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門修法隨順得入——淨土傳承往生論之授受||淨土法門的受用

2021-02-15 遇無空過者

四、淨土法門的受用

慈法法師 講授

(緣起:2013年到2015年,每年10月山東費縣叢柏庵舉行短期出家活動,並先委派出家師父與居士團體到雞足山放光寺祈請慈師前往授課。慈師於此期間來到叢柏庵,為短出眾與在家出家的學佛人作了開示。)

2、五門修法隨順得入——淨土傳承往生論之授受

我們這節課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作個傳遞。為什麼說是傳遞?因為任何經教或者論述等等,若是沒有提倡,大家不會關注與了解。《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是淨土教法中唯一依止的論,是婆藪槃頭菩薩,即是天親菩薩所造。天親菩薩稱為千部論主,他一生中有大量的一切有部著作,也有大乘經典的著疏。

天親菩薩,又名世親,是極為傳奇之人。無著菩薩是其兄長。他早年隨無著菩薩在一切有部出家,廣習上座部教法,深得法義,廣著諸論。在一切僧眾的出家生活中有幾個次序,首先要讀經或者說讀誦經典;其後要講解經典;在經典講解中會有一些問題,宗派之間會有辯經;在辯經通達無礙、自在方便成熟之時會立著。這四個階段在天親菩薩一生中十分完整地成熟起來。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論師,被後人所稱頌,並依止其教誨來廣泛修行。

我們看到的這篇文字是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些佛所說的淨土經典為根本依止,從眾生業分中的身業、口業、意業來提示禮拜、讚嘆、作願,從菩薩的智業、方便智業中提示觀察、回向二門,令一切有情入佛功德,隨順得入諸佛果地正見,即是圓滿知見,來行淨土之行。以隨順得入的方便,行果地覺為因地心的法則,是這樣不可思議的作為。

他這個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廣攝凡夫有情乃至諸聖者菩薩等等。因為淨土教法普攝九界眾生,不單對人類。我們學習淨土教法,亦有拓寬廣大心智的機遇。或者說人的心智本來猶如虛空,或者說心佛眾生本質無差別。我們現在以本質來喚醒自身改變事相、運用事相的方便,以本質的法則、心智來善用於事相,而不是迷失或固執於事相。因為九界眾生皆是一法界顯九法界泯的狀態,各個隔離,不相通達,或者一地不知一地作為。唯佛圓滿究竟,通達無礙。他給我們這個圓滿究竟的揭示,令一切眾生依究竟圓滿認知來審觀法界所有差別相——若智若愚,若善若惡,若凡若聖,讓我們在其中無染無著,如是審觀平等緣起,得平等安樂,成就平等覺。

在這種次序修持中,《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十分精準地把我們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以禮拜、讚嘆、作願、觀察、回向來作為隨順得入諸佛如來果地覺的方便,引導我們隨順得入的習慣與作為。遠離過去那種昧於種種業相、割裂種種見聞覺知的不圓滿的或者邊見的覺悟、認知,使每個有情皆依止圓滿覺覺悟世間,隨順圓滿覺覺悟世間。

我們不知方法,天親菩薩就造這個論來給我們指出具體從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的某個角度得以契入,就是隨順契入成就方便。我們若以自己的思想、理念十分困難!不要說佛果地覺,天人業報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世間的一些善人或者有禪定、有修法的人,我們都不知道他們的境界、福德因緣、心胸是什麼,我們無以了解,不要說諸佛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無上正等正覺的功德與內涵了。他通過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的隨順,使我們能漸漸地接受、隨順地接受、少分多分具分地接受,就是真正南無阿彌陀佛!認知自心、佛心、眾生心了無差別之事實,以事實功德善觀諸相,遊歷法界,真正在一切如夢如幻的法界中得以法自在,就是心自在,心自在就是法自在當然這有漸次作為或者說深入純熟的過程。

我們來禮敬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釋迦文佛乃至龍樹、天親、西天東土歷代祖師,給我們作個現前加持。因為這些佛菩薩皆有無礙智,我們若作祈禱、心智的禮請,這個加持必然成為事實。我們心智若作隔離、排斥,只有自己福德因緣所限制的業分相續。我們依傳承力接受《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學習與讀誦,使大家有這個勝緣。依止這個勝緣,以後若有機會實踐若沒有機會實踐,都是不可思議的福德善緣,即是佛緣。

我們把書打開,我讀一句大家隨讀一句,先來成熟這個文字的認知。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徧知為生彼國意故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云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種應知何等十七一者莊嚴清淨功德成就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三者莊嚴性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形相功德成就五者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莊嚴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莊嚴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三種功德成就九者莊嚴雨功德成就十者莊嚴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莊嚴妙聲功德成就十二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十三者莊嚴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莊嚴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莊嚴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莊嚴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莊嚴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故莊嚴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有三種事應知何等三種。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莊嚴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莊嚴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徧圍繞故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徧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莊嚴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燻故莊嚴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痴闇冥故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莊嚴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閒故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者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云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八種相應知何等八種一者莊嚴座功德成就二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三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五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六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七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何者莊嚴座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故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何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云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何者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徧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徧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徧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眞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迴向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眞心應知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眞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入第二門者.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迴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略解義竟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我們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作了讀誦,對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或者說情世間與器世間有了一個認知。其中有三種違菩提門、三種順菩提門、三種清淨心的認知,乃至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的認知,知道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會給我們帶來對整個情世間與器世間依正二報的全新認識,就是對生命、環境、意識、作為有全新認識。這個認識是我們依經、依教、依此法則去實踐生命、意識、作為。這是不可思議之事!    


