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等,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家譜。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家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關鍵字:文氏家譜、文氏宗譜文氏族譜、文氏家乘、文氏支譜、文氏房譜、文氏通譜、文氏統譜、文氏聯譜
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
從歷史上譜牒用名看,宗譜、族譜、家譜應是有一定區別的。
家譜,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前身稱為世家、世本和玉牒,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最早的家譜,僅指一直系之本家譜,後漸漸擴增至同一祖先的各分支的所有後裔。
宗譜:《說文》:「尊祖廟也。」漢賈誼說:「流派所出為宗。」宗,其義為祖廟。與最早具有「狹義性」的家譜而言,家譜僅指一家一直系。而宗譜,應包括同一祖宗下所有支系,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是不能稱為「宗譜」。
族譜:「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別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他們是「共相聯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眾。族眾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於族,族之於家。「宗」之下又因分衍或遷徙等原因,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就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之下的一個新開闢的族體。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的部分後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於宗譜,也區別於家譜。
因此,宗譜、族譜、家譜是記載人名、世系、生歿、事跡的譜牒。但從宗、族、家的早期含義看,「繼別為宗」,除嫡長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納入的這種譜牒的為宗譜。而族譜雖意義大致與宗譜相同,但由於分居、遠遷等原因,雖也將旁支納入譜內,其遠遷的旁支並沒有完整地納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這種譜牒屬於族譜。至於家譜,「謂一門之內」,其所記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係為主體,只留與本家傳承收藏,例凡這種譜,應屬家譜。上述三種譜牒雖有差別,但因上溯遠近不一,或傳襲舊譜名,故後世也大多統而稱之。
通常,我們會看到眾多的文氏家譜中,有些譜書冠名為「文氏某房家譜」或「文氏支譜」,那麼,與一般的譜書有沒有區別呢?
我們也可以簡單地進行區分一下:
支譜:支,指分支,樹有主幹分支,文氏同一始祖下繁衍眾多子孫後代,而又各自枝繁葉茂成世系,因創業,避難等原因遷徙出該始祖祖居地,修編家譜時冠名「支譜」,表明歸屬某宗派。如,江西萍鄉文氏誠齋公支譜,(清)文叔來編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該支始祖為後唐文時(春元),始遷萍鄉祖為明代文必達,乃江右文氏下一分支。
房譜:根據某一個世代的排行,如長房二房三房等,在編修家譜時,按房分卷,稱之為房譜。該世代的排行,並不一定只是親兄弟的排序。如,文氏三房四修支譜六卷,(清)文大原等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也有以增加名諱來區分,如湖南寧鄉文氏亨房族譜六卷,(民國)文光錫,文大源主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
因此,在編修家譜的過程中,一般會將支譜和房譜合起來,總稱「支房譜」,這樣能清楚明白表明該譜是哪支哪房。
家乘:原指家事的記錄,後與家譜家史同義。明代高啟 《夢松軒記》:「近代卿相之後有不數傳,其譜牒尚明,家乘猶在,而子孫已失其業。」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餘嘗序 馬 氏家乘,然其夫之名字,與母之族氏則忘之久矣。」 有少許部份文氏家譜名稱冠以「文氏家乘」。乘,實際上是家譜定量的一個別稱,「付梓一大乘」,「發某公支下一小乘」,多作稱謂單位。
通譜:在譜牒的諸多種類中,通譜是中國譜牒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譜種,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三所說的「同姓通譜」,是指在同姓者或同姓宗族間通過合作(認同共祖、連通世系、重排昭穆等)編撰出來的大家認同的譜牒。相對於以一族一支為記載對象的「族譜」、「家譜」、「支譜」而言,反映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姓宗族之間、同一宗族的不同支派之間關于姓氏的淵源關係和從某一代開始出現的世系會通關係,因此,又可稱為「聯譜」。
同時,通譜本身也是一個有眾多分類的類別。
通譜的別稱有全譜、會譜、會通譜、統會宗譜、會宗統譜、統譜、統宗譜、統宗世譜、統宗譜略、統宗簿、開族統匯圖譜、聯宗統譜、大同譜、大同宗譜等等。
就是在單獨的宗譜、族譜、家譜、家乘、世譜和譜中,為了包括大範圍的族人,也常常有將各族先前所刊刻的大量譜牒統合起來的情況。如,江右文氏通譜,(現代)《江右文氏通譜》編纂委員會文強、文起等主編,2006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公開出版。是譜,以江右春元公為始祖,涉及贛、湘、鄂、粵、桂、黔、滇、蜀、閩、越、吳、瓊、港、臺、豫、魯等地區文氏源流與世系。
通譜的形成,標誌著同姓聯結關係開始了向實體性的同姓集團的轉化過程。同姓集團是否形成,首先即表現在通譜的編撰上。通譜的基本前提是「重同姓」,通譜,應該分為狹義的通譜、統宗譜和聯宗譜三類。
如果同姓一個宗族很強大,將另一宗族的族譜與本族的族譜合併,又在組織上實現的一定程度的合併,謂為合族,我們有時會在文氏族譜中看到如「宗族合同」「合族合同」等等。另一種情況,各宗族採取對等的立場,在名義上進行了合併,但實際上卻保持了各自原有結構的獨立,這一過程與聯宗相近,所形成的通譜,應具有聯宗譜的性質。事實上,兩個宗族把各自的族譜拼合在一起,大多只限於使共同的記事(主要是古代的故事)得以互相參照,世次也因此得以統一,而在宗族的結構上相互幾乎沒有什麼影響。這種情況在後世更為常見。此時,除了稱為通譜以外,往往還有合譜、合編、全譜等名稱。
統宗譜,在本宗與分支的關係非常明確的情況下實現宗族的統合,編就而成。反映的是一個實體性宗族內部主幹與分支的關係,即類似於「歸宗」,不能也不必稱為聯宗。
聯宗譜,可以看作是與狹義宗譜相對而言的廣義的通譜,是指若干個同姓不同宗的宗族通過追溯共同的祖先和建立相應的譜系關係而編修的聯宗族譜(亦稱"合族譜")。通譜和統宗譜大規模展開,會出現一省範圍或數省聯合進行的局面,如湘桂文氏聯譜,西南文氏聯譜等。
譜牒之所以能進行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各種譜牒編纂時確定的功能目標,特別是譜牒記錄的世系所涉及的不同範圍。以某一具體宗族的直、旁世係為範圍而編成的譜牒,是一般的宗譜(包括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房譜等);以若干個宗族形成之聯合體、複合體的世系(主要為直系)為範圍而編成的譜牒,就是所謂通譜。一般宗譜中可以包括通譜的某些內容(通常只有很少一部分),通譜中同樣可以而且必然會涉及一般宗譜的某些內容。
以上,僅僅從歷史衍變,血緣關係等方面對家譜各種名稱簡單地說明,了解文氏家譜的名稱及歷史衍變,目的主要是更好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和家譜文化,更是為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