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與「涅槃」、「輪迴」是什麼?

2020-12-14 重樓逾陀

佛陀並未支持這個見解--無論個人或種族有否嘗試,我們從此生到他生,將自然地朝向解脫--。法的道路需要覺察,以及有技巧的努力。沒有「法」,個人的不滿足(貪),將無止境地持續。佛陀不自滿於只達到帶來短暫快樂的覺察;他追尋從輪迴中終極的解脫。 ——姚秦三藏

『輪迴』的定義:有兩個梵文,已經進入英語系中,然其意義常被誤解。

第一個是samsara,輪迴。很多人都熟悉這個名相,雖然它常被不精確地使用。有時整個世界被稱為samsara,但是,另外一些時候,這個字特別指人類的文明,或個人的家鄉、工作、居住條件。在上下文中,逃離samsara,意指:離開這個宇宙,進入荒野,或者離開工作、或家庭。

有趣的是,samsara就像不要的行李包袱,仍會陪伴「離開」的旅人。因為Samsara指的是:內在的存在條件而非處所。是有情傾向於生老病死的條件,依個人心理的曲解及所造作行為的力量,推動著有情從此生到另一生。

『涅槃』的字義

Nirvana,涅槃,第二個梵文名相。指的是有情輪迴狀態的最終解脫;並非指毀滅--像光一樣的熄滅。達到涅槃,意指:個人不再因心識扭曲及染汙行為的力量而生。

所以,個人不「去」涅槃,因為涅槃不是一個地方,不是極樂世界,也不是化為烏有。涅槃指的是:一個人從心靈的困惑、執著及憤恨中解脫。恐懼與驚慌,痛苦及不滿,從心中被驅逐出境。藏傳佛教認為:一個人可能因為被對身處輪迴中的眾生的慈悲心所鼓舞,而繼續在這世間再生。這是經由選擇的自由,而非束縛。

道與涅槃

當一個人對輪迴(Samsara)不再抱著幻想,並了知「受苦及再生的本質」,而有達到涅槃的意願,這指的是培育內心的迫切感。然而,達到涅槃通常需要一世以上的靈性修習。克服所有心理妄想及隱藏意念的課業,只有少數人可以在此生完成。因此,為使靈性成熟,從此生至來生,直到解脫,再生是必需的,以利於法的修習。我們可以藉由避免不善的行為,獻身於善業,及個人的精進來達到解脫。

觀想自身受苦的實相,是一種培養心靈迫切感的方式;觀想他人的苦,將產生悲憫心。假使我們對苦的本質的了解是表面的,任何對他人生起的慈悲,可能比多愁善感還要少--如此,當我們見到外顯的苦,可能會生起慈心;但當苦平息或遺忘後,慈悲也消失了。

