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是人生的首要問題。宗教,無論是自然宗教還是人為宗教,都以此為其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綜觀世界各地的宗教,有以生為罪惡,有以生為苦難,有以生為虛幻。說法雖然各異,但有一點相同:以為人的幸福不在世間,而在那死後的天國淨土。中國的道教則不然。它以生為天地之大德,以人之長生為大樂。探索道教的這一特點,對於理解道教、理解漢族,進一步認識宗教的生死觀,都是十分必要的。
人由動物進化而來,而又高出於動物,具有許多動物所不具備的性能。人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同肉體的關係,意識到隨著肉體由生而死,生命也就從有至無。對於生與死的這種意識,促使人類熱愛生命,關注人生的價值,思考生命及其本質,千方百計地延年益壽。求生的另一面,是對死的畏懼與恐怖,及至有「好死不似惡活」之說。由於種種原因,人世間存在著生不如死的狀況。反思於此,在意識上產生厭世的心理與學說,好些宗教便因此而對人生取否定態度。道教也有見於世之溷濁。但它更看到生的美好,希望人的生命無有止息。推己及物,認為貪生是天地萬物的共性,能使人具有良好的品性:「天者,大貪壽常生也。仙人亦貪壽、亦貪生。貪生者不敢為非,各為身計也。」(《太平經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闕題一)
人有夢境,在夢中出現自己和他人,見到已死的親戚故舊。原始人不能理解這一睡眠時的生理現象。他們在歷經夢的困擾後,認為這是人與物的靈魂的活動。在他們看來,凡是人與物都由形體與靈魂組合而成。其形體部分有生有死,而靈魂則是永存的。既然靈魂在形體死後繼續存在,他們就不能想像其還會死亡。原始人的靈魂不死觀念至今仍為不少人所信奉。然而,人並不因為靈魂長存而輕忽有死的肉體。彼岸世界的幸福而賤視人世。除少數人嚮往死亡,一般人都重生戀世。
隨著人對世界與自身認識的進步,隨著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在春秋後期的老子已不相信有游離於形體之外的靈魂存在。《道德經》第十三章說:「吾所以有大患,在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我患之有無決定於我身之有無,我即我身,我身即我,不存在身外之靈魂。老子也就否定靈魂,僅以形體來理解人的生命。與此同時,他也看到人世間所遭到的磨難與憂患。但他與創立佛教的印度人悉達多不同,不曾因此而追求無生。《道德經》充滿對人世的關懷,對人生的眷戀,萌發「長生久視」(第五十九章)的願望,並以天地為例,闡述「不自生,故能長生」(第七章),莊子繼承老子之學,認為「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知北遊》)他對如何避死求生,作過更多的論述。
老子學派的「長生久視」之說,也為同時代的神仙家所提倡。神仙家熱衷於此,企圖通過自己的活動,使修道者遷化為神仙而實現幼想。他們世代相傳汲汲於此,至漢武帝時形成一股信神仙求長生的社會思潮。神仙家的活動注重探討方術而缺乏理論上的闡述。他們因自身不能獨自完成理論建設,而吸取道家與陰陽家的學說,又博採墨家佛學之說,創立道教。原始道教奉老子為祖師,以《道德經》等為經典,據「長生久視」之論,述說「延年益壽,精學可得神仙」(《太平經鈔》甲部)。
道教長生無死之說的起點是人有生死。他們認為死乃是包括人在內的有生命之物的必然歸宿。《太平經》說:「夫物生者,皆有終盡。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太平經合校》卷九十《冤流災求奇方訣》第一百三十一)由生而死的普遍規律,使「人在世間,日失一日,如牽牛羊以詣屠每進一步,而去死轉近。此譬雖醜,而實理也。」(《抱樸子內篇》卷一四《勤求》)進而認為貪生是萬物的共性,即使是天與神仙也不例外。指出面對死亡的威脅,「世人皆知悅生而惡死」(陳致虛《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註解序》)。即使是儒家聖人周公、孔子也同常人一樣「不樂速死」。他們與一般人的不同,僅在於不為死之將至而空憂。其所以如此,是認為「固不知免死之術,而空自焦愁,無益於事。故云樂天知命,故不憂耳,非不欲生也。」(《抱樸子內篇》卷一四《勤求》)
