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宗部——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

2021-02-19 經典佛學文化

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卷上

  沙門善導集記

  奉請四天王  直入道場中

  奉請師子王  師子亦難逢

  奮迅身毛衣  眾魔退散去

  回頭請法師  直取涅槃城

  序曰。竊以娑婆廣大火宅無邊。六道周居重昏永夜。生盲無目慧照未明。引導無方俱摧死地。循環來去等逝水長流。託命投神誰之能救。斯乃識含無際。窮塵之劫更逾。自爾悠悠遇勝緣之何日。上從海德初際如來。乃至今時釋迦諸佛。皆乘弘誓悲智雙行。不舍含情三輪普化。然我無明障重。佛出不逢。設使同生。還如覆器。神光等照不簡四生。慈及無偏皆資法潤。雖沈法水長劫由頑。苦集相因毒火臨時還發。仰惟大悲恩重等潤身田。智慧冥加道芽增長。慈悲方便視教隨宜。勸念彌陀歸乎淨土。地則眾珍雜間光色競輝。德水澄華玲瓏影徹。寶樓重接等輝神光。林樹垂瓔風塵雅曲。華臺嚴瑩種種希奇。聖眾同居明逾千日。身則紫金之色相好儼然。進止往來乘空無礙。若論依報則超絕十方。地上虛空等皆無異。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但以如來善巧總勸四生。棄此娑婆忻生極樂。專稱名號兼誦彌陀經。欲令識彼莊嚴厭斯苦事。三因五念畢命為期。正助四修則剎那無間。回斯功業普備含靈。壽盡乘臺齊臨彼國。

  凡欲為自欲為他立道場者。先須嚴飾堂舍安置尊像。幡華竟眾等無問多少。盡令洗浴著淨衣入道場聽法。若欲召請人及和贊者盡立。大眾令坐。使一人先須燒香散華周匝一遍竟。然後依法作聲召請雲。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大眾同心厭三界(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三塗永絕願無名(無量樂)

  三界火宅難居止(願往生)  乘佛願力往西方(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念報慈恩常頂戴(無量樂)

  大眾持華恭敬立(願往生)  先請彌陀入道場(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不違弘願應時迎(無量樂)

  觀首勢至塵沙眾(願往生)  從佛乘華來入會(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觀音接手入華臺(無量樂)

  無勝莊嚴釋迦佛(願往生)  受我微心入道場(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碎身慚謝釋迦恩(無量樂)

  彼國莊嚴大海眾(願往生)  從佛乘華來入會(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助佛神化度眾生(無量樂)

  十方恆沙佛舒舌(願往生)  證我凡夫生安樂(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悲心利物大悲心(無量樂)

  慚愧恆沙大悲心(願往生)  受我微心入道場(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專心淨土佛前期(無量樂)

  一一如來大海眾(願往生)  從佛乘華來入會(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儘是往生增上緣(無量樂)

  佛使二十五菩薩(願往生)  一切時來常護念(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畢命直入涅槃城(無量樂)

  佛恐眾生四魔障(願往生)  未至極樂墮三塗(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直心實行佛迎來(無量樂)

  我今眾等深慚謝(願往生)  受我微心來入會(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心心專注出娑婆(無量樂)

  本國彌陀諸聖眾(願往生)  平等俱來坐道場(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道場聖眾實難逢(無量樂)

  眾等頂禮彌陀會(願往生)  普散香華同供養(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彌陀光攝往生人(無量樂)

  對佛彌陀涅槃會(願往生)  各發誓願請華臺(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極樂莊嚴門盡開(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專心念佛坐華臺(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乘華直入不須疑(無量樂)

  眾等齊心請高座(往生樂)  愍懟智影說尊經(往生樂)

  難思議(往生樂)  雙樹林下(往生樂)  難思(往生樂)

  道場時逢難叵遇(往生樂)  無常迅速命難停(往生樂)

  難思議(往生樂)  雙樹林下(往生樂)  難思(往生樂)

  眼前業道人人見(往生樂)  皆由三毒作因緣(往生樂)

  難思議(往生樂)  雙樹林下(往生樂)  難思(往生樂)

  雖得人身常闇鈍(往生樂)  貪瞋邪見轉專專(往生樂)

  難思議(往生樂)  雙樹林下(往生樂)  難思(往生樂)

  日夜惛惛不惺悟(往生樂)  還是流浪三塗因(往生樂)

  難思議(往生樂)  雙樹林下(往生樂)  難思(往生樂)

  忽爾輪迴長劫苦(往生樂)  彌陀淨土何時聞(往生樂)

  難思議(往生樂)  雙樹林下(往生樂)  難思(往生樂)

  大眾同心請高座(往生樂)  為度群生轉法輪(往生樂)

  難思議(往生樂)  雙樹林下(往生樂)  難思(往生樂)

  眾等傾心樂聞法(往生樂)  手執香華常供養(往生樂)

  難思議(往生樂)  雙樹林下(往生樂)  難思(往生樂)

