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 宗譜 族譜
分別涵蓋的範圍
當前,修譜書時書上封面用家譜、宗譜、族譜命名都沒有錯。雖然都沒有錯,但其中還是有細微區別,現在這裡理理清楚,以便更能準確地使用家譜、宗譜以及族譜這三個稱謂。
家 譜
家譜這個詞,既有廣義,又有狹義。平時人們口頭上所說的家譜,就是一個各類譜的廣義稱呼,家譜包含有家譜、宗譜、族譜,以及家乘、譜牒。當然,這裡提到的家乘一般不用做譜的名稱,更多是作為一個稱呼用在譜的扉頁上,也用於譜局的一個標記而存在於譜上。譜牒一詞則只會出現在譜的文獻之中,泛指譜以及譜的各類資料總稱,一般也不會用於譜的封面名稱。所以家乘以及譜牒就不在這裡詳細講述。
家譜還有一個狹義上的叫法,單純指家譜,即一個以小範圍編修的譜的具體叫法。比如一個家庭因為脫離了原居地之後,單獨想成立一個譜,這裡就用家譜更為恰當。一般這種家譜人數以及世系的跨度都不會太大,用宗譜和族譜顯然就不適合。簡言之,以單個家譜為單位所編修的譜,就稱為家譜。
宗 譜
目前使用範圍最為廣泛的就是宗譜這個詞。宗譜在使用上其實有著更具體的用法:即整個家族成員是單一的先祖繁衍而來,比如一個譜上的族人均有一個共同的一世祖。那麼譜就可以叫宗譜。宗是一個敬詞,所包含的意義表達對同一祖先的敬意。當然,這種由單一祖先所繁衍的族群,也可以用族譜。
族 譜
族譜也是目前修譜時使用頻率比較高的一個詞。族譜一詞在含義上比宗譜寬泛一些。如果老譜遺失,無法確定是不是同一祖先所傳之後時,用族譜就較為恰當。還有目前同一地區的同姓人,聯譜合譜比較普遍,這種在合譜之後,因各支來源不同,先祖不同,用族譜顯然更為適合,而不能用宗譜。族譜可以包含宗譜,宗譜卻不能替代族譜來用,特別是聯譜以及合譜之後,更不能弄混淆兩者的用法。
譜編修完成後,負責人實在無法把握該用哪個詞更準確的時候,就直接用族譜絕對錯不了。
支 譜
支譜:顧名思義,支是主幹之外的分支,意屬為同祖之下分衍的眾多後裔,而後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謂支譜,就非常明確了它的譜牒定位,即局限在該祖這下的一個獨特分支。形成或成為「支譜」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擇業、遷徙等原因,游離在原宗地所發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譜」,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屬某宗之下的一個分支。支譜仍屬於族譜範疇。
族譜、宗譜、家譜、支譜是記載人名、世系、生歿、事跡的譜牒。對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認識,是對修譜人士有所幫助,日後再給譜取名的時候,就清楚用哪個詞更準確了。
譜書記載了家族的歷史,有了譜才能講清本族源流,才知根脈所處之地。每個家族都有一本傳世好家譜,尋根留本,清緣備查,增知育人,承前啟後,血肉聯情..
什麼是官修譜?
所謂官修,是為指由皇室或官府公修的譜牒為官修譜,即若上層社會那些士大夫一類的修撰私家傳乘,也須官府的審定認可。應該說官修譜牒是上層社會的產物,同時,也為上層社會服務。一般認為自戰國至隋唐是官修譜的主流時代。只是自宋起,私修譜才大量出現,而由皇室為代表的官修譜,實際上一直延續到清亡才終止。
什麼是私修譜?
所謂私修譜,是相對官修譜而言的民間修譜,它包括族譜、宗譜、家譜、支譜。在中國歷史上,唐宋之間這段時間,在譜牒的修撰史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上層社會的帝王皇室士大夫為主體的官修譜迅速向廣大基層民眾為主體的私修譜擴展。尤以五代之亂以後,謂「衣冠舊族多離去鄉裡,或爵命中絕,而世系無所考」,一些原本無業、無身份的地方豪強進入了士族階層,其撰修譜牒也隨之而變化,譜牒不再成為上流社會的專利。加之宋歐陽修和蘇洵二公對譜牒的貢獻,他們各自創製了一套完整的譜式,這兩種譜式既規範了譜的體例,也推動了家譜的發展。這就是明代學士丘濬結論的「唐以前官修族譜,宋以後私家自修,首自廬陵歐陽氏和眉山蘇氏二家,明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為之」。這種「仿而為之」的私修譜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一種經久不衰的傳統譜牒文化。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翁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