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茶文化一脈相傳─訪臺北貓空茶藝館周仁智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羅祥喜

 

筆者在臺灣研究、採訪之餘,經朋友介紹,來到臺北著名的休閒品茗勝地──木柵貓空觀光茶園。我們在一家名為「鳥鐵茶道」的茶藝館,一邊品茶、遠眺臺北景致,一邊聽主人講述臺灣的茶藝,介紹自己精心研發的茶藝作品,進而談到臺灣茶文化及兩岸的文化交流。筆者逐漸覺得,這家樸素自然、不特別引人注目的茶藝館的主人周仁智,是一個「高人」,是臺灣茶藝創作的「老前輩」、臺灣茶文化發展變化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因此,即時提出專訪的要求。

 

臺灣茶區的分布與特色

 

記者:臺灣葉遠近馳名,許多大陸民眾也喜歡喝臺灣茶,大陸人士到臺灣參訪所選購的主要物品之一,也是臺灣茶葉--無論是自用還是送人,臺灣茶葉都是主要選擇之一。可以預計,臺灣開放大陸人士赴臺灣觀光旅遊,已是為期不遠的事,未來臺灣茶葉的市場需求可能大大增加。那麼,您能不能介紹一下臺灣茶葉的分類及其分布情況?大陸人士應該如何選購臺灣茶葉?選購時應該注意甚麼問題?

 

周仁智:臺灣全境皆產茶。最南端有滿州鄉(位於佳樂水海濱)產的港口茶。港口茶是延續老祖宗以實生苗種植的蒔茶,可說是極具保護及傳統地方特色之臺灣名茶。如有機會造訪佳樂水風景區可直接探訪茶農(就在路邊),親自體驗品嘗具有獨特風味的(味濃回甘強,帶有一點鹹味)港口茶。當地茶價每臺斤(600公克)6001200元。近年來當地茶農也種了一些金萱茶種可以比較一下。

 

臺灣東部有兩個知名茶區:一個在臺東的鹿野,一個在花蓮的瑞穗。這兩個茶區是臺灣近年來新興發展的茶區,與休閒農業結合,境內沿途有民宿和觀光飯店,是臺灣民眾假日休憩旅遊的好去處。所產的茶除了鶴岡的紅茶,其餘皆是清香型的烏龍茶。由於氣候條件上較熱,品質遠不及高山茶,但確是在冬季臺灣唯一產茶的茶區。若於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造訪,想要嘗鮮就不妨選臺灣的鹿野茶區,此茶區因產期不同、採收不同(手採、機採),茶價從每臺斤200元至2000元都有,選購時請依茶種、產期、採收方式等條件議價就不會吃虧。

 

在臺灣中部,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烏龍茶區最具盛名。茶園開發較早,已有近二百年歷史,制茶技術純熟,再加上茶葉生長在海拔800公尺山區,終年雲霧繚繞及源自中國大陸的優良茶種──軟枝烏龍(青心烏龍)產制出味醇、甘潤、香清幽雅的凍頂烏龍。現在,比凍頂烏龍更具國際知名度的是高山烏龍茶。由於種植區域往高山發展,在通往阿里山海拔10002000公尺,沿途上隙頂、巃頭、石卓及梅山、龍眼林、樟樹湖及溪頭、梨山、玉山和北部拉拉山都有高山茶園的蹤跡。高山茶源自天然優越的條件(日夜溫差大加上午後高空積雲,隴照茶園)所產之茶,因山頭不同,各有不同的風味,產期不同各有優劣,茶種不同也是品嘗的重點。高山茶共有的特色皆經嚴格手採,所以成品外觀渾圓、墨綠,顆粒較平地茁壯或機採大而完整;都具有花香:幽蘭、玉蘭、珠蘭、桂花香及蜂蜜香味或奶香味、檀香味、蔗糖香味及各種果香味,皆是吸引茶侶品嘗之所在。價格上,由於量少質優而比較高,產地價依茶種、產期不同,從每臺斤800元至3000元都有。

 

