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南懷瑾先生解釋:「所謂遷怒,姑且分為人和事兩方面來講。先說對人方面。例如我們普通一個人,遇到一件不遂意的事,心裡一股怨氣無從發洩,往往會把它發洩到與此事毫不相干的朋友或妻兒子女的身上,這是很明顯的對人遷怒。甚之,如俗話所說,老羞成怒,明明是自己錯了,可是因為你知道我錯了,我不但不深自反省,還轉而認為你太不了解我或不原諒我,因此更是不能罷休,這些都是遷怒的心理。
至於對事呢?例如我們做一件事,明明是自己錯了,但偏偏要推諉是受別人的影響。另外或者對他人誤會,就將錯就錯,人性發洩心中的怨恨;甚或怨天而憂人,不肯反省自己的過錯,這都屬於遷怒的心理。古今中外許多歷史演變中的人物,為了人事上的不協調,就遷怒到國家政治上去,因此賣國變節,在所不惜。例如明末投清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便是一個很明顯的例證。
不貳過呢?明知我對某一事或人或一物,所做的確實錯了,從而深自反省,以後永遠不會再犯同樣的過錯,這便叫作不貳過。如與不遷怒連起來講,個人的不遂意而遷怒,已經是一過錯;再以此怒而遷怨於其他事物,那更是過上加過,錯上加錯,就算是同時犯了二過了。尤其是南面君臨天下的王者,他有權威,很可能隨時犯這種過錯,所以孔子便當著哀公而說學問之道有難了。
我們仔細反省檢點自己,能夠做到這種學問的境界,完成一個人的修養,是多麼地不容易啊!因此孔子就很感嘆地說,他的弟子之中,只有一個顏回已經做到了這種地步,可惜不幸短命死了。自他死後,一直到哀公來問的時候,根本沒有第二人學養到如此的地步。所以孔子又說,這種學問修養的境界,等於是絕亡了,再無法看到一個真正好學的人了。」
這兩個毛病可以檢驗一個人內在修養程度。在如今的社會壓力下,能夠做到這兩點,更是難能可貴。做人處事,首先要管理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