

訓練結束後,組織佛教青年服務團和佛教流動工作團,分赴長沙、湘潭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他們沿途貼標語、發傳單。標語中有「當漢奸的,生受國法,死墮地獄」一類結合佛教教義宣傳民族氣節的口號。其活動轟動一時,人民群眾稱呼他們為「和尚兵」。田漢有詩讚曰:「僧衣脫卻著緇衣,敢向人間惹是非」。

「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是抗日戰爭時期作出重大貢獻的愛國宗教團體,其高擎「上馬殺賊,下馬學佛」之旗幟,而且能積極與我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合作,汲取進步思想,充分說明,在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一基本路線上,歷史淵源深厚,「南嶽佛道救難協會」的情況尤具典型意義。2011年6月,國家宗教局將南嶽衡山整體授予「第一批宗教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同時亦可看出,我黨早期的優秀領導人與左翼進步文人們,對於宗教情況乃至宗教理論也有深入了解,不僅素養深厚,且能與宗教界人士進行親密無間的合作,並結下深厚友誼,此種胸襟與識見,實令後人景仰和嚮往。

新時代新使命 全力做好新時代宗教工作

無情的歲月帶走了多少風流人物,但歷史的畫卷卻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足跡。他們的故事至今傳揚,他們的精神永放光芒。

立足新時代,擔當新使命。

南嶽佛教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自1956年南嶽佛教協會成立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宗教團體的大力支持下,南嶽佛教協會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加強佛教的自身建設,樹立純正的道風學風,發揚佛教優良傳統。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南嶽佛教協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民族復興、世界和平作出積極貢獻。

災難過處,必有佛子奔走救援的身影出現。近年來,南嶽佛教協會積極參與抗震救災,扶貧濟困,修橋補路,積極開展各項公益事業,以佛陀的慈悲心帶給眾生安樂和溫暖。

2014年,南嶽佛教協會為南嶽區慈善總會一次性捐款200萬元。五年來,南嶽佛教為各類慈善活動捐款捐物價值千萬餘元。

南嶽佛子,用自己利樂眾生的菩薩心,為眾生帶來溫暖。每年在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臘八節這一天,南嶽佛教協會都會面向社會,舉行免費施粥活動,向眾生們施予來自佛陀的愛護。同時,還積極開展弘法文化事業,舉辦了許多與時俱進,喜聞樂見的活動。如千年佛教論壇、衡山佛教音樂會、壽文化節等,以圓融的善巧方便,用更入世的方式傳播佛法。

「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新時代宗教工作。」南嶽佛教協會會長懷輝法師說,南嶽佛教正一點點將佛陀的教義帶到人間,用智慧的法乳,滋養每一位有緣眾生。

