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於天,下教此道:《太平經》是道教一切理義的總綱領!

2021-02-28 道教

點上方播放鍵收聽本文語音版 

論及道教經書的起源,概要追溯於《太平經》一書。《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其所言奉天法道、順應陰陽、治政修身、周窮救急等思想成為道教數千年來一直奉行的宗教綱領。我們日常所誦讀的一切經典理義,均能從《太平經》中尋到思想原初。

《太平經》的作者至今不可考,教內認為本書乃神人所授。


《後漢書·襄楷傳》稱:「漢順帝時,琅玡人宮崇詣闕,獻其師于吉所得神書,號曰《太平清領書》。」

葛洪在《神仙傳》中更加詳細地描述了《太平經》得之於天仙的過程,曰:「宮嵩(即宮崇)隨吉於曲陽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縑朱字《太平經》十部。吉行之得道。」

唐朝王松年作《仙苑編珠》,其引《神仙傳》佚文稱,于吉曾患癩瘡數年,於市中遇神人授之素書二卷,曰:「此書不但愈病,當得長生。」此書便是《太平經》的雛形。

又有唐人撰述《太平經復文序》,指出了《太平經》傳授過程:「皇天金闕後聖太平帝君……垂謨作典,預令下教,故作《太平復文》。先傳上相青童君,傳上宰西城王君,王君傳弟子帛和,帛和傳弟子于吉。」

這一系列天人相授的傳經過程,在漢成帝時期齊人甘忠可傳世的《天官曆包元太平經》中就已經提及。據《漢書·李尋傳》記載,《天官曆包元太平經》為「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

此經中首次出現了天帝傳真人、真人傳方士的「天意」相授的傳經系統。自此開始,道教的宗教經典便有了天降符命的成書法則。

此外,《天官曆包元太平經》還有一點不同於既往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經典。在本經的描述中,神仙不再是世外逍遙、與世無爭的代表,而是開始主動參與並影響人間的社會政治生活,把天帝、人間的關係與君王、百姓的關係相互形成對照。藉助於神仙信仰,開啟了道教以教化世人為目標的宗教理想。

《天官曆包元太平經》中蘊含著比較濃厚的天人感應思想,其希望借陰陽災異等事來使人間的統治者能夠遵循天帝和真人的意圖去治理國家。因此,可以說《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已經具備了宗教政治神學的特徵。

《天官曆包元太平經》中深含的祈求太平世道的願望和天帝使神仙下凡度世度人的道教理念,在《太平清領書》中有了更加廣泛的應用和發揮。

作為道教早期最重要的一部經書,《太平經》分為自甲至癸十部,每部17卷,共170卷。《襄楷傳》中記載,琅琊宮崇曾把此書獻給漢順帝,怎奈當朝者認為書中內容多陰陽五行、巫覡雜語,以妖妄不經作為本經的評語,並沒有引起重視,唯襄楷本人做了私藏。

又傳本書後來流傳於太平道張角手中。漢桓帝延熹九年(166),襄楷再度上書,稱前者所獻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胤不興,孝衝、孝質頻世短祚。」

從襄楷的這段描述中可知,《太平經》不僅是一部囊括了道家哲學、陰陽五行學說、傳統宗教思想、巫覡之術以及儒家倫理觀念的道教經文,並且還吸收了天文學、醫藥學、養生學等具有實用價值的學術內容。這些方面的理論,共同建構了道教宗教神學和宗教理想的根基。

《太平經》中宣傳倡導的天人合一與善惡承負思想的結合、帝王統治之術與傳統道德觀念的融合以及對實現「太平世道」的目標理想,促使其成為了道教早期重要的經典文獻。其對後世道教的影響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太平經》繼承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並結合《周易》中的陰陽之道與漢以來所流傳「元氣說」,提出宇宙萬物的本源是「元氣」。元氣聚合生成天、地、人和萬物,從而構築起道教完整的宇宙生成觀,解釋了道生萬物的過程。而這正是道教信仰的最根本。

其二,《太平經》中蘊含著建立一個「太平世道」的政治理想。經中重點描繪了公平、大樂、無災的理想社會藍圖。想要實現這一圖景,君王就要以民為本、實行仁政;臣民就要盡忠盡孝;舉國上下尊奉以敬奉天地、忠孝、慈仁、誠信為道教的宗教倫理道德。

