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我發現一沾到修道的人,容易成了廢人,常犯這兩個毛病

2020-12-22 紅塵禪緣

修行之人,無論你是修行佛教也好,學密宗、瑜伽術也罷,只要修行之人有這兩個毛病那就完了,可能就會成為廢人了。

這兩個毛病第一個是懶,第二個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又自利。

人總說學懶很容易想改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南老師說學佛的人很多人第一個毛病就是懶,你看他看起來好像萬念皆空的樣子,但是如果你仔細和認真的研究他的心裡,你就會發現他的空很多人都是假的,然而更多的就是懶。怎麼說呢?他說空了,但是他躺在那裡,或者坐在那裡,他的心裡一點也沒有空啊,妄念多的很。他的心的確很忙啊,他寧願躺在那裡坐在那裡忙碌著你讓他站起來,起而行之他會告訴你學佛之人不來這個,這一定成=程度上就是懶惰啊。

這個也就罷了,如果你讓他學習菩提之心也幫助世人普度眾生,他又會說我不是菩薩做不了那麼大的事情,這個要找有能力和菩提心的人來做啊,這另一方面反應的又是他的自私。你叫他起來做點小事,他就懶起來了,也是自私自利。

有時候也有很多的同學勸戒南懷瑾老師說他年紀比較大了,不要太累了,要多多注意休息,但是真的就因為自己老了難道就可以不做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是懶惰的心導致的,懶是怎麼來的,有身相!有的時候,一看是重要事情,非做了不可,忘掉自己,一下也就做完了。修道之人都喜歡定但是有的時候這一定了,你會發現你還有很多世俗的事情等待你去處理,所以這時候你就要學會犧牲一下自己的舒服,起而行之。南老師說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位同學早上七點鐘看見來找南老師,卻發現他坐在書桌前,不是南老師起來的早,是他坐在那兒看書做事一夜。等到南老師做完了,快都天亮想要休息一會,但是一想到自己九點鐘還有事情要處理,就覺得自己不能睡了,因為這個人只要一躺下去一定會睡個無天無地。一直到中午吃過飯,南老師還覺得精神好得很。如果今天再不睡,一夜下去還可以到三點。身相沒有什麼了不起!

看到南老師年紀那麼大了都可以做到這樣,為什麼年輕人卻做不到啊,這就是不精進,所以學佛修道的人,廢物多,懶的多。佛叫你精進,你做不到,叫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論諸惡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為他懶嘛!這是我們要自我檢討的,非常嚴重的問題。

如果大家只是一味地學習,卻不懂得圓融的理解貫通,這樣的學習是沒有用的,學到最後的結果還是一事無成,最後學到底還是一個無用的人,這樣的學習最後就讓你養成餓了兩件事;一個就是懶,不勤勞,不用心,懶的果報大家都明白。

