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學問深時意氣平

2021-02-19 喜悅人生

「進知者亦無言」,一個人學佛修道,修養真到了某一個境界,也沒得話講。我們中國的俗語,「滿罐水不響,半罐水響叮噹」,也就是說「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真到學問深的時候意氣就平了。所以愛發表意見的,有一點境界就問就說,有一點稀奇就好奇得很,真達到那個境界沒有什麼,天地間沒有稀奇的事,最稀奇的事是最平凡的事,你卻不懂,這個是真稀奇了,所以「進知者亦無言」。

《列子臆說》

【何謂德不形?】

  怎樣才叫「德不形」呢?一個人內在道德的充沛,外形上看不出來,這個非常重要。有道德之士,如果外貌也擺出一個道德的形態,那就是有限的道德了,可以叫他「有限公司」。道德真充沛的人,外表很平凡,就像文學裡講的,「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學問成就深沉了,他的意氣也沒有了。這句話看起來很平常,實際上很重要的。

  我們曉得古今中外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爭論與心理上的戰鬥,比什麼都厲害。普通人活著都在爭,是貪心所起的爭,是爭利害。知識分子的爭,比普通人所爭更可怕,是所謂思想之爭,更超過於利害之爭。

  所以真做到學問深時意氣平,就是無諍,那就是聖人境界了,叫做得道的人。平常看這麼一句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好像很容易,做起來是非常困難,因為意氣很難平和。知識分子能否夠得上這個標準,全看他的意氣能不能平。至於莊子現在所講的「德不形」,是有道德而不形之於外,那比意氣平的境界還要高。

《莊子諵譁》

  你真能做到使意識、意念返還到明誠、明淨的境界,那才叫做真正的「自謙」,這完全是靠自己的反觀省察,才能得到的境界。

  謙,並不是消極的退縮,它是崇高的平實。謙,在《易經》是一個卦名,叫做「地山謙」。它的畫像,是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說,在萬仞高山的絕頂之處,呈現一片平原,滿目晴空,白雲萬裡,反而覺得平淡無奇,毫無險峻的感覺。八八六十四卦,沒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都是半兇半吉,或者全兇,或是小吉。只有謙卦,才是平平吉吉。

  古人有一副對聯: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看來是多麼的氣派,多麼的狂妄。但你仔細一想,實際上,它又是多麼的平實,多麼的輕盈,它是描述由極其絢爛、繁華、崇高、偉大,而終歸於平淡的寫照。

  如果人們的學養,能夠到達如古人經驗所得的結論,「學問深時意氣平」,這便是誠意、自謙的境界了。

《原本大學微言》

【天女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慢。】

  天女說:我什麼都沒有,因此能說。若是覺得自己得到了證到了什麼,就是增上慢。

  你們今天打坐坐得不錯,就覺得有功夫了,然後看不起別人,怎么半小時都坐不住?這就犯了增上慢,是犯菩薩戒,還不是比丘戒,很嚴重的。有任何一點看不起別人、批評別人的心理,早就犯成了。「自贊毀他」是菩薩戒第一條大戒。有的人只自贊而不毀他,這也是不行。

  真有學問的人,反而變得很平凡,「學問深時意氣平」,不覺得自己了不起,如果不一切平,那就是半罐子水了。世法出世法都一樣。真得道的人,決不會覺得自己有所得有所證。

  真實與不真實是相對的,真得了道證果的人,連果都沒有,沒有一個實際的道,何況假的道?真都不存在,哪裡還有假呢?這才是真,假名為真。

  你覺得自己得了道,那就是神經病。一個學問真好的人,對人都很平和的、沒有脾氣,「學問深時意氣平」,不像我老是罵人。其實我有時講話很急又大聲,像是說,你這還不懂啊!是恨鐵不成鋼,並不是真罵人。

  真得了道的人,怎麼還會裝出得道的樣子?如果有一副得道樣子的人,這種人你千萬不要去信他,他那個道是黑漆漆的隧道,不是明亮亮的真實大道。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人們在求學的階段,要有學問有知識,其實那是半吊子;真正有學問時,中國有句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真到了深的時候,意氣就平了,也就是俗話說的「滿罐子不響,半罐子響叮噹」。