若能深觀苦的實相,那麼,則慈悲也能在享有極健康榮華的人的內心生起。悲憫心的對象,含括所有受困於心靈痛苦的有情--那些追求幸福,卻造成本身悲苦現況的人。

相關焦點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有趣的是,《涅槃經》卻處處說有我。當然,這個「我」的意義,在層次上是完全不同的。筆者從諸經中找出有關細節,試從這個「我相」的角度,鋪陳這種表面上看似不一致,卻貫徹中觀的義理。「無我」的要義佛說無我,基本說來就是「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包括人無我與法無我。
  • 「二乘人」與「佛陀」的境界差距
    【講釋】「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爾時」指的是第一品〈序品〉說完之後。「安詳」是身心的平衡,「安穩微妙之貌」。大家或許覺得智慧、慈悲很重要,其實安詳更值得追求。安詳不是外在的考驗,或是證果多少、得到什麼果位,而是身心的安寧和諧,修行首先追求的要件,即是安詳。
  • 輪迴真相丨生命是邁向「進化」的意識之流
    哥哥製造了一些狀況,趁機剝削弟弟的財物,而弟弟為了牟利,常常欺騙哥哥...父母死後,兄弟的「財產爭奪戰」白熱化,重重的傷害了彼此的手足之情。兩人在過世以後,分別從「業鏡」(佛教語。而弟弟則扮演太太,學習對丈夫「忠實」、「信任」,進而淨化「欺騙」的劣根。從夫妻關係中,學會彼此照應,融為一體,盡釋前世兄弟反目成仇的嫌隙。看到這個簡單的故事,你有什麼感想呢?在這一生中,我們是不是總是有些負面的人際關係?不可理喻的父母、老愛跟我們唱反調的配偶、難以管教的孩子、出賣我們的朋友等等。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他只是教示我們在實踐上放開對「自我」這個觀念的執取,並由此而達致心解脫。一般人不明就裡,便以為佛陀說「有」說「無」,實際上佛陀說「無常」,並非是真的說對象是無常,而只是要我們消除對「常」的執見;他提出「無我」的說法,亦是要破除弟子對「我」的執取,當「我」的執見放下後,「無我」亦應同時放開,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解脫。
  • 「撒喲娜拉」即「永別」?!
    在「RICOH Communication Club 経営に役立つ情報発信サイト」的相關文章中曾發表過這樣的觀點:除了「そういうこと」以外,「さようなら」還有「そうな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ならば」,即「必須這樣」的意思。
  • 龍樹菩薩:什麼是「阿惟越致」?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行菩薩道,達至「阿惟越致」,有難亦有易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什麼是「阿惟越致」?意即「不退轉」。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如是,從原始佛教以降,佛弟子皆通過禪,體會定、慧,並開出諸種觀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等、以對治各類執著,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發慧」,就是佛教徒修行三學的整體關係。
  • 日語中「醫者」「醫師」「先生」的區別是什麼?
    「醫生」在日語中的說法有「醫者」「醫師」「先生」等,區別是什麼? 在日本的醫療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醫者」「醫師」「先生」這三個詞,而且通常都翻譯為「醫生」。那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空く」讀作「あく」?「すく」?
    對,是「空」不是「月(つき)」。對啦,今天教研菌要跟大家來聊聊的是「空」的發音。看到「空」這個漢字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空(そら)」這個發音,對,你沒有錯,但是呢這個漢字除了「空(そら)」這個發音以外還可以有其他的讀法「空く」但是讓人頭疼的是呢,這個「空く」也有兩個讀音,一個是「空く(あく)」一個是「空く(すく)」,那麼它們到底是有什麼區別呢?
  • 日語中的「〆」「」「卍」都是什麼鬼?
    據說「〆」這個字是由漢字「卜」變形而來,也有人說「封」字簡略化後產生的字,沒有標準答案。書面信封口上的「〆」則是表示此信封已經黏死封閉好。也就是取「閉(し)め」的關閉、合上之意。而文件中的「〆切(しめきり)」即是表示截止時間,這種用法取自「締(し)め」,有關閉、結束等意思。
  • 「融合教育」在臺灣:是「融」或「不容」?
