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怎麼修行才能達到呢

2020-12-16 太極與養生

有位朋友在看到無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一文後曾說過:「無我無畏,無私無憂,談何容易啊!」

的確不容易達到,所以我們要修行。

然而怎麼修行?

我們在嘗試提出修行的路徑之前,先要看看「無我」之前有幾種境界。

《黃帝內經》中有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中醫大家徐文兵老師給我們介紹了,恬淡虛無是人生的四種境界。

01恬:自得其樂的境界

恬,從字面來看,是用舌頭來舔自己的心,從而起到自我療傷、自我寬慰的作用。

恬,與「舔」字同根同源。本意是指動物受傷以後,拿舌頭去舔傷口。

你看那些遊戲的小孩兒,玩一些大人覺得沒什麼意思的東西,既認真又投入,這種自得其樂的樣子就叫「恬」。

人在江湖飄,誰能不挨刀。挨完刀以後,你需要自我療傷。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本來沒幹啥壞事兒,但是他過於內疚、自責、自卑,這樣的人也需要自我療傷,要知道心靈的療傷和身體的療傷同等重要。

恬,是黃帝告訴我們要做到的第一種境界。

02淡:名利、錢財看淡

一個人只有把身心保護得很好的時候,心才會淡。

淡就是平淡、淡泊,沒有太高的欲望。一個人經歷的事兒多了,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兒,就能變得平淡了。

為什麼很多教師、公務員幹得那麼辛苦,就是被名利鬧得,不過這樣領導喜歡,但是身體往往受不了,各種毛病纏身。所以大家要找好平衡點。

別累死在奔跑的路上,在生活和工作中間保持好平衡!

一個人老是焦慮不安,思慮過度,怎麼能淡,根本淡不下來。

淡字,左邊為水,右邊為火。只有水火相濟,陰陽平衡,才能達到淡的境界。

淡:是黃帝告訴我們要做到的第二種境界。

03虛:心要虛

古人講究「離中虛坎中滿」,也就是「心要虛,腎精要實」,這樣你才能神和思都很敏銳。

靜坐,或者練太極拳時,要含胸,此時心就很舒服,不會堵得慌。心中虛,腹中實。

如果你保持一種虛空的狀態,你的精神是非常容易滿足的,你的心會極其自由。否則,容易豬油蒙心,很痛苦,很累。

虛心的人才會勤於耕耘,不停進步,永無懈怠,收穫滿滿。

虛就是讓自己的心靈和精神獲得最大的自由。

虛心才能厚德,虛心方可納物。

虛:是黃帝告訴我們要做到的第三種境界。

04無:心無掛礙

無就是世界的本源,無中生有。

無就是天賦予你的本心,不被汙濁的心。當你領悟到無的境界,體會到那個狀態時,心死神活,你就接近於佛家的成佛這個境界了。做到「心死神活」,方得無極樁奧妙

「恬」了才能「淡」,「淡」了才能「虛」,「虛」了才能「無」。

只有先做到「恬淡虛無」,才能「真氣從之」,這樣健康不請自來。

推動臟腑運作的能量叫真氣,推動真氣運動的能量叫元神,中醫稱之為先天之炁。

當人的身體長出一個小的癌細胞或者腫瘤細胞時,你如果能夠「真氣從之」,它就會把氣血運過去,然後把癌細胞、腫瘤細胞統統幹掉。

05修行之法

第一階段求安靜。身體能安靜下來了,慢慢的心也靜下來了,內氣逐漸和暢平順,心平氣和的狀態就產生了,感覺舒服了,什麼也不去想了。

之後進入寧靜的狀態。這時候雜念排除了,你對周圍的事物感應就靈敏了,可以達到「洗心滌慮」的境界。

第二階段再分三個層次:虛靜、定靜、真靜。

虛靜的狀態下,你好像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開始恍惚的狀態,就像愣神似的,站在那裡發呆。

之後進化到定靜,此時腦子裡產生很多圖像,實際是一種錯覺,比如一個念頭,你會把握住,意念不轉移,也不消失。

真靜狀態:前念已去,後念未生。此時體內內勁運行,會出現很多現象。此時,你松的越好,感覺越舒服,身體越來越柔軟。內動產生,感覺到身體裡面有東西動,而外面沒有東西動,身體裡面的動會越來越明顯。此時若血脈沒有完全打通,會出現局部疼痛,這是正常現象。