這是因為天人之間具有冥冥的感應力,如果人們違反了天地間的法則,就要受到「承負」的報應。「承負」思想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中國傳統社會中具有特殊意義,而代天行化、天道承負也成為道教教化的基本理念。

其三,《太平經》還提出了「樂生」「好善」的宗教修持法則,以及有關生死的理論探討和具體的修煉方術。《太平經》認為,精、氣、神是人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固精、愛氣、養神是修煉的基本原則,「守一」「食氣」「胎息」是修煉的基本方術。若能持之以恆,那麼人人都有修煉成仙的可能性。

道教信仰神仙,同時也信仰凡人可以修煉成仙,人神之間的隔膜是可以通過修行來打破的。這一方面較強了道教的現世關懷,強調養生方術,注重養身、醫藥等;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宣傳祖師們的得到飛升,來宣揚道教倫理教化,這樣就完成了從個人向社會做點狀輻射的教化作用,對提高整體社會道德有莫大意義。

其四,《太平經》從天人合一推衍出天人一體的神學思想,從而使以「天君」為代表的神鬼體系具備了與人世間相聯通的可能性。《太平經》認為,作為「皇天之吏」的神明會根據人們的行為賞善罰惡且毫釐不爽。

這套神鬼體系中最高的神靈為天君,又稱天工,下轄諸多官署,各司其職,具有統管神人兩個世界的權威。這為道教神仙崇拜樹立了依據,自此「舉頭三尺有神明」。有了明確的信仰對象,信眾的敬畏心也就隨之加強,道教也真正成為有信仰的宗教。

綜上四點內容可表明,《太平經》已經囊括了一套完整的道教教義體系。道教組織正是以此為基礎產生的。經中所倡導的「樂生」宗旨成為道教區別於其他宗教的一大特色。

同時,《太平經》所表達出來的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成為學道之士義無反顧的責任擔當。《太平經》的宗教思想在「太平道」與「天師道」中都有傳承,甚至影響了後世歷代的道書宗旨和道徒的修道理想,在道教歷史上具有無上的影響意義。把《太平經》看做是道教經典第一書,這一觀點並不為過。

作者:清虛道人 騰訊道學

2021辛丑牛年 

雷火門神,護佑家宅

❶ 結緣《道德真經》繁楷抄經本,道教至上寶典、修行必學典籍!

❷ 中國預言奇書,《推背圖》第四十四象,將在不久後應驗!

❸ 黃泉地府,談談中國人自己的「靈魂擺渡」!

❹ 道家內丹修煉秘法,教你一步步得道成仙!

❺ 每個修行人都容易走的誤區!若不知道,一切「修行」都是妄行!

❻ 現代人多脾虛,脾虛人群怎麼吃,怎麼養,這裡全都有!

❼ 算命大師透露,什麼八字的人財運好?

❽ 鬼谷子:天狂有雨,人狂有禍,做人低調沒有錯!

❾ 若有輪迴轉世,那為什麼還要祭祀上墳,祖先能收到嗎?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查看以下內容需先關注道教微信,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道 教"一鍵關注,或微信搜索微信號: daoismcn

回復"1"查看: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

回復"2"查看:道教規矩和禮儀

回復"3"查看:道教戒律

回復"4"查看:道教上香禮儀禁忌

回復"5"查看:道教經文典籍

回復"6"查看:道教齋醮科儀

回復"7"查看:道教道袍法器

回復"8"查看:道教符咒法術

回復"9"查看:道教陰陽術數

回復"10"查看:道教宮觀流派

回復"11"查看:如何加入道教

回復"12"查看:道教拜師注意事項

回復"13"查看:道教誦經常識

回復"14"查看:道教請諸供品須知

回復"15"查看:道教宮觀廟宇參香禁忌

回復"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修行交流


微信號:daojiaow(青陽道人)