在臺灣北部,也有幾個重要的產茶區,生產多種名茶,包括新竹峨眉所產的白毫烏龍茶(也就是當地所稱的碰風茶)、臺北縣三峽的龍井茶、文山地區產的文山包種及享有盛名的木柵鐵觀音茶。木柵也就是敝人經營茶館之所在地,位於臺北市近郊貓空茶山。這幾個地方所產的茶皆是出自當地農友結合了自然資源、配合了當地風土精心所制,在在表現了老祖宗的智慧和地方人文特色,可說是一鄉一特色,極具品嘗價值;期待大陸同胞能早日參訪,把臺灣人的用心與熱情,藉由茶香搭起友誼的橋梁;如有機會更期待中國名士雅友親自探訪烏鐵茶道,敝人定會熱誠接待,安排充滿茶香的臺灣知性之旅。

 

臺灣的茶葉與茶藝

 

記者:臺灣茶葉有哪些品種?加工情況與工藝有何特點?

 

周仁智:臺灣早在一七一七年即有文獻記載野生茶樹,先民早已利用野生茶制茶葉。然而臺灣近二百年來,所產制的木柵鐵觀音、文山包種、凍頂烏龍及高山茶,皆源自福建。臺灣近年來受到市場經濟因素的驅動,農友專注地投入茶葉生產,產品比較能符合一般消費者的需要。

 

臺灣目前茶葉生產技術最大的特色是團揉功夫,尤其是高山茶,而高山茶在臺灣發展也不過二十年。敝人曾經跟隨當時臺灣省茶葉改良場場長吳振鐸博士親自上阿里山-石卓、巃頭、隙頂,指導當地的茶農制茶,揉茶功夫及其成品之品質要求即是敝人所主張。此外,現代制茶機械不斷改良及提升,也為臺灣制茶工業增色不少。敝人自一九八四年來所首創烏鐵茶(融合傳統鐵觀音加工技術及白毫烏龍加工技術加予合理化加工之新制茶技術所制)、蓮心茶(融合傳統白茶類及黃茶類之茶葉加工技法所制)、月光茶、彩虹茶、功夫紅鐵、睡香夢茶及國際微波爐制茶法(即利用微波所產生之水分子激烈撞擊所產生之熱能,達到茶葉原料加熱及殺青的目的,是一便利又科學之新世紀制茶技術)。

 

記者:臺灣社會大眾的飲茶習慣有甚麼特點?

 

周仁智:臺灣茶源自中國大陸,臺灣茶文化承襲了中華傳統文化。早年,臺灣老人家時常拎著小茶壺到處串門子找人聊天,家裡待客時則用瓷器壺和大茶杯;七十年代臺灣興起文藝復興運動,得到藝文界的響應,才逐漸發展成今日的功夫茶之品賞。

 

臺灣飲茶經八十年代蓬勃發展,時下視飲茶為國飲,頃間成為流行風尚;年青人喝泡沫紅茶,一般社會大眾則興起「功夫茶」;不論在家或工作之餘,藉著茶連繫家人與朋友的情感,假日則到休閒農園(例:臺北貓空、九份)泡茶享受大自然之美,藉以消除都市生活的壓力。

 

倡導「和合自然」

 

記者:臺灣茶道與茶藝有何特點?

 

周仁智:臺灣茶文化發展至今時程並不長,與實際生活結合充分展現生活藝術之美怡情養性,除此之外也有與宗教結合希望能達到身心靈的統合,提升人的生命質感。本人所倡導『合和自然』就是從道家崇尚自然作出發,再匯入現代人追求自然生活相互結合,進而體會茶的意境之美,「合和」二字則是茶的生活體驗所得到的心得。我認為,茶是人類相互溝通交流的平臺,唯有合群(承認對方的誠意之存在)、和氣(願意與對方分享一切),讓人類的距離拉近,藉以分享彼此生命的體驗與喜樂進而探索生命更多的可能。

 

兩岸茶文化一脈相傳

 

記者:臺灣茶文化與中國大陸茶文化的關係為何?有何異同?