  道場大眾裹相與至心敬禮  南無常住佛

  道場大眾裹相與至心敬禮  南無常住法

  道場大眾裹相與至心敬禮  南無常住僧

  敬白。道場眾等各各斂心。彈指合掌叩頭歸命。禮本師釋迦佛過現未來諸世尊。所以歸依佛者。佛是眾生大慈悲父。亦是出世增上良緣。計其恩德。過於塵劫述之難盡。賢愚經言。一一諸佛。從初發意終至菩提。專心求法不顧身財。悲智雙行曾無退念。或可逢人逼試皮肉分張。或自割身而延鴿命。或舍千頭以求法。或釘千釘而求四句。或刺身血以濟夜叉。或舍妻子以充羅剎。或設慈悲方便。化作禽魚。用濟蒼生免其飢難。或作金毛師子以上獵師。或作白象抽牙為求菩提而奉施。或觀怨家由如赤子。或現外道比若親兒。彼我無殊。聖凡何異。三祇起行。皆與無漏相應。地地收功始得果圓號佛。身則閻浮金光色。喻千日競暉。相好分明譬若眾星夜朗。跏趺正坐不背之相圓明。法界同歸。各睹如來面相。身心湛寂。化用不失時機。隨類變通。報體則元來不動。但以如來智德嘆之難盡。道場眾等各生慚謝之心。能使諸佛為我捨身。過於塵劫。哀哉世尊能為難事。長劫勤勤忍疲勞之苦痛。雖復為生苦行。不覓小恩。望欲等出塵勞會菩提而歸彼岸。眾等齊心。為今施主某甲等。奉請十方諸佛一切世尊。弟子等敬尋諸佛境界。唯佛能知。國土精華非凡所測。三身化用皆立淨土。以導群生。法體無殊。有識歸之得悟。但為凡夫亂想寄託無由故。使釋迦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十萬億剎國名極樂。佛號彌陀。現在說法。其國清淨具四德莊嚴。永絕譏嫌等無憂惱。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彌陀因地世饒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廣弘四十八願。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復因韋提致請誓舍娑婆。念念無遺決定求生極樂。如來因其請故。即說定散兩門三福九章。廣作未聞之益。十方恆沙諸佛。共贊釋迦。舒舌遍覆三千。證得往生非謬。如是等諸佛世尊。不舍慈悲。受今施主某甲及眾生請。入此道場證明功德。奉請已。今勸眾生等各各斂心歸依合掌。

  下座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眾等鹹歸命本師釋迦佛十方世界諸如來。願受施主眾生請。不舍慈悲入道場。證明功德滅諸罪。回心一念見彌陀。眾等身心皆踴躍。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高接下請召雲。

  重白。道場大眾等。各各斂心彈指合掌。叩頭一心歸命。為今施主及眾生。次當奉請十方法界諸佛所說修多羅藏八萬四千。又請全身散身舍利等。唯願放大神光入此道場證明功德。又請十方聲聞緣覺得道聖人。唯願不舍慈悲現大神通。入此道場證明功德。又當奉請諸菩薩眾普賢文殊觀音勢至等。唯願不舍慈悲滿眾生願。入此道場證明功德。所以歸依奉請者。此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提。常行平等接引無偏。自利利他無時暫息。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魔界動魔宮殿。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開闡法門。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常作不染身口意業。常行不退身口意行。常行不動身口意業。常行讚嘆身口意業。常行清淨身口意業。常行離惱身口意業。常行智慧身口意業。覺悟成就定慧成就。此諸菩薩。常為諸天龍八部人王梵王等。守護恭敬供養。一切眾生為救為歸。為明為尊為勝為上。具無量行願多所饒益。安穩天人利益一切。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智慧聖明不可思議。轉佛法輪。成就如來一切種智。於一切法悉得自在。如是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唯願不舍慈悲。受眾生請一時來會入此道場。為今施主某甲證明功德。今勸道場眾等人等。斂心歸依合掌禮。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眾等希聞諸佛法。龍宮八萬四千藏。已施神光入道場。證明功德復滿願。因茲離苦見彌陀。法界含靈亦除障。我等身心皆踴躍。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龍宮經藏如恆沙。十方佛法復過是。我今標心普皆請。放大神光入道場。證明功德復除罪。增長施主菩提芽。眾等各各齊心念。手執香華常供養。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今日道場難得遇。無上佛法亦難聞。畢命形枯斷諸惡。從是念念罪皆除。六根得了得惺悟。戒定慈悲誓不虛。眾等身心皆踴躍。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久住娑婆常沒沒。三惡四趣盡皆停。被毛戴角受眾苦。未曾聞見聖人名。憶此疲勞長劫事。誓願捨命見彌陀。眾等身心皆踴躍。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眾等鹹歸命。今為施主及眾生。已請十方法界全身舍利碎體金剛。物利隨宜。分形影赴。雖復形分大小。神化一種無殊。大則類同山嶽。小則比若芥塵。畢命真誠齊心供養。近則人天獲報。富樂長劫隨身。遠則淨土無生克果。則涅槃之常樂。又願道場眾等。各各齊心。手執香華常供養。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真身舍利隨大小。見聞歡喜修供養。自作善根他人福。一切合集皆回向。晝夜精勤不敢退。專心決定見彌陀。眾等身心皆踴躍。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普賢文殊弘誓願。十方佛子皆亦然。一念分身遍六道。隨機化度斷因緣。願我生生得親近。圍繞聽法悟真門。永拔無明生死業。誓作彌陀淨土人。眾等各各齊身心。手執香華常供養。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十方菩薩大慈悲。不惜身命度眾生。六道分身隨類現。為說妙法證無生。無生淨土隨人入。廣大寬平無比量。四種威律常見佛。法侶攜將入寶堂。眾等身心皆踴躍。手執香華常供養。