不空自焦愁,較之憂死無日雖為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但在道教學者文人看來,仍是一種消極之見被動之舉。他們認為積極的人生態度不當坐以待斃,而要為樂生而奮起,求得長生久視。《太平經》卷四十《樂生得天心法》第五十四提出「樂生最善」的命題:「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乃後可也。」稍後於此的《老子想爾注》因此而將《老子》中的兩處「王」字改為「生」字,以成其追求長生不死之宗旨。《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想爾注》將此處的二個「王」字改為「生」字,又加以注釋說:「生,道之別體也。」又第十六章:「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沒身不殆。」此處的二個「王」字也被改作「生」字,分別註上「能行道公政,故長生也」;「能致長生,則副天也。」《太平經》是張角太平道的經典,《老子想爾注》是張陵五鬥米道的經典。太平道與五鬥米道都是東漢末年原始道教的主要道派,前者發動領導黃巾起義,後者由張陵之孫張魯在漢中建立農民的理想政權。五鬥米道綿延至今,就是現行的天師道、正一道。
追求長生,贏得個人生命的不朽,在道教中又有三派之別。一派是白日飛升或解形於屍,進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如《神仙傳拾遺》說:「西王母降穆王之宮,相與升雲而去」;張良死後棺中不見屍形衣冠,化而飛去「位為太玄童子,常從老君於太清之中。」另一派認為神仙世界和人間一樣,上下等級森嚴,不願升天而去,但求永樂人間久享人世之樂。白石先生「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間之樂。」他在回答彭祖何不升天時說:「天上復能樂比人間乎?但莫使老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於人間。」(《太平廣記·神仙傳》卷七)第三派則要在天上久享人間之樂,宣揚成仙時連妻子家人雞犬屋廬一起升天。《仙人唐公房碑》說:「須臾,有大風玄雲來迎公房妻子。屋宅六畜,修然與之俱去。」(嚴可均《全後漢文》卷一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成語的流行,反映長生不老而在天界永享人間之樂的成仙方式在古代漢族社會中的魅力。
求生,求長生,求與天地宇宙同久的幻想,使道教學者提出一套得以如此的理論,並加以身體力行。
首先,要敬重父母君師。道教認為「父母者,生之根也;群者,授榮尊之門也;師者,智之所出,有窮之業也。此三者,道德之門戶也。父母,乃傳天地陰陽祖統也;師者,乃觀知天地之意,解凡事之結;君者,當承天地,順陰陽,常務得其意,以理道為事。故此三者,性命之門戶也。」(《太平經合校》卷七十三至八十五闕題)道德與性命相一致,忠君、敬師、孝父母是得壽成仙的前提。三者之中,尤以孝道為最。「壽者,乃與天地同儕也;孝者,與天地同力也。」所以,「壽孝者,神靈所愛好也。不壽孝者,百禍所趨也。」(同上)「不孝而為道者,無一人得上天也,」(《太平經合校》卷一百十七《天咎四人辱道誡第二百八)先孝而後能壽仙的見解,使道教反對離家棄親入山學道,而要求學道者在家「日守父母保妻子」(同上),待道成而去,最好是澤及家人,甚至雞犬,舉家成仙,百物與之俱飛。
其次,要捨棄名位財貨:「財有害氣,積則傷人,雖少猶累,而況多乎。以隋珠而彈千仞之雀,人猶笑之,況背道德、忽性命,而從非要,以自促伐者乎。夫以名位比道德,則名位假而賤,道德真而貴。能知貴賤,應須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道樞》卷二《坐忘篇》上)名位財貨務必棄去,是求道取長生成仙真的前提之一。
再次,善自保養,順應自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引《道機》說:「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佚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要長壽者,當順應四時化遷,「飲食以時調之,不多不少,是其自愛自養也。」(《太平經合校》卷一○二《經文部數所應訣》第一百六十七)人之生命,在道教看來是由形、精、神或形、神合成。「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上)神與形在生命中的作用都不可缺少,二者相為表裡,互相依存。「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同上)為此,道教主張養生須從形神二方面著手。
最後,道教主張以種種方術內養形神,以神守形而致形全精復,實現長生成仙。道教長生不死說的方術眾多,如存思、守一、導引、葉納、胎息、服食、金丹、房中等等,恕不一一贅述。
總之,道教從「人之所貴者生」(司馬承禎《坐忘論》)出發,提出「所至秘而重者,莫過於長生之方也。」(葛洪《抱樸子內篇》卷十四《勤求》)以實現人的長生不死為自己的根本使命,它是樂生、重生,求生,欲得長生的宗教。
道教長生不死說,以其哲學理論為基礎。