 

周仁智:臺灣茶文化與大陸茶文化可以說是一脈相傳,兩岸都是炎黃子孫,共同承系老祖宗茶的生活智慧與經驗。臺灣茶文化最能突顯青茶類的品賞特色,但對大陸傳統的綠茶類乃至白茶類及黃茶類的茶文化經驗就明顯不足,這可能與臺灣的資源有限和氣候條件有關。個人認為,兩岸政府應該解除障礙,讓中華茶文化在雙方彼此的努力下揚名國際、造福人群。

 

記者:臺灣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的茶文化交流情況如何?

 

周仁智:據我所知,臺灣茶界一直與日本、韓國有茶文化之交流,本人也結識多位韓國來臺灣的學僧(在韓國傳統上僧侶都實際參與制茶再加上禪宗在韓國佛教是大叢林),經常茶敘交流。本人近年來一直是日本傳媒推薦報導的對象,成為日本茶侶來臺參訪的對象。至於與大陸的茶文化交流,則是臺灣單向至大陸參訪較多。本人即於一九八八年參與臺灣當局開放學術交流後第一個訪問大陸的團體,由臺灣茶界名人季野先生率十二人參訪茶的故鄉--雲南,開啟臺灣茶界對雲南普洱茶的興趣;二零零二年本人再應大陸臺商之邀請,就茶葉市場前景與市場定位等問題,走訪了福建安溪茶區、杭州西湖龍井茶區和上海、崑山、廈門等地,親自見識安溪茶區的風光和剛成立的茶都,對茶交易市場的規模及上海市茶葉批發市場交易盛況,以及在杭州一家老字號茶行能供應三百多種茶品感到驚訝;我還親手在西湖炒了一些龍井茶作為紀念,也在臺商林董的茶園──安溪大坪採了一些黃啖茶菁,運用微波爐(林董現場買來的)試製了『文山包種茶』及『高山烏龍茶』,讓林董眼睛為之一亮。驚嘆有餘,祗可惜無法長期滯留不然很想仿效茶聖陸羽走訪大陸所有茶區,親自體驗各地茶鄉的風情。

 

記者:臺灣的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的主管機構及民間相關協會或相關主組織主要有哪些?

 

周仁智:臺灣目前茶葉生產的主管機構是行政院農委會,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在文山、魚池、臺東、凍頂設有分場及工作站,負責茶葉生產、改良及推廣之工作。至於銷售及藝文方面則由民間的『臺灣制茶公會』及『中華民國茶藝協會』、『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等民間組織進行茶藝活動的推展及國際茶文化交流。

 

創辦貓空第一家休閒茶藝館

 

記者:您從事茶藝事業有多久的歷史?有何感受與啟示?有何作品?

 

周仁智:本人原是一個茶的門外漢,在一次工讀的機緣來到臺北木柵貓空鐵觀音專業生產茶區,對我後來的發展有重要影響。那是一九七六年的事了,迄今已近三十年。在一九八八年,我發現政府在鐵觀音茶區推行了近十年的觀光茶園不盡人意,於是運用現代管理的知識作了一些調整,即是現代風行的休閒農業。我個人率先擇定位於貓空山麓上的一處茶園,創立了貓空第一家休閒茶館,至今已進入第十七個年頭。

 

我有自己的茶園和茶館等軟硬體設施,在茶專業上有些獨特的發現,例如:運用微波爐制茶及焙茶的技術及融合鐵觀音與白豪烏龍的製造技術所創製的烏鐵茶、將傳統的白茶類及黃茶類的加工技法融合的蓮心芽茶,以及月光茶、彩虹茶、無火茶、功夫紅鐵茶以及最新創製的相思露茶(相思露是由日本友人松山猛先生所命名)。近年來,我積極推行自然農耕技術提供人類健康的食材及生態農業發展,推展兒童茶道經由親子品茗研習加以實踐,推行休閒制茶產業化,經由微波制茶技術介紹讓社會大眾都能在休閒活動中有制茶的體驗,培育「社區茶人」,發展社區茶話會,用以創造都市社區聯誼溝通之橋梁。

 

