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家訓家規,激勵後世子孫,感到驕傲和自豪

2020-12-19 名門修譜mmxp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教家風、傳承優良家訓,是每個家庭必須重視的事情。家風傳承更是一個家族,不可懈怠的社會責任。

楊氏家訓

楊氏作為歷史上出了眾多英雄人物的一大姓氏,楊家家訓家規,可謂是相當的嚴格。在《楊氏家訓》就警示族人應該遵守: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節用,俯仰何益)。的道德模範標準。

而在《楊氏家訓八則》中,更是簡明扼要地寫道:勤耕務讀,敦倫孝親;卑無犯上,富莫驕貧;居仁由義,睦族和宗;布衣菲食,氣忍家寧。

福田村祠堂內鐫刻"家訓"

楊姓,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按照地理位置計算正式如今山西省洪洞縣。楊姓在隋朝時期也算得上是當時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數據統計到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當時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氏簡書

「楊」和「陽」雖然字不同,但「楊姓」也有太陽的意思。「楊」字由「木」和「昜」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今連雲港雲合山上,「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楊」氏。

相關焦點

  • 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原標題: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在龍崗盛平楊屋居民小組,記者見到了77歲的楊來法。他打開隨身攜帶的布袋,拿出楊氏族譜和2枚勳章。一枚是刻有楊來法名字的南粵七一紀念獎章,還有一枚是中共廣東省委入黨五十周年以上老黨員紀念章。
  • 楊震家訓:清白廉潔傳千古
    他不吃請受賄,也不因私事求人送禮,不修豪華宅府,要求子孫們只吃粗茶淡飯,外出只準步行。在被蒙冤罷官,決定以死明志時,他仍要求子女「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設祭祀」。有人勸楊震置辦些家業,為子孫後代的將來考慮,楊震堅決不肯,並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 張鵬翮家族的家規家訓
    B 張家家規家訓記載於《遂寧張氏族譜》中的《家規輯要》是歷代張氏族人在修譜時匯集起來的族規,由張鵬翮之子張懋誠主持修訂,張鵬翮親自撰寫序言。張氏家族以《家規輯要》來規範、約束家人及後世子孫,其中包含了「忠孝為本」、「清儉傳家」等中國傳統優秀的治家理念。
  • 傳統家規家訓中可貴的育人理念
    這種「立德」為「上」的價值取向深刻地影響了古人的教育觀念,致使傳統家規家訓特別強調「立德為上」,將德育置於教育的首位,以德立身成人。  《顏氏家訓·勉學》教育子孫:讀書治學當以「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為第一要務。司馬光在《家範》中引《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為本」的論說,告誡子孫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並主張效仿古代聖賢「遺子孫以德以禮」,「遺子孫以廉以儉」。
  • 廣安嶽池縣楊氏:忠孝仁義修身齊家
    一碗清茶,一套筆墨紙硯,62歲的楊武有時在嶽池縣顧縣鎮「楊氏宗祠」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將楊氏家規家訓編寫成對聯送給鄉親,每一幅對聯都訴說著他對楊氏家規的熱愛。楊武是楊氏家族入川第19代子孫,祖輩4代皆是書香門第。
  • 話說古代家規家訓很嚴格,關於它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很多人都讀過曾國藩的家訓,這篇文章就是曾國藩給曾家子孫的教導,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字家規,分別是:書:就是勤讀書;蔬:就是要多種菜;魚:就是要多養魚;豬:就是說要多養豬;早:就是早晨要早起,不要睡懶覺;掃:就是掃地掃屋子,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考:就是要祭祀祖先心懷敬意,寶:就是不僅要和家裡的人和睦相處,還要和鄰居族人和睦相處,因為愛人才是無價之寶。
  • 鄱陽:洪氏家規家訓家風天下傳
    ,激勵一代代莘莘學子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兩個百年中國夢努力奮鬥。8月18日上午,鄱陽「四洪」文化研究分會在饒州飯店舉辦學家規傳家訓暨洪門莘莘學子助學表彰活動。今年鄱陽文理科狀元洪巖、洪睿及36名洪門學子參加學習家規家訓家風活動,來自縣內外洪氏家親二百餘人參加共襄盛世。
  • 海上楊氏家庭:用言行堅守百年家訓
    ■ 徐慧玲 本報記者 丁秀偉在剛剛揭曉的海上最美家庭暨第四屆滬臺婦女文化周上,擁有37口人的楊氏大家庭在「最美家庭」評選中榜上有名,特別是楊氏十一世族譜《楊氏家訓詞》內的:「孝友勤儉、忠厚和平」。這八字箴言不僅僅是楊家人起名排輩的依據,也是教導楊氏後代處世為人的家訓。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從傳統家訓家規中汲取優良家風滋養
