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淨土法門的受用
慈法法師 講授
(緣起:2013年到2015年,每年10月山東費縣叢柏庵舉行短期出家活動,並先委派出家師父與居士團體到雞足山放光寺祈請慈師前往授課。慈師於此期間來到叢柏庵,為短出眾與在家出家的學佛人作了開示。)
3、令心圓滿歸無所得——入佛知見速成正覺
我們用一個課時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作了讀誦。大家有這樣一個勝緣,尤其在我們漢地念佛群體中,這個法的指導、這個法本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因為漢地修行者,念佛者多。不管是修止,還是修觀,還是以佛願修持,還是隨順佛果地覺來修持念佛,這篇著作中都有具體的方法指導。若依止觀修持有方法,若以悲心回向修持也有方法。
在我們漢傳佛教的廣泛傳播中,真正的法則至簡至明!大道至簡是確切說法,人可行、易行是最慈悲的導引,令眾生清晰可作可為是佛陀對我們的慈悲接引。這裡面提到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之隨順作為,這是每個眾生可深可淺的作為。以願來作為主導,這個願能超越無始以來對業力的糾結,就是人生的大方向、大願望,能消融我們世俗習氣的蒙蔽與制約。
我們要是善習念佛法門,這五個角度無疑給我們拓開了念這句阿彌陀佛的實質內容與方式方法,把我們心地、境界、意識、作為拓寬了。在漢地修念佛法門比較普遍,若是單單地空洞地持一句名號也容易使人迷惑;若以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佛功德來作禮拜、讚嘆、作願、觀察、回向就有極大方便——隨順得入之方便。如河流歸海,就是隨順回入,無需用力,也不掙扎,隨順大海的吸引就回歸大海了。這個教法的真實展示了法性的真實,我們要是不掙扎、休息、平和、圓滿,以平和的休息的心智就能隨順法性功德融入法性之海。這實是至簡至明的教法,這個教法的功德唯有行者知與諸佛知。
淨土教法在我們漢傳佛教中推到極致了!這個極致就是他廣泛地無漏地接引著一切眾生,不遺棄任何一個有情,徹底地接引著一切眾生,欲令一切眾生一生成就無上菩提,就是阿彌陀佛的圓滿接引。
在這個世間修行也好、認知也好、作為也好,群分或類分比較多,正邪善惡的做法比較多;但是圓滿覺悟世間,以圓滿教法攝化有情實是不可思議的大智慧、大慈悲、大威德。圓滿無遺地接引一切眾生,成熟一切眾生之心智,只有阿彌陀佛或者說十方諸佛以圓滿報身功德來接引、來教化、來成熟我們。為何在無量壽經中處處提到菩薩、聲聞、緣覺、聖者、智者不知此教法實質內涵?就是沒有親證圓滿功德。唯佛與佛可以宣化這種圓滿功德,我等可以作圓滿的隨順者——你還是一條河流或者一滴水,融入大海就是隨順得入的方便。我們贊佛或者贊大海的功德,就可以體會大海的內涵與實質。
我們要真正以阿彌陀佛報德圓滿的接引,即是方便回入,令心歇息——在分別執著、妄想、習慣中休息剎那,就是回入法性;回入清淨法性的剎那就會感覺到法性功德之浩瀚,你會讚美、感激這種功德,念佛即是真切的、是感恩的、是隨順休息、是如實的。我們平時用分別執著乃至凡聖種種法則,那不是念佛,是在念九法界的某一支、某一層面、某一因緣,不是圓滿覺悟世間,沒有圓滿覺悟一切法則、運用一切法則、接納一切。他用圓滿廣大接納一切的心智讓我們融入廣大圓滿的心智來起用,嘗試用圓滿廣大的接納,實踐這種圓滿、廣大、無礙、無所排斥的究竟悲心。
唯佛親證,眾生可用啊!我們沒有證到,可以用,可以隨順得入,入者自知。你若不入,站在自己是凡是聖還是什麼角度上,都無以理解這個教法。所以說菩薩賢聖莫能知!要以世俗的煩惱心、分別心、習慣心來評價阿彌陀佛的圓滿接引、圓滿接納與圓滿回施,就像以一河水、一湖水、一池塘水去了解大海浩瀚一樣,無力了解。我們的狹隘性受到了極大制約,不管是九界哪一個眾生,在佛這種浩瀚功德海中都稱不上什麼——以自己業力的執著假設。