我所經營的「烏鐵茶道」,緣自烏鐵茶園(創立於一九八八年)之經營過程中,有感於貓空市場生態之轉變(劣化)後所做之因應,希望為貓空茶文化之優良傳統、臺北都會後花園保有單純之品茗空間,讓烏鐵茶道能搭起友誼的橋梁,在自然的山林中,浸淫在滿室茶香裡,把平日都市生活之壓力得以完全釋放,能與烏鐵對話和彩蝶共舞,讚嘆小草的堅軔、茶園的月光、蟬鳴、日出、夕陽映紅,徹底遠離塵囂,以達到身心靈的統合、生命之完美。

 

綜觀茶與現代人生活之關係與價值,我認為,茶是人類健康的守護神,是傳遞自然訊息能量的使者,是中華民族文化及藝術的載體,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平臺,也是現代社會的經濟產業,大有發展的前途。

 

兩岸應藉由茶文化交流  增進情感與彼此認同

 

記者:您對未來有何構想與期待?

 

周仁智:如果有條件,我應該成立臺北市烏鐵茶文化研究會、與文山教育基金會合作舉辦文山地區茶葉研討會、推廣休閒制茶-使其產業化、加強網站經營之運用及微波制茶技術之運用,期待能夠建立全球茶葉博物館。

 

作為當今茶人共同努力的目標,我希望能夠藉由茶文化的交流,增進兩岸人民的情感,增進彼此的認同,共同為華夏子孫開拓更寬廣的視野和創造最大的利益,更期待有機會能到大陸各茶區進行參訪交流學習。

 

周仁智小檔案

 