  從佛學來說,大阿羅漢或者菩薩沒有成道以前,都是「有學位」。成了佛叫做「無學位」。這個「無學位」不是戴方帽子的學位,是已經達到不需要再學的位階了,已經到頂,最高最高了。但是最高處也是最平凡處,最平凡處也是最高處。

  所以,真正的學問好像是「不學」——沒有學問,大智若愚。「復眾人之所過」,恢復到比一般人還平凡。平凡太過分了,笨得太過分了,就算聰明也聰明得太過分了,都不對。有些朋友相反,就是又不笨又不聰明得太過分。真正有道之士,便「復眾人之所過」,不做得過分,也就是最平凡。真正的學問是了解了這個道理,修養修道是修到這個境界。

《老子他說》續集

  【或以理觀對於事定】,或者在這個情形之下,對一切事理深刻地觀察透徹了,也可以得定。

  中國有句老話:「學問深時意氣平」,由學問或思想研究真到了家,也能得定。所以讀書、作學問要參透,鑽到底鑽通了,也可以得定證果。做功夫定到了極點也可以開悟、證果,就怕你是個半吊子!

  我經常跟同學講,不要弄得佛也學不好,人也做不好,兩頭落空,何苦搞這個事。基本上我強調應該先把人事研究好再來學佛,連世間的學問都搞不好還來搞這個,結果是兩邊無著落,生死兩難,進退不得,那千萬不要玩這一套,不要以為佛學很好聽,喜歡來湊熱鬧。

  所以說「理觀對於事定」,理真正到了最高處,也達到空定的境界。

《宗鏡錄略講》

  諸佛菩薩自己跳出了三界以後,為了悲憫眾生,再回到苦海中渡眾生。當然,我們不知道哪位是菩薩再來,他也不告訴你。假如某某人告訴你,我是什麼菩薩化身,那你就留心了。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半瓶水響叮噹」,滿瓶水不會響,對不對?「學問深時意氣平」。真菩薩來,他不會讓你知道,都是等過後才露出一點痕跡訊息,而他已經不在了,有的甚至連走了都不告訴你。

《圓覺經略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須陀洹,能作是念」,一個修道的初果羅漢,心裡能不能有已經得須陀洹果的念頭?這個意思是一個悟道的人,能不能逢人便說他已經悟道了?如果真有人如此,大家不把他送瘋人院才怪。

  一個聖人,或有學問的人,處處掛個招牌,說自己是有學問的人,這不是瘋子嗎?中國人的老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到家的人,意氣都很平和了,何況果位上的羅漢!所以,須菩提聽了佛的問話,就說那不可能的。

《金剛經說什麼》

  我們看了朱熹等對《論語》的註解,發現古人的解釋,有一個主觀,就是把孔子看成一個宗教教主式的偶像,那是後世儒家的一般偏見。到了宋儒更是變本加厲。

  我們知道孔子是聖人,非常偉大,但是一個真正的大聖人,絕不會自己當教主,絕不會把自己的言行、態度,做成教主一樣,那就不足以成為一個聖人。不必說孔子,就像普通的人,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自己真到了那一步學問修養的時候,就覺得自己非常平淡,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心中還有一個觀念,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比別人都高明,那就完了。(文章摘自博客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老師)

