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老子》連載第19期:【絕智棄辯】章

2021-02-08 文化傳統

編者按:《白話老子》系列發布系黃曉明老師應邀在聯想學習群線上講授《道德經》81章的音頻,經志願者結合講義整理為文稿,主講人補充校訂而成,具有義理深入淺出、聯繫生活工作、可讀性強等特點,即日起正式連載發布原版語音和文稿,歡迎廣大愛好者閱讀分享。



《白話老子》19期:【絕智棄辯】章

講述:黃曉明

 

【原文校訂】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

 

【版本】

 

開始講解之前,先把這個版本的問題說一下。

 

王弼本: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

 

竹簡本:

絕知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賊亡有

絕偽棄[慮],民復[孝慈]

 

三言以為[辨]不足

或[命]之或乎屬

視素保樸

少私寡慾

愚按:[  ]起來的,是通假字,也有些爭議。但是這裡不深入論。

 

實際上在93年的郭店楚簡出土之前,學者對19章的註解是比較費心思的,為什麼呢?因為通觀老子全文,聖人是最高級別的修養,一共出現了32次。我們經常看到「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等等,這些都說明在老子的全文當中,聖人是一個最高級別的人格修養境界。

 

而王弼通行本19章當中要「絕聖」,這在邏輯上來說,與全文積極肯定「聖」是不符合的。那麼到了93年郭店楚簡出土之後,大家就發現郭店楚簡19章,跟王弼通行本在前三句差別比較大。竹簡版的前三句是「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而通行本是「絕聖棄智絕仁棄義」,所以學者就認為這是受了後來莊子學派比較激進的觀點的影響。比如在《莊子·胠篋》:「故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同時他還有「攘棄仁義」之說。可見,原本應該是絕智棄辯、絕偽棄詐,不是後世通行本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這是被莊子後學激烈派的思想影響所致。

 

所以我根據郭店楚簡,同時參考各位學者,尤其是陳鼓應先生的意見,將通行本和竹簡做了一個全面的均衡。

 

校訂後的19章: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

 

【解說】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智和辯,放在《道德經》81章的語義當中來看,它都不是好的名,比如說「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智慧出有大偽」。我們說,知和識不一樣,知與智也不一樣。那麼辯呢?81章「善者不辯,辯者不善」,41章有「大辯若訥」。我們經常講:可能你辯論贏了,但是感情就輸了。

 

絕智棄辯為什麼就會民利百倍呢?我們要看到這一章節的主語是誰,主語一定是當時的國家領導者。國家領導者,或者說當時的侯王放棄他的智慧,放棄他的辯才,那麼百姓一定會受利百倍。為什麼呢?絕智棄辯,作為上位者,你去跟百姓辯什麼?作為領導人來說,他不是用智慧和辯才,而是要用內心的真誠,還要用內心的謙下,與百姓做這種很自然很真誠的交流,這個時候呢,百姓就受益了。

 

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拋棄掉虛偽,去掉狡詐,百姓自然會回復到孝慈的狀態。這個就很好懂。作為領導人來說,你有虛偽的地方,你有狡詐的地方,那百姓一定會跟著虛偽,跟著更加的狡詐。所以作為管理者來講,他一定是要靠他的內心的真誠,他要一定要靠內心的直接去跟下面的員工也好,或者說作為國家領導人對下面的百姓也好,那麼老百姓他自然會恢復到孝順和慈愛的。

 

當然,很多學者也認為絕偽棄詐和民復孝慈之間沒有絕對的聯繫,實際上竹簡本是「民復季子」。後面的學者就認為這個季子啊,實際上就類似於赤子,表示百姓會自然地回復到一個非常純樸的、非常本真的一個狀態。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什麼是絕巧棄利?做事情放棄機巧,放棄其中的對利益的盤算,那麼老百姓自然不會去做盜賊。說明什麼呢?說明國家領導人,對自己的享受放得很低,做事情非常的質樸,非常的接地氣,而不是用這種取巧的態度,那麼百姓生活自然很好,自然我不會去做強盜去搶東西,去做賊去偷東西。

 

誰絕智棄辯?誰絕偽棄詐?誰絕巧棄利?這些都是指的是國家領導人,當時的侯王。那麼現在可以說是管理者。

 