紅網時刻特約作者 觀潮的螃蟹

來源:紅網

作者:觀潮君

編輯:廖浩宇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5/11/5507786.html

相關焦點

  • 八旬老人筆底的南嶽烽火歲月
    「南嶽因『五嶽獨秀』聞名於世,其長久積澱的宗教文化,是促其成為著名景區的主因。」曾瀛洲說,「但是,南嶽不止於宗教文化,南嶽在抗戰史上書寫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說曾瀛洲研究南嶽抗戰文化,最初是為了探尋父親的足跡,那麼後來則是因為紅色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他說:「在浩瀚的史志資料裡,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南嶽。」
  • 楊超:壯懷激烈的革命詩人
    原標題:楊超:壯懷激烈的革命詩人楊超像 資料照片【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滿天風雪滿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對堂兄楊超,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後勤部副參謀長楊恬將軍生前留下這樣的回憶。楊超,1904年出生於河南省新縣,幼年時隨家遷居江西省德安縣。在南昌心遠中學學習期間,楊超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並和同學袁玉冰、黃道、方志敏等組織革命團體「改造社」。1923年秋,楊超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並發表《改造中國的一條道路——革命》一文,大聲疾呼無產階級革命。隨後,進入北京大學就讀。
  • 結婚時新娘起身、上馬、下馬的程序
    結婚時新娘起身、上馬(轎、車)、下馬(轎、車)的程序 新郎娶親到新娘家吃宴這段時間主要是給新娘充足的梳妝、換裝時間,普遍的風俗是迎新隊伍進入女方家後,新娘才能開始換裝,如換得過早,會被別人笑話其爭著要嫁人。梳妝、換裝完畢,12點鐘開始出閣。
  • 佛教:學佛越久,離佛越遠,你也這樣的嗎?
    「學佛一年,佛就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就在天上」,是許多學佛者的真實寫照。學習越久,反而離佛越遠,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一部分學佛者學了一段時間後,去煩惱、增智也都有感應,但一想到明心見性還有許多路要走,就沒有了信心。那還有什麼理由呢?學佛無道學佛要有方法,即佛教所說的「學佛無道」。
  • 英雄壯懷激烈的失路之悲 | 怎麼跟孩子講《水滸》
    壯懷激烈的失路之悲文 | 李煜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雅四大名著思辨讀寫課導師音頻來自博雅小學堂APP同學們好。 所以這一講的題目,我們就把它命名為叫「壯懷激烈的失路之悲」,主要跟大家講三個方面的問題。01生存之路的喪失這種失路之悲的第一個表現,我們可以叫他「生存之路的喪失」,這是在梁山好漢梁山聚義之前,一種普遍性的悲劇。
  • 壯懷激烈在黃埔鞠躬盡瘁為中華畫家上官天遐水墨銘記偉人周恩來
    2021年1月8日是周恩來逝世45周年,畫家上官天遐用畫筆描繪了兩個最難忘的時刻「黃埔軍校壯懷激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黃埔軍校壯懷激烈 上官天遐 繪
  • 口裡大喊:殺賊殺賊殺賊
    之所以說這山與樓很是聞名,原因在於一個人,他寫了兩首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提到這兩首詞,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天給大家聊一聊南宋詞人辛棄疾。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歷城,自小父母早亡,他是跟著祖父一起生活的。金朝滅了北宋後,祖父想領著家人南下的,但是家裡的成員眾多,所以沒有南下。
  • 佛教: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學佛的好處
    學佛確實是能讓人增長快樂。」因為佛教文化,具備有非常哲理的,非常科學的,正確增長快樂的方法。佛法講究一個「緣」字,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是我們之間的緣分,讓我們依靠這個緣分走進佛法的智慧,有很多人可能還不太了解佛法。佛法是什麼呢?佛法就是慈悲的智慧。
  • 學佛第一步學佛入門之認識佛教學習筆記和體會 -----2021-2-11
    【學佛第一步:學佛入門——必須先了解佛教的基本常識】--淨土釋疑網邦著
  • 嘉木揚·凱朝研究員:蒙藏地區佛教學佛次第
    無論漢傳佛教還是蒙藏佛教,學佛行佛必須有嚴謹的學修次第,必須有師承,人身難得,五根難具,佛法難聞,功德上師難遇。沒有一個好的老師引導學徒學佛行佛的話,佛法無邊,浩如煙海,沒有正確的切入點的話,學徒將一片迷茫;所以,有必要借鑑各地區各國佛教優秀的傳承次第,為普度眾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起到更好的積極促進互鑑作用。
  • 佛教裡的「三寶」是什麼?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信仰佛教和信仰「鬼神」完全不是一回事。有人說佛學不是宗教,而是一門高深的哲學,或者是一門學問,一門教育。而鬼神之說就完全是屬於迷信之類了。「三寶」是佛教的根本,信仰佛教必須要三寶具足,那麼「三寶」究竟是指的什麼?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 學佛是否必須吃素?
    那麼,學佛是否就必須吃素呢?佛教流傳之初,確曾有禁止吃葷之規,但當時的「葷」並不是雞鴨魚豬牛羊等類食品,而是指那些氣味較濃烈的蔬菜,如蔥、蒜、韭菜等。那時佛家雖未禁斷肉食,但嚴格規定只能吃「不見、不聞、不疑」之肉,又稱「三淨肉」(即眼不見其被殺、耳不聞其被殺、心不疑其因我而被殺的動物之肉)。
  • 佛教:佛說,學佛之人不要做這三件事情,會折損福報!
    佛教:佛說,學佛之人不要做這三件事情,會折損福報!學佛之人都知道,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在修行之路上,需要定力修行。學佛法、學善知識是一方面。但並不是全部。在學佛修行之路,還需要踐行。將學到的佛法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當中,這既是踐行開悟,也需要智慧。可惜,有很多的學佛之人往往忽視了身邊的一些小事。學佛之人往往更加看重佛法中的五戒,其他的一些「行為」與這五戒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也是不可取的。為什麼很多學佛之人,終究一生,都沒有開悟明慧,修得福報與正果。
  • 佛教:學佛的人,不要「東奔西跑」,很容易誤入魔道!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答案。絕大多數人都是站在求世間福報的角度,來學佛修行的,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這也不是佛教修行的本意。
  • 佛教:「還俗」意味著什麼?不學佛的人,未必能懂
    學佛的人,大致分有三種,即僧人、居士、學者三種。後兩者只能算是半個學佛之人,並不是真正的修行之人。佛像也就是說,居士和學者這兩種人,並不是真正的學佛之人,至少是紅塵之念斷得不夠徹底,用佛教的話說,就是「塵緣未了」。
  • 佛教:學佛需具足的兩大特徵?希望你全有!
    亦有一部分人對於學佛,反倒是越學越精進,越學越「痴迷」。從而用盡一生「去學佛去修行」。但為何他們能夠以一生去學修,反而有人卻會退卻,學偏呢?在這之中,也並不是沒有軌跡可尋,恰恰相反,因為他們所不具足的太多太多。就如這「兩大特徵」而言,他們也並不具備。擁有這兩大特徵,一般學佛都不會學偏!
  • 原來,學佛有這麼多禁忌
    其實,禁忌一般是出自於民間的「老理兒」,可以說是民間的習俗之一,如果把這些民間的禁忌用在佛教中,是不合適的,因為那些並非學佛的禁忌。        印光大師還說,婦女生理期禮佛念佛,只需做好清潔工作即可,佛法本是圓融無礙的,社會上的人很多隻信外道的說法,不懂得佛法正確的道理,以致造成許多佛教徒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
  • 惟覺老和尚:吃素與學佛
    平臺線上涵蓋萬餘篇大德教言、經論典籍、修學次第等;線下組織各類禪修、法會的報名和在線答疑,以方便廣大修行人通過手機移動端隨時研習經教,獲取正知正見。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從身口意開始,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意。學佛的身就是學佛的行為,行住坐臥怎樣達到最高的標準?學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講話怎麼講?該有什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