  下接高贊雲 高接下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為今施主及眾生。奉請賢聖入道場。證明功德修供養。三毒煩惱因茲滅。無明黑闇罪皆除。願我生生值諸佛。念念修道至無餘。回此今生功德業。當來畢定在金渠。眾等各各齊身心。手執香華常供養。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菩薩聖眾身雖別。慈悲智慧等無殊。不惜身財求妙法。難行苦行未曾休。誓到菩提登彼岸。放大慈光度有流。有流眾生我身是。乘光畢命入西方。眾等身心皆踴躍。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為今施主皆已請十方諸佛入道場。龍宮法藏真舍利。已放神光入道場。羅漢闢支通自在。一念乘華入道場。普賢文殊諸菩薩。一切俱來入道場。是諸聖眾如雲集。地上虛空難可量。各坐蓮華百寶座。證明功德放慈光。如此聖眾難逢遇。同時發願入西方。眾等齊心皆踴躍。手執香華常供養請觀世音贊雲。

  奉請觀世音(散華樂)  慈悲降道場(散華樂)

  斂容空裹現(散華樂)  忿怒伏魔王(散華樂)

  騰身振法鼓(散華樂)  勇猛現威光(散華樂)

  手中香色乳(散華樂)  眉際白毫光(散華樂)

  寶蓋隨身轉(散華樂)  蓮華逐步祥(散華樂)

  池回八味水(散華樂)  華分戒定香(散華樂)

  飢餐九定食(散華樂)  渴飲四禪漿(散華樂)

  西方七寶樹(散華樂)  聲韻合宮商(散華樂)

  枝中明實相(散華樂)  葉外現無常(散華樂)

  願舍閻浮報(散華樂)  發願入西方(散華樂)

  高接下請香華雲。

  重白。道場眾等各各斂心。彈指合掌叩頭標心運想。

  今為施主某甲等。奉請十方法界人天凡聖。水陸虛空一切香華。音樂光明寶藏。香山香衣香樹香林香池香水。入此道場。又請一切寶樹寶林寶衣寶池寶水寶幢寶蓋寶華寶網寶樓寶閣。入此道場。又請一切華林華樹華幢華蓋華樓華閣華宮華殿華衣。入此道場。又請一切光雲樹光雲林光雲網光雲衣光雲蓋光雲幢光雲臺光雲樓光雲閣光雲樂光雲香光雲池光雲水光雲山。入此道場。又請一切香雲山香雲衣香雲樹香雲林香雲網香雲蓋香雲幢香雲樓香雲閣香雲池香雲水香雲光香雲樂香雲華香雲臺。入此道場。又請一切寶雲山寶雲樹寶雲華寶雲果寶雲衣寶雲幢寶雲蓋寶雲網寶雲幡寶雲樂寶雲樓寶雲閣寶雲光明寶雲天衣寶雲供養海。入此道場。又請一切華雲山華雲林樹華雲幢蓋華雲衣服華雲羅網華雲音樂華雲臺座。入此道場。又請一切天人變化莊嚴供養海。一切聲聞變化莊嚴供養海。一切菩薩變化莊嚴供養海。一切諸佛變化莊嚴供養海。如是等無量無邊恆沙供養。種種莊嚴悉皆奉請。入此道場。供養一切佛舍利並真法菩薩聲聞眾。受此香華雲莊嚴供養海。為滿施主眾生願。隨心變現受用作佛事。供養已。人各至心歸依合掌禮。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願在彌陀會中坐。手執香華常供養。

  奉請既竟即須行道七遍。又使一人將華在西南角立。待行道人至即盡行華與行道眾等。即受華竟不得即散。且待各自標心供養。待行道至佛前。即隨意散之。散竟即過至行華人所。更受華亦如前法。乃至七遍亦如是。若行道訖即各依本坐處立。待唱梵聲盡即坐。

  高接下勸眾行道即雲。

  奉請一切香華供養已訖。一切恭敬。道場眾等各執香華。如法行道。

  行道贊梵偈雲。

  奉請彌陀世尊入道場(散華樂)

  奉請釋迦如來入道場(散華樂)

  奉請十方如來入道場(散華樂)