當代的年輕人年,要明白越來越自私,越來越小氣,自我觀念極重,真沒辦法,也就是業力越來越重了。我們學習修行打坐,做功夫,不是為了自私自利,主要的目的是修行好了幫助別人。這個心你要有,還句話說如果修行以自私自利的心來修,是不會成功的。修行之人先要樹立的就是平等的心,接著是慈悲為懷的心,愛自己更愛別人和一切眾生。如果我們學佛都是自私自利,都是為自己,要別人來慈悲你,不是你去慈悲人,那這樣是沒有用的。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做人處事難得不犯的兩個毛病,做到了就是成功
    南懷瑾先生解釋:「所謂遷怒,姑且分為人和事兩方面來講。先說對人方面。例如我們普通一個人,遇到一件不遂意的事,心裡一股怨氣無從發洩,往往會把它發洩到與此事毫不相干的朋友或妻兒子女的身上,這是很明顯的對人遷怒。
  • 南懷瑾的告誡:人最易犯2個毛病,壞大事不說,且害人害己
    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這段話翻譯過來便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二十九就死了,孔子非常的悲傷,魯哀公就問他:「你的哪位弟子最喜歡學習?」孔子告訴他:「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愛好學習,他從來都不把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別人的身上,不重複犯同樣的過錯。
  • 南懷瑾老師: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
    學佛是最難的問:最近有很多年輕人學佛,這是好現象嗎?最近我發現年輕同學特別喜歡學佛修道,我都有些擔心,我常常跟年輕的同學們談,你年紀輕輕,學這個幹什麼?我這個話你不要難過,這有兩重意義。首先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會變成什麼!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了,再來談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什麼都學不成了。
  •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不要害怕
    ——《鹿門寺》裴說 中國古代便尊崇佛教,古代有很多帝王都極其重視佛教的傳承,佛教主張人的修行,主張人在現世中行善受苦,以達到磨礪心志之成。 其實並非佛教的思想傳承,包括古代從儒家到道家等一系列的學派裡都非常尊崇修行一說,只有平心靜氣修身養性,才能夠治國平天下成為治世界之人才。
  • 南懷瑾老師講述:領導人容易犯的三大毛病,不可不慎戒也!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馬克思關於鬥爭的名言,嘲諷了很多鬥爭中的人容易犯的毛病!
    所以競爭是殘酷的,是激烈的,不是你輸就是我贏,容不得一點馬虎,一但馬虎,即將被對手擊敗。因為之所以能稱之為競爭,就是對手的能力跟我們是旗鼓相當。倘若不是旗鼓相當,那就是非正義的競爭,那就叫強者欺負弱小,勝之不武,贏了臉上也不會有光彩。所以真正的競爭者,都是希望對手也不要令自己太失望。
  • 南懷瑾老師:神通和神經是雙胞胎,千萬不要亂來,搞不好就神經了
    由靜的功夫入手,靜到極點,達到神通變化境界。普通一般人喜歡神通,為神通而修道,但是,卻達不到真神通,有也是二號神通,就是神經啦!我看了幾十年,玩神通的人最後都沒有好下場,都很糟糕。「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意思就是說一切境界來的時候,都不要抓住,不要執著,一執著就入魔道了。有許多人打坐修行,慢慢地會聽到一些聲音,聲音告訴他什麼都對了,哦!這是菩薩指示我。全錯了,早就著相了,非著魔不可,這決不是神通,而是神經。記住啊!
  • 南懷瑾的傳奇與《論語別裁》
    南懷瑾寫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開始連載,此外他每期都要動手寫幾篇關於儒家、道家以及密宗的文章等《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在《人文世界》連載兩年後,許多人都希望能看到單行本,劉雨虹說,「那時候做任何事情,都是打窮算盤」,負責雜誌日常工作的李淑君就把雜誌的文章加以剪貼製版,省了重新排版的費用,出版了。這也是由雜誌而衍生的第一本書。
  • 南懷瑾老師:每個月的這幾天是天地交合一陽初生的時候,可惜都忽視過去了
    」其實佛道兩家都一樣,《參同契》成書的時候達摩祖師還沒有到中國來,是二百年之後才來的。達摩祖師所講的這句話,和「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是同一道理,表達不同而已。達摩祖師說的「外息諸緣」,我們容易懂,修道人外面什麼都不管了,眼睛閉著打坐,死了人都不管,真正自私自利了。
  • 南懷瑾:人,這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可惜太多看不透