騰訊QQ號:10916989

點右下方"寫留言"發表評論

相關焦點

  • 解讀《太平經》:承負報應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文化國家,農業經濟的穩定性形成了以血緣家族為紐帶的社會組織組織結構,而道教作為中華民族的本土宗教,在其產生、發展過程中必然受到傳統社會的家族倫理觀的影響。比如佛教就主張「業報輪迴」,認為人們的現世的善惡,決定了來生的果報,今生的遭遇處境是由前世的善惡修行所決定的,其善惡報應的主體是單獨的個體,個體對其所作之事負責。而早期道教並不認為人死後還能靈魂轉生,更沒有靈魂上天堂下地獄了。《太平經》說「人居天地之間,從天地開闢以來,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夫物生者,皆有終盡,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
  • 道教最高神——三清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
  • 道教的起源
    隨著哲學思想的宗教化進程,《老子指歸》、《老子想爾說》、《太平經》、《包元太平經》、《太平經領頌》等,都是建立在老子哲學思想上的,並以宗教形式進行延伸。二、道教的傳統文化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據考古發現,中國的文化源頭,可追溯到五千年到一萬年前,這期間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雖然歷經了無數的動蕩,直到今天都沒有出現斷層。
  • 《三國:全面戰爭》新DLC「受命於天(Mandate of Heaven)」公布...
    今晚《三國:全面戰爭》一款全新DLC「受命於天(Mandate of Heaven)」正式公布,據官方介紹著是本作最大最豐富的DLC,主要講述漢末黃巾起義與漢王朝爭霸的內容,以及曹操和劉備等人物傳奇的開端。
  • 道教的長生不死觀!
    他們因自身不能獨自完成理論建設,而吸取道家與陰陽家的學說,又博採墨家佛學之說,創立道教。原始道教奉老子為祖師,以《道德經》等為經典,據「長生久視」之論,述說「延年益壽,精學可得神仙」(《太平經鈔》甲部)。道教長生無死之說的起點是人有生死。他們認為死乃是包括人在內的有生命之物的必然歸宿。《太平經》說:「夫物生者,皆有終盡。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
  • 道教修持「五字真言」
    按照道教的觀點,「道」是生化萬物的本元,「道」本身具有無限的神力,《易經》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都表明了「道」的神聖性。按照中國道教協會前副會長陳蓮笙大師的說法,「道」包含著一切已經認知的世界以及一切尚未被認知的世界;包含一切我們已經理解的狀態、運動、規律以及尚未被我們知曉的狀態、運動和規律。
  • 道教小知識:道士為何隨身佩劍?
    作為道教的神職人員,他們除了出世歷練,鮮少出現於紅塵世間。我們對於道士形象的認知也多來源於小說和影視作品。在影視作品中,他們大多頭戴道冠,身披道袍,腳踏十方鞋,背負道劍,一副超然於外、仙風道骨的形象。他曾因刻苦修行、積德行善而打動太上老君,賜予他一把三五雌雄斬邪劍,據《道教靈驗記》記載:天師劍,五所鑄。狀若生銅,五節連環之柄,上有隱起符文、星辰日月之象,重八十一兩,常用誅制鬼神,降剪兇醜。
  • 道家道教研究的拓荒者 ——王明道家道教思想研究
    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期間,王明還考證了另外一本重要的早期道經——《太平經》。《太平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十七卷,全書共一百七十卷,內容龐雜,自成體系,後世道教各派教義均受此書影響,被學界譽為「道教第一經」。然《太平經》傳至近代,已散佚大半,僅在《正統道藏》中殘餘了五十七卷以及抄自唐代的節本《太平經鈔》。
  • 道家和道教是否可以相提並論?
    《說文解字》中提到:「宗者,尊祖廟也…示者,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教,則指教育、育化,帶有上施下效的意味。因此,中國的宗教強調的是觀天之道、學聖人先祖之行,而非只是單純地立足於教主、經典和組織這三個基點才形成的宗教流派。這也決定了教化的作用是超越具體宗教組織範疇的,任何一種思想學說都與宗教有莫大關係。
  • 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命運逆襲之道教長生久世觀.
    他們因自身不能獨自完成理論建設,而吸取道家與陰陽家的學說,又博採墨家佛學之說,創立道教。原始道教奉老子為祖師,以《道德經》等為經典,據「長生久視」之論,述說「延年益壽,精學可得神仙」(《太平經鈔》甲部)。道教長生無死之說的起點是人有生死。他們認為死乃是包括人在內的有生命之物的必然歸宿。《太平經》說:「夫物生者,皆有終盡。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
  • 【道教知識】——道經體系:三洞四輔十二類
    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法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種對道經的分類方法,道藏就是用這種方法編目的。三洞包括:洞真部:即上清經洞玄部:即靈寶經洞神部:包括《三皇文》和其他召喚鬼神的書籍。四輔隨著經書的增加,通過三洞編目已經不能包納全部的經書,於是出現了四輔的分類法,也就是輔助、補充三洞的經書。
  • 道教符咒-道符溯源
