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常聽到佛教徒談智慧與慈悲,這兩樣又有什麼意義呢?
答:一些宗教認為慈悲或愛(這兩者是非常相似 的)是最重要的精神素質,卻對智慧置之不理。結果你 可能成為一個好心的傻瓜,一個心地善良卻沒什麼智慧 的人。
另一種思想,如科學,則相信只有把所有的感情, 包括慈悲,都隔開來,才能好好地開發智慧。結果,科 學變得偏重於成果,卻忘了科學原來的目的是為人類服 務,而不是控制和驅使人類。不然的話,科學家何以開 發核子、生化武器等東西?
佛教認為,要成為一個完整和平衡的人,在開發智 慧的同時,也必須培養慈悲。
問:那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呢?
答:最高的智慧就是能看清世間事物的真實本質: 即是不圓滿的、無常的、無我的。這樣的理解能帶來徹 底的解脫,引導人們至安穩和快樂的境界,也就是涅槃 境界。可是,佛陀並不多談這層次的智慧。
智慧並非單純地相信聽來的東西。真正的智慧必須 是親自體會和了解的。在這層次,智慧就是保持開放的 態度,多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封閉思想,不執著己見。
智慧就是仔細審查那些和自己的信念相衝突的事物,而 非對其視而不見。智慧是持有客觀的態度,並且沒有偏 見。智慧是慢慢地構建自己的意見和信念,而非直接接 納最先碰到的事物或最煽情的東西。智慧就是,當自己 的信念被客觀的依據推翻時,能改變自己的想法。
一個能遵循以上原則的人就是個有智慧的人,他最 終能領悟出真理的。
別人說什麼,你就相信什麼,這是非常容易的。 然而佛教徒的修行則是需要勇氣、耐心、靈活性和理智 的。
問:我想,能做到這點的人並不多。既然如此,佛 教的教誨又有何用呢?
答:的確不是所有的人能接受佛教所教的真理。或 許,有些人當下無法理解佛陀的教誨,但是他們來生可 能就能理解。對多數的人來說,只要用以適當的言語和 勉勵,他們就能增進他們的體會。因此,佛教徒常默默 地、委婉地努力與他人共享佛法。佛陀出自於慈悲心教 導了我們,我們也應懷著慈悲心教導他人。
問:那麼,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慈悲?
答:就如智慧囊括了我們的理性和智商層面,慈悲 包含了情感和感性的一面。與智慧一樣,慈悲是人類獨 特的素質。
慈悲的英文字是「compassion」,是由「com」 和「p a s s i o n」組成。「c o m」是「一起」的意思,而 「p a s s i o n」的意思是「強烈的感情」。這就是慈悲的意 思。
當我們看到某人受苦時,我們感受到他的痛苦,猶 如是自己的痛苦一樣,從而盡力為他減輕或消除痛苦, 這就是慈悲心。人性中的真善美以及佛一般的品德,如 分享、慰借、同情、關懷等,都是慈悲的表現。
你可以注意到,一個慈悲的人,他對他人的關懷與 愛心是源自於他對自己的關愛。只有在我們真正了解自 己時,我們才能了解別人。當我們清楚什麼對自己最有 益時,我們也懂得什麼對別人有好處。我們能感受到自 己時,也就能感受到他人的心情。因此,對佛教來說, 注意自己的精神發展,將自然而然地擴展成對他人的關 心。
佛陀的一生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他為自己的福 慧奮鬥了六年,修成正果之後,他利益了整個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