我們有這樣一個讀誦,給大家結個淨土佛緣,大家就是菩提眷屬,十分難得難遇。讀誦經典是不可思議的方法。我們再接觸淨土修持,就有論著依止,可以查閱——實踐這個法則可以查閱它的各個方面,導引我們有正確的完整的念佛修行方法。這是大家的善緣福德!

相關焦點

  • 陳劍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否鬚髮菩提心
    彌陀淨土法門屬於大乘法,修持此法門理應發菩提心。彌陀淨土法門對於發起「菩提心」的意見,在相關經論提到很多。但是,某些人士認為《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下品生」經文,沒有出現「菩提心」這個詞,因此修行淨土法門不一定須要發菩提心;並且演變出「如果追求的是上品上生,鬚髮菩提心。但如果只求下品下生,則不鬚髮菩提心。」
  • 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此有些疑惑,會障礙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嗎
    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此有些疑惑,會障礙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嗎?我們對念佛很有信心,但是對於今生能否往生西方淨土,心裡時常會打鼓。即使有的念佛多年,也不一定敢說今生一定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於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可能會有些疑惑。
  • 東林寺大安法師《往生論注》講座 僧俗二眾聆聽甘露法語
    公元五世紀時,印度天親菩薩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二十四偈,並造長行引申述釋,具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中土好簡,略稱《往生論》。北魏普泰元年(531)由菩提流支(亦譯為菩提留支)譯成漢文。隨後曇鸞大師於梁大通中(527~529)在洛陽見菩提流支,留支授以《觀無量壽經》。曇鸞大師遂專宗淨土而注釋此論,由此大宏淨土念佛法門。
  • 劉素雲老師:淨土法門有七寶,修學之人要記牢
    我是修學淨土法門得救的,我要把救我出苦海的淨土法門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讓這些有緣眾生通過修學淨土法門,開真實智慧,得真實利益,這就是我寫這篇分享報告的初衷。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淨土法門有七寶,修學之人要記牢」。這裡所說的七寶,是我十五年修學淨土法門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在這裡供養給同修們,願我們切磋與共勉。
  • 淨土釋疑 | 往生彌勒淨土比彌陀淨土更容易嗎?
    就機來說,時是末法,處是娑婆,我等皆是罪惡凡夫,如《觀經》下輩三品之眾生,無力修其他善法,只能稱彌陀名。附: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第七疑問: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
  • 智慧「祖典失傳」對中國淨土宗傳承及發展之影響!
    先有安史之亂、三武滅佛、會昌法難等,令淨土宗祖典失傳,如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善導大師的《觀經疏》等。當他宗涉入匯歸淨土本宗時,本來正是壯大淨土宗發展的好時機,可是淨土諸師卻沒法依祖典所定教理與行法,加以詮釋而統攝之。
  • 淨土法門:莫名其妙地,一句佛號送丈夫往生
    那會我接觸的的是淨土要門,就是被告知往生極樂是一件也容易也不容易的事。因為除了念佛還需輔助落實《弟子規》等各種雜善之行。即使是念佛也須達到「功夫成片」等一定境界。而這位記者更是連抉擇法門的意識都沒有,只是跟著各種人不斷地跑道場、放生、誦經等等。後來某日她告訴我前段時間她的先生剛剛病逝。
  • 淨土第一經,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一定要看的著作,教你如何正確念佛
    《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直契諸佛本懷,開示了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功德和果地的依正莊嚴以及眾生往生淨土的因行和果德,事理圓融,空有齊彰,許多大德譽之為「淨宗第一經」,真實不虛也。該經古有多譯,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輯會諸家譯本並分章次,成為現在流通的本子。
  • 往生論講記(第1集)
    一難行道,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毘跋致為難。二易行道,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龍樹在佛門裡面,他是有很高的知名度,中國大乘八個宗派都以他為祖師,所以他是八大宗的共祖;換句話說,中國大乘八大宗都是龍樹菩薩傳下來的。他曾經說過,菩薩求阿毘跋致,阿毘跋致大家也很熟悉,就是不退轉,修行人要不退轉,成就就快了。為什麼佛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原因就是退轉。
  • 往生論注淺講 I 99 共何等眾生問答