這時候內勁開始喚起,因靜而得以和順,開始生機勃勃,健身養氣的狀態開始起作用。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講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後邊的靈靜、清靜就不說了,普通人會走火入魔,只有修行之人才能從之。

修太極之道,厚太極之德,傳承好中國傳統文化。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兩手都留。善去善必歸,此為道。

祝願善良的人都能健康幸福。

相關焦點

  • 修行的最高境界——無我
    修行達到佛果可以說是人性的「目的」,因為還是有相的著落,只要有目的就不會徹底解脫,無論怎麼解釋這種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脫的,還是讓修行的過程帶有一絲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絲,也達不到另一種徹底「無我」的狀態,無我才是一種自性最高的自由。
  •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達到這種境界的人,能在絢爛中歸於平淡,在世不染,閱歷深厚,返璞歸真。慎獨,是中國人的千年修行,是一種靜美,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曾國藩說,人如果能做到慎獨,心裡自然會平靜、安定、富足。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養心最難做到的,就是慎獨。
  •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佛法教我們從另外一個「無」上去思考,你「無」欲則能剛強,你「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就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不是沒有,「無」是無限量、無窮盡。那麼,我們怎樣有一個「無」的生活呢?有以下四個修行方法:第一、諸惡無染:「染」有漸進的力量,不容易使人察覺,因此,對於一切的惡習、惡念、惡事、惡友,我們不要去沾染,一旦沾染,就不容易舍離。
  • 人生修行需要這7種境界,看看你在哪個境界?
    第三個境界是——接受:能改變的就改變,不能改變的就改善,不能改善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就放棄。人生在世,要活的快樂就要學會接受,只有學會接受你才會好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你才會懂得喜歡自己,愛惜自己。第四個境界——享受:如果能學會享受,那我們的心靈就是自由的,這種自由自在不是任性、不是叛逆,不是你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而是你可以想不幹嘛就可以不幹嘛!人生要活的快樂就必須學會享受,學會享受意味著學會感謝,這樣我們就可以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 《將夜》各種境界全解析,最高境界只有主角可以達到
    隨著昊天這種能量循環等級不斷提升,人間的修行者數量越來越多,並且發育出了一些超越昊天控制的大修行者,他們威脅到了昊天的信仰。於是為了一次清空所有人間的修行者,昊天會每一千年就發動一次永夜,將人間予以重啟。在昊天認可的修行系統裡,有五個境界,分別是:初始:虛擬境界,也就是人類感知到了周圍有天地元氣的存在,這是邁進修行者門檻的第一部,也就是純理論部分。
  • 曾國藩智慧: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慎獨自律」4字
    在2000多年前的著作《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是道出了千百年來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便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自律,是人生修行的最高最高境界。獨處時,並不僅僅是指空間上的獨處,更是指精神上的獨處,追求一種內在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底線,做到「表裡如一」,而不是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則始終如一。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短短幾句話,句句不離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那麼,「慎獨」是什麼意思呢?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境界,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一種自我修持的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修為與素養。下面這些境界,你都達到了嗎?忙中不說錯話,所以,我們走的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更要保持清醒。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抬頭有方向,低頭亦清醒。
  • 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四個字!
    文/飛魚三毛說:真正的快樂,是細水長流, 碧海無波。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剎間的喜悅,那麼我們即使不死,也在天堂裡了。快樂,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一種修行。人生是一個漸進漸悟的過程,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的三重境界都蘊藏著許多快樂,自我的安心與滿足,天地的神奇與精彩,眾生的互暖與普渡,與此對應的恰好是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能修到哪個階段,能擁有怎樣的快樂,既取決於你又不是你能完全左右。走走停停,看看想想,選擇了什麼,將承載什麼。