  道場莊嚴極清淨  天上人間無比量

  過現諸佛等靈儀  人天龍鬼中法藏

  全身碎身真舍利  大眾持華散其上

  瞻仰尊顏繞七匝  梵響聲等皆供養

  願我身淨如香爐  願我心如智慧火

  念念焚燒戒定香  供養十方三世佛

  慚愧釋迦大悲主  十方恆沙諸世尊

  不舍慈悲巧方便  共贊彌陀弘誓門

  弘誓多門四十八  遍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  專心想佛佛知人

  一切回心向安樂  即見真金功德身

  淨土莊嚴諸聖眾  籠籠常在行人前

  行者見已心歡喜  終時從佛坐金蓮

  一念乘華到佛會  即證不退入三賢

  下接梵人聲立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道場眾等爾許多人歷劫已來。巡三界輪迴六道。無休止。希見道場請佛會。親承供養難思議。七周行道散華訖。悲喜交流願滅罪。乘此善根生極樂。華開見佛證無為。眾等持心就本座。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釋迦如來初發願。頓舍塵勞修苦行。念念精勤無有退。不限日月及歲年。大劫小劫僧祇劫。過逾大地等微塵。不惜身財求妙法。慈悲誓願度眾生。普勸歸西安養國。逍遙快樂得三明。眾等各各傾身心。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眾等齊心生渴仰。殷勤頂禮樂聞經。聖人所重不過命。不貪王位舍千頭。七寸長針遍體入。標心為物不生憂。自取身皮寫經偈。普願群生入法流。千燈炎炎流身血。諸天泣淚散華。周感傷大士身心痛。微微含笑願無瞋。仰願同聞同斷惡。難逢難遇誓當專。念念回心生淨土。畢命入彼涅槃門。各各傾心無異想。手執香華常供養。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曠劫已來居生死。三塗常沒苦皆逕。始服人身聞正法。由如渴者得清泉。念念思聞淨土教。文文句句誓當勤。憶想長時流浪苦。專心聽法入真門。淨土無生亦無別。究竟解脫金剛身。以是因緣請高座。報佛慈恩轉法輪。眾等身心皆踴躍。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眾生見佛心開悟。發願同生諸佛家。住此娑婆已來久。無功捨命劫塵沙。自覺心頑神識鈍。良由地獄臥銅車。銅車炎炎難居止。一念之間百千死。非直此中多苦痛。一切泥犁亦如是。泥犁一入過塵劫。畜生鬼道還如此。今得人身貪造罪。諸佛聖教生非毀。非毀聖教罪根深。謗說良善苦常沈。大聖雖有神通力。無能相救益悲心。今勸道場時眾等。發露懺悔罪無窮。眾等同心彼淨土。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座待下座聲盡即懺雲。

  敬白。道場說眾等今為施主某甲及諸眾生。歸命十方諸佛龍宮法藏舍利真形菩薩大士緣覺聲聞等。現在道場證明懺悔。又白。天曹地府閻天子。五道太山三十六王。地獄典領天神地神。虛空神山林河海。一切靈祇及眾賢聖等。各有天通道眼他心宿命漏盡智人。現在道場。證明弟子今日施主某甲及諸眾生披心懺悔。

  弟子道場眾等內外爾許多人。自從過去。盡過去際現在際未來際。身口意業行住坐臥。於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上。具造一切惡。常起一切惡。相續起一切惡。方便起一切惡障業障報障煩惱等障。生死罪障不得見聞佛法僧障。