    道士談符,總要說這是天神所授。也就是說,它來自有品秩的仙官,重要的符則託於太上老君、天公等最尊貴的神。這是因為這些神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才有資格頒布靈符,一如人間軍符的最高執掌者只能是皇帝。至於符的功能,基本的在於能召劾鬼神。召是呼之而來,聽候調遣。劾的原義是審訊。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玉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6、十分喜歡玉璽上這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皇帝都是受命於天,代表著也追求著「壽」「永」「昌」,那麼我們這些凡人還有什麼好苦惱那?做一個選擇就去努力吧!
  • 道教中的「承負」是什麼意思?帶你走進道教
    因果報應不僅佛教是佛教倡導的,它的起源在道教,道家在因果的理論上更進了一步,提出了「承負」的概念,把因果的對象從個人擴大到了家族,或是更大的集團。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講講道教的「承負」吧!道教「承負」的闡述最早見於《太平經》,這本書籍是漢朝時期由多位學者把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之學說匯聚在一起所著成的,道教把這部書籍奉為經典。《太平經》云:「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則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則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
  • 《道德經》與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你知道嗎?
    大家好,我是行走的香道師小琳,很高興能在這裡分享我在學習香道和《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如何從《道德經》更高的層次去詮釋香道,希望與朋友們多分享,多交流,共同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普通大眾對於《道德經》、道教以及道家之間的關係都不太了解,甚至會產生一些的誤解,例如:《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
  • 王琛發:道教與善生善死-從歷史到當前議題的討論(中)
    道教生死觀把行孝道與修長生、修神仙結合著說,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最早可追溯到東漢道教教團形成年代。《太平經》指出「父母,乃傳天地陰陽之祖統也」40,並非《太平經》突然發明,而是自古傳承,源遠流長,一以貫之。其儒家源頭,亦可參考《禮記‧ 祭義》:「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
  • 道教的養神之道!
    原始道典《太平經》中詳盡地論述守一、潛心靜養的方法,認為養神乃一切養生的基礎和前提。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張欲長生不死須恬愉澹泊、滌除嗜欲,必須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太平經》卷七三、卷八五說:「求道之法靜為根。」「久久自靜,萬道俱出,長存不死,與天相畢。」唐以後,更以守靜為修真首要之道。《老君清靜心經》中說: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守靜的最高境界為空寂忘我,俗念盡除。
  • 《道德經》:道教為何被稱為「玄門」,「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種玄門不是人崇尚的豪門,也不是人推崇的侯門,更不是象徵權力的宮門,而是一種天之門、道之門,一種自然之門,非豪門、權門可比。「玄門」給人樹立起一種標準與規律,人可以遵循或效法,從而去追求人生的圓滿。道德經石碑文道教被譽為「玄門」,是眾妙之門,也是玄牝之門。
  • 《老子想爾注》:道教的金科玉律
    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張陵,有人認為是張魯,根據香港學者饒宗頤先生的考證,《想爾注》最初是由道教創始人張陵撰述的,後傳其子張衡,張衡傳其子張魯,張魯在漢中地區傳道,寫成定本,流傳於世。但是張陵注釋《道德經》為什麼署名想爾?想爾又是什麼人?已經無從考證。唐代孫思邀曾經指出,「想爾」是仙人的名字,古人著書往往託名先聖以提高書的權威性,道教託名仙人,也不足為奇。
  • 道教飲食|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既是一種宗教又是一種文化,道文化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依「道」生活乃是道文化的生動體現。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就是中國人最大的事。道教在中國歷經千年,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也是屬於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黃帝內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