    往生論注淺講 | 中國淨土宗第一人——曇鸞大師(1)往生論注淺講 | 02中國淨土宗第一人——曇鸞大師(下)往生論注淺講 I  03 釋題目及作者往生論注淺講 I  04 難易二道往生論注淺講 I  05 難行道者  此難乃有多途往生論注淺講 I  06 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 善導宣法|〔33〕很多人都在講淨土法門,為什麼我們專提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這不僅僅是就善導大師來講,我們這個時代也一樣有類似的疑問:很多人也在講淨土法門,也有依據,為什麼弘願寺、悟真寺專提善導大師?這不是我們偏激。要說偏激,那善導大師就偏激:諸師也都在弘揚淨土法門,也寫了觀經疏、無量壽經疏,他怎麼還要開立淨土宗,那不是自己找事嗎?不是那樣。原因在哪裡?是因為諸師錯解淨土法門,釋迦本懷不暢,彌陀本願不顯,眾生往生路塞。什麼叫本懷不暢?
  • 周總結|⑰ 《往生論注》真的太妙!
    >論這些相承論釋,最重要的當然是《觀經疏》,其次就是《往生論注》。這兩本書對淨土宗教理建設的意義特別重大,即使別的書沒讀,這兩本書也要好好讀。讀書要抓住根本, 《往生論注》最根本的一句話就是:這句話散布在《往生論注》的每一章節、每一段、每個文句裡,這就是根本的精神。《論注》結構嚴謹,完美無瑕。大分為三:先判論玄宗,次釋論名目,再解論文句。
  •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
    《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一論是《往生論》。《無量壽經》世尊介紹了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以及修行圓滿的經過,又具體詳細的介紹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場非常殊勝,依正莊嚴,事事無礙,種種勝境令人欣慕求生。讓眾生認知娑婆世界劇惡極苦的真相,以生厭離之心,求生西方淨土。淨空法師:《無量壽經》不但是大乘法裡面的大乘,而且是一乘法裡面的一乘。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目的是為救度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即佛以外的九道眾生: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眾),往生到他的淨土,永遠離苦得樂,最終成佛。從這角度而觀,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是普被三根,即使上上根器的大菩薩也都在他攝受的範圍內。當然,他的救度對輪迴六道的凡夫眾生而言,非常重要、非常珍貴!也就是說,娑婆世界的六道凡夫極需這樣的法門,才能順利地跳脫輪迴,解決六道輪迴之苦。
  • 大安法師講淨土 | 認知狹劣的人難信淨土(視頻)
    2. 認知的狹劣眾生的認知水平往往受到自己的經驗常識,以及世間知識學問體系的制約。當他突然聽聞到極為超越的西方淨土的景象,馬上就會用自己先入為主的那套認知體系加以評判,繼而生起懷疑拒絕的心態。這就是《莊子》講的「拘虛之見」。如果告訴井底之蛙,大海如何浩渺,它是不會相信的。因為它已經習慣了井底那一窪小水、少許土塊的生活環境。
  •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不同於日本淨土真宗
    信就在——信稱念名號必定往生當中,此是以信導行、就行立信、以行攝信。      「信願持名」與「專稱佛名」,大同小異。三而一,一攝三。信願對不信願,專對雖願而雜。信願極必專,專自攝信願。順彼佛願故。其實無論是中國淨土宗的十三祖,還是日本淨土宗所傳承的三國七祖,其最後的歸結處都是稱名,都在此念佛往生。所謂心心相印,祖祖同心,又猶如春蘭秋菊,各擅其美。
  • 佔察淨土的共通性
    「竊謂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印光大師就告訴我們,淨土這一個法門是一切法門的歸宿,當然也是佔察法門的歸宿。是我們依止修行,用來成就自利乃至利益他人的最究竟的法門。「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
  • 淨丨李炳南居士:修淨土法門必須要了解的十件事
    西方三聖接引圖(資料圖)文:李炳南居士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別途」之分,淨土法門是屬於「別途」,也就是「二力法門」,與普通法門不一樣。修一般法門是「信解行證」,但淨土法門重在「信願行」。為什麼沒有「解」呢?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一尊偉大但不被了解的佛
    學佛後才知道,阿彌陀佛是一尊偉大的佛,是萬佛之王。我們如果僅僅把阿彌陀佛作為一尊佛的名字來理解,那麼對阿彌陀佛的了解就太淺薄和無知了。非但不信佛的人對阿彌陀佛不甚了解,就是佛弟子,說起阿彌陀佛,大都也是一知半解,不解究竟,這不能不說是當今佛弟子最大的缺憾。我們看《往生論注》是怎麼讚嘆阿彌陀佛的。
  • 如何學習淨土法門,該研讀何種經典?這5點,告訴你答案!
    答:「古德教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要:信、願、行。信就是相信有淨土,比如相信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彌勒菩薩兜率天彌勒內院淨土……等,相信淨土的殊勝、依報莊嚴,相信淨土的修行法門。願是發願往生該淨土,願修行成佛,廣度眾生。那麼作為新手該如何學習淨土法門,如何建立正確的知見和修行態度,該研讀何種經典?這5點,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