    南懷瑾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造詣是非常精深的,不單單是對於儒家經典,在佛教領域上更是有著自己的一套研究成果。學問上精深的人,不止是行走的書櫥,更多的還是對於人性和社會的感悟,特別是南懷瑾這樣「儒釋道」三家融會貫通的大學問家,他平常對於世人的指點,透露這的不僅僅是近百年的人生經歷,還有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所提煉出來的人生道理。
  • 南懷瑾:真正的布施不是舍財,而是多做這2件「小事」
    有些人不肯布施,主要是「貪吝」心理在作怪:貪是追求外面的事物,你的就是我的,這是貪;吝是我的別人碰都不能碰。#正如胡適先生在《我的母親》一文中所說:「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當今社會,很多人一臉苦相或怨相,感覺別人欠他錢一樣,一天到晚心裡在煩惱,臉上每一個細胞都繃緊了。一個人連布施微笑這麼小的事情都做不到,還怎麼苛求他有仁愛之心呢?
  • 南懷瑾缺乏地理和歷史常識到如此地步?
    最近一段時間,針對誤人子弟的南懷瑾,我連續寫了三篇揭露文章,分別為《一時之間,烏煙滾滾、群情激憤,很多南懷瑾的死忠粉多表示萬難接受他們的「南師」竟然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江湖把式。有一位「南粉」非常不滿的對我說,「南懷瑾是傳統文化人,又不是科學家,你憑什麼拿學術要求去評價南懷瑾?」對此,我反駁道,「莫非做一個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就一定不能是嚴謹的嗎?莫非信口開河就必須是傳統文化人的標配嗎?」
  • 南懷瑾老師:靜坐的姿勢不對反而容易致病,一定要把姿勢調整好
    他那個時候已經七八十了,我才二十幾歲。他就笑,送我到門口,就說了一句話:「我現在注意屁股上面第七節的骨頭。」我說師父啊,這是什麼意思啊?「嘿!沒事,沒事!走吧!」就把我趕走了,後來再也沒有見到他。我到五十幾歲以後才悟到這一句話。人到了老年,這裡很重要,屁股尾閭骨上第五節至第七節,就是對應丹田的地方。老年人這裡彎起來了,男女都一樣。
  • 南懷瑾的告誡:不要輕易學佛,因為學佛者最易犯這3個毛病
    佛教常講: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如今,學佛的門檻越來越低,我也漸漸發現身邊相熟的人開始學佛,終日參禪悟道,不亦樂乎。起初的時候,我和很多同學都相約去看他,安慰他,開導他。但是,半年過後,我們再也沒人去過他家了。他的妻子是一名佛教徒,為了激勵他振作起來,建議他學佛修行。哪知道,老同學學佛不久,整個人就變得心慵意懶,精神萎靡,一味地抱怨社會,說盡喪氣話。
  • 南懷瑾:我的著作很多,現代人重點看這三本
    從上一次開始,辦了父母跟孩子的親子活動,我都贊成,這是好事。那麼這次又辦活動。不過現在一聽,發現原來諸位是對打坐修養身心這一套有興趣,這是個很嚴重的事了。全世界只要講到修身養性的道理,都很容易迷到人的。我怕大家走錯路,牽涉到大家個人的身心修養,這當然也是一個重大的教育問題,但你搞大了,麻煩也大了,因為這個問題很嚴重啊!
  • 南懷瑾:人這一生,有3個錯誤不能犯,否則只會失敗,誰也救不了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在一生中避免不了會犯錯,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而俗話又說:「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些錯誤如果犯了,那就可能會毀了你的生活。所以說,人犯錯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我們應該學會避免,怎麼不去犯那些很嚴重的錯誤。
  • 南懷瑾的作品應該普及嗎?
    南懷瑾關於其身份這一點,我在《南懷瑾的「學問」為啥飽受詬病?源於其修行人的本質》一文中,引用了學者劉愚愚的描述:「南先生論身份,嚴格地講,只能算是佛學理論家,是修行人。因為是「佛學家」,是「通人」,他即便談學問,也從未屑於教你我什麼「知識」,而是志在使人感悟無常有道,進而去踐行佛陀的救世精神。
  • 中國人吃西餐最常犯的毛病,餐巾墊在盤子底
    中國人吃西餐最常犯的毛病,餐巾墊在盤子底 2014-12-09 09:57:21 來源:網際網路     六個中國人吃西餐最常犯的毛病,這6個常見的現象都是我長期的觀察並總結出來的經驗
  • 六祖惠能大師:「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為什麼?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經常被引用,也很容易被人誤解。所以今天末學和大家簡單探討一下這句話的內涵,為避免斷章取義,我們還是先看一下《壇經.般若品第二》上的原文:若真修道人,不見時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 南懷瑾先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道家很會誘惑人,他不做蝕本的生意,「天地悉皆歸」,一投資就一本萬利,這還不幹嗎?!前天有一位同學寫日記,提到呂純陽《百字銘》中「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他對這一句解釋不通,在日記上提出要我解答。呂純陽「降心」兩個字採自《金剛經》,有意地把這個妄念空掉,有意就是有為,有為工夫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