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在看到無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一文後曾說過:「無我無畏,無私無憂,談何容易啊!」
的確不容易達到,所以我們要修行。
然而怎麼修行?
我們在嘗試提出修行的路徑之前,先要看看「無我」之前有幾種境界。
《黃帝內經》中有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中醫大家徐文兵老師給我們介紹了,恬淡虛無是人生的四種境界。
01恬:自得其樂的境界
恬,從字面來看,是用舌頭來舔自己的心,從而起到自我療傷、自我寬慰的作用。
恬,與「舔」字同根同源。本意是指動物受傷以後,拿舌頭去舔傷口。
你看那些遊戲的小孩兒,玩一些大人覺得沒什麼意思的東西,既認真又投入,這種自得其樂的樣子就叫「恬」。
人在江湖飄,誰能不挨刀。挨完刀以後,你需要自我療傷。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本來沒幹啥壞事兒,但是他過於內疚、自責、自卑,這樣的人也需要自我療傷,要知道心靈的療傷和身體的療傷同等重要。
恬,是黃帝告訴我們要做到的第一種境界。
02淡:名利、錢財看淡
一個人只有把身心保護得很好的時候,心才會淡。
淡就是平淡、淡泊,沒有太高的欲望。一個人經歷的事兒多了,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兒,就能變得平淡了。
為什麼很多教師、公務員幹得那麼辛苦,就是被名利鬧得,不過這樣領導喜歡,但是身體往往受不了,各種毛病纏身。所以大家要找好平衡點。
別累死在奔跑的路上,在生活和工作中間保持好平衡!
一個人老是焦慮不安,思慮過度,怎麼能淡,根本淡不下來。
淡字,左邊為水,右邊為火。只有水火相濟,陰陽平衡,才能達到淡的境界。
淡:是黃帝告訴我們要做到的第二種境界。
03虛:心要虛
古人講究「離中虛坎中滿」,也就是「心要虛,腎精要實」,這樣你才能神和思都很敏銳。
靜坐,或者練太極拳時,要含胸,此時心就很舒服,不會堵得慌。心中虛,腹中實。
如果你保持一種虛空的狀態,你的精神是非常容易滿足的,你的心會極其自由。否則,容易豬油蒙心,很痛苦,很累。
虛心的人才會勤於耕耘,不停進步,永無懈怠,收穫滿滿。
虛就是讓自己的心靈和精神獲得最大的自由。
虛心才能厚德,虛心方可納物。
虛:是黃帝告訴我們要做到的第三種境界。
04無:心無掛礙
無就是世界的本源,無中生有。
無就是天賦予你的本心,不被汙濁的心。當你領悟到無的境界,體會到那個狀態時,心死神活,你就接近於佛家的成佛這個境界了。做到「心死神活」,方得無極樁奧妙
「恬」了才能「淡」,「淡」了才能「虛」,「虛」了才能「無」。
只有先做到「恬淡虛無」,才能「真氣從之」,這樣健康不請自來。
推動臟腑運作的能量叫真氣,推動真氣運動的能量叫元神,中醫稱之為先天之炁。
當人的身體長出一個小的癌細胞或者腫瘤細胞時,你如果能夠「真氣從之」,它就會把氣血運過去,然後把癌細胞、腫瘤細胞統統幹掉。
05修行之法
第一階段求安靜。身體能安靜下來了,慢慢的心也靜下來了,內氣逐漸和暢平順,心平氣和的狀態就產生了,感覺舒服了,什麼也不去想了。
之後進入寧靜的狀態。這時候雜念排除了,你對周圍的事物感應就靈敏了,可以達到「洗心滌慮」的境界。
第二階段再分三個層次:虛靜、定靜、真靜。
虛靜的狀態下,你好像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開始恍惚的狀態,就像愣神似的,站在那裡發呆。
之後進化到定靜,此時腦子裡產生很多圖像,實際是一種錯覺,比如一個念頭,你會把握住,意念不轉移,也不消失。
真靜狀態:前念已去,後念未生。此時體內內勁運行,會出現很多現象。此時,你松的越好,感覺越舒服,身體越來越柔軟。內動產生,感覺到身體裡面有東西動,而外面沒有東西動,身體裡面的動會越來越明顯。此時若血脈沒有完全打通,會出現局部疼痛,這是正常現象。
這時候內勁開始喚起,因靜而得以和順,開始生機勃勃,健身養氣的狀態開始起作用。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講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後邊的靈靜、清靜就不說了,普通人會走火入魔,只有修行之人才能從之。
修太極之道,厚太極之德,傳承好中國傳統文化。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兩手都留。善去善必歸,此為道。
祝願善良的人都能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