  弟子眾等自從曠劫已來。乃至今身至今日。於其中間作如是等罪。樂行多作無量無邊。能令我等墮於地獄。無有出期。是故經言。阿鼻地獄。十八寒冰地獄。十八黑闇地獄。十八小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十八劍輪地獄。十八火車地獄。十八沸屎地獄。十八鑊湯地獄。十八灰河地獄。五百億刀林地獄。五百億劍林地獄。五百億刺林地獄。五百億銅柱地獄。五百億鐵鐖地獄。五百億鐵網地獄。十八鐵窟地獄。十八鐵丸地獄。十八火石地獄。十八飲銅地獄。如是等眾多地獄。佛言。阿鼻地獄。縱廣正等八萬由旬。七重鐵城七層鐵網。下十八隔周匝七重。皆是刀林。七重城內復有劍林。下十八隔有八萬四千重。於其四角有大銅狗。其身廣長四十由旬。眼如掣電。牙如劍樹。齒如刀山。舌如鐵刺。一切身毛皆出猛火。其煙臭惡。世間臭物無以可譬。有十八獄率。頭如羅剎頭。口如夜叉口。六十四眼。眼散迸鐵丸。如十裡車。鉤牙上出。高四由旬。牙頭火流。燒前鐵車。令鐵車輪一一輪輞。化為一億火刀鋒刃劍戟。皆從火出。如是流火燒阿鼻城。令阿鼻城赤如融銅。獄率頭上有八牛頭。一一牛頭有十八角。一一角頭皆出火聚。火聚復化成十八輞。火輞復變作火刀輪。如車輪許。輪輪相次在火炎間。滿阿鼻城。銅狗張口吐舌在地。舌如鐵刺。舌出之時化無量舌。滿阿鼻城。七重城內有四鐵幢。幢頭火流如沸湧泉。其鐵流迸滿阿鼻城。阿鼻四門於門閫上。有八十釜。沸銅湧出。從門漫流滿阿鼻城。一一隔間有八萬四千鐵蟒大蛇。吐毒吐火身滿城內。其蛇哮吼如天震雷。雨火鐵丸滿阿鼻城。此城苦事八萬億千。苦中苦者集在此城。五百億蟲。蟲八萬四千觜。觜頭火流如雨。而下滿阿鼻城。此蟲下時。阿鼻猛火其炎大熾。赤光火炎照八萬四千由旬。從阿鼻地獄上。衝大海沃燋山下。大海水渧如車軸許。成大鐵炎。滿阿鼻城。佛言。若有眾生殺害三寶。偷劫三寶。汙染三寶。欺誑三寶。謗毀三寶。破壞三寶。殺害父母。偷劫父母。汙染父母。欺誑父母。謗毀父母。破壞父母。罵辱六親。作如是等殺逆罪者。命終之時銅狗張口。化十八車狀如金車。寶蓋在上。一切火炎化為玉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往中我欲住中。風刀解時寒急失聲。寧得好火。在車上座。然火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終。揮霍之間已坐金車。顧瞻玉女皆捉鐵斧斬截其身。身下火起如旋火輪。譬如壯士屈伸臂頃。直落阿鼻大地獄中。從於上隔如旋火輪。至下隔際身遍隔內。銅狗大吼。齧骨唼髓。獄卒羅剎捉大鐵叉。叉頸令起遍體火炎。滿阿鼻城。鐵網雨刀從毛孔入。化閻羅王大聲告敕。痴人獄種。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慢無道。汝今生處名阿鼻獄。汝不知恩。無有慚愧。受此苦惱。為樂不耶。作是語已即滅不現。爾時獄卒復驅罪人。從於下隔乃至上隔。經歷八萬四千隔中。?身而過至鐵網際。一日一夜當此閻浮提日月歲數六十小劫。如是壽命盡一大劫。五逆罪人無慚無愧。造作五逆罪故。臨命終時。十八風刀如鐵火車解截其身。以熱逼故便作是言。得好色華清涼大樹。於下遊戲。不亦樂乎。作此念時。阿鼻地獄八萬四千諸惡劍林化作寶樹。華果茂盛行列在前。大熱火炎化為蓮華。在彼樹下。罪人見已。我所願者今已得果。作是語時疾於暴雨坐蓮華上。坐已。須臾鐵觜諸蟲。從火華起。穿骨入髓徹心穿腦。攀樹而上。一切劍枝削肉徹骨。無量刀林當上而下。火車爐炭十八苦事一時來迎。此相現時陷墜地下。從下隔上身如華敷。遍滿下隔。從下隔起火炎猛熾至於上隔。至上隔已身滿其中。熱惱急故張眼吐舌。此人罪故。萬億融銅百千刀輪從空中下。頭入足出。一切苦事過於上說。百千萬倍。具五逆者其人受苦。足滿五劫。

  弟子道場眾等。自從元身已來。乃至今身至於今日。於其中間放縱三業。作如是等罪。樂行多作無量無邊。今聞佛說阿鼻地獄。心驚毛豎。怖懼無量慚愧無量。今對道場凡聖。發露懺悔願。罪消滅永盡無餘。懺悔已。至心歸命禮阿彌陀佛。

  下接高贊雲。

  懺悔已。至心歸命禮阿彌陀佛。

  高接下懺雲。

  弟子道場眾等。自從曠劫已來。乃至今身至於今日。於其中間。放從身口意業。造一切罪。或破五戒八戒。十戒三歸戒。四不壞信戒。三業戒十無盡戒。聲聞戒大乘戒。及一切威儀戒。四重八戒等。虛食信施。誹謗邪見不識因果。斷學波若。毀十方佛。偷僧祇物。淫妷無道。逼掠淨戒諸比丘尼姊妹親戚。不知慚愧。毀辱所親。造眾惡事。或樂行十惡不修十善障。樂行八苦不持八戒障。樂行三毒不受三歸障。樂行五逆不持五戒障。樂行地獄極苦業不修淨土極樂障。樂行畜生愚痴業。不修智慧慈悲障。樂行慳貪餓鬼嫉妒業。不行布施利他障。樂行諂曲虛詐修羅業。不行真實言信不相違障。樂行瞋惱殺害毒龍業。不行歡喜慈心障。樂行我慢自大下賤不自在業不行謙下敬上尊貴障。樂行邪見破戒破見惡見謂修善無福造惡無殃外道闡提業。不行正見禁行出世往生淨土障。樂行破滅三寶壞人善事惡鬼業。不行護惜三寶成人功德具足障。樂受三界人天長時縛系業。不貪淨土無生解脫障。樂受二乘狹劣業。不行菩薩廣大慈悲障。樂行親近惡友業。不樂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障。樂行六貪六弊業不行六度四攝障。樂行不識因果抵突業。不知身中有如來佛性障。樂行食啖一切眾生酒肉五辛多病短命業。不行慈心樂聞佛法僧香華供養障。如是障罪自作教他。見作隨喜。若故作誤作。戲笑作瞋嫌作。違順愛憎作無量無邊。思量不可盡。不可盡說不可說。亦如大地微塵無數虛空無邊法界無邊法性無邊方便無邊。我及眾生造罪亦復如是。如是等罪上至諸菩薩。下至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知我罪之多少。