    傳統家訓家規的源起與流變   我國古代的家訓文化起源甚早,如《尚書》中的《無逸》就是周公對其侄子成王的告誡之辭。成王當政後,周公恐其貪圖享樂、荒廢政務,故作此文告誡他不要逸樂。孔子看見經過庭院的兒子孔鯉,問他「學詩乎」「學禮乎」,並告誡他「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後世把孔子在庭院中對兒子的教訓稱為庭訓,也可以說是家訓。這兩個例子歷來被認為是古代家訓的源頭。
  • 金城楊氏家訓(韻文)
    金城楊氏家訓(韻文)楊富智著前言:家訓為傳統文化之範疇,乃後世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之鑑照,養性修為之教誨。歷來頗受文人墨客及國人遵行。其子孫請曰:人皆有姓,我亦父生母育之人也,何獨無之。維時,正值陽春融合之日,丁卯(明洪武二十年四月)莊前煙柳曾舒嫩色,庚申(二十六日)屋側綠楊正結濃蔭,因指曰:我以楊為姓,宛若有邰之受家室也。」自指楊為姓以來,於金城繁衍生息,譜牒延續。
  • 惠州積極推廣優秀家規家訓 以清廉家風涵養黨風政風
    該書跨越古今,博採眾長,用講故事的表現形式,講述了惠州15例獨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名人家風家訓故事,介紹了惠州歷代名人及其家族在遵循家風家訓方面的不同做法,以及這些做法所帶來的不同結果,深入揭示家風家訓的真諦與力量。  書中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故事,在全市黨員幹部中引起強烈反響。
  • 楊氏家訓.祖訓.楊姓的來源
    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
  • 陸氏家規家訓大評選,陸家人你更傾向於哪一個?
    先有陸賀的「採先儒之禮」,以禮治家,次有陸賀長子陸九思的《家問》,此外還有陸賀四子陸九韶制定的《家制》,最後形成了「大綱四篇,小紀十八條」的陸氏家訓體系。陸氏家訓大綱主要分為「正本」兩篇和「制用」兩篇。「正本」主要用於端正人生觀和價值觀。「制用」則注重生活實用性,主要講述管家理財要節制用度、量入為出。小紀十八條,後人又分為「宗規」十八條,「家法」十二條。
  • 四川首屆「天府好家規」評選結果出爐
    按照全省「傳家風、立家規、樹新風」活動部署,四川省紀委機關、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精神文明辦於1月25日聯合啟動四川首屆「天府好家規」評選活動。本次活動多渠道、廣角度、全方位挖掘和宣傳四川好家風、好家訓、好家規,共徵集到各具特色的家訓家規400餘篇、家風家訓故事800餘篇。
  • 廖氏家訓家規集錦,廖家人必看!
    大竹縣觀音鎮廖家園子廖化龍宗系合族家規十則:一戒家長   二訓子弟三整家規 四職勤業五節用費   六謹閨閫七和妯娌 八睦鄉鄰九慎交友 十廣教育十戒:一:戒不孝子弟二:戒不和不睦三:戒不勤耕讀四:戒不尊家規 五:戒不立內定六:戒不禁非為七:戒不訓子弟八:戒不端品行九:戒不杜奢侈十:戒不息爭訟敬梓《廖氏家訓》天理當存,存者盛之;地理當好,好者興之; 人理當盡,盡者安之
  • 家風家訓要不要傳承?天波楊府給出答案
    天波楊府給我們答案啦~ 家風、家訓是我國傳統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家規,是一個家庭或民族的傳統風尚;家風、家訓也是一個家族代代傳承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行為準則。 為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廣大家庭傳承良好家風家訓,推動形成崇德向善、互助友愛、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
  • 經典文言文賞析|包拯家訓
    原文包孝肅公①家訓云:"後世子孫仕宦②,有犯贓濫③者,不得放歸本家④;亡歿⑤之後,不得葬於大塋⑥之中。不從⑦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⑧珙刊⑨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⑩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
  • 客家家訓家國情懷 祖訓家規內涵豐富(組圖)
    其中,永定土樓客家人的祖訓家規,寄託著客家先祖、土樓主人對後代的諄諄教誨與美好期望,展現了中華優秀文化和客家優良家風,承載著客家傳統美德。龍巖市永定區於去年6月在「慶成樓」建成客家家訓館,集中展示土樓客家人的祖訓家規,體現客家核心價值觀。
  • 2018.03:家規家訓與生活滿意度研究(王琪延等)
    結果表明,家庭環境、個人因素和他人影響都對家規家訓的認可程度呈現顯著的正向影響。對家規家訓的認可程度是影響生活滿意度的最主要因素,家中有家規家訓且越喜歡家規家訓、越能遵守家規家訓群體的生活滿意程度越高。
  • 楊德力總是為宗祠參觀者義務講解:最重要的3個家訓裡 祖先遺訓已...
    隨後彬彬有禮地遞上茶杯,自然地聊起家族的以往和現今……  以清白傳家風「四知」拒金的故事  修建於清代道光十九年的楊氏宗祠,青瓦泥牆、木柱石磴、雕花窗欞,透露著古樸與肅穆。走進楊氏宗祠,正上方是「景清堂」的牌匾,兩側對聯是「漢代關西夫子後,明代蜀中宰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