我們以隨順得入的方便,就會贊佛甚深功德海。這種廣大之相是我們讚美之處,所謂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十大願王都是你不可思議的修行方式。在一切顯密教法中,我們知道普賢菩薩行願品是甚深究竟之教誨,唯有佛能窮其功德、贊其功德,我們只能隨順得入。淨土亦復如是,欲使圓滿心性在我們生命中,在某一點、某一處我們接納或者面對之時也把圓滿心彰顯出來,藉助佛力故、佛願故,藉助阿彌陀佛圓滿報德之功德。實際是圓融於此,回歸於此,隨順於此,並不是我們現在業相中、作為中、意識中有這樣能力——不是!但是我們每一個眾生在法性功德這個角度上是無二無別的。
法性是無別的,我們隨順阿彌陀佛報德就能入法性平等海,平等覺悟世間。要是沒有這個圓滿接引,我們不圓滿的心割裂對待,凡聖正邪等等會礙於自心而迷失於事相——不管是我執還是法執,各有所染,不能令心清淨。所以圓滿清淨的接引是令我們回入法性功德之極殊勝方便,即是菩薩巧方便回向,遠離障菩提門,隨順菩提法成就,這種成就不可思議!諸佛不可思議之功德即是法性功德,我們用思維心智總是阻隔或障礙;若能隨喜、讚嘆、隨順得入,極為方便。這是十分感人的教法!
我們在現有環境中,若直接用自己的意識、能力、想法、修證、所學知見來判定這個法,往往造成巨大傷害。這個傷害不是佛來傷害我們,也不是真有一個什麼東西來傷害,就是心地因果上的一種傷害,在究竟利益上你不能融入的傷害。
這一點在我們漢地諸多修行者中各有角度、各有因緣。但是以阿彌陀佛圓滿覺悟來接引自心,印契自心,回入平等法性——這是淨土教法不可思議的隨順得入的抉擇。隨順得入就是令心休息——令我們取相的心休息、分別的心休息、執著的心休息、迷失的心休息、對錯的心休息、凡聖的心休息、正邪的心休息……一時無餘休息下來,即是徹底休息。寂滅平等的樂趣就會在我們過去執著分別這種過患的當口真正就路還家,就此休息下來,融入阿彌陀佛圓滿接引之功德藏中,或者說平等法性之中。
淨土教法之殊勝,在《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中十分清晰地給我們表述出來了。我們要有這樣的善根善緣,少作行持會得到不可思議利益,你會感動、會感恩!我們各人的修持、知見、做法都沒問題,只是說不是一真功德,處在自己分別執著或者先入為主的一個知見上。在阿彌陀佛接引功德中,是正行的接引,或者說真正歇息的修行。
正行是以法性功德之載負、圓滿報德之接引、處處無礙之事實展示出來。正行無我,圓滿真實,清淨一味故,不需要你修修補補,不需要你鬼頭鬼腦,這是不退轉的教法。但在我們分別執著的作為中總是有生有滅、有對有待;有任何一個造作它會產生造作的生滅相、差別相,就是一個因、一個緣,因緣所生法則會產生因緣法則的相續。淨土教法是緣阿彌陀佛報德作為我們舉心動念的回歸、印契、安住方便、休息方便、回入法性之隨順,是這樣的隨順途徑。我們隨順阿彌陀佛報德令心歇息,令心安樂,令心清淨平等回歸,這是一個入口,是一個方便。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對我們依報接引,阿彌陀佛願力莊嚴對我們心地接引,依正二報皆接引就是圓滿成就。能不能接引?這二十九種莊嚴——十七種國土莊嚴、八種佛莊嚴、四種菩薩正修行,即是接引我們依正二報,讓我們觀照自心與世界——心地作為與世界環境。這二十九種觀察令我們趣入法性之海。法性功德在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是一如作用,報德有異,但報德回施可以接引我們殘缺不全的果報——不管是心理的還是意識的,令我們得以隨順,在這種因緣中隨順、回歸到法性的寂滅、平等、一味法益上來。這是震撼人心的正行之法!