  地獄經雲。若有眾生作是罪者。臨命終時。風刀解身。偃臥不定。如被楚撻。其心荒越。發狂痴想。見己室宅。男女大小一切皆是不淨之物。屎尿臭處盈流於外。爾時罪人即作是語云。何此處無好城郭及好山林使吾遊戲。乃處如此不淨物間。作是語已。獄卒羅剎以大鐵叉擎。阿鼻獄及諸刀林。化作寶樹及清涼池。火炎化作金葉蓮華。諸鐵觜蟲化為鳧雁。地獄痛聲如歌詠音。罪人聞已。如此好處吾當遊中。念已尋時坐火蓮華。諸鐵觜蟲從身毛孔。唼食其軀。百千鐵輪從頂上入。恆沙鐵叉挑其眼精。地獄銅狗化作百億鐵狗。競分其身。取心而食。俄爾之間。身如鐵華滿十八隔中。一一華葉八萬四千。一一葉頭身手支節在一隔間。地獄不大此身不小。遍滿如此大地獄中。此等罪人墮此地獄。經歷八萬四千大劫。此泥犁滅復入東方十八隔中。如前受苦。此阿鼻獄南亦十八隔。西亦十八隔。北亦十八隔。謗方等經具五逆罪。破壞僧祇。汙比丘尼。斷諸善根。如此罪人具眾罪者。身滿阿鼻獄。四支復滿十八隔中。此阿鼻獄但燒如此獄種眾生。劫欲盡時東門即開。見東門外。清泉流水華果林樹一切俱現。是諸罪人從下隔見。眼火暫歇。從下隔起婉轉腹行。?身上走到上隔中。手攀刀輪。時虛空中雨熱鐵丸。走趣東門既至門閫。獄卒羅剎手捉鐵叉。逆刺其眼。鐵狗齧心悶絕而死。死已復生。見南門開如前不異。如是西門北門亦皆如此。如此時間經歷半劫。阿鼻獄死生寒冰中。寒冰獄死生黑闇處。八千萬歲目無所見。受大蛇身婉轉腹行。諸情闇塞無所解知。百千狐狼牽掣食之。命終之後生畜生中。五千萬身受鳥獸形。還生人中。聾盲喑啞疥癩癰疽貧窮下賤。一切諸衰以為嚴飾。受此賤身經五百身後。還得生餓鬼之中。如是等輪迴三惡無量無邊。

  弟子眾等今聞地獄。心驚毛豎。怖懼無量。恐畏殘殃不盡復還流浪。今生已來縱暴三業。造眾重罪。若不懺悔定招此苦。無有出期。今對三寶道場大眾前。發露懺悔。即安樂。知而不敢覆藏。

  唯願十方三寶法界眾生。發大慈悲。廣大慈悲不計我惡。如草覆地。布施歡喜。受我懺悔。憶我清淨。唯願不舍慈悲攝變我等。已作之罪願除滅。未起之罪願不生。已作之善願增長。未作之善方便令生。願從今日乃至不起忍已來。誓共眾生舍邪歸正。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屬。真善知識同生淨土。乃至成佛。如是等罪永斷相續。更不敢覆藏。發願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願在彌陀佛前立。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願在彌陀會中坐。手執香華常供養。

  西方淨土法事贊卷上

大正藏第 47 冊 No. 1979 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

  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贊下卷

  沙門善導集記

  高座入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㝹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幹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諸佛大悲心無二。方便化門等無殊。舍彼莊嚴無勝土。八相示現出閻浮。或現真形無利物。或同雜類化凡愚。分身六道無停息。變現隨宜度有流。有流見解心非。一故有八萬四千門。門門不同亦非別。別別之門還是同。同故即是如來致。別故復是慈悲心。悲心念念緣三界。人天四趣罪根深。過現諸佛皆來化。無明業障不相逢。慚愧。釋迦弘誓重不舍娑婆十惡業。希遇道場聞淨土。騰神永逝出煩籠。眾等傷心共悲嘆。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釋迦如來成正覺。四十九載度眾生。五天竺國皆行化。邪魔外道盡歸宗。天上天下無過佛。慈悲救苦實難逢。或放神光遍六道。蒙光觸者起慈心。或住或來皆盡益。三塗永絕斷追尋。或震大地山河海。為覺萠冥信未深。或自說法教相勸。展轉相將入法林。法林即是彌陀國。逍遙快樂不相侵。眾等傾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如來教法元無二。正為眾生機不同。一音演說隨緣悟。不留殘結證生空。或現神通。或說法。或服外道滅魔蹤。自利一身雖免縛。悲心普益絕無功。灰身滅智無餘證。二萬劫盡復生心。生心覺動身還現。諸佛先教發大乘。眾等回心生淨土。手執香華常供養。