  • 宗喀巴大師劃分宇宙眾生為「三重世界」,對應修行的三種境界!
    而佛教修行的根本目標,就是為了超越生死,脫離輪迴,達到寂靜、清涼的涅槃境界;大乘佛教更是主張慈悲濟世,普度眾生,要載無量眾生從無邊苦海的此岸,達到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涅槃寂靜的世界則脫離了「六道輪迴」,是一種常、樂、我、淨的境界,也是佛教修行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
  •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不要害怕
    只有靜下心來修行,這樣的話才能在平凡頓悟,感覺到不一樣的境界,所謂佛的最高境界,便是見花是花,見花不是花,見草是草,見草已不是草。 這是一種玄妙的境界,只有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夠感受到,這是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才會有的反應。
  • 人生的最高境界:獨處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獨處。人這一生,不需要太多朋友,學會獨處,才是最重要的修行。 一個人在不斷的讀書中,才能不斷精進。屬於自己的實力,遠遠比熟人之間的「關係」靠譜的多。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最好的人脈,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與其沉迷社交,幻想別人拉自己一把,不如學會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 學佛修行的三大境界——看看你修到哪裡了
    想了解佛教,看更多佛學故事,搜索並關注:宜青禪寺在線今天跟大家講修行,許多人都說自己會修行,但是都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希望大家看後能夠對修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學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修行」這一個詞,現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了,不是僅僅局限於出家修行學佛的人。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意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萬物卻與事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就是厚德載物的品質。
  • 弘新開示:人生的最高境界,平常心
    『人生的最高境界,平常心』(〇一)平常心中妙佛道,直心道場樂逍遙。真心妙行大道願,佛心妙顯大智慧。(〇二)不說是非不說惡,清淨自在過生活。真修佛心妙修行,道本自然平常心。(〇三)心無所求皆隨緣,清淨妙覺心自安。平常心中生活禪,頓悟本心妙安然。
  • 學佛修行的最高境界就這8個字,看看你能做到嗎
    佛語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心本來是清淨無瑕,自由自在的。但人在塵世間行走,工作和家庭的壓力,讓人心一刻不得清閒,終日奔波忙碌。就是因為想要放下,讓自己飄搖了半輩子的心能夠歇息下來,回歸曾經「無一物」的自在。放下說起來很簡單,手一轉就放下了,每個人都會,但是卻沒幾個人做得到,大多數人捨不得放下,也不敢放下。因此,放不下不是能力不夠,而是境界不夠。
  •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你也不要執著於佛經上所有的話,一執著了,對不起,雖然不是邪見,但是成了邊見,也就是宗教性的偏見。宗教的偏見最多,也最排他。但是我看每一個宗教都一樣,因為基本上都是教人為善的,這總沒有錯吧!不必說你是那個教,我是這個教。你睡午覺,我睡晚覺。宗教的最高處是有不同,但你不要用最高來看人家,要從平等線來看。」很多學佛者說不要執著於文字「經」,這是有道理的。
  • 達到無生的境界,清淨自在,就是放棄無常的色身
    佛法講得更深入,要開悟、成道、證果,要證我空、法空,最後空也不執著,契入實相境界,生命就是蓋天蓋地、不生不滅。世間的生命是脆弱無常的,只有實相才是真正的永恆。這念心安住正念,時時刻刻都很自在,即使命在旦夕,也不會慌亂。假使沒有悟到這個道理,要他把生命布施出來,就會像大難臨頭一樣,只會選擇逃避,哪裡還會赴湯蹈火、義不容辭呢?
  • 境界決定格局,人生有境界才能行得遠
    一個人有了思想境界上的高度,他的人生就會有遠大的未來。人在自我的發展歷程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中,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也會是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一個人不可能只有其中一種境界而不會參雜其他的境界,人有七情六慾,只不過是往往以某一種境界在有的人心中佔主導的地位,其餘次之了。有的人有自律精神,能夠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 女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這四個字!
    人人都需修行,女人更需要。30歲大概是女人的分水嶺沒錯,30歲之前可以犯錯,30歲以後犯錯的代價極大,若不步步小心,便會步步驚心。所以修行這個東西,女人最晚30歲應該開始了。修到最高境界其實就是點到為止這四個簡單的字。談戀愛時情意點到為止,結婚後吵架點到為止,工作中指出別人的問題點到為止,與人社交接觸點到為止。這看起來極為簡單的四個字修起來其實很不容易,因為這需要人極大的克制能力。因為人的天性是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