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論語》更是經典中的經典。《論語》一書實乃中國古文化至寶庫,有很多至理名言,蘊含的道理放到現在仍然可以讓人振聾發聵。
曾經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有些荒謬,但是也足見《論語》在中國古代儒生心中的地位。《論語》中的很多名句耳熟能詳,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出自《論語·子罕》的「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這四個「毋」就是四個「杜絕」,是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杜絕了主觀猜疑,杜絕了定要實現的期望,杜絕了固執己見之舉,杜絕了自私之心。這是孔子的特點之一,是孔子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能做到這一點的,歷史上能有幾人呢?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高尚的道德情操,讓人獲益匪淺、受用無窮。學《論語》就要學習《論語》中核心的價值觀念和為人處世的哲學,然後在實踐中摸索應用,才能夠融會貫通。
毋意——杜絕了主觀猜測。
人之所以是高級動物,主要原因是人會主動思考,從而也產生了主觀臆斷的傾向。每個人都會憑藉自己的想像力猜測一些事情,但這只是主觀意見,而往往客觀事實並不是猜測和想像的那樣。
常言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很多眼見的事物都未必是事情,古往今來,有多少自認為聰明的人,被眼見為實所迷惑,從而犯下大錯。何況憑藉著主觀臆斷的猜測呢。
毋必——杜絕了一定要實現的期望。
在兩千多年之前,孔子就認識到了一個客觀事實,那就是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沒有任何事情能夠按照你自己想要的結果發展。這就是世事無常,所以杜絕一定要實現的期望,是一種理智的行為。
做到這一點很艱難,需要放鬆心態,放棄執念,讓事情按照他本來應該有的樣子發展,帶最後你得到的可能會更多,也可能會低於期望值,但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無愧於心、順其自然即可。
毋固——杜絕了固執己見之舉。
孔子在生活中非常尊重別人的意見,包括學生們的不同意見,遇見學生表達不同想法的時候,作為老師的孔子,並不會固執己見,而是引導學生們通過認真分析和勇於實踐,找到最貼近實際的答案。
這就是孔子的高明之處,這樣做不會因為自己的固執,而造成失誤。當遇到事情的時候,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不憑自己的一己之念獨斷專行,而做出重大決定,避免追悔莫及的事情發生。這是孔子的智慧。
毋我——杜絕自私之心。
從本質上說,每個人都有自私之心,這是不容置疑的,自以為是、狂妄自大、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自古有之,這就是自私心理佔據的比重太大,從而讓自己無法立足於社會,無法被更多的人接納。
孔子能夠杜絕自私之心,是一種堅強的毅力和高尚的道德在發揮主導作用。所以他能夠為自己的學生指導人生,傳下了不朽的經典,成為世界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因為無私,所以成就斐然。
一點感想:
孔子作為中國文化的先驅,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能夠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學生們可以學有所依、行有所比並且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貴的品德修養。
當然,受當時社會形態的和意識形態的禁錮,孔子也有很多現在看來有失高尚的行為,但是誰也做不到「人無完人」,偉大的先賢也有他的缺點。
《論語》在中國古代文化的寶庫中,可以稱為瑰寶,值得現在的人用心入讀,結合現代思維,融入現代思想,把其中蘊含的智慧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