相關焦點

  • 南懷瑾有無學問,其實是個偽命題
    某次在商業大佬的家宴上,談及南懷瑾,某位當代著名歷史學者說:「某年某年我們見過,南先生人很好,很有個人魅力。」絕口不談南懷瑾的學問。前些日子因為上許知遠《十三邀》而刷屏朋友圈的歷史學家許倬雲,回憶他與南懷瑾的會面,也意味深長。當年自由主義思想家殷海光得癌症後,曾找南懷瑾學打坐、運氣,希望能治癒,殷海光還陪許倬雲去找南懷瑾看殘疾的腿。
  • 學問最難是什麼?南懷瑾回答了2個字,充滿智慧,富有哲理!
    學問最難是什麼?什麼是學問?學問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等。那麼學習和詢問最難的是什麼呢?相信很多人即便不去讀南懷瑾的語錄,也能回答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不過很難回答出2個字。比如說學習最難的莫過於遇到了一些難懂的冷門知識,這些知識,自己學起來難,詢問別人,請教別人,也難。因為別人也不是很懂。
  • 徐晉如:南懷瑾的錯謬「罄竹難書」
    羊城晚報:有資料稱,1976年,根據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臺灣出版,受到狂熱追捧,到1988年時已再版高達18次之多;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大陸,同樣掀起「南懷瑾熱」。徐晉如:《論語別裁》被淺俗不學之輩吹捧,這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南懷瑾命好,碰上一個文化墮落無底的時代罷了。南懷瑾能熱得過東京熱嗎?能說東京熱的出品是電影經典麼?
  • 口述歷史:南懷瑾著作權案背後的「家春秋」
    南懷瑾以郭姮妟母親李素美、舅舅李傅洪老師的身份走進郭姮妟的家庭。郭姮妟沒想到,原本只限於師生的交集會越走越遠,竟延續了近30年的時光,時至今日,印記依然深刻。1985年,南懷瑾同郭家一同遷往美國華盛頓,住在蘭溪行館,當時南懷瑾67歲,郭姮妟和弟弟郭彧嘉稱他為「南爺爺」。郭家人從此在生活上與南懷瑾密不可分。
  • 南懷瑾的作品應該普及嗎?
    南懷瑾關於其身份這一點,我在《南懷瑾的「學問」為啥飽受詬病?因為是「佛學家」,是「通人」,他即便談學問,也從未屑於教你我什麼「知識」,而是志在使人感悟無常有道,進而去踐行佛陀的救世精神。因此,什麼累世輪迴,什麼畫符念咒、什麼陰陽風水,什麼相學算術,都是張口就來的。
  • 南懷瑾|教育子女難得糊塗
    教育子女難得糊塗-南懷瑾-現代社會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父母也是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教育。他叫家裡的子弟們不要一定想多讀書求功名,讀書讀出來,有學問,有功名,又作官,不一定有什麼好處。他是個才子,琴棋詩畫無所不能,所以他說我們鄭家的風水都給我佔光了。以後的子弟們要像我這般樣樣都會,是做不到的啊!你們只要規規矩矩,學個謀生的技術,長大了有口飯吃,平安過一輩子,就是幸福。所以他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大字。 怎麼叫難得糊塗呢?笨一點沒有關係啊,但是作人要規矩。
  • 南懷瑾:李敖稱他騙子,朱清時尊為大師,其人如何評說?
    在當代華人文化界裡,南懷瑾無疑是一個重量級人物最。無論從經歷、學問、著作、聲名等等方面來說,他都是在臺灣、香港、大陸兩岸三地華人中間受到過相當關注、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一個,尤其在華人文化圈,更是受到過熱捧,「南懷瑾熱」遂成一種文化奇觀。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哲學家說是靠學問思想來的,那麼先行研究你哲學家那個思想(工具)的判斷準確不準確。因此產生了邏輯學——對思路法則的研究。這種思路的法則學,在印度的佛學中,早在希臘之先就有了。對於這問題,世界學者也有兩派說法:一派是西方人的立場,認為印度的思考方法是從希臘來的;一派是東方人——包括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認為希臘的邏輯,是從印度方法來的。
  • 作品暢銷30年,晚年被人說成是江湖騙子,南懷瑾走的到底有多遠
    #南懷瑾可能是中國最後一個兼通儒釋道三學的人,他獨特的人生經歷,讓他有了許多無法複製的經驗,也奠定了南懷瑾獨特的學問體系。這種體系完全是在打通了儒釋道三種學問之後,那種無限的通透和豁達,那種信手拈來皆是學問的從容,南懷瑾也正是因為這種信手拈來的風格,給自己惹了不少麻煩,但這也是南懷瑾真正的魅力所在。
  • 南懷瑾悟道了沒有?他證到什麼果位?怎么正確看待他
    南懷瑾青年時那麼這樣我們知道真菩薩是不會說自己修持到什麼程度的,更別說還是凡夫的人了,佛告訴我們沒有修持的人騙別人說自己已經證到了什麼果位,這樣的人將來墮在惡道之中永無止期。我們來看看南懷瑾先生在著述裡怎麼樣言及與自己修持有關的語句:1935年的夏天,在聖士法師那得到金剛經後南懷瑾開始早晚誦讀,在讀誦了一個星期左右,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