正行是處處就路還家,時時皆是菩提道業,處處皆是法性光明,皆是阿彌陀佛圓滿接引之事實、不舍之事實。教法之異希望大家有辨識。不是對立,也不是衝突,可以擇取任何一個法,但要清晰有為法則中是有差別的。法性海中沒有差別,歸元無二路——歸元處真實不虛,唯有一路。方法或者方便有多門,歸元沒有那麼多事情,根本教法中真實一如。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大家有這個緣了。我們今天結了這麼個緣,回到世俗中、家庭中或者平時若念佛若不念佛中,都可以讀讀。在這裡面可以尋找隨順得入、自他二利的內容、往返往生的善巧、自利利他的善巧。這是具足的,讓我們遠離違菩提門,成就三種菩提門法,得以安樂住。所謂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之心地妙用。即是以極樂世界莊嚴自心。幹什麼?令心具足安樂!說「何期自性圓滿、自性具足萬法」我們不見得認識清晰,以阿彌陀佛莊嚴為自心莊嚴,能令自心回到法性具足之功德藏中,安頓下來了,寂滅如是,平等一味。
我們有這樣一個門路,有這樣一個方便參照。若不然不敢在此處歇心與休息,總會造作,總有不滿,要尋求什麼或者得個什麼。世尊再說「若我有所得,燃燈古佛不予我授記」也沒人相信,因為人不相信無所得能成佛。說無所得之法沒人相信,所以佛說種種方便接引眾生有所得之心,令其心圓滿休息下來,使我們真正在寂滅為樂的事實中得到真實利益,即是遠離造作的休息與安樂。這種心地休息令身心變得有力、方便、智慧、慈悲,可以做利世利生之事——你可以騰出大量精力時間做利生事業,不在自己那個得失上斤斤計較人我是非了。
自以為是,是這個世間不可思議的剛強難化的心機!說末法之際,其他不末,唯有眾生心末,就是業相的自我堅固,個個自以為是。不是某一個人學法、學教或者遇到了不起人物了才自以為是,是個個自以為是!哪怕很愚痴很顛倒的人也自以為是,很自卑的人心靈深處也有自以為是的堅固,稱為末世剛強難化。世尊取滅了,用遺教傳遞於我等,說服不了我們這些人啊!世尊從我們心地業相的堅固中取滅了。世尊住世時說「善來,比丘」,沒有什麼修不修,證阿羅漢果了;世尊住世時說每一部經典,許多菩薩就直接登地乃至八地以上,入甚深法味。修什麼?就是心地揭示與印契。我們都知道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他修什麼了?心地契合故而得證於菩提道業。
但這個有所得的心、執著於差別的心、驕慢的心、自以為是的心在這個時代的熾盛與堅固十分不可思議!我們一旦知道這個時代的最大障礙,就從有所得的分別心中休息片刻,隨順阿彌陀佛圓滿報德休息片刻,清淨心、無染心就會展示作用,我們就契合圓滿、清淨、無礙。剎那間契合你就會贊佛而不是掙扎於業力或者表達於、堅固於業力知見。我們會不斷地贊佛功德,感恩三寶,感恩教法。你只有感恩心了,就是昨天談到的知恩報恩。
世尊在種種經典上說無一法可得,說「我若有所得,古佛不予我授記」,乃至在付法偈中說「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亦是無所得。我們這個時代人處處以有所得來修行、表達、堅固自心,造成剛強難化的共業。我們要警覺於此,要認知於此,令心調柔,隨順法則,隨順無所得之正見令心休息。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無疑是令我們休息的十分感人的法則施教與傳遞。這個法門是隨順得入!因為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不管這九界哪一界眾生,都如從生盲,不得見方便。佛給予我們不舍一切眾生的圓滿的接引,讓我們演習著、效仿著、嘗試著,隨順著這樣的心,圓滿接納一切眾生、一切現緣,一時融入圓滿智海,令心休息,平等覺悟。給我們這個隨順的法則、令心休息的法則,無疑地休息。世尊說一切法無所得、無自性、無我等等,就是令我們有所得的心休息下來,知道我們病根所在。
我們這個時代,修行者個個以為有所得,要得個什麼感受、什麼境界、什麼狀態、什麼因緣、什麼說教等等。有所得會固化自我,堅固自我業力——不管是法執還是我執,形成心地的痛苦與障礙,不能圓滿清淨,不能歇息下來。世尊在無礙眼中、智慧眼中、佛眼中已經得見我們末世眾生業力堅固處,說種種無所得法,讓我們以無所得之法則,心地回歸,令心歇息,智慧慈悲自然出生。
空性中一定會出生智慧與慈悲,建立利世方便,自利利他,不再傷害,不再對抗。無一法可得,我們就能得見輕鬆、調柔、方便、自在的空間法界,能觸碰得到;若以有所得堅固自心、堅固知見,處處碰壁,時時不相應。大家讀誦往生論,學習阿彌陀佛果地覺為因地心的教法,能隨順——隨順少分、隨順多分、處處隨順,就是真正融入圓滿覺的殊勝利益。
大道至簡至明!至簡至明是最殊勝的教法。殊勝教法往往人不以為殊勝,以有所得的心——什麼境界、什麼感知、什麼變化……佛教也有這樣講法,在小解脫與大解脫中有此類方便,但還是有別;在究竟解脫中平等一味,寂滅光明,是一切眾生皆得安樂之教法。在判教中、審視中、傳遞中,能抉擇是我們的善根;不能抉擇也結個勝緣。要把這個勝緣看清楚!所以若善行者、若修行者、若正行者,能聚集到這個法會上來都是難能可貴!