只要做到了這些,百姓一定會獲利百倍,百姓一定會回到非常純樸的狀態,那麼人間自然就沒有盜賊。這些啊都是一種教條,說是要讓你去做到這些,但是怎樣才能夠自然做到呢?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什麼叫做文?文,在最初就是花紋、紋理、掌紋,或者說紋身,這些都是文,都在表面上。後來逐漸形成了文字,就把它指向文字。所以,文啊,就是指的是表面的東西,還沒有、不足以觸及到事物的本質。文對什麼呢?成語是文質彬彬,所以文是對質。因為上面三句話是文,所以,還不足以讓大家能真正地、自然地做到此三者。那麼老子就要給大家講明白它的本質在哪裡。

 

故令有所屬

 

所以,讓大家都有所歸屬。歸屬到哪裡去了?剛才的三句話說的是「此三者以為文,不足」,那麼後面說的話,一定是要讓大家歸屬到本質去。本質在哪裡?他講了兩句話:

 

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

 

在第1章講的時候就曾經指出來,要注意到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說老子的5000多言81章,他是要用很多名來指向他內心所要表達的那個東西的概念。這個名從哪裡而來?名,一定是從生活而來,但是老子要給它重新做個定義。那麼樸,老子就重新做了一個定義,在32章他指出來「道常無名,樸」,也就是他把道重新命名為樸。在28章就講:「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為什麼呢?因為,樸在生活當中的含義就是原木,它可以割裂、散開,切成木板,木條,然後做成木器。這就是樸散則為器的原義。那《易經》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結合《易經》我們就知道啊,原來「樸散則為器」,就是道生萬物的含義。

 

但是老子後面跟著說:「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為什麼呢?因為,把樸製成木器,需要用刀具給它割裂開來。那麼聖人用這個樸也就是大道,「用之則為官長」,就可以成為萬物的官長,他重要說的是「大制不割」。用「樸散則為器」,從顯意、從生活義,到密意、到創義的時候,老子就可以把「大制不割」,表達得非常地清晰,表示聖人可以用樸,把從樸這裡割裂出去的萬物,也就是器,重新依然形成為一個整體(猶如沒有割裂的一樣)。

 

當然,在第4章、第6章,我們曾經學過「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我們曾經說過「用」這個字很低調,但是,它又非常、非常地關鍵。那我們自然會去想,既然樸是大道,樸的原來的含義是木頭、是原木,那我們說抱樸難道是抱著一個木頭嗎?顯然不是,抱樸就是抱住大道。

 

那素的原意是什麼?因為素的原意就是原色的生絹,它有什麼特點呢?第一,它沒有染著;第二,它容易染著。這個素啊,在傳統當中很難找到它的依據在哪裡,但是我們知道,《易緯·乾鑿度》經常引用的這句話有:「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當我們把文和質對上的時候,忽然發現:素,原來指的是生命的本真,生命的本質

 

當然,在這裡需要對老子《道德經》的命「名」的方式,有一個深刻的理解。老子用來比喻大道,那麼素,一定是跟大道有關。所以,老子是用來暗喻大道孕育的最初始的生命。它的內涵是什麼呢?它的內涵是素,沒有染著,但是很容易染著;而且到了後世的現在,我們都已經被染著了,就好像是一塊最初始紡織出來的白色的布,染上了各種各樣的顏色,還在地上打了個滾,沾上了很多汙垢。那麼這塊原來的白色的生絹,經過了五彩斑斕的染著,你已經看不到它本來的樣子了。所以我就突然間領悟到,原來老子這兩句話「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反過來說可能就更加容易理解:少私寡慾,自然見素抱樸。這個私慾原來就是指素上的染著,也就是說我們本來是沒有染著的,但是因為經過後世的私有制的染著,我們變得很自私,變得欲望很大,所以,我們都看不到我們生命的本色了。

 

那麼,少私寡慾表示逐漸減少我們的私心,逐漸減少我們的私慾,那麼就會好像在這塊五彩斑斕的白色生絹上一點一點地去掉染色,一點一點地去掉汙垢;就好像這塊布上,這裡現出一點原色,那裡現出一點原色。那麼當私慾逐漸減少的時候,我們這塊經過後世染著的五彩斑斕的白色生絹,逐漸地就現出了我們生命最初始的樣子,自然就逐漸抱住了大道,也就是孕育、生出我們的真正母親:道母。

 

老子5000言中的「名」的命名規則

 