周仁智,別號山水茶人,臺北人,生於1959年,是臺灣資深的茶藝術創作家,臺灣茶藝協會評茶師。1985年創製蓮心茶(融合白茶類與黃茶類加工技法);1989年開風氣之先,於臺北市指南茶山(貓空地區)創立休閒茶館;1990年發現國際微波爐殺青製造法;1991年開辦『文人制茶』講座;1992年研發『睡香夢茶』──搭起時空之橋梁,利用微波爐制茶技術加上太極團揉技術創造茶葉成型後能自然保存百年以上;1994年研發成功月光茶──在自然農耕基礎下透過不揉拈加工技法及月光下採制情境之融合製成(月光茶之特色-不苦、不澀、無刺激性、茶性溫和、茶香自然清純、滋味甘甜);1995年指南山生態改變土雞取代茶香,休閒消費文化成型,烏鐵茶園對外更名烏鐵茶道用以銘志,專心推廣茶道文化;1996 上張大春所主持之節目-亞洲衛視及中視,正式向國際發表微波制茶法;1997年第二次茶的藝術創作展於臺北國軍藝文中心並發表第一本創作書-『睡香夢茶』;1998年研發功夫紅鐵、彩虹茶、無火茶;2000年應臺北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並發表新書-『臺灣烏鐵茶經』;2001年於空中大學與輔仁大學推广部推廣『社區茶話會之社區茶人養成』;2002年與考試院讀書會結盟-書香茶香滿堂。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開展兩岸茶文化交流 促進兩岸茶產業發展
    臺灣天福·天仁集團總裁李瑞河、臺灣陸羽茶學研究所所長蔡榮章、臺北中華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理事長陳寶、臺北陸羽茶藝中心茶藝師李佩芳、湖北省茶葉學會秘書長劉傳友、湖北省炎黃·茶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劉登峰、湖北省陸羽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歐陽勳、湖北省農科院果茶蠶桑研究所龔自明、天門市陸羽研究會甘良華等人作了17場專題發言。
  • 兩岸青年欣賞茶藝表演 品位閩南茶文化
    兩岸青年欣賞茶藝表演 背景資料:閩南茶文化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 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說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新中國茶業事業的恢復和「文化熱」的興起,以及海峽兩岸文化界人士,尤其是兩岸茶文化界人士之間交流的增多,中國大陸開始出現一種對茶文化關注和研究的自覺,「茶文化」這一新名詞也應運而生,並不斷有專家、學者、研究人員以及其他各界有識之士對其概念、內涵與外延進行闡釋、界定。
  • 「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臺北開啟茶文化之旅
    「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臺北開啟茶文化之旅 2015-01-26 13:44:47中新社發 邢利宇 攝   中新社臺北1月26日電 (記者 邢利宇 路梅)以「茶文化之旅」為主題的第二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26日在臺北開營。  30位來自兩岸近20所高校的大學生,未來8天將在臺北、臺中和高雄三個城市參加各種茶主題活動,包括聽茶文化講座、參觀北埔茶文化博物館和日月潭老茶廠等。
  • 與貓空纜車齊名 臺北烏來纜車受民眾追捧
    與貓空纜車齊名 臺北烏來纜車受民眾追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3日 21:14 來源:CCTV.com 進入[海峽兩岸
  • 臺灣「中華茶聯」廈門設代表處 盼兩岸同推茶文化
    「中華茶聯」總會長張富欽表示,希望能利用自貿試驗區的優勢,將代表處打造為臺灣茶藝及茶業文化的展示空間,成為臺灣茶人在大陸展示及交流的窗口,並與大陸茶業相關專業人士展開合作,兩岸共同將中華茶藝文化向海外推廣。   「中華茶聯」成立於1984年,成員由分布臺灣各地的茶藝館業者、茶道教室、個人工作室及愛茶人士組成,目前會員數量超過2000家。
  • 臺灣貓空:臺北人的避暑"後花園"(組圖)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後花園,北京有香山和植物園,而臺北有貓空。貓空是臺灣唯一盛產鐵觀音茶的地方,所以在假日裡約上三五好友,來貓空品茶、避暑、聊天就成了臺北人一種喜愛的休閒方式。  遠眺貓空  喝完茶還可以去品嘗一下用各種茶品做成的私房菜,然後一起坐在山上看星星。
  • 這裡清新的空氣、翠綠的樹木都讓人沉醉,它就是貓空
    臺北是臺灣的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臺北是一個集現代與傳統,時尚與懷舊,激情與慢熱,繁華與安靜的大都市,臺北的旅遊資源豐富,像是臺北101大樓、臺北故宮博物院等都是臺北比較著名的旅遊景點,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貓空。
  • 海峽兩岸大學生中華茶藝賽 莆田學院學子首獲佳績
    莆田網訊 日前,第七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落幕。莆田學院代表隊在中華茶藝技能(茶藝師)競賽(本科組)中獲得二等獎1名、三等獎2名的佳績,參賽的7名學生均獲得茶藝師(三級)證書。這也是該校學生首次在該賽事中獲獎。