在後幾天的短期出家生活中希望大家珍惜,珍惜時時刻刻——時時刻刻可以依正行就路還家,時時刻刻可以覺悟當下,時時刻刻可以休息作為或者無為而為。在究竟教法中正行於出家生活,是有意義的!你說我還要搞點什麼——你可以晚上少吃一頓、可以多打坐、可以多串習法則與正見,都沒問題。時時刻刻尊重每一個當下,時時刻刻覺悟每一個當下,時時刻刻不舍地令其回入法性,即是正行者,入正行分方便,為一切諸佛菩薩所讚嘆,為一切聖者智者所守護。我們還不是正行者,或者是善行者,求於善果回報;或者是修行者,認為時時處處可以修正或者改變什麼。你也可以修行,依梵行作為來校正過去的染汙心,令心安樂。種種修持中互不相妨,各相為助。尤其了義教法中作善行與修行最為方便!
但善行與修行要回歸於正行則是漸次的,以自力修持或者自身功德認知,要有漫長路子。不接受阿彌陀佛圓滿報德之起步,以自己的業力、分別、執著這種見聞覺知或者所謂法則,緣起就羸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起步就高——平等的高,周遍的高,處處展示是法平等、不舍一切因緣的圓滿起步,一切法不可得、寂滅回歸的究竟安樂法則。
我們聽一聽,有這樣一個機緣,在未來生活中漸次地熟悉起來。慢慢地有基礎了,有因緣了,使它成熟起來,就能接受它。世尊在經典中提到若是於大乘教法、究竟教法不謗不疑者甚為稀有,喜悅讚嘆者甚為稀有,隨順行持者甚為稀有!這樣的人過去無量劫以來於百千佛乃至恆河沙諸佛世尊前行過廣大供養,作過清淨髮心,才有這樣善根福德。在這個空間因緣中,大家對大乘佛教究竟施教或者說無盡悲心施教是有喜悅的,至少有公正的正面的認知,不過激地贊謗,如實地了解與認知。
大乘教法的特質就是究竟,摒棄方便,不說權巧,但以實教利益世間,揭示諸佛如來出世正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完成無上教法,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教法,令一切眾生正等正覺於世間與生命,真正能正等正覺於情與無情世間。正等正覺沒法割裂對待,無所建立,所以一切聖者、智者、佛菩薩各安住於清淨法益之中。
祝福大家在法義實踐過程中依法正行,常祈禱三寶加持!勿忘三寶之加持,勿昧失在業力習慣中,常在習慣成熟之時祈禱三寶加持,依教法而行。依一點一滴的教法、戒法而行就會真正法喜充滿,體會到法的喜悅,受到法的洗禮,令身心輕鬆、喜悅、安樂。
真正作為學佛者,要常作祈請,就是引導自心依法思維,依正見思維,依傳承無疑的法則來思維,不要以自己的妄想、習慣、見聞覺知或者自己設置去思維,那很痛苦,對立、割裂、扭曲是必然的。祝願大家依法正行,得以法的喜悅、法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