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知者亦無言」,一個人學佛修道,修養真到了某一個境界,也沒得話講。我們中國的俗語,「滿罐水不響,半罐水響叮噹」,也就是說「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真到學問深的時候意氣就平了。所以愛發表意見的,有一點境界就問就說,有一點稀奇就好奇得很,真達到那個境界沒有什麼,天地間沒有稀奇的事,最稀奇的事是最平凡的事,你卻不懂,這個是真稀奇了,所以「進知者亦無言」。
《列子臆說》
【何謂德不形?】
怎樣才叫「德不形」呢?一個人內在道德的充沛,外形上看不出來,這個非常重要。有道德之士,如果外貌也擺出一個道德的形態,那就是有限的道德了,可以叫他「有限公司」。道德真充沛的人,外表很平凡,就像文學裡講的,「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學問成就深沉了,他的意氣也沒有了。這句話看起來很平常,實際上很重要的。
我們曉得古今中外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爭論與心理上的戰鬥,比什麼都厲害。普通人活著都在爭,是貪心所起的爭,是爭利害。知識分子的爭,比普通人所爭更可怕,是所謂思想之爭,更超過於利害之爭。
所以真做到學問深時意氣平,就是無諍,那就是聖人境界了,叫做得道的人。平常看這麼一句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好像很容易,做起來是非常困難,因為意氣很難平和。知識分子能否夠得上這個標準,全看他的意氣能不能平。至於莊子現在所講的「德不形」,是有道德而不形之於外,那比意氣平的境界還要高。
《莊子諵譁》
你真能做到使意識、意念返還到明誠、明淨的境界,那才叫做真正的「自謙」,這完全是靠自己的反觀省察,才能得到的境界。
謙,並不是消極的退縮,它是崇高的平實。謙,在《易經》是一個卦名,叫做「地山謙」。它的畫像,是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說,在萬仞高山的絕頂之處,呈現一片平原,滿目晴空,白雲萬裡,反而覺得平淡無奇,毫無險峻的感覺。八八六十四卦,沒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都是半兇半吉,或者全兇,或是小吉。只有謙卦,才是平平吉吉。
古人有一副對聯: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看來是多麼的氣派,多麼的狂妄。但你仔細一想,實際上,它又是多麼的平實,多麼的輕盈,它是描述由極其絢爛、繁華、崇高、偉大,而終歸於平淡的寫照。
如果人們的學養,能夠到達如古人經驗所得的結論,「學問深時意氣平」,這便是誠意、自謙的境界了。
《原本大學微言》
【天女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慢。】
天女說:我什麼都沒有,因此能說。若是覺得自己得到了證到了什麼,就是增上慢。
你們今天打坐坐得不錯,就覺得有功夫了,然後看不起別人,怎么半小時都坐不住?這就犯了增上慢,是犯菩薩戒,還不是比丘戒,很嚴重的。有任何一點看不起別人、批評別人的心理,早就犯成了。「自贊毀他」是菩薩戒第一條大戒。有的人只自贊而不毀他,這也是不行。
真有學問的人,反而變得很平凡,「學問深時意氣平」,不覺得自己了不起,如果不一切平,那就是半罐子水了。世法出世法都一樣。真得道的人,決不會覺得自己有所得有所證。
真實與不真實是相對的,真得了道證果的人,連果都沒有,沒有一個實際的道,何況假的道?真都不存在,哪裡還有假呢?這才是真,假名為真。
你覺得自己得了道,那就是神經病。一個學問真好的人,對人都很平和的、沒有脾氣,「學問深時意氣平」,不像我老是罵人。其實我有時講話很急又大聲,像是說,你這還不懂啊!是恨鐵不成鋼,並不是真罵人。
真得了道的人,怎麼還會裝出得道的樣子?如果有一副得道樣子的人,這種人你千萬不要去信他,他那個道是黑漆漆的隧道,不是明亮亮的真實大道。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人們在求學的階段,要有學問有知識,其實那是半吊子;真正有學問時,中國有句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真到了深的時候,意氣就平了,也就是俗話說的「滿罐子不響,半罐子響叮噹」。
從佛學來說,大阿羅漢或者菩薩沒有成道以前,都是「有學位」。成了佛叫做「無學位」。這個「無學位」不是戴方帽子的學位,是已經達到不需要再學的位階了,已經到頂,最高最高了。但是最高處也是最平凡處,最平凡處也是最高處。
所以,真正的學問好像是「不學」——沒有學問,大智若愚。「復眾人之所過」,恢復到比一般人還平凡。平凡太過分了,笨得太過分了,就算聰明也聰明得太過分了,都不對。有些朋友相反,就是又不笨又不聰明得太過分。真正有道之士,便「復眾人之所過」,不做得過分,也就是最平凡。真正的學問是了解了這個道理,修養修道是修到這個境界。
《老子他說》續集
【或以理觀對於事定】,或者在這個情形之下,對一切事理深刻地觀察透徹了,也可以得定。
中國有句老話:「學問深時意氣平」,由學問或思想研究真到了家,也能得定。所以讀書、作學問要參透,鑽到底鑽通了,也可以得定證果。做功夫定到了極點也可以開悟、證果,就怕你是個半吊子!
我經常跟同學講,不要弄得佛也學不好,人也做不好,兩頭落空,何苦搞這個事。基本上我強調應該先把人事研究好再來學佛,連世間的學問都搞不好還來搞這個,結果是兩邊無著落,生死兩難,進退不得,那千萬不要玩這一套,不要以為佛學很好聽,喜歡來湊熱鬧。
所以說「理觀對於事定」,理真正到了最高處,也達到空定的境界。
《宗鏡錄略講》
諸佛菩薩自己跳出了三界以後,為了悲憫眾生,再回到苦海中渡眾生。當然,我們不知道哪位是菩薩再來,他也不告訴你。假如某某人告訴你,我是什麼菩薩化身,那你就留心了。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半瓶水響叮噹」,滿瓶水不會響,對不對?「學問深時意氣平」。真菩薩來,他不會讓你知道,都是等過後才露出一點痕跡訊息,而他已經不在了,有的甚至連走了都不告訴你。
《圓覺經略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須陀洹,能作是念」,一個修道的初果羅漢,心裡能不能有已經得須陀洹果的念頭?這個意思是一個悟道的人,能不能逢人便說他已經悟道了?如果真有人如此,大家不把他送瘋人院才怪。
一個聖人,或有學問的人,處處掛個招牌,說自己是有學問的人,這不是瘋子嗎?中國人的老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到家的人,意氣都很平和了,何況果位上的羅漢!所以,須菩提聽了佛的問話,就說那不可能的。
《金剛經說什麼》
我們看了朱熹等對《論語》的註解,發現古人的解釋,有一個主觀,就是把孔子看成一個宗教教主式的偶像,那是後世儒家的一般偏見。到了宋儒更是變本加厲。
我們知道孔子是聖人,非常偉大,但是一個真正的大聖人,絕不會自己當教主,絕不會把自己的言行、態度,做成教主一樣,那就不足以成為一個聖人。不必說孔子,就像普通的人,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自己真到了那一步學問修養的時候,就覺得自己非常平淡,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心中還有一個觀念,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比別人都高明,那就完了。(文章摘自博客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