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與「慈悲」

2020-12-11 重樓逾陀

問:我常聽到佛教徒談智慧與慈悲,這兩樣又有什麼意義呢?

答:一些宗教認為慈悲或愛(這兩者是非常相似 的)是最重要的精神素質,卻對智慧置之不理。結果你 可能成為一個好心的傻瓜,一個心地善良卻沒什麼智慧 的人。

另一種思想,如科學,則相信只有把所有的感情, 包括慈悲,都隔開來,才能好好地開發智慧。結果,科 學變得偏重於成果,卻忘了科學原來的目的是為人類服 務,而不是控制和驅使人類。不然的話,科學家何以開 發核子、生化武器等東西?

佛教認為,要成為一個完整和平衡的人,在開發智 慧的同時,也必須培養慈悲。

問:那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呢?

答:最高的智慧就是能看清世間事物的真實本質: 即是不圓滿的、無常的、無我的。這樣的理解能帶來徹 底的解脫,引導人們至安穩和快樂的境界,也就是涅槃 境界。可是,佛陀並不多談這層次的智慧。

智慧並非單純地相信聽來的東西。真正的智慧必須 是親自體會和了解的。在這層次,智慧就是保持開放的 態度,多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封閉思想,不執著己見。

智慧就是仔細審查那些和自己的信念相衝突的事物,而 非對其視而不見。智慧是持有客觀的態度,並且沒有偏 見。智慧是慢慢地構建自己的意見和信念,而非直接接 納最先碰到的事物或最煽情的東西。智慧就是,當自己 的信念被客觀的依據推翻時,能改變自己的想法。

一個能遵循以上原則的人就是個有智慧的人,他最 終能領悟出真理的。

別人說什麼,你就相信什麼,這是非常容易的。 然而佛教徒的修行則是需要勇氣、耐心、靈活性和理智 的。

問:我想,能做到這點的人並不多。既然如此,佛 教的教誨又有何用呢?

答:的確不是所有的人能接受佛教所教的真理。或 許,有些人當下無法理解佛陀的教誨,但是他們來生可 能就能理解。對多數的人來說,只要用以適當的言語和 勉勵,他們就能增進他們的體會。因此,佛教徒常默默 地、委婉地努力與他人共享佛法。佛陀出自於慈悲心教 導了我們,我們也應懷著慈悲心教導他人。

問:那麼,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慈悲?

答:就如智慧囊括了我們的理性和智商層面,慈悲 包含了情感和感性的一面。與智慧一樣,慈悲是人類獨 特的素質。

慈悲的英文字是「compassion」,是由「com」 和「p a s s i o n」組成。「c o m」是「一起」的意思,而 「p a s s i o n」的意思是「強烈的感情」。這就是慈悲的意 思。

當我們看到某人受苦時,我們感受到他的痛苦,猶 如是自己的痛苦一樣,從而盡力為他減輕或消除痛苦, 這就是慈悲心。人性中的真善美以及佛一般的品德,如 分享、慰借、同情、關懷等,都是慈悲的表現。

你可以注意到,一個慈悲的人,他對他人的關懷與 愛心是源自於他對自己的關愛。只有在我們真正了解自 己時,我們才能了解別人。當我們清楚什麼對自己最有 益時,我們也懂得什麼對別人有好處。我們能感受到自 己時,也就能感受到他人的心情。因此,對佛教來說, 注意自己的精神發展,將自然而然地擴展成對他人的關 心。

佛陀的一生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他為自己的福 慧奮鬥了六年,修成正果之後,他利益了整個人類。