  • 茶書精選丨茶藝與茶道 能簡要快速了解茶文化精髓的圖書。
    茶文化教學團隊已編寫出版多種版本的茶文化類教材和專著,教材應用效果良好,被全國許多高校選用。「茶文化系列教材建設及其在人才培養中的應用」於2015年獲安徽省教學成果二等獎。《茶藝與茶道》就是在茶文化教學團隊已經出版的相關教材基礎上,充分吸收國內已出版的茶藝、茶道、茶文化教材在結構、體系、內容、寫作上的優點,綜合創新,以適應高等院校非茶學專業學生開展通識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種特色教材。
  • 臺北最轟動的交通工具,雙層巴士和貓空纜車
    其中,我認為臺北最轟動的交通工具是雙層巴士和貓空纜車。臺北的雙層巴士是一道城市風景線。它紅色的車身非常鮮豔。如果你在街上看到雙層巴士,它一定會引起你的注意。這次來臺北,坐的是特製的雙層巴士。在雙層巴士的上層,視角會很高,非常適合城市觀光。臺北雙層巴士分紅藍兩條線路,將途經國父紀念館,行天宮,西門紅樓等景點。
  • 臺胞青年武夷行:感受兩岸茶文化淵源
    臺胞青年武夷行:感受兩岸茶文化淵源 2014-07-12 10:13:27  11日,以「茶鄉品茗尋祖」為主題的2014年海峽西岸臺胞青年夏令營活動進入最後一天,臺灣近200名大學師生來到青心烏龍和凍頂烏龍的發源地建甌,到茶園親自體驗採茶,在茶廠觀看茶製作過程,感受兩岸茶歷史文化淵源,體驗中華傳統文化。  「因為平時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泡茶喝,所以我對茶、茶文化特別感興趣。這次的夏令營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 京臺兩地臺胞武夷山研習茶文化 訪萬裡茶道起點下梅村(圖)
    ,要多交流,互相切磋,共同弘揚中國的茶文化。」,希望兩岸多交流。大夫第,是下梅村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築在京臺胞張健,從事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工作,她受訪時說,茶文化架起了兩岸同胞溝通的橋梁,此行活動讓她了解到茶文化的知識和飲茶對健康的作用
  • DAY5 遊臺北貓空喝茶品茗休閒的地方/龍山寺/西門町
    DAY5 臺北貓空/龍山寺/西門町在 臺北 的最後一天,仍舊是豔 陽高 照,天氣晴朗,我們決定去貓空坐纜車喝茶。之前在 臺北 市區一直都選擇計程車出行,沒有體驗過 臺北 的捷運,而貓空正好可以乘坐捷運抵達。
  • 臺北最有感覺的交通工具,當屬雙層巴士和貓空纜車
    其中,最有感覺的臺北交通工具,我覺得當屬雙層巴士和貓空纜車。臺北的雙層巴士是一道城市風景線,紅色的車身非常亮眼,在街上如果你看到了雙層巴士,它一定會吸引你的眼球。這次來臺北,有專門去乘坐雙層巴士,在雙層巴士上層,視角會很高,非常合適城市觀光旅行。
  • 搭乘纜車一路登高,眺望臺北市景色,俯瞰貓空茶園的綠意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貓空纜車,簡稱貓纜,2007年7月4日啟用,臺北市內第一條觀光休憩纜車,一共四站,依序為動物園站、動物園內站、指南宮站及貓空站,全程大約17分鐘。貓空纜車連接了貓空山區,在車廂裡居高臨下,可以看見整個貓空景區。
  • 臺北遊記:吃喝玩樂
    在臺灣,尋找聽著範特西的童年,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要是能在臺北住上一周,確實可以慢慢找,也可以去小巨蛋湊湊熱鬧。今天沒有去臺北故宮,也沒有去淡水碼頭,也不打算去101大樓(畢竟上過魔都環金···),而是去了一個比較小眾的打卡地——臺北市南郊的貓空。
  • 哈爾濱首屆海峽兩岸茶文化及藝術品交流品鑑會在大發國際舉辦
    經濟視野網1月15日(朱國棟)14日,「心意大發,情牽寶島」哈爾濱首屆海峽兩岸茶文化及藝術品交流品鑑會在大發國際花鳥魚茶都舉辦。現場捏陶,傳承經典技藝茶服、茶席繪製,獨享優雅生活臺灣七位茶藝、陶藝、書法大師、作品齊聚大發給您帶來一場文化盛宴活動持續升溫七位大師及作品在大發國際與您一起繼續書寫冬日裡的溫暖如春。為龍江茶人、愛好者帶來一場臺灣茶葉、柴燒壺、陶藝、茶服繪畫盛宴。
  • 貓空是臺灣茶葉產地,坐纜車可以俯瞰整個臺北,是欣賞夜景的勝地
    說起來關於貓空,最早應該就是藤井樹的那本《貓空愛情故事》了,雖然具體內容寫了點什麼都已經忘了,但是這個名字倒一直記得,沒想到真的有這麼一個地方,一起來看看吧!貓空是臺灣茶葉的產地。出站後,一股清爽溼潤的空氣撲面而來,這是屬於貓空的氣息,頓時使人心曠神怡!因地質鬆軟,河床長年衝擊下被卵石鑽蝕,水流似貓爪痕跡而得名,曾是臺北最大茶葉產區之一。臨近臺北郊區,天氣晴朗時在山頂可瞭望臺北美景,也是欣賞夜景的勝地。坐貓空纜車,賞落日和臺北夜景。可以在在傍晚去貓空坐水晶車廂,記得提前查好落日時間。天色慢慢暗,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燈光。
  • 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參加茶藝茶文化培訓可以享受哪些待遇?
    (五)參加免費茶藝師茶文化培訓所需條件為:1.就業狀態處於未就業、靈活就業狀態;2.年滿16周歲、男性不超過60周歲、女性不超過55周歲;3.名下無公司繳納社保的人員;4.社保狀態處於個人繳費狀態的人員。均可報名參加學習。茶藝師學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