    班上總有 1、2 個讓大家覺得「有點怪怪」的同學,他們或者會在某些課程跑去其他教室上課,或者體育課時,只能在旁邊看著大家打球、遊泳。平常他們雖然與大家一起待在教室裡面,你卻總覺得好似有一道隱形的牆難以突破?──這正是臺灣以「融合教育」為名、卻是以「整合教育」為實的教育現況。什麼是「融合」教育?
  • 日語中的「〆」「〼」「卍」都是什麼鬼?
    比如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的表示疊字的「々」,以及地名&數量單位中常見的「ヶ」。今天我們再來看一下其他的文字&符號。看到「〆」時,大家都以為是簡寫的符號吧?其實這個字是和製漢字,部首為「丿部」,讀作「しめ」,被收錄在日本的漢字辭典中喔~日本女聲優「〆野潤子(しめのじゅんこ)」的名字裡就有這個字。
  • 電子菸,從「風口」到「黑洞」
    錘子科技的設計師朱蕭木創立「福祿」、「同道大叔」蔡躍棟創立「柚子」、錘子科技彭錦洲創立「小野」。電子菸成了網際網路連續創業者的新風口,國內掀起了「百煙大戰」。聞風而動的還有各路風投機構,數億元的投資進入到電子菸行業中。很多從事多年的電子菸從業者都對大家突如其來的熱情感到吃驚,因為電子菸本身是一個非常小的市場。
  • 「村八分」「絶交」「シカト」
    雖然快變成被人們拋棄的詞語,但幾年前人們還會在被無視時開玩笑的說「村八分にされた~」。「絶交」這個詞也因為語氣太過強烈而逐漸不被人使用。「シカト」反而是現在人們經常使用的詞。「絶交」是與人斷絕一切關係。主要是指一對一的人際關係的斷絕。隨著時間的推移,網際網路開始變得發達,以集團為單位的人際關係成為了現代社會交往的主流形式。
  • 對男人來說,到底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
    但……「喜歡」與「愛」呢?兩者的界限更是許多人無法得知的。往往就因為這樣子的不明不白,而追逐幻影直到迷失,接著再引發憤怒引發悲傷。所以今天讓我來告訴各位,對於男人來說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男人們講出「我喜歡你」的時候多半意思就是「我對你有好感」男女在喜歡與愛之間有相當大的差別,對於男生來說有好感就是喜歡,所以男生比較容易「喜歡」很多人。
  • 日語中「歳」與「才」有什麼區別?
    在日語中,表示年齡時,有人寫作「歳」,也有人寫作「才」。這兩個字對應的中文都是「歲」,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歳」與「才」原義不同 「歳」與「才」的發音都是「さい」。不過,從語義上來看,「才」的意思主要是人所具備的能力與素質、聰明、人才;例如,日語中有「才能」、「天才」、「秀才」等詞語。而「歳」原義就是表示數字,特別是年月;相應地,日語中有「お歳暮」、「歳末」等詞語。從平安時代開始,就「歳」用來表示年齡了。
  • 「と」「ば」「たら」「なら」用法總結
    註:「と」之後的句子中,不能使用意志,希望,勸誘,委託等表達。「ば」的文法出現在《大家的日本語》第35課。「ば」一般表示不知道前句會不會發生,倘若發生的話,就會引起後句所述的情況。*以上例句都可以換成「〜たら」。但是,「〜たら」後句如果有接「〜なさい」、「〜てください」、「〜てはいけません」、「〜たほうがいい」、「〜ましょう」、「〜たい」、「〜よう」等表示命令,請求,禁止,勸告,希望,意志等語氣句子時,要分情況。例:安ければ、買おうと思います。⭕安かったら、買おうと思います。
  • 「習う」、「學ぶ」、「勉強する」有什麼區別?
    「習う」、「學ぶ」、「勉強する」都是表示「學習」的意思,很多場合可以互換使用。
  • 日語辨析之「通る」「通じる」「通う」
    以「…が(…に)通る」「…が…を通る」的形式表示沿著一定路線由一地到達另一地的意思。除了場所,還可以用在考試通過這類形容上「試験に通る(=合格する)」。「通じる」(つうじる)以「…が(…に)通じる」的形式,表示兩場所或事物之間由某種途徑連接起來的意思。也說「通ずる」。其重點在於「關聯點」。「意味(言葉)が通じる」表達含義(語句)得到理解。「事情に通じる」表達充分了解到事情的情況。
  • 日語裡的「ぢ」「づ」在什麼時候用?
    我們在學習日語的濁音時,會學到兩組讀音一樣的假名,分別是「じ」「ぢ」(都讀「ji」),「ず」「づ」(都讀「zu」),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在單詞裡究竟用哪個呢?1986年,日本內閣發布了《現代假名使用方法》(『現代仮名遣い』),裡面規定:原則上不再使用「づ」「ぢ」,而是統一為「じ」「ず」。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單詞大部分都是使用「じ」「ず」的,比如「地図」(ちず),「合図」(あいず),但仍有一些單詞裡會出現「ぢ」「づ」,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