  下接高贊雲 高接下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菩薩大眾無央數。文殊師利最為尊。發大慈悲行苦行。不違弘願度眾生。或現上好莊嚴相。或現上好莊嚴身。含靈睹見皆生喜。為說妙法入真門。十方佛國身皆到。助佛神化轉法輪。眾等回心生淨土。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下接高贊雲。

  願往生願往生。與佛聲聞菩薩眾同遊舍衛住祇園。願閉三塗絕六道。開顯無生淨土門。人天大眾皆來集。瞻仰尊顏聽未聞。見佛聞經同得悟。畢命傾心入寶蓮。誓到彌陀安養界。還來穢國度人天。願我慈悲無際限。長時長劫報慈恩。眾等回心生淨土。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接下贊雲 下接高贊雲。

  高座入文。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關注:經典佛學文化,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淨土釋疑 | 往生彌勒淨土比彌陀淨土更容易嗎?
    彌勒淨土是在第四層兜率天上,要持十善,還要有一定的禪定功夫,如此根性,聞彌勒名,歡喜恭敬,方能往生。即使生到兜率天,也很有可能滯留外院,而無緣內院淨土,如師子覺菩薩。為什麼至少要有十善的根性,方能聞名往生彌勒淨土呢?彌勒菩薩無稱名往生願,無臨終接引願。
  • 一旦往生淨土,四十八願的利益統統圓滿具足
    在四十八願當中,所說內容非常廣泛,大體來講有三方面,第一是「攝國土願」,說到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第二是「攝法身願」,說到阿彌陀佛有無量光、無量壽以及度眾生的能力;第三是「攝眾生願」,攝取我們眾生到西方淨土去往生。善導大師是以第十八願來看整個四十八願,將第十八願稱為阿彌陀佛的本願,叫做「念佛往生之本願」。
  • 淨空法師:信願念佛,往生淨土,是真的不是假的
    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一十一頁倒數第四行:八相成道第七,「轉法輪」。分兩大科,第一個「總相(師資道合)」。這又分兩科,第一科「請法(能感)」,第二科「說法(所應)」,這屬於總相。轉法輪,轉是啟動,法輪,用輪來代表圓滿,表這個意思。佛法是圓滿法,所謂圓滿就是包容一切,沒有一法不在佛法當中,佛法就是一切法。
  • 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此有些疑惑,會障礙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嗎
    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此有些疑惑,會障礙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嗎?我們對念佛很有信心,但是對於今生能否往生西方淨土,心裡時常會打鼓。即使有的念佛多年,也不一定敢說今生一定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於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可能會有些疑惑。
  • 信、願、行「三資糧」是往生淨土的「條件」嗎?
    第十八願願文的「三資糧」──信、願、行坊間的淨土講座,多以「往生淨土的條件」為題,但我們可曾想過,從阿彌陀佛那邊來看,若然我們要往生彌陀淨土,以阿彌陀佛「普濟諸貧苦」的大悲心和「廣施功德寶」的功德力,會不會真的向我們開出什麼「條件」,才願意救度我們,接受我們得生其淨土呢?
  • 【往生仗佛力】念佛行者如何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往生西方?(一)
    從第三十三段文開始,有不少的法語,是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法然上人是日本淨土宗的開宗祖師,淨土思想可說完全繼承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淨土教法,經過一段時間影響到日本的淨土教,就是由法然上人而來。法然上人在四十三歲之前,就看了五遍的《大藏經》,對生死之心還未能安穩下來,後來又看了三遍的《觀經四帖疏》,心中對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有所體會,生死之心才安穩下來,成為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行者。
  • 陳劍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否鬚髮菩提心
    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可見發菩提心是何等重要,發廣大心才能引導所立的大願。否則,欲跳脫輪迴,了無終期。此外,省庵在此提及修「善」法的問題,值得我們省思。俗語說:「少作惡,就是善。」
  • 閻羅天子金剛十萬佛衣法 往生淨土必殺技!
    《金剛經禪密竅決》裡的閻羅天子金剛十萬佛衣法,即是往生淨土必殺技!只要量足一定質變!誓願弟子某某誓願修金剛十萬佛衣法願 某某 直入淨土上品蓮 頃刻乘願度法界盡形壽盡未來際 恆修般若 普度眾生若布,則於布之最上書:「直入淨土上品蓮頃刻乘願度法界」若衣褲,則於上衣前襟書:「直入淨土上品蓮頃刻乘願度法界」 若金剛十萬佛冊:臨命終時放於胸前
  • 想往生淨土?我們要在臨終之前做好這兩件事情……
    所以,淨土宗學人要在臨終之前做好兩件事情:第一個,讓你所有的業力順從彌陀的本願;第二個,讓你所有的思想順從本願。淨土宗的修學,在大乘當中它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佛力加持。也就是說,一般的聖道門的修學,當他的心跟法接觸時,只有兩種力量,就是心力跟法力。而淨土宗,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除了心力、法力以外,多了一個力量,就是佛陀的攝受力。
  • 修學淨土要發什麼願?不能發什麼願?
    蕅益大師說得明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只要有真信切願,臨終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信願,縱然把名號持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溼,也難往生。深信之後,便要發願。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說:「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就欣求。」可見,我們相信了還不行,還要發願以求生淨土。清代省庵法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