  • 感悟南懷瑾:當你迷茫無措時,花點時間在這6個字上,謹記於心
    被世人稱為「維摩現世,法雨漫天」的國學大師南懷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後起之秀,若能做到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南懷瑾老師的意思就是:年輕人如果能做到「慎思明辨篤行」這三點,並將其融於所做的事情之中,那麼一定能夠有所成就。
  • 從「南懷瑾大師的自我評價」說起
    談到國學,南懷瑾大師是婦孺皆知的。南懷瑾大師,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於2012年9月29日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大師是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國學大師。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在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有一個重量級的文化大師,其學問之大、著述之豐、經歷之奇、名聲之高、爭議之多,近百年來恐怕絕無僅有。他是國學與佛學的雙料大師,著作50多部,足有數千萬字,其作品之豐富,內容之廣博,少有人可比;他的著作被奉為「劃時代的巨著」,不說臺灣、香港,便是大陸,每年出版就達百餘萬冊之巨,而且在他2012年去世後非但未減,反而仍呈增長普及之勢,這在當代學問家序列中,絕對鳳毛麟角;他享譽海內外,粉絲遍布全球,人們尊稱他為「哲學家」、「宗教家」、「大居士」、「禪宗大師
  • 葉小文:向南懷瑾先生請益安身立命之說 | 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
    [摘要]南老做學問,總能與時俱進,順應時代召喚,立足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文化層面
  • 佛系爸爸南懷瑾的家庭教育
    我們來先看看佛系爸爸南懷瑾的人生南懷瑾出生於浙江溫州,1931年,13歲的南懷瑾小學畢業考試倒數第一,只得到肄業證書;南懷瑾不肯去當學徒,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裡,父親還給南懷瑾請過博古通今的老師葉公恕
  • 「 南懷瑾先生側記 」張其昀與吳怡
    「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徵文及史料啟事(溫馨提示:請按住屏幕上下划動)本會由官方發起,於丙申(2016)年金秋成立,在首任會長朱清時先生領導下,獨立開展南懷瑾先生的生平及學術研究、交流,以及有關文化、研究和出版等活動。 所謂學術,不僅僅指有系統的專門學問,更是「一切學問的總稱」(《國語辭典》)。
  • 南懷瑾「尋仙訪道」遇到的奇人:一位輕功了得,一位揮手成劍
    一、國學大師南懷瑾如今,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已然仙去多年,而對其有了解的讀者應該知道,南懷瑾先生學問之富窮極中華上下五千年,而其留下的諸多著作,也是絲毫不亞於瓊瑤金庸等人。此外,其門生眾多堪稱遍及五湖四海!
  • 南懷瑾多次勸人「莫碰易經」,為何他自己卻精通其中奧秘呢
    近段時間,網絡上一段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習《易經》的視頻,引發諸多討論。這段視頻中,南懷謹大師認為:想要系統並且深入研究佛學和易學是非常困難,只有兩種人可以很好的研究它們。第一,擁有大智慧,且超脫人間的修行者。
  • 南懷瑾:《金剛經》精華大智慧40句
    在傳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經典中,《金剛經》是譯介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經典之一。這部經跟中國人特別有緣,念經者,歡喜念金剛經;講經者,歡喜講金剛經;注經者,喜歡注金剛。自從鳩摩羅什法師把它翻譯成漢字以來,歷經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剛經」所帶衍生的各種文化現象,已經成為了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 南懷瑾先生:做人處事難得不犯的兩個毛病,做到了就是成功
    南懷瑾先生解釋:「所謂遷怒,姑且分為人和事兩方面來講。先說對人方面。例如我們普通一個人,遇到一件不遂意的事,心裡一股怨氣無從發洩,往往會把它發洩到與此事毫不相干的朋友或妻兒子女的身上,這是很明顯的對人遷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