實際上我們要通過這一章,還要理解到老子5000言當中的「名」的命名規則:取「名」的生活當中的原意(生活意、顯意),而又賦予它一層相關的更深的內涵(創義、密意),也就是形而上的真諦。那麼我們對老子「名」的理解,應該說是解讀《道德經》的關鍵。所以回到第1章,老子開篇就講「名,可名,非恆名」。對《道德經》的每一個名的解悟,比如說:有、無、素、樸、道、徼,等等,都是要不離它最初始的名的形而下的本意,同時要超脫本意,去關聯理解老子指向的形而上的內涵。

 

老子五千言,81章,大約200個名。這些名,屬於老子的哲學範疇,老子的思想必然超出形而下的有形萬物構成的世界,所以要把生活之中的名,重新定義,才能傳遞他的形而上的大道思維。

 

如何與老子思想形成共鳴?

 

兩個鍾能共鳴,是因為結構類似,長得像;我們要能跟老子產生共鳴,那就要大腦內部的思維結構、思維模式類似、接近。越接近,感通越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5000言中的名,對上了。這接近200個名,就構成了老子思維的網絡節點。連接起來,左右逢源,互相串聯,那麼,可以想像,這是一個無比璀璨的精神世界。

 

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首先說要熟讀、背誦老子的5000言,在熟讀背誦的過程當中,我們會自然地去思考名、句、章、文之間的關係,實際上也就在自然地不斷去感應老子這個名的內涵。當我們把老子的一、兩百個名的內涵都能夠理解得跟老子的「創義」很接近的時候,那麼我們說,老子《道德經》的5000言的實際的內容,老子想要表達的內涵,也就在我們心中,逐漸地展開了。

 

到了滾瓜爛熟的階段,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去刻意地思考,也可能我們在幹著一件跟《道德經》毫無關係的事情,比如說生活當中的走路、做飯、工作,我們就會突然間明白,啊,原來老子說的這句話是這個含義。這就是知和識的不同。什麼叫真知?真知就是內心自然地流露,熟極而流,自然地明白。什麼叫做識?這個識,是別人告訴你的,是書本上學來的。

 

所以,只要是真知,它一定是非常的靈動,非常的新鮮,非常的活潑,非常的應用自如。

 

我們對私和欲還要做個定義。什麼叫做私?有了多餘的財貨,但是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我們捨不得奉獻給別人。什麼叫做欲?超出生活所需為欲。在正常的範圍之內,它不叫欲。

 

所以說,少私寡慾,就是要逐漸地去掉染著。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做到了無私,就會自然地跟道母相通,就能逐漸地溝通道母。她就會通過綿這個通道,源源不斷地傳遞過來能量信息。她就像水一樣地滌除玄覽,第10章講的滌除玄覽。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素,逐漸就現出來了,我們就自然地逐漸抱住了大道母親。所以說,少私寡慾見素抱樸,這就已經觸及到我們的生命的本質。我們已經抱住了生成我們的大道,那麼,絕智棄辯、絕巧棄利、絕偽棄詐,這些老子對大家的要求,也就自然做到了。

 

【總結】

 

中心思想

因為有了私有制階段的染著,才看不到生命的本真。需要少私寡慾,才能逐漸恢復對道母的感應,從而逐漸洗滌汙垢,逐漸看到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就自然逐漸抱住了道母。

 

章序

18章講經過私有制的社會階段,人們對大道失去感應,所以逐漸就有了私慾。19章則講需要少私寡慾,才能見真。

 

知識點

1、老子的命「名」規則。

2、如何與老子思想形成共鳴?

2、素、樸、私、欲。

 