  • 每個人都想往生淨土,怎樣判斷自己能否往生?最簡單的語言告訴你!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在目前自己活著的時候,就準確地判斷出自己臨終時是否能夠往生?我們就來談談,怎樣才能保證臨終時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如何往生淨土?文:益西彭措堪布現在我用最簡單的語言給大家講一下往生的保證。我們希求的就是臨終生到極樂世界,怎麼來達到往生呢?
  •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不同於日本淨土真宗
    信願對不信願,專對雖願而雜。信願極必專,專自攝信願。順彼佛願故。其實無論是中國淨土宗的十三祖,還是日本淨土宗所傳承的三國七祖,其最後的歸結處都是稱名,都在此念佛往生。所謂心心相印,祖祖同心,又猶如春蘭秋菊,各擅其美。      善導大師如一清流,純而不染,專倡淨宗心要,明往生正定業,唯在念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則圓攝諸宗義理,突顯名號功德獨勝,別彰淨土不共宗旨。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但是事實上,西方淨土只是淨土中的一種,佛經上提到的淨土還有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等,非常多。只是因為淨土宗的巨大影響,使西方淨土成為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淨土信仰。淨土宗,就是認為專修念佛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中國佛教宗派。念佛不光是口宣佛號,而是禪觀的一種,是要通過念佛使心念安定達到禪定(三昧)的境界。
  • 【往生仗佛力】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一)
    一個人造盡五逆罪、十惡罪,是煩惱最重的眾生,事實上《法事贊》善導大師這段法語的開示,正是在彰顯法藏菩薩所發的第十八願最後兩句話:「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善導大師在《法事贊》所說的這段法語,就是將第十八願最後這兩句話的真義說出。這樣的道理確實很不容易使一般人相信,所以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我們凡夫眾生有限的思惟,總是會認為一個人造作五逆罪,怎麼可能念佛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我們的觀念是相對性的,可佛祖是斷惑證真的聖人,內心是絕待的圓融,不是像我們凡夫眾生的相對心態。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而在佛法中也有一法,可以稱得上是佛法之巔,唯我獨尊!什麼樣的法是大乘至高無上極致之法呢?那就是願生彌陀佛國的淨土之法。《往生論注》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大乘至極之法呢?這裡先把書名號內的文字略解一下,然後再作分解。
  • 淨土聖賢錄丨往生比丘-​宋 延壽(蓮宗六祖)
    【譯文】答:『唯心淨土的境界,是要徹悟了解心性的人才能達到,《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三世一切諸佛,都是悟到一切法唯心所造,才能隨順無生法忍。有的菩薩證入初地,即迅速地捨身命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此可知徹底了悟真心的人才能夠達到唯心淨土,而執著境界的眾生,只能墮在他心所攀緣的境界。
  • 周總結|⑰ 《往生論注》真的太妙!
    大師在阿彌陀、無量壽、十二光名之外,以其無礙智辨及無比虔信,別立種種德號而贊之,可以體會到大師是如何地仰贊救主阿彌陀佛,以至情不能已,贊之又嘆之,嘆之又贊之,如海潮音般,波波不息。最後一偈,如同久久積蓄了無盡的力量,將此海潮擴至十方,言:「我以一心贊一佛,願遍十方無礙人。」
  • 淨土宗特色——四句標語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明淨土宗之「機、教、行、益」,即:罪業凡夫,以彌陀本願不虛故,稱名願生,皆得往生真實無漏極樂報土;而且是平生之時圓滿達成往生之業,不待臨終;於此世間即獲不退轉之果位,非至極樂。本願稱名:聖道諸宗以眾生心性為體,悟明心性為宗;淨土一宗以本願名號為體,稱名往生為宗,故「本願稱名」為淨土宗不共聖道諸宗之特色。
  • 蓮光:從《無量壽經大意》看「淨土之法難信難說」(三)
    這就是說凡夫脫離六道輪迴,上升佛道一念稱名即可,太容易了,但是很少有人信願前往。世尊為眾生難信之愚痴而傷嘆。本來我們今世能遇見佛就已經很難了,能遇到佛說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更難的事。可是凡夫得遇毫不珍惜,不信佛說,甚至誹謗佛說。而信了佛說又疑惑佛智,對往生淨土設置種種人為障礙,自局其分,乃至斷人慧命。這在末法時期,對於急需偏救的苦難眾生,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啊!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太美了(有福的人都轉了)
    無論他念佛多少,甚至於在臨終稱念十句佛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若不實現,我不願成佛。(但是,除了犯五逆罪再加上誹謗正法的人,他們不得往生。)如果這個人過去生中造有極重的罪惡,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立即悔改過失,受持經典的教誡,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此人命終不會再經歷三惡道,立即往生到我的國土。若不實現,我不願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