相關焦點

  • 佛學「方便」智慧|佛陀為何以「神通力」折服崇火外道三迦葉?
    根據《佛學大辭典》的解釋:「(方便)謂通於權道之智為方便。權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於一切眾生之機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辭……又『方』者眾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應諸機之方域,而用適化之便法。」
  • 「道」與「涅槃」、「輪迴」是什麼?
    沒有「法」,個人的不滿足(貪),將無止境地持續。佛陀不自滿於只達到帶來短暫快樂的覺察;他追尋從輪迴中終極的解脫。 ——姚秦三藏『輪迴』的定義:有兩個梵文,已經進入英語系中,然其意義常被誤解。第一個是samsara,輪迴。很多人都熟悉這個名相,雖然它常被不精確地使用。
  • 「二乘人」與「佛陀」的境界差距
    【講釋】「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爾時」指的是第一品〈序品〉說完之後。「安詳」是身心的平衡,「安穩微妙之貌」。大家或許覺得智慧、慈悲很重要,其實安詳更值得追求。安詳不是外在的考驗,或是證果多少、得到什麼果位,而是身心的安寧和諧,修行首先追求的要件,即是安詳。
  • 「2015發現新臺灣」採訪 正覺教育基金會(一)
    所以我們可以從,無論從歷史的淵源來看,無論他們所創造的一些所謂的經典他們叫作「續」,就叫坦特羅,他的續就叫坦特羅,英文叫Tantra;或者他的教義、或者他的行門,跟佛陀所傳的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從剛剛講到的三個面向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完全不是佛法。所以我們今天為什麼要大聲出來疾呼,不能和稀泥!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二):「空」的必然義與「業」論
    換言之,沒有「空」,則倫理學難以建立;但只有這一意義的「空」,則亦難有一固定價值取向的佛教倫理學。是以,我們若要建構一套屬於佛教的倫理學,吾人對「空」乃有更作了解的必要。循《雜阿含經》,事物之所以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是因為所有事物均依緣而有,其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 淺談天台宗的「五時八教」核心判教思想!
    基於「一切眾生悉是佛子」,因此不應停留在二乘或三乘的道路上,依平等的原則,大眾都應該可以成就佛道的。這個才是佛陀教化眾生的真正目的。智者大師建立此五時說法之後,更立「別五時」和「通五時」之分。「別五時」即是以佛陀說法五十年之先後次序來劃分,此可以用一首偈來表示:「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談般若,法華涅槃共八載,華嚴最初三七日。」「通五時」則指出佛陀並不一定按照時間次第來說法的,而是隨時隨地因應弟子之根機,分別說此五時之教化,故可以說是通於五時也。
  • 日語中的「〆」「」「卍」都是什麼鬼?
    據說「〆」這個字是由漢字「卜」變形而來,也有人說「封」字簡略化後產生的字,沒有標準答案。書面信封口上的「〆」則是表示此信封已經黏死封閉好。也就是取「閉(し)め」的關閉、合上之意。而文件中的「〆切(しめきり)」即是表示截止時間,這種用法取自「締(し)め」,有關閉、結束等意思。
  • 淺談《華嚴金師子章》的「十玄無礙」和「六相圓融」思想(下)
    三、「十玄無礙」的觀法根據《金獅子章光顯鈔》,「十玄」是略名,全名是「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總共有十義門,以顯十十無盡義,而此法門是依據「六相圓融」的教門而立說的。此十門各具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法智師弟、主伴依正、逆順體用、隨生根欲性等十義,總成百門,以顯示重重無盡之義。為法藏的《探玄記》、《華嚴教義章》等闡發十玄所據。法藏的十玄說和以上智儼的十玄說不是完全相同,分別稱為「新十玄」和「古十玄」。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禪,本為梵文「禪那」( Dhynna )的簡譯,意為「靜慮」、「思惟修」。早於釋迦成佛前,印度人已經坐禪,在樹蔭下苦思生死問題,或於定中體會梵我合一,提升精神境界。可見坐禪是一種修行的形式,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時代,坐禪已流行於各宗派。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指坐禪。
  • 日語中的「〆」「〼」「卍」都是什麼鬼?
    比如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的表示疊字的「々」,以及地名&數量單位中常見的「ヶ」。今天我們再來看一下其他的文字&符號。看到「〆」時,大家都以為是簡寫的符號吧?其實這個字是和製漢字,部首為「丿部」,讀作「しめ」,被收錄在日本的漢字辭典中喔~日本女聲優「〆野潤子(しめのじゅんこ)」的名字裡就有這個字。