定位

如何重新回到生命最初始的狀態?就要少私寡慾,指明了返本歸真的努力方向。


本篇完,獲得全套電子課程,請關注課程發布公號「文化傳統」(wenhuact)的微信推送,回復「道德經+章節號」獲得相應內容的解讀。

相關焦點

  • 《白話老子》連載第15期:【古之善為士者】章
    編者按:《白話老子》系列發布系黃曉明老師應邀在聯想學習群線上講授《道德經》81章的音頻,經志願者結合講義整理為文稿
  • 道德經19章,去除粉飾太平的大偽,保持本心
    第十九章 絕智棄辯>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章的意思是:斷絕智慧,去掉辯論,百姓就會得到百倍的利益。辯,真的是自己正確的嗎?道德經中有「善者不辨,辯者不善」「大辯若訥」天地萬物,各類學說,大都是自己的認知,客觀的符合,倒也正確,也是在一個時期條件下的正確。
  •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第十四章,永恆不變的道
    今天寫《道德經》第十四章,簡單了解了解道是什麼。它從古至今,一直未曾改變,它無形,無相,無聲,卻一直在我們身邊存在。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白話:看不見的東西,叫夷。理解:我們看不到道的存在,故道無相。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 《道德經》第19章解析,「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導讀】老子提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治世思想。認為「仁義、「聖智」等不足以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則,只有歸於原始,保持事物的本性才能免除世間的憂患。【解析】在本章中,老子對前一章提到的社會弊病又作了進一步闡述,並針對社會病態,提出具體的治理方案。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1-49章)
    老子·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翻譯:幽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遠的母體。這個母體的門戶,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綿不絕,用之不盡。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 #英文故事連載# Magic Tree House 2 神奇樹屋之迷霧中的騎士 第9章
    這一期我們的#英文故事連載#依舊是有趣的《神奇樹屋——迷霧中的騎士》,故事接近尾聲,Jack 和 Annie 找到了「騎士」,騎士會跟他們說什麼呢?讓我們跟著Zimo一起來聽一聽吧!Under The Moon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老子號召人們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對不起,你可能是被古人欺騙了
    通行本《道德經》第十九章中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很多人讀到這裡感覺十分費解:聖、智、仁、義都是很好的品德,老子為什麼要讓拋棄他們呢?在郭店楚簡本《道德經》中,這幾句話寫作: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忍辱不辯,寡言不爭
    後來又結識了一些忍辱不辯、寡言不爭的修煉人,就感覺到了他們的精神境界差異很大。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最後收筆之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頓時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 K線交易法則:阿爾法戰法——第二章:順勢的重要性(連載)
    筆者以連載的方式系統的分享自己的交易心得,希望投資者朋友通過閱讀後結合對市場的理解構建自己的交易體系。共十章,不定期更新。第二章——總述1、順勢交易的重要性民國國父孫中山曾經說過:「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 張學武 |求學(小說連載第十四章)(5、6)
    第三種意見,是強調天才是自己爭來的,既強調天才的自創性,也就是後天現象。持守這一意見的人,幾乎不承認天才的存在。例如魯迅就說過:哪有什麼天才,我是連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在緊張工作。他只承認後天的勤奮努力。大哥說到這裡,站了起來,手裡提著一件溼漉漉的上衣,我趕忙上前抓住上衣的下端,他往左,我往右就擰了起來,大哥說:「比如你吧,期中考試是倒數第二,期末考試就成了正數第二,因為什麼?」
  • 《老子》簡譯·第十九至二十七章
    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自古以來有幾人真正讀懂《老子》?有幾人透徹理解中國文化? 有幾人了悟人生之真諦?又有幾人尊道而行?研究與闡釋《老子》的確不乏其人,從無名之輩到知名學者、大師,其中有不少關於《老子》的闡釋明顯謬誤,有些見解從根本上就不能自圓其說。
  • 老子思想的人生啟示
    對生命的珍視是老子的重要思想,老子之道,是宇宙的根本之道,也是治國之道,亦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想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懷。《老子》第25章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為萬物之靈,故可以與道、天、地並為宇宙中的「四大」,這是老子對人之價值的極大弘揚。
  • 道德經第36章:是陰謀還是陽謀?為什麼會有人把老子看成謀略家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36章。這一章是頗具爭議的一章,正是因為這一章,老子被很多人看成是謀略家,甚至說老子是陰謀家,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我們先看一下原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老子他說 --南懷瑾 第一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經》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也是連串貫通全書八十一章脈絡的線索。而且也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
  • 史記人物老子:靜以養智,清靜為天下正
    源頭記載我沒有認真考證過,但老子對「靜」的思考,在《老子》中有這麼些句子,比如, 「致虛極,守靜篤。(第1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26章)」「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第45章)」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第61章)」。「智者不言,言者不知。」通過恬靜的心境調適與思考,能讓人增進自己的智慧;同時,智慧地增進,也同樣能促進自己心境的平和。
  • 吉他樂理視頻連載第4期——半音全音與音階
    「吉他小院」本期是公眾號的第二百一十四期內容,感謝大家的關注01大家好我是張龍這期我們繼續來看吉他樂理視頻連載的第4期內容。下面來看看視頻講解——這次的視頻樂理連載不知道會走多遠,我的實際教學經驗中,樂理和基本功是最不受待見的部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原因。但是在實際的吉他學習中,想要走的更遠,又有幾個人不會樂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