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強
天台的楊氏,主要有八支。
狀塘楊氏。修於1910年的《天台狀塘楊氏宗譜》記載,源出隋榮王楊白。肇基新昌彩煙。六世楊鳳遷天台西鄉。明嘉靖年間,楊月山由天台南山遷居狀塘,為狀塘村楊氏始祖。後代主要居住在狀塘、下張、西嶺、洗翠坑、翠屏、獎大、大路楊等村。
榜山楊氏。 修於1922年的《臺東楊氏宗譜》記載,楊營,先世關西,隨駕南渡,居天台山東麓。後代主要居住在響堂、八都、橫潭坎、螺溪安固,坦頭平窯,柘樹坦、灘嶺苦竹等村。
上楊楊氏。修於1946年的《天台楊氏宗譜》記載,楊智於宋嘉定十七年(1224)由新昌擇前遷天台南山上楊。後代主要居住在南山上楊、前楊、裡翁等村。
南山楊氏。修於1914年的《天台南山楊氏宗譜》記載,楊瓚於宋紹定五年(1232),由汴梁桐巷遷天台南山。後代主要居住在南山前楊、下楊、韓家等村。
妙山楊氏。修於1947年的《天台妙山楊氏宗譜》記載,楊重祿於元末自南山遷縣城學宮之側。後代主要居住在城關,三合下肖,明岙西岙楊,蒼南奓園等地。
潘岙楊氏。修於1917年的《仙居楊氏宗譜》記載,明楊衍楞(1449-1509)由仙居楊府贅天台潘岙王氏女。後代主要居住在街頭葉宅,雷峰潘岙楊等村。
綠凌楊氏。修於1886年的《臺東綠凌楊氏宗譜》記載,明楊恩榮(1494-1574)於嘉靖初年自溫嶺遷天台嶼山。後代主要居住在前洋、坦頭綠凌(現名六另)等地。
西王楊氏。修於1925年的《天台西房楊氏宗譜》記載,世居寧海亭旁。清楊謹由梅坑來遷。後代主要居住在三合西王村。
目前,天台楊姓人口數量超過1萬,狀塘楊氏和妙山楊氏,同出自榮王楊白。榮王楊白,隋煬帝楊廣之曾孫。楊廣之孫楊侗於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立為越王,楊侗生有二子,岐、白。後隋失統緒,遭難,岐隱居江西袁州府萍鄉縣,彼處有山名「楊岐山」。公元618年,榮王楊白攜韓妃逃難到新昌彩煙瀝江三渡(今雙彩鄉白王廟附近)。此地依山傍水,不通舟楫,遂隱居於此。宋室南渡時,楊鳳由新昌遷居天台。宣統庚戌(1910年)《天台楊氏宗譜》記載,楊氏子孫主要分居於妙山、橋上、狀塘、大路楊、下張、西嶺、洗翠坑、翠屏、獎大、下蕭、下盧、三合下肖、明岙西岙楊、蒼南奓園、花桃、楊地岙、臺東上楊、楊家岙、黃家塘、山前陸、下園徐、孟塘下、塘頭孫、義裡許、榧樹、大慈嶺腳、勘門塘、青絲岙、鼻下上楊、鼻下下楊、老屋園、龍王堂、花麥地、下路口、黃巖葛岙、臨海黃沙大坳、上王金、後陸、西澤、葉家坑、寧海山頭馮等各個村落。
新昌縣雙彩鄉下宅村是榮王楊白後代的發源地。村裡保存了14本楊氏家譜,記載了楊氏家族從公元618年到1947年的變遷史。還有16幅從宋朝到明朝歷代祖先的畫像。在歷經600多年後,不少畫像依然色彩豔麗。彩煙楊氏,尊奉楊震為第一世祖。楊震,字伯起,時人尊稱「關西孔子」,教育子弟長達二三十年,五十歲後開始始進入仕途,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他以「天知、神知、吾知、子知」的嚴辭拒絕了以「無人知,不何受」為藉口的行賄,因此被譽為「四知先生」。這位四知先生不僅潔身自好,還力圖澄清官場賄賂成風的惡習,還說「使後世為清白吏子孫,以吾觀之,不以厚乎?」,後來他的子孫有四世三公,都清廉自守,他的「四知」則不斷地流傳開來,成為古代士大夫願意推崇的一句箴言。
根據《隋書》記載,隋文帝楊堅是楊震的的第十四世孫。公元581年,楊堅奪了北周靜帝的皇位,然後定國號為大隋。隨國公也就成了隋文帝。隋文帝能奪得皇位,很大程度上,仰仗了獨孤家族的力量。他的夫人獨孤伽羅是一位奇女子,史書描述她既有鮮卑女子的英氣嫵媚、大膽真率,又有漢家女兒的優雅聰慧、柔情體貼。獨孤皇后終身深度參政,是隋文帝政治系統的核心人物。在她的積極參與和協助下,隋北御突厥、南平陳朝,完成了一統華夏的大業。
隋煬帝楊廣,其母親就是獨孤伽羅。獨孤伽羅是鮮卑族人,所以楊廣的後代都帶有鮮卑族的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