  • 「貧僧」有話三十五說──我對問題的回答
    總計我回答的問題,也不止百千萬條了;但是我都沒有留下記錄,現在也記不清他們問些什麼了。就記憶所及,在此僅錄五十三條,表示《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意義,以志我和聽眾之間交流的往事。 以下,「問」是聽者的語言,「答」是我的迴響。這篇的體例,與別篇不同,請各位注意。圖說:2015年5月,中國宜興素食文化暨綠色生活名品博覽會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辦。
  • 什麼是佛法中的「業、果」?「造業」是否真有「果報」呢?
    什麼行為會構成「業」呢?佛教認為「業」的核心是「思」(即思心所)——內心的動機、意願、意念、意志。「思」會驅使心造作,促使心採取行動。論典中形容「思」猶如磁石,以磁力推動著心,引發身、口、意的行為,於是造作了「身業」、「口業」或「意業」。
  • 面向世界的中國佛教---釋覺楷
    其中,以佛教教理的圓融無礙,和平的態度、尊重與包容不同意見之雅量,最具安定人心及道德規範之力量。而在佛教之各大派系中,又以「人間佛教」最符合現代人心之需求。什麼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不是新興的名詞,是將佛陀的言教落實在生活中的佛教。人間佛教是一個回歸佛陀時代,實踐佛陀解行並重的佛教。可以說,凡是「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清凈的」,都是人間佛教。
  • 日語中的文字&符號「〆」「〼」「卍」都是什麼意思?
    比如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的表示疊字的「々」,以及地名&數量單位中常見的「ヶ」。今天我們再來看一下其他的文字&符號。看到「〆」時,大家都以為是簡寫的符號吧?其實這個字是和製漢字,部首為「丿部」,讀作「しめ」,被收錄在日本的漢字辭典中喔~日本女聲優「〆野潤子(しめのじゅんこ)」的名字裡就有這個字。
  • 中國本土唯一被尊稱為「經」的佛教經典,它全擺脫了印度文化傳統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經歷了五、六百年的消化、吸收,終於在隋唐之際推上了高峰。在此幾百年間,高僧輩出,將傳來的經典研讀、發揮,終於形成了不同的宗派系統,開出了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在芸芸9000多卷大藏經中,一般的佛經都是從印度傳來,被翻譯為中文而流傳,其中,只有一部從頭到尾都是中國師徒所造,而卻被尊稱為「經」的,這就是禪宗的《六祖壇經》。《六祖壇經》記述著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學道生涯、出家說法、傳道教化、弘法利生的過程,在在皆顯示出惠能對佛法的深切領悟。
  • 信、願、行「三資糧」是往生淨土的「條件」嗎?
    第十八願願文的「三資糧」──信、願、行坊間的淨土講座,多以「往生淨土的條件」為題,但我們可曾想過,從阿彌陀佛那邊來看,若然我們要往生彌陀淨土,以阿彌陀佛「普濟諸貧苦」的大悲心和「廣施功德寶」的功德力,會不會真的向我們開出什麼「條件」,才願意救度我們,接受我們得生其淨土呢?
  • 《學佛三要》:​一、信願.慈悲.智慧
    (2)「勇」不能充分發揮(過分重庸常、乏想像,「信願」難得真切故).7 (3)評 ..8 2.耶教 8 (1)信、望、愛(三要)──缺少智慧 .. 8 (2)評 .... 9 3.佛教 ..)以念佛法門(易行道),策發信願而學佛,極為有力 .. 16 (2)易行道為攝護信心,然也就是難行道(智、悲)的方便 .. 16 (3)結說「心念與口念」... 17 2.吃素:主要為「長養慈悲」... 173.誦經:主要是「引生智慧」... 17(三)總結:菩薩修學,須從「方便」認清「目的(增大乘信願、慈悲、智慧)」 . 18
  • 證嚴法師的慈悲與智慧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證嚴法師以「為佛教、為眾生」傳承靜思法脈,期勉慈濟人殷勤精進,以力行宗門為慧命方向。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當人類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時,便潛意識地以為有一個生命的主體存在,這個主體稱之為「自我」,於是主客分立,區別開自我與外界,成為了兩個對立的範疇。人們有著「自我保護」及「自我延續」這些要求,期望「自我」永恆存在,但可惜的是,我們卻會因衰老、疾病而死亡而壞滅。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一、七佛通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首先第一首的偈頌是「七佛通偈」,此乃指過去七佛共同的教誡,是佛教中廣為傳誦的偈頌。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阿難告訴大眾說,在一首偈頌中,能具足諸佛、闢支佛、聲聞的教法的,便是這首「七佛通偈」 。阿難在經中說:「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