道教是神仙家以方術為基礎,吸取道家、陰陽家哲理,採納儒家倫理,兼容墨佛等家的某些內容而形成的宗教,其哲學思想的基礎是先秦兩漢時期形成的氣陰陽五行學說。還在道教形成時期,即被奉為經典的《道德經》,便以氣陰陽闡述宇宙的演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其中的「一」為氣,「二」為陰陽二氣,三為二氣的相互作用。認為物質性的道在恍惚變化中產生氣,氣分而為陰陽,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有萬物。就任何一個具體之物來說,它都含有陰陽,是二氣相衝而和的產物。同時,創立道教的理論家又吸取鄒衍學派的陰陽消息、五行生剋等說,早期道教文獻集結的《太平經》,「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範曄《後漢書·襄楷傳》)
道教理論家揉合陰陽與道二家學說,提出自己的宇宙學說。他們認為包括人類及神仙在內的宇宙,以元氣為本源經歷一系列演變發展而成。道教各書所說略有不同,但大體一致。按《太平經》所說,萬「物始於元氣」(《太平經合校》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訣》一百三)元氣恍惚自然無有形體,「洞冥無有分理」,而「內自有上下左右表裡陰陽,具俱相持,而不分別。」(同上,卷一百十九《三者為一家陽火數五訣》第二百一十二)元氣不緣道而生,「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同上,卷十八至三十四《守一明法》)元氣化生萬物的過程是:「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同上,卷七十三至八十五闕題[一])三體之外的「餘氣散備萬物」(同上,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利尊上延命法》)。
其過程大致為四時──五行──山川──萬物。元氣在生成萬物之後並未消失,它包裹天地八方」(同上,卷四十《分解本末法》第五十三)。而由其生成的「天氣悅下,地氣悅上,二氣相通而為中和之氣,相受共養萬物。」(同上,卷四十八《三合相通訣》第六十五)雖然「悅」字帶有感情色彩,但不足以影響天氣的物質性。這是自原始社會以來,認為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與人一樣具有精神性所造成的。這一點雖然錯誤且會導向唯心主義,但畢竟與精神產生物質之說有著根本區別。道教學者認為在氣化的世界中,不僅元氣恆在,由其產生的天地甚至金石因氣常存而永生。人如果服氣鍊形,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氣中,便能「卻老年永延」。《黃庭經》說:「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
道教在論氣化宇宙時,闡述人的生死形神。這一點也導致神仙長生說。他們認為「夫人本生混沌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於陰陽之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為明。」(《太平經合校》佚文)精神由氣而生,所以「神精有氣,如魚有水。氣絕精神散,水絕魚亡。」(同上,卷一百五十四至七十《還神邪自消法》)人生存時,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陶弘景《養生延命錄》卷上)人死之後,原先組成他的形神能否再生,或者其精神能否轉世,道教對此是否定的。
《太平經》說:「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終古不得復見天地日月也。脈骨成塗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卷七十二《不用大言無效決》第一百一十)又說:「夫人死乃盡滅,盡成灰土,將不復見。今人居天地之間,從天地開闢以來,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今一死,乃終古窮天畢地,不得復見自名為人也,不復起行也。」(卷九十《冤流災求奇方訣》第一百三十一)生命對於個人來說只有一次而已,不存在再世重生的可能,再無享受自然景致與人生之樂的可能,使道教感到悲哀。這促使他們謀求延長人的生命。既然人之「身為神氣之窟穴,神氣若存,身康力健。」(孫思邈《存神鍊氣銘》)由此而認為人如果能永葆神氣,就能長生不死。而「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同上)長生的要訣是守氣於身,「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太平經》卷一五四至一七○《令人壽治平法》)
道教的長生不死觀,與他們以人身比擬天地相關。道教認為「夫人生體,上稟乎天,下象乎地。」(《三天內解經》卷上)「人身法天象地,其血氣之盈虛消息,悉與天地造化同途」(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卷二)因此,在道教學者看來,人身乃天地之具體而微,是一微型小天地。陳致虛在《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註解》卷下說:「天地運度,以道用言,則人之身得天地正中之氣,頭像天,足像地。故曰:人生一小天地。」
這種認識使他們進一步將人體各器官組織與天地及其所屬事物作類比:「人生皆含懷天氣具乃出,頭圓,像天;足方,地也;四肢,四時也;五臟,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勝經,獨聖人知之耳。」(《太平經合校》卷三五《分別貧富法》第四十一)「是以首足象天地,血脈象江河,毛髮象草木,嗔怒象雷電,兩目狀日月。」(《混俗頤生錄·春時消息》)在此比擬中,天地一方長久永存,且以生生為其大德:「今天乃貴重傳相生,故四時受天道教,傳相生成,無有窮已也,以興長凡物類。」(《太平經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誡》第二百八)「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抱樸子內篇》卷十四《勤求》)「生為天地之大德,德莫過於長生。」(《太清真經》,引自《太平御覽》卷六六八《養生》)那末,其另一方的人也理當永世長存。道教學者認為確實如此。
《道樞》卷三七《入藥鏡》上篇說:「天有三奇焉:日也、月也、星也。地有三奇焉:乙也、丙也、丁也。人有三奇焉:精也、氣也、神也。天之璇璣、地之黃泉、人之榮衛,此三奇之志也。夫吾之三奇,不出於身,稟天地而運轉,則與天地齊也。」性能機制趨一,使他們得出如下結論:「宜與氣為玄牝,象天為之,安得死也。」(《太平經合校》卷九十八《包天裹地守氣不絕訣》第一百六十)「故壽者長生,與天同精。」(同上,卷七十三至八十五闕題〔三〕)
道教長生說還與此相關,他們認為人神在宇宙中屬於一個體系,都具有理物治事的功能作用。《太平經》將神與人之外的宇宙分為下列九個層次:元氣──天──地──四時──五行──陰陽──山川──萬物──草木之弱服者。但又認為「道生萬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為物中之靈者。」(《靈寶畢潔》,引自陳致虛《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註解》卷下)在他們看來,作為物之靈者的人,其在宇宙中的地位是:「一切萬物,人最為貴。」(《妙真經》,引自《無上秘要》卷五);其在宇宙中的作用是:「助天生物也,助地養形也」(《太平經合校》卷三十五《分別貧富法》第四十一)太平經又使人與神結合,組成一個神人系統;無形委氣神人──神人──真人──仙人──道人──聖人──賢人──民者──奴婢。又將他們與元氣及其所生化的宇宙萬物相配,並作為宇宙萬物的治理者出現。無形委氣神人與元氣相似,理元氣;神人象天、理天;真人象地,理地;仙人象四時,理四時;道人象五行,理五行;聖人象陰陽,理陰陽;賢人象山川,理文書;民者象萬物,理萬物;奴婢象草木之弱服者,理財貨。
在這系統中,神被視為有個性人格職司的人,只是人的高級存在形態。上起無形委氣神人,下至奴陴的區別,就等級而言是恆常無變的,但就每一個具體的人而言,卻是可以變遷的:奴婢學善能賢者,得為善人;善人好學不止,得成賢人;賢人,好學不止,次聖人;聖人學不止,成道人;道人學不止,成仙人;仙人學有止,成真人;真人學不止,成大神人;大神人學不止,成無形委氣神人。「下學得上行」(《太平經合校》卷四十二《四行本末訣》第五十八)理論,泯除人與神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使人通過好學修道成為仙人而長壽已是須理成章的事。
道教長生成仙的種種理論根據,使其致力於與疾病作鬥爭,探索長壽之道,對於人類年壽的延長確實作出過不少貢獻。
道教是為求得形體與精神長在所創立與發展的一種宗教。它對於長生的實現,並不認為是神的恩賜,而堅信「我命在我,不屬天地。」(《西升經·我命章》)這一認識,除去其長生不死的虛幻一面,有利於延年益壽,從而促進生物、人體、醫藥、化學等學科知識的積累與發展。
萬聖心印書院11月精品線上課程:《太上胎息秘法》
萬聖心印書院11月精品線上課程:《蟄龍睡功》
學會一門「睡中養生,夢裡煉功」的道法!
-The End -
這些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不一定代表運營者意見,亦不一定完全正確,請客觀思考,不盲從,不排斥。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郵件聯繫:qxww@163.com ,我們一定會及時更正(更多內容,請關註上醫修煉學公眾號)
- 關於修行最全的內容都在這裡 –
修 煉 者 的 公 眾 號
從歷史信息可以查看公眾號往期更多的好文章。轉發分享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先擇後交,猶為自戒」,修行人會選擇與什麼樣的人做朋友呢?
越超天地,不在五行,這才是道家內修的最高境界!
宇宙的真相 | 意識 結構 能量
感恩你生命中的「提婆達多」
地藏菩薩一個被忽略的巨大秘密!
念佛的奶奶竟是龍女轉世!背後是一段三世情緣三世愛恨的故事!
保持